九九式攻擊機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8年7月18日) |
九九式攻擊機(Ki-51) | |
---|---|
概况 | |
类型 | 對地攻擊機 |
制造商 | 三菱重工 |
主要用户 | 日本陸軍 |
制造数量 | 2,385架 |
历史 | |
首飞 | 1939年6月 |
退役日期 | 1945年 |
九九式攻擊機(Ki-51,日语:九九式襲撃機,簡稱:九九襲)是日本帝國陸軍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對地攻擊機,後來衍生出戰術偵查用的機種九九式軍偵察機。本型機後來取代了九七式輕轟炸機及九八式輕轟炸機,成為日本陸軍對地攻擊及空中支援的主力。雖然制式名稱「九九式」與日本帝國海軍的九九式艦上轟炸機相似及同樣是單引擎轟炸機,然而這僅表示兩者於同一年獲日本軍方採用,由於兩者由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各自提出開發,其技術規格、研發廠商及主要應用方式都不相同。
開發設計概要
[编辑]1937年(昭和12年),日本陸軍對三菱重工提出了Ki-51軍用偵察機的開發概要,並於1938年下令開始進行試作。但是在試作進行中途因「陸軍航空本部兵器研究方針」的修正,而裁示將俯衝轟炸機與軍用偵察機合併為同一機種,而將俯衝轟炸當作Ki-51的主要用途[1]。以大木喬之助為主體的開發團隊遵照指令書的要求,設計出採用了三菱製Ha 26 II引擎的單發動機、固定式起落架、低單翼的機體。
固定武裝為機翼內的2挺7.7 mm 機關槍(八九式固定機關槍),後座則裝備了1挺旋轉式7.7mm機關槍。不過機翼內的7.7mmm機槍在投入實戰之後、被批評在空戰以及對地攻擊時的威力均不足,所以從1943年起換裝為12.7mm機砲(ホ103 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炸彈則可以搭載200 kg(12 kg×12或是50 kg×4)。因為任務性質上是低空飛行來進行地面攻擊,所以受到地面部隊的反擊機會很高,所以從一開始就仔細考慮到防彈裝備的配置。11號機(增加試作機)在引擎下方、駕駛座下方、機身下方、背面以及中央翼下方均使用6mm的防彈鋼板來保護。另外油箱則使用了包覆了橡膠的自封式防漏油箱。
試作機的測試結果飛行性能與操縱性均相當良好,但是機體的震動與著陸時的失速特性不佳這些問題也被指出來,而在量產型则修正了主翼前緣部分而得到解決。1940年(昭和15年)5月被制式採用為九九式襲擊機[2]。因為當時陸軍對於皇紀2600制式採用的兵器命名方式還沒有定案,所以和前一年度一樣被稱作「九九式」。
另外本機在生產過程變更一部分規格,就可以變為軍用偵察機,而這個型式則被制式採用為九九式軍偵察機。這款衍生型式拆除了後座的副駕駛裝置與防彈鋼板,設置了可以從機身下方、側面開啟的小窗進行空中攝影的照相機。為了因應這些規格的變更,機身內的炸彈收納空間就被取消了,炸彈則變更為掛載於主翼下方。因為此類軍用偵察機並非像司令部偵察機一樣是專用的偵查機,有時候也會被要求安裝炸彈進行攻擊任務。另外為了擴大視野,其座艙玻璃設計的比機身還要大。不過除了上述的一些配備的不同外,基本設計跟九九式襲擊機沒有不同。
基本資料
[编辑]- 乘員:2人(前座駕駛員和後座機槍手)
- 機長:9.21米
- 翼展:12.1米
- 機高:2.73米
- 空重:1,873公斤
- 最重:2,920公斤
- 機翼面積:24平方米
- 最快速度:424公里/小時
- 航程:1,060公里
- 昇限:8,270米
- 發動機:三菱重工製風冷式發動機(950匹馬力)
- 武裝:機頭兩挺12.7毫米口徑Ho-103重機槍、後部一挺7.7毫米口徑機槍,可攜帶250公斤炸彈
實戰
[编辑]九九式廣泛用於中國及東南亞戰場去執行對地攻擊和偵察,在戰爭末期也攻擊過美軍潛艇。戰爭末期部分機體經過改造可以搭載250kg炸彈,當作對艦攻擊機或是特攻機的例子也很多。
二戰結束,部分日軍遺留在當地的九九式有部分被當地武裝組織挪用。南北韓在分裂初期兩軍均有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找到一批九九式,用於第7航空學校至1953年。此外,印度尼西亞人民軍也在印尼獨立戰爭使用過,之後移交博物館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