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钱
外观
(重定向自圆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
圜钱体圆、有孔,既不容易折断,又便于穿索,因此具有易于携带和清点的优点,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圜钱的形状遂为中国以后的金属铸币所借鉴。由圜钱发展而来的方孔钱更成为之后几千年间东亚地区货币的主流。
历史
[编辑]假设
[编辑]一种假设认为圜钱形制的演变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和玉璧[1],主要有两种说法:
不过“纺轮”,“玉璧”和“玉环”如何演变至战国时期的圜钱仍存在疑点,这当中的过程没有实物出土。
实物
[编辑]圜钱最初在魏国出现,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铸造的共、垣字圜形圆孔铜币为最早。[3] 由于圜钱良好的使用功能,先秦各国货币大多最终发展成为圜钱,在战国七国之中除了韩国和楚国,在赵、秦、齐、燕各国都普遍铸引了圜钱,[4]西周、东周周王畿在灭亡前夕也铸过圜钱。[3]
早期的圜钱钱文均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共(今河南辉县)为魏邑,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于前336年开始铸币和「一两」的问世钱面才不铸地名,而以重量作为面文,秦国货币以两、甾为单位。[3]
出土文物
[编辑]穿 | 单位 | 国 | 铸行时间 | 钱文 | 说明 | 图例 |
---|---|---|---|---|---|---|
圆 孔 |
釿 (12克) |
魏 | 前395年 —前240年 |
共 | 共即共邑,今河南辉县,前240年为秦所占据, 屯为重大精美之义,赤金指铜 |
|
共屯赤金 | ||||||
垣 | 垣邑,今山西垣曲东南,前289年为秦所占据 | |||||
前361年 —前328年 |
桼垣一釿 | 桼垣或作桼寰,今陕西富县附近, 前328年为秦所占据,一釿为单位。 |
||||
不详 | 半釿 | 半釿为半个一釿圜钱之义 | ||||
襄阴 | 襄阴,今山西芮城北 | |||||
赵 | 前361年 —前313年 |
离石 | 离石和蔺,均今山西离石附近, 前328年—前313年为秦所占据 |
|||
蔺 | ||||||
不详 | 广平 | 广平,今河北曲周北 | ||||
东 西 周 |
不详 | 安臧 | 安臧为吉语,为安定库藏之义 | |||
前250年 左右 |
西周 | 西周、东周为前367年从周王畿分裂 出来的小公国,分别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工王城公园 和河南巩义西,前256年和前249年为秦所灭 |
||||
东周 | ||||||
两 (15.625克) 甾 (3.91克) |
秦 | 前336年 —前306年 |
珠重一两十二 | 一两为单位名,为24铢 | ||
珠重一两十四 | ||||||
方 孔 |
前306年 —前118年 |
半两 | 半两或作半瞏,指半两之义 | |||
半瞏 | ||||||
前293年 —前271年 |
两甾 | 襄为秦相魏冉封邑,今河南邓州东南, 两甾或二甾乃12铢,即半两 |
||||
襄二甾 | ||||||
前251年 —前235年 |
文信 | 文信,秦相吕不韦封号 | ||||
长安 | 长安,秦始皇弟长安君封号 | |||||
化 | 齐 | 前279年 —前254年 |
賹六化 | 賹为单位, 化通作货本是齐、燕刀币的通称 |
||
賹四化 | ||||||
賹化 | ||||||
燕 | 前226年 —前221年 |
明四 | 明为燕国刀币的名称 | |||
明化 | ||||||
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