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庑殿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寄棟造
廡殿頂
庑殿顶的示意图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廡殿頂
简化字 庑殿顶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mái bốn dốc
mái vạt góc
喃字 𠃅𦊚𡾬
𠃅𫌐𧣳
朝鲜语名稱
諺文우진각 지붕
汉字隅진閣 지붕
日语名称
舊字體寄棟造

殿顶,又稱称為吳殿五脊殿四注頂四坡頂四阿顶,源自中国古代传统屋顶形式,為東亞地区常見的屋頂形式之一,在世界各地亦然。日本寄棟造假名:日语:よせむねづくり Yosemunedzukuri)。在韓國稱之為우진각 지붕(漢字:隅진閣 지붕)。廡殿頂的特色是两側沒有山牆,正脊前後左右四面都是斜坡[1]:107

名稱

[编辑]

庑殿頂在宋朝《營造法式》稱吳殿或五脊殿[註 1][2],因為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而得名。清朝《清式營造則例》稱為廡殿頂[1]:107。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結構

[编辑]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屋頂。典型的庑殿顶結構在四個方向上都有梯度,正脊前後為梯形屋面、左右則為三角形平面。由於它在四個方向都有斜坡,因此與山牆結構相比,它具有更好的雨水流動和更好的擋雨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屋頂沒有垂直山牆面,通風往往比有山牆的懸山頂硬山頂歇山頂更差。此外,可以組合多個四坡屋頂以創建具有復雜形狀的屋頂。

庑殿顶分為单檐廡殿頂和重檐廡殿頂两种,所谓重檐分為上、下檐,就是在单檐廡殿頂的下方,再加上一至二层環繞四周的屋檐形成二重檐或三重檐[1]:109,廡殿頂可以透過「推山」的方式改變正立面的視覺效果,增加正脊的長度,使兩側屋面呈現曲面。從上方俯瞰的平面,四條垂脊變成向外的彎曲的斜曲線,左右屋面也不再是三角型。

在中國廡殿頂通常為單量體矩形平面,但在其他地區則有較複雜的形式,與數棟廡殿頂形成靈活交錯的屋脊形式。

历史

[编辑]

中國

[编辑]

廡殿頂出现的很早,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屋頂[1]:109。在殷商甲骨文周朝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汉朝的阙楼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在先秦與两漢,宮殿建築的形式多為廡殿頂,屋脊平直不彎曲。在唐宋中脊長度較短,通常為面寬的三分之一,日本奈良時代的建築依然保持此特色;但隨著歷史演進,推山越來越明顯,屋面愈來愈陡峭,正脊長度通常超過面寬的二分之一。

唐朝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構建築建筑,面闊七間,為單檐廡殿頂。

庑殿顶逐漸成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常用於皇家建築以及大型寺院、宮觀,同時,因為官方等級限制的因素而逐漸在民居、社區中消失,並逐漸被歇山顶取代。現存的廡殿頂古建築年代多較早,且在中國南方較為稀少。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但閩東沿海地區,例如連江縣的民居因為防風需要也會用平緩且出檐短淺的四坡頂。在台灣則多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按照北方官式興建。

日本

[编辑]

在日本,寄棟造為日本原生且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於歷史上多見於日本東部,古代因稱為「東屋」。在明治時代,其名稱常與攢尖頂(宝形造)混淆[3]。奈良東大寺念佛堂的寄棟造屋頂分為上下坡度不一的兩段,稱為錣屋根日语錣屋根。在日本文化中,寄棟造被認為是等級較低的屋頂,而較少被運用在神社中。但因受中國文化影響,許多重要佛寺建築中常常出現此式,例如奈良東大寺大佛殿

琉球沖繩),寄棟造衹見於民居建築中。琉球傳統住宅采用一種稱爲別当型的四坡頂,相當常見。

越南

[编辑]

越南較少見廡殿頂建築,衹有山地少數民族民居(如哈尼族民居)及近代的越法合璧、越美合璧建築存在四坡頂。

實例

[编辑]

單檐廡殿頂

[编辑]

北京故宫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 義縣奉國寺大殿 新城開善寺大雄寶殿 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 安溪文廟欞星門 東大寺正倉院 興福寺東金堂 渾源永安寺傳法正宗之殿

重檐廡殿頂

[编辑]

北京故宫太和殿 曲陽北嶽廟德寧之殿 泉州府文廟大成殿 蘇州文廟大成殿 韓國景福宮光化門 首爾崇禮門 臺北國家戲劇院 臺北忠烈祠 香港志蓮淨苑大雄殿

圖集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營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隨所加脊槫盡處別施角梁一重 俗謂之吳殿 亦曰五脊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乾朗.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臺灣: 遠流. 2003-07-01: 107. ISBN 978-957-3294-57-3 (中文(臺灣)). 
  2. ^ 李誡. 《李明仲營造法式》. 中國: 中華書局. 2015-01-01. ISBN 978-710-1104-88-2 (中文). 
  3. ^ 近藤豊. 《古建築の細部意匠》. 日本: 大河出版. 197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