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標準德語音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語音系

本文涉及德語音系學,描述標準德語音系。若要查看德语国际音标,请点

由於德語是多元中心語言,標準德語有一些不同的發音,但是在大部分方面都一致。

元音

[编辑]
 
不圓唇 圓唇
1 1   1
次閉 ɪ   ʏ     ʊ  
半閉 1 øː1   1
  ə2    
半開 ɛ ɛː3 œ     ɔ  
次開   ɐ2    
  a4 4  
  1. 短元音[i y u e ø o]只在外來語非重讀音節出現,例如Psychometrie [psyçomeˈtriː]“心理測量學”。它們與其長元音通常被認為是互補的音位變體,後者不能在非重讀音節出現。
  2. 中央元音[ə]只在非重讀音節出現,例如besetzen [bəˈzɛt͡sən]“佔有”。它與[ɛ]通常被認為是互補的音位變體,而後者不能在非重讀音節出現。如果隨後的音節尾音響音,中央元音通常會消失,使該響音自成音節,例如Kissen [ˈkʰɪsn̩]“枕頭”、Esel [ˈʔeːzl̩]“驢子”和besser [ˈbɛsr̩]“更好的”。要注意在很多變體,成音節的[r̩]都讀成[ɐ],例如besser [ˈbɛsɐ]“更好的”。
  3. 在很多標準德語的變體,長元音半開前不圓唇元音[ɛː]半閉前不圓唇元音[eː]合併,故此對於很多使用者,例如Ähre [ɛːrə]“穗”(谷物)和Ehre [eːrə]“榮譽”等詞都是同音詞。
  4. 開元音[a][aː][ɑ][ɑː]分別是自由的音位變體。

元音一般以緊張的程度區分,/i y u e ø o/為緊張音,而/ɪ ʏ ʊ ɛ œ ɔ/則為鬆元音。正如英語閉節元音,德語鬆元音隨後必須有輔音[ɛː]是明顯的例外,不過很多變體都缺乏此音。為了令所有德語元音都區分緊張與輕鬆元音,[a]有時被認定為[aː]的鬆元音。

雙元音

[编辑]

德語有雙元音/a͡ɪ a͡ʊ ɔ͡ʏ/,例如Ei /a͡ɪ/“蛋”、Sau /za͡ʊ/“母豬”和neu /nɔ͡ʏ/“新的”。它們偶爾也被標音為/a͡e a͡o ɔ͡ø//ɔ͡ʏ/也標示成/ɔ͡ɪ/

德語也有其他雙元音。[ʊɪ̯]用於如pfui [p͡fʊɪ̯]感嘆詞。而在外來詞[œɪ̯ ɔʊ̯ ɛɪ̯ o̯a]分別在Feuilleton [fœɪ̯ˈtɔ̃]Homepage [ˈhɔʊ̯mˌpʰɛɪ̯d͡ʒ]Croissant [kro̯aˈsɑ̃]出現。這些元音通常都不被納入德語雙元音,因為不在德語的本族詞出現。

在一些變體,/r/在音節末變成元音[ɐ](見下)。以[ɐ̯]為尾音的雙元音幾乎可以跟所有元音相拼,例如Tor [tʰoːɐ̯]“城門”或Würde [ˈvʏɐ̯də]“尊嚴”。

輔音

[编辑]

德語輔音有大約25個音位,與其他語言相比,數目平均,其中一者值得注意,就是不常見的塞擦音/p͡f/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齦後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小舌音 聲門音
塞音 p  b   t  d     k  g   ʔ¹
塞擦音   p͡f t͡s t͡ʃ  d͡ʒ2        
擦音   f  v7 s  z ʃ  ʒ² ç³ x³ χ5  ʁ4 h
鼻音 m   n     ŋ6    
近音   ʋ7 l   j      
顫音     r4       ʀ4  
喉音R(比如[ʁ ʀ χ])在西北歐的分佈。[1]
不常用
只在某些受過教育的人群中
常用於受過教育的人群中
普遍
  1. 在德語區北方的變體,[ʔ]在以元音為首音的詞幹前出現。它通常不被認為是音位,而只是詞幹的非必要分界標記。
  2. [d͡ʒ][ʒ]只在外來詞出現。在一些變體,兩者被[t͡ʃ][ʃ]取代。
  3. [ç][x]是前和後元音之後的互補音位變體。詳細分析見於Ich-Lautach-Laut
  4. [r][ʁ][ʀ]是自由的音位變體。[r]只在德語區南方的變體出現。字母R作為音節尾音時,很多變體的讀音為音位變體[ɐ],除了西南部口音。
  5. 根據一些分析,在/a aː/之後[χ][x]的音位變體,一些分析指出/ʊ ɔ a͡ʊ/後也有此情況。
  6. 一些音系學家否定音位/ŋ//ŋk/,而承認/nɡ//nk/。當/ɡ/作為下一個音節的首音,而其音節核心不是非重讀元音/ə//ɪ//ʊ/,音位序列/nɡ/會變為[ŋɡ],否則變為[ŋ]。例子包括:
    • diphthong /dɪftɔnɡ/ [dɪftɔŋ]diphthongieren /dɪftɔnɡirən/ [dɪftɔŋɡiːʁn̩]
    • Englisch /ɛnɡlɪʃ/ [ɛŋlɪʃ]Anglo /anɡlo/ [aŋɡlo]
    • Ganges /ɡanɡəs/ [ɡaŋəs]/ɡanɡɛs/ [ɡaŋɡɛs]
  7. [ʋ]偶爾被認為是[v]的音位變體,尤其在南方的德語變體。

除了在"sp","st"(其于字首,不含"spr","str")中,德语中字母“T”, ”P”均需送氣(严式)国际音标记“spr", "str"为[ʃpʰʀ],[ʃtʰʀ],(字首)"sp" [ʃp] "st" [ʃt]。

阻礙音/b d ɡ z ʒ/在南方變體發清音[b̥ d̥ ɡ̊ z̥ ʒ̊]

Ich-Laut和ach-Laut

[编辑]

Laut是德語詞,在此意思為音位Ich-Laut是指清硬顎擦音[ç],而ach-Laut就是清軟顎擦音[x]。在德語,這兩個音位是因互補分布而產生的音位變體。音位變體[x]在後元音和/a aː/之後出現(例如Buch [buːx]“書本”);[ç]在前元音(例如ich [ɪç]“我”)和輔音之後出現(例如Furcht [fʊrçt]“恐懼”)[2]

而作為重讀音節的首音(只限外來詞)時,發音有異:在標準德語的北方變體,讀音為[ç],在南方讀音為[kʰ](例如“中國”:[ˈçiːna]相對於[ˈkʰiːna])。

指小詞綴 -chen永遠都讀成ich-Laut [-çən]。這通常都觸發元音變音(例如比較Hund“狗”和Hündchen“小狗”),故此按照理論ich-Laut只能在前元音之後出現。但是在一些較近期的新詞語,元音並沒有變化,例如詞語Frauchen [ˈfra͡ʊçən]“女人/小姐”(是Frau“女人”的指小詞),使得後元音之後是[ç],即使在正常情況應該讀作[x],例如rauchen [ˈraʊxən]“吸煙”。此效應甚至衍生一對[ç][x]最小對立偶[kuːçən] Kuhchen“小牛”相對於[kuːxən] Kuchen“蛋糕”。有解釋指,這種違反音位變體分布的現象是形位界限效應。然而,很多語音學家相信這是音位化的例子,也就是原本的音位變體分為獨立音位。

[ç]前元音後,而[x]在其他元音後,是常見的音位變體分布。這種音位組合也在蘇格蘭語出現,見於“光線”(light)的發音。不過,這並非必然發生的現象。荷蘭語、很多南部德語方言和它們其中一者衍生的意第緒語,在任何位置都保留[x]。現代德語ich的先祖是古高地德語ih。故此,假設其輔音讀音為[x]而非[ç]是合理的。另外,雖然不可能肯定例如古英語的詞語niht(現代英語的night)讀作[x]還是[ç],但[ç]較可能是真正讀音(詳見古英語音系學)。

語音歷史固然如此,但現代標準德語中[ç][x]的互補分布更應該形容為後元音之後的/ç/變後,而非前元音之後的/x/變前。這是因為[ç]作為音節首音(Chemie [çemiː])和在輔音後(Molch [mɔlç])都被認為是基本讀音。

根據某些分析,德語的ach-Laut就細分為[x][χ]兩個音位變體。一些分析指,[x]/uː oː/之後出現(例如Buch [buːx]“書本”),而[χ]/ʊ ɔ a aː a͡ʊ/之後出現(例如Bach [baχ]“溪流”)。其他分析指[x]/uː oː ʊ ɔ a͡ʊ/後出現,[χ]/a aː/後出現。

強弱輔音對

[编辑]

有幾個輔音發音法及部位相同,因而成對,分別是/p-b//t-d//k-g//s-z//ʃ-ʒ/,稱為強弱輔音對(因為“清濁音對”並不恰當)根據一些條件,/t͡ʃ-d͡ʒ, f-v/也被認為是強弱輔音對。

強塞音/p, t, k/在大部地區都送氣,例外包括巴伐利亞-奧地利變體。送氣音在重讀音節首最強(例如Taler [tʰɑːlər]),在非重讀音節首弱(例如Vater [fɑːtʰər]),音節尾最弱(例如Saat [zɑːtʰ])。

弱輔音/b, d, ɡ, z, ʒ/在大部分南方地區都作清音。為求清晰,通常標成[b̥, d̥, ɡ̊, z̥, ʒ̊]。清弱輔音和類似的清強輔音,其語音差異的本質有爭議。此差異一般描述為在發音力度,有時在發音長度。一般假設這些特徵之一影響另一。

在絕大部分德語變體,因為末塞音清化Auslautverhärtung),所以強弱輔音之差異在音節尾音中和。一些南方德語並無此現象,例如瑞士德語

在一些中、南部變體,強弱輔音也在音首失異。有時只於重讀音節首,有時於所有。

/f-v/並不認為是強弱輔音對,而只是普通的清濁音對,因為所有變體的/v/都為濁音,包括弱輔音清化的南方音。南方的/v/通常認定為濁音唇齒無擦通音[ʋ]。然而,也有一些南方音分強/f/(例如sträflich [ˈʃtrɛːflɪç],自中古高地德語 stræflich)和弱/f/[v̥],例如höflich [ˈhøːv̥lɪç],自中古高地德語 hovelîch)。這與強/s/[s])和弱[z̥]相若。

重音

[编辑]

德語詞首個音節讀作重音,除了以下字詞:

  • 很多外來詞保留其原有重音,尤其是專有名稱。
  • -ieren為後綴的動詞(studierenkapitulierenstolzieren等),重音位於其倒數第二音節。
  • herhindawo為首個音節的複合副詞,重音位於其第二音節。

而且,德語動詞有可分(重音在前綴)和不可分前綴(重音在詞根)。在這些動詞及其派生的詞語,德語都區分重音。故此:

  • be-ge-er-ver-zer-ent-emp-和一些前綴為首的詞語,重音在其第二音節。
  • ab-auf-ein-vor-和其它大部分介副詞為首的詞語,重音在其首個音節。
  • 一些前綴可分或不可分,重音按其性質而變,尤其是über-unter-um-。一般來說,假如動詞表的是本義,則前綴可分,不分時重讀在前綴;假如表的是引申義,則前綴不可分,重讀在詞根。例如übersetzen,假如表「搬過去那邊」的本義,則über可分,不分時重讀在/ü/,假如表「翻譯」的引申義,則über不可分,重讀在/se/。
  • 這些前綴也會產生兩個罕有同形異義詞。它們嚴格而言並非同音異義詞。詞語umschreiben,如果其前綴可分(um·schreiben),則指“重寫”,讀作[ˈumʃʀaɪbən],而與其有關的名詞die Umschreibung,重音也在首個音節。相反,如果前綴不可分(umschreiben),則指“概括說明”,讀作[umˈʃʀaɪbən],而與其有關的名詞die Umschreibung(概要),重音也在第二音節。另一例子是umfahren,重音在詞根表示“駕駛車/船繞過某事物而行”,在前綴則表示“駕駛時撞倒某事物”。

歷史語音轉變

[编辑]

中古高地德語元音[ei][iː]合併為現代標準德語中的[ai],而[ou][uː]合併為[au],縱使很多方言仍然保留其區分。例如heiß“熱”(中古高地德語:heiz)和Eis“冰”(中古高地德語:îs)在標準德語押韻,在奧地利-巴伐利亞語方言(hoaß/äis)、阿勒曼尼語方言(heiß/iis)卻不然。意第緒語heys/ayz)也源自中古高地德語,兩詞也不押韻。

中古高地德語雙元音 [iə][uə] 變成了現代標準德語長元音 [iː][uː],這在中古高地德語長元音變更為雙元音之後。在多數上德語方言中,這些雙元音被保留。它們從前的雙元音特徵的殘餘可見於 [iː] 在德語中被延續寫為 ie(比如 Liebe)。

音位合併

[编辑]

很多德語口音中的/ɛː/(拼寫成ääh)和/eː/(拼寫成eeeeh)合併。一些使用者在任何情況都合併兩者,有些則相反,也有人只區分條件語氣強動詞/ɛː/,例如他們區分ich gäbe“我會給”和ich gebe“我給”,而非Bären“熊(複數)”和Beeren“漿果(複數)”。

另一個常見的音位合併是在音節末的/ɡ//ç/(在前元音後)或較少見的/x/(在後元音或/a/後)。例如詞尾-ig特奧多爾·西布斯Theodor Siebs)標準為其提供的讀音可見於wichtig [ˈvɪçtɪç]“重要”。在奧地利-巴伐利亞語阿勒曼尼語及其相應的標準德語變體,此合併都不存在。

很多人不區分在詞首的塞擦音 pf 和簡單擦音 f。動詞 (er) fährt“(他)旅行”和名詞 Pferd“馬”等同的發音為 [fɛɐt]。這特別出現在 pf 最初不出現於本地方言的地區,比如北部和西部德國。一些人甚至避免在詞中和詞尾的 pf,把它替代為 [p] 的同時唇音化和送氣化變體,因而 Tropfen“滴”發音如同 [tʁɔpʰʷn]

在日常談話中,也包括受過教育的人,出現了更多的合併,其中一些是普遍的而另一些是典型於特定地域或方言背景的。總之,有著簡化和緊縮的強烈趨勢,例如,長元音可以縮短,輔音串可以簡化,在詞尾的短 e 在某些位置可以去掉,而後綴 -en 可以合併於前面的輔音,比如 haben [haːbən] 成為 [ham]

參看

[编辑]

注釋列表

[编辑]
  1. ^ Map based on Trudgill (1974:221頁)
  2. ^ Kohler 1977, 1990; Wiese 1996: 210.

參考文獻

[编辑]
  • Duden. Aussprachewörterbuch. Dudenverlag: Mannheim/Leipzig/Wien/Zürich (2005). ISBN 3-411-04064-5
  • Kohler, Klaus J. (1977). Einführung in die Phonetik des Deutschen. Berlin: E. Schmidt.
  • Kohler, Klaus J. (1990). Germ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48–50.
  • Siebs, Theodor. (1898). Deutsche Bühnensprache. Cologne: Ahn.
  • Wiese, Richard. (1996). The Phonology of Ger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4040-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