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沙特阿拉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
Al-Mamlakah al-ʿArabīyah as-Saʿūdīyah
格言:لا إله إلا الله، محمد رسول الله清真言
"Lā ʾilāha ʾillā Llāh, Muḥammadur rasūlu Llāh"
「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之使者」
国歌:النشيد الوطني السعودي
沙特阿拉伯国歌》(器乐)
沙烏地阿拉伯的位置
首都
暨最大城市
利雅得
24°39′N 46°46′E / 24.650°N 46.767°E / 24.650; 46.767
官方语言阿拉伯語
族群
(2014年)[1]
90% 阿拉伯人
10% 非裔阿拉伯人
宗教
政府單一制
伊斯蘭国家
瓦哈比派
君主專制
• 國王
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 王儲兼首相
穆罕默德·本·薩勒曼
立法机构[b]
歷史
1744年
1824年
1902年1月13日
1932年9月23日
• 加入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
• 现行基本法[c]
1992年1月31日
面积
• 总计
2,149,690[2]平方公里(第13名
• 水域率
0.7%
人口
• 2020年估计
3,501万[3]第40名
• 密度
15/平方公里(第174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20,025.42億美元[4]第14名
• 人均
55,367美元[4]第12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10,401.66億美元[4]第18名
• 人均
28,759美元[4]第35名
基尼系数0.459[5](2013年)
人类发展指数 0.854[6](2019年)
极高极高 · 第40名
货币沙特里亞爾 (SR)(SAR
时区UTC+3阿拉伯標準時間
行驶方位靠右
电话区号+966
ISO 3166码SA
互联网顶级域
「沙特」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沙特
臺灣沙烏地
港澳沙地
新加坡沙特
馬來西亞沙地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羅馬化al-Mamlakah ʿArabīyah as-Saʿūdīyah发音[7],简称沙烏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沙烏地,是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面積2,149,690平方公里,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

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貧瘠荒野組成。現時沙烏阿拉伯由4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東阿拉伯半島、部分南阿拉伯半島所組成[8]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於1932年由伊本·沙烏地成立,自1902年奪回沙烏地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以上4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以根據伊斯蘭主義原則、以君主專制形式統治。

瓦哈比派這一被定為國教的極端保守伊斯蘭教派别亦被稱為「沙烏地文化的首要特徵」,並隨著其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傳播[9][10]。沙烏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其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禁寺麥地那先知寺

作為一個政治上極端保守,且採政教合一體制的專制政權[11],沙烏地阿拉伯對女性權利的限制極多[12],薩勒曼國王即位後,不平等現象已較緩和,但仍有酷刑斬首、石刑等死刑行刑方法[13]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還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量[14]。由於石化燃料產業支持經濟發展,沙烏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15],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16][17]。然而,其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18]

沙烏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19][20],在2010~2014年曾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列為世界第二大軍備進口者[21]。它常被視為地域大國中等強國[22]。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員國[23]

歷史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始於1750年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原為當地國王穆罕默德·本·沙烏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共同建立了新政權。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實為鄂圖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鄂圖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烏地一手建立。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自敵對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

在1913年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内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吉達條約》使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而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政治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君主專制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擁有絕對權力,大臣會議為輔助國王施政的最高行政機關,首相由國王或王儲兼任。其遜尼派支脈的瓦哈比派為該國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教派透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伊斯蘭學校來向推廣自身教義(非公開外交政策)。

沙烏地阿拉伯是目前全球保留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有絕對權力的國家。自1992年起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由阿卜杜勒-阿齊兹·沙烏地的後代子孫所統治之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則依據沙里亞法行事。

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法與其他沙烏地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烏里瑪、與其他沙烏地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

沙烏地阿拉伯被自由之家列為「最不自由」的國家之一(7分,即最低分)[24]。沙烏地阿拉伯國内没有合法的政黨,且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权僅限於男性公民[25]

历代國王和王位繼承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王位繼承兄終弟及的傳統,在開國君主伊本·沙烏地的兒子之間傳承。

2005年8月1日,第五任沙烏地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來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此時,伊本·沙烏地的兒子均已年老,最年幼兒子穆克林親王也已60歲。

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伊本·沙烏地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2011年,蘇爾坦親王逝世。8個月後的2012年6月,繼任王儲納伊夫親王逝世。同月,77歲高齡的薩勒曼親王成為繼任王儲。

2015年1月,薩勒曼親王繼位成為沙烏地第七任國王。他的弟弟——70歲的穆克林親王成為王儲。4月29日,穆克林親王被免除王儲與第一副首相職務,這是薩勒曼國王首次廢儲。其後,伊本·沙烏地的孫子、纳伊夫親王的兒子、他的侄子——副王儲穆罕默德·本·纳伊夫接任王儲,象徵著沙烏地王位繼承開始從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

2017年,薩勒曼國王再度廢儲,立自己的兒子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烏地為王儲。沙烏地王位最終能否平穩傳至王室第三代,確立父死子繼的繼承順序仍未可知。相信若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懸而未決之王權爭奪問題,將於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称呼
生平
统治始
统治终
注释
王朝
肖像
阿卜杜勒-阿齐兹
  • 本·沙特
  • عبد العزيز
(1876-11-26)1876年11月26日–1953年11月9日(1953歲—11—09)(76歲) 1932年9月22日 1953年11月9日 沙特 Ibn Saud of Saudi Arabia
沙特
  • سعود
(1902-01-12)1902年1月12日–1969年2月23日(1969歲—02—23)(67歲) 1953年11月9日 1964年11月2日
(被废黜)
本·沙特与瓦德哈赫·本·穆罕默德·本·阿卡布之子 沙特 Saud of Saudi Arabia
费萨尔
  • فيصل
1906年4月–1975年3月25日(68岁) 1964年11月2日 1975年3月25日
(被刺杀)
本·沙特与塔尔法·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耶夫·阿勒希赫之子 沙特 Faisal of Saudi Arabia
哈立德
  • خالد
(1913-02-13)1913年2月13日–1982年6月13日(1982歲—06—13)(69歲) 1975年3月25日 1982年6月13日 本·沙特与阿勒·贾哈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本·穆赛义德·本·吉鲁维之子 沙特 Khalid of Saudi Arabia
法赫德
  • فهد
(1921-03-16)1921年3月16日–2005年8月1日(2005歲—08—01)(84歲) 1982年6月13日 2005年8月1日 本·沙特与胡萨·本·艾哈迈德·阿勒苏戴里之子 沙特 Fahd of Saudi Arabia
阿卜杜拉
  • عبد الله
(1924-08-01)1924年8月1日–2015年1月23日(2015歲—01—23)(90歲) 2005年8月1日 2015年1月23日 本·沙特与法赫达·本·法拉赫·本·苏丹·阿勒希塔拉因之子 沙特 Abdullah of Saudi Arabia
萨勒曼
  • سلمان
(1935-12-31) 1935年12月31日88歲) 2015年1月23日 本·沙特与胡萨·本·艾哈迈德·阿勒苏戴里之子 沙特 Salman of Saudi Arabia

司法與人權

[编辑]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法令、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26],如沙烏地阿拉伯曾是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之一[27],官方聲稱這樣是為了將女人「像寶貝一樣小心呵護」。

沙烏地政府於2018年6月起允許女性開車,並盼能借此決策改善國家形象,同時促進經濟發展[28]。同年1月、2月,沙烏地女性獲准進入足球場觀賽、女性無須經男性親属同意可開創自身事業[29]

2019年8月2日,沙烏地阿拉伯頒布一系列有利婦女的法令,包括允許成年女性無須男性監護人的同意,能取得護照及自由旅行,且女性有權為新生兒登記出生日期,有資格成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女性可自行登記结婚或離婚,領取家庭關係證明,女性的工作機會相應增加[30],爾後又允許女性可憑身份證單獨入住酒店[31]

沙烏地阿拉伯通常將其它疑似侵犯人權的報導斥責為謊言,或以沙里亞法規證明其合法。然而,在2000年,沙烏地政府通過了10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之部份義務[32]。基本法第5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里亞法規保護人權」[33]。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沙烏地阿拉伯鞭刑截肢刑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干預它的法律系統[13]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絡審查(過濾)[34]。沙烏地阿拉伯的1名部落客作者Fouad al-Farhan因批評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35]。此外,新聞工作者兼異議人士賈邁勒·卡舒吉甚至被沙烏地政府殺害。

外交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目前因巴以問题而拒绝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系,並且之前還曾不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2020年後,沙烏地政府試圖解凍與以色列的外交關係,甚至有和以色列建交的計畫。

地理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阿拉伯半島80%的領土。該國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葉門接壤的大部分地區無明确邊界,故沙烏地的實際面積不詳。沙烏地政府估計的面積是2,217,949平方公里,而其他可信的估計數據,都介於2,139,700~224萬平方公里之間。而全國不到1%土地適合耕作。

地形

[编辑]
沙烏地地貌图

沙烏地大部分是高原,地勢由西向東成階梯狀傾斜,西部除了紅海沿岸有狭窄平原外為高原高山區,西南希贾兹山脈海拔3000米以上,多火山锥;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東部有平原,東部沿海灣有珊瑚礁

沙漠約占全國面積的一半,北部的內夫得沙漠,多涸谷、水井、綠洲,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多為流動性沙丘,為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

氣候

[编辑]

沙烏地西部高原属地中海型氣候。其他廣大地區属於熱帶沙漠氣候,日溫差较大;除了沿海地區濕度較高外,一般炎熱乾燥。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南部則在100毫米以下。

行政區劃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全國划分為13個省(mintaqah,復數:mintaqat):

地图 省份 省府 人口 (2017) 面積 (km)
1 利雅得省 (ar-Riyad) 利雅得 8,216,284 404,240
2 麥加省 (Mekka) 麥加 8,557,766 153,148
3 麥地那省 (Medina) 麥地那 2,132,679 151,990
4 東部省 (asch-Scharqiyya) 達曼 4,900,325 672,522
5 蓋西姆省 (al-Qasim) 布賴代 1,215,858 58,046
6 哈伊勒省 (Ha'il) 哈伊勒 699,774 103,887
7 塔布克省 (Tabuk) 塔布克 910,030 146,072
8 北部边疆省 (al-Hudud) 阿尔阿尔 375,310 111,797
9 吉赞省 (Dschāzān) 吉赞 1,567,547 11,671
10 奈季蘭省 (Nadschran) 奈季蘭 505,652 149,511
11 巴哈省 (al-Baha) 巴哈 476,172 9,921
12 焦夫省 (al-Dschauf) 塞卡凱 508,475 100,212
13 阿西尔省 (Asir) 艾卜哈 2,211,875 76,693

主要城市

[编辑]

沙烏地人口最多的10個城市如下:

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2007)

萬人
利雅德 670
吉達 360
麥加 170
麥地那 130 利雅德 吉達 麥加
達曼 130
塔伊夫 70
布賴代 60
塔布克 50
艾卜哈 40
海米斯穆谢特 40 麥地那 達曼 艾卜哈

經濟

[编辑]

石油業

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以石油為支柱,政府控制著國家主要的經濟活動。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后,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输出國組織(OPEC)的主要成員國。石油業的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約75%、GDP的40%,及出口收入的90%。約40%的GDP来自私有經濟。

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输出國家調漲油價時期,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此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透過石油減產,將油價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自從2014年原油價格暴跌,沙烏地阿拉伯首次出現預算赤字,沙國決定讓一直以來的國營石油公司在2018年上市。2016年4月,時任副王儲的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烏地在「沙烏地2030年願景」計畫中提出開放教育、醫療等私有產業,鼓勵旅遊業發展、發展娛樂產業,當中交通項目就包含755項措施,像是要求在聖地麥加及第二大聖地麥地那之間興建鐵路和機場,[36]吸引外商投資。

目前沙烏地政府正不斷鼓勵私有經濟的發展。沙烏地阿拉伯減少國家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赖,並預計在2030年將10%的主要電力來源轉移到可再生能源,從2004年到2014年間,增加了100萬個工作機會,但大多為聘請國外人才或便宜勞工。[36]水資源的短缺與迅速增長的人口,可能限制該國實現農業自足的目標。

沙烏地阿拉伯也引進大量移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烏地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旅游業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遼闊的沙漠、翠绿山脈和原始海滩、豐富的文化及歷史遺跡,在國内擁有5個世界遺產,但因是極端保守的穆斯林國家,對於開放放大批游客造訪的討論,一直被保守派與官僚封殺。為摆脱對原油的依赖,让經濟走向多元化發展,沙烏地政府大舉斥資改善基礎設施和開發景点。

2019年9月27日,沙烏地阿拉伯宣布開放旅游,首次開放旅遊簽證给49個國家。外國女性可獨自到訪,且不用穿全黑長罩袍。遊客可在沙烏地的官網上申請電子簽證,不必前往領事馆簽證。但觀光客須穿著得體和遵守當地禁酒令。此外,持電子簽證游客不准進聖城麥加麥地那[37][38]

人口

[编辑]

直到196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多數人口為游牧或半游牧人口,但随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過95%的人口已定居下来。一些城市與綠洲中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逾1,000人。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東西部沿海與內陸綠洲地區人口稠密,而內陸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區則幾乎無無人居住。

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中,九成為阿拉伯人,餘多為鄰近的非裔或亞太裔移民。[39]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於紅海沿岸地區,他們受雇至沙烏地阿拉伯工作。另有一定數量的亞太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此外,境内也有不到十萬的西方人士。

根據沙烏地統計總局公布的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沙烏地人口總數為3,220萬,其中,沙烏地人1,880萬(58.4%),非沙烏地人1,340萬(41.6%),全國人口中男性占比61%,女性占39%,3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63%[40]

文化

[编辑]
網路使用者(百萬人)

至2018年,沙烏地全國才對公眾開放的電影院(在此前,沙烏地阿美公司内的電影院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電影院,是沙烏地僅有的兩個電影院[41])。第一部在沙烏地阿拉伯拍摄的電影是女導演海法·曼蘇爾於2012年拍摄完成的《腳踏車大作戰[42]。第二部沙烏地電影就是麥姆沙柏(Mah Sabbagh)自編自導的《巴拉卡戀上芭拉卡》(Barakah Meets Barakah)[43]

沙烏地阿拉伯於2017年12月11日宣布解除對電影院長達35年的禁令,自2018年初才允許電影院開放[44]

沙烏地實行9年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3萬所,其中,綜合型大學25所、學院78所、高等宗教大學5所[45]

體育

[编辑]

足球是全國最受歡迎的運動,沙烏地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勁旅之一,並在1994年開始屢入世界杯足球賽的決賽周。

2024年12月12日,國際足總(FIFA)宣布2034年世界盃將由沙烏地阿拉伯獲得主辦權。這是繼2022年卡達世界盃,再次由中東國家主辦這項世界級足球賽事,且將於沙烏地5個主辦城市進行,包括利雅得、吉達、阿爾霍巴爾、阿布哈和新城等15座體育場館內進行比賽。[46]

宗教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法律規定,所有國民必須是穆斯林[47]伊斯蘭教為沙烏地的國教,在沙烏地國民中遜尼派教徒占85%,什葉派教徒占15%[45]

在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烏地阿拉伯即俗稱瓦哈比教派,屬於近代伊斯蘭教復古主義派别,在18世紀時阿拉伯半島由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他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皆偏離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其同伴們的教義。佔少數的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内極端保守派别瓦哈比派國教,沙烏地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世界各地傳播瓦哈比信仰為重心。[48]

沙烏地管理著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兩大聖地:第一聖地麥加和第二聖地麥地那。同時沙烏地國王的正式头衔是兩聖地監護人

軍事

[编辑]
國家安全部隊

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武装力量由武装部隊、國民衛隊和其他准軍事部隊組成[45]。其中,沙烏地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装部隊最高統帥,現任武装部隊總参谋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马迪上將。

沙烏地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沙烏地武装部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戰略導彈部隊等五大軍種,共計約12.7萬人[45]。其中,

  • 陸軍約7.3萬人,編制3個装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砲兵營
  • 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
  • 空軍約1.8萬人,另編制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
  • 另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交通

[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的交通路網圖

沙烏地阿拉伯的公路長達221,372公里,但柏油路僅47,5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的部分僅長3,891公里[49]。大多數高速公路從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向外延伸,由於位於炎熱地區,故道路不僅要能夠抵擋高溫,也要避免將強烈的陽光反射到駕駛者的視線。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過度依賴陸運與空運,鐵路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項捷運系統在麥加,一條長約18公里的輕軌,營運始於2010年[50]。截至2014年,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鐵路總長1,378公里,全都是1.435公尺軌距的標準軌,鐵路長度位居世界第81位[49]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港口,主要是用於運輸石油產品,由沙烏地阿拉伯港務局負責海運業務[51]。主要的港口在波斯灣達曼紅海吉達;其中,吉達是全國最大港口,每年有4,010,448的貨櫃量。

沙烏地阿拉伯在空運方面,截至2013年,共有214座機場,其中82座機場已完成跑道的鋪設,剩餘的132座則尚未鋪設[49]。另外,在這214座機場中,只有10座設有提供直昇機升降的停機坪[49]

注释

[编辑]
  1. ^ 所有公民必须是穆斯林,其他宗教由外来移民工人信奉
  2. ^ 協商會議,只對國王有諮詢性質。
  3. ^ 宪法为古兰经,实际由基本法充当宪制性法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he World Factbook. 201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2). 
  2. ^ 世界概况》上有关Saudi Arabia的条目
  3. ^ Population. www.ourworldindata.org. [2023-03-17]. 
  4. ^ 4.0 4.1 4.2 4.3 Saudi Arab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英语). 
  5. ^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The Next Frontier: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Anthropocene (PDF). U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2020-12-25: 343–346 [2020-12-16]. ISBN 978-92-1-1264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15). 
  7. ^ 也曾译作“蘇地亞拉伯”,见1945年联合国宪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Madawi Al-Rasheed. A Most Masculine State: Gender,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Saudi Arabia. 2013: 65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9. ^ 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
  10. ^ Malbouisson, p. 23
  11. ^ Democracy index 2012 Democracy at a standstill (PDF).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2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20). 
  12. ^ Six things women in Saudi Arabia cannot d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eek 2017-09-27
  13. ^ 13.0 13.1 BBC news: Saudi 'torture' condemned by UN. BBC.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8) (英语). 
  14. ^ International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www.eia.gov.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7). 
  1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PDF). United Nations. 2013: 159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18). 
  16. ^ James Wynbrandt. A Brief History of Saudi Arabia. Infobase Publishing. 2004: 242 [2015-09-26]. ISBN 978-1-4381-08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17. ^ Soldatkin, Vladimir; Astrasheuskaya, Nastassia. Saudi Arabia to overtake Russia as top oil producer-IEA. Reuters. 2011-11-09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8. ^ UAE has most diversified GCC economy. emirates247.com. 2014-01-06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9. ^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4: Top 15 Defence Budgets 20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ISS)
  20. ^ The 15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2013 (tabl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04). 
  21. ^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Arms Transfer, 2014. www.sipri.org.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22. ^ Barry Buz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Polity Press. 2004: 71. ISBN 0-7456-3375-7. 
  23. ^ The erosion of Saudi Arabia's image among its neighbours. Middleeastmonitor.com. 2013-11-07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 
  24. ^ Freedom House. Saudi Arabia. freedomhouse.org. [2015-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2). 
  25. ^ Saudi women barred from voting.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7). 
  26. ^ 沙特妇女出入境受监视. 联合早报. 2012-11-23 (中文(新加坡)). 
  27. ^ Reuters: Car makers target Saudi women despite driving ban. 路透社.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2) (英语). 
  28. ^ 沙特阿拉伯宣布:明年6月起女性驾车合法化. 新华网. 2017-09-28 [201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中文(中国大陆)). 
  29. ^ 沙特再解禁!妇女出国无需获得男性监护人同意.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30. ^ 沙特再为女性松绑:出国不再要旅行许可,也能当孩子监护人了.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31. ^ 沙特出台新规:允许未婚异性外国游客同住酒店.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32. ^ Saudi Arabia. pitt.edu.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英语). 
  33. ^ Saudi Arabia: Basic Law of Government. mideastinfo.com.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8) (英语). 
  34. ^ Documentation of Internet Filtering in Saudi Arabia. 哈佛大学.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英语). 
  35. ^ Nic Robertson; Wayne Drash. No freedom for 'dean of Saudi bloggers'. CNN]. 2008-02-27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1) (英语). 
  36. ^ 36.0 36.1 韓亞庭. 不靠石油了!?石油大國急轉型另謀財路 沙國積極推動「願景2030計畫」. 風傳媒. 2017年4月24日 [2017年6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8日) (中文). 
  37. ^ 張, David. 沙地阿拉伯首次开放观光 49国民众可申请落地签证. 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新闻网.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中文(简体)). 
  38. ^ 沙特改革开放新思路 旅游与石油要并举.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6). 
  39.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英语). 
  40. ^ 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沙特人口逾32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23-06-07 [2023-12-09]. 
  41. ^ Communities - Saudi Aramco. [201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42. ^ 沙特阿拉伯第一部电影 威尼斯首映. 联合早报. 2012-09-03. 
  43. ^ 存档副本. [2016-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1). 
  44. ^ 沙特解除35年禁令 明年起将重新开放电影院. 环球网. 2017-12-12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9) (中文). 
  45. ^ 45.0 45.1 45.2 45.3 沙特阿拉伯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3-10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46. ^ 足球》國際足總官宣 沙烏地阿拉伯獲2034年世界盃主辦權 - 麗台運動報. www.ltsports.com.tw. [2024-12-14] (中文(臺灣)). 
  47.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48. ^ 德国副总理批评沙特资助宗教极端主义者. BBC中文網. 2015-12-06 [2015-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9). 全世界各地的瓦哈比派伊斯兰教都是沙特资助的。 
  49. ^ 49.0 49.1 49.2 49.3 世界概况. The World Factbook SAUDI ARABIA transportation. 中央情報局.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50. ^ Hajj pilgrims take the metro to Makkah. 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2010-11-15 [201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3). 
  51. ^ PORTS AUTHORITY. Introduction to Ports Authority. http://www.ports.gov.sa/. PORTS AUTHORITY.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3). 

外部鏈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