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部
沙陀部(另作沙陁)是中亞古代西突厥族下的一個部落,曾經依附於唐朝與吐蕃,進入代北,勢力壯大後形成部落國家,與六胡州的粟特薩葛部與安慶部聯合,稱沙陀三部、沙陀諸部、代北諸部,下轄有韃靼人、契丹人、吐谷渾人、党項人、漢人等。在中國的五代十国时期,與契丹人共同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主要的勢力,
在遼、金、宋、元時期,沙陀部後裔分別依附在契丹、女真、蒙古、西夏及北宋等政權下,汪古部等為其後裔。
概述
[编辑]其名稱沙陀,源自西突厥處月部,因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其地有大沙丘,稱為沙陀磧,就是現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而得名。據《新唐書》與《舊五代史》等記載,為沙漠中的沙丘,其部落活動於此,以地得名[1][2]。耶律鑄認為,沙陀,突厥語原意為沙漠鹽卥地。其部落以地為名,以漢音轉寫為朱邪或處月,意譯即為沙陀[3]。
沙陀部原居於烏孫故地,活動於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达山,一说为尼赤金山),至蒲類海(今巴里坤湖)之間的沙漠地區,隸屬突厥汗國[4]。原附屬於西突厥與薛延陀部,最早的領袖為處月部的朱耶拔野。在朱邦拔野歸附唐朝後,與同羅部與僕骨部聯合,形成沙陀部[5]。
最早以西突厥處月部(又名处月、朱邪、朱耶)[6]、同羅部與僕骨部三部聯合為骨幹。
歷史
[编辑]西域争雄
[编辑]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處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長安覲見。后來,處月隸屬于乙毗咄陆可汗。642年,乙毗咄陸可汗進攻伊州(今新疆哈密),又派遣處月、處密二部圍天山軍(治所在新疆托克遜縣西北),皆被唐軍擊敗。[7]
唐高宗永徽年间(653年或654年)唐军灭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处月部亦被击败。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吉木萨尔)设立北庭都护府,沙陀部首领朱邪金山因参与征铁勒有功,被封为“金满州都督”,受北庭都护管辖,后金山之子朱邪辅国因受吐蕃压迫,北迁庭州。
安史之乱之后回纥占领今新疆地区,而吐蕃则趁乱占据河西、陇右(今甘肃)。沙陀人受回纥挤压,于是投靠吐蕃,于789年与其联军攻占庭州。后吐蕃为防止沙陀与回纥勾结,将其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封辅国之子朱邪尽忠(唐将李克用曾祖)为统军大论,常为吐蕃先锋。
迁徙中原
[编辑]800年左右,回纥攻占凉州,吐蕃以沙陀驻地靠近凉州,试图将其再次迁往黄河以西的高原地区。809年,沙陀不愿西迁,朱邪尽忠率全体部众投奔唐朝。吐蕃追杀,沙陀人且战且走,三万人中仅剩下两千人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市),朱邪尽忠亦战死,其子朱邪执宜继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他们安定在盐州(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任命执宜为阴山都督府兵马使,招纳旧部。
后范希朝改任太原府,唐朝为防止沙陀人反复,令其随迁至黄花堆(今天的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后又分其兵隶各部,成为唐军重要的兵员来源。唐懿宗时,招执宜子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兵,赐姓名为李国昌。
唐末风云
[编辑]876年,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反唐,攻占大同,880年,被唐军击败,父子二人率部北逃鞑靼。黄巢入长安,唐朝各藩镇不出援军,唐僖宗只好招李克用进兵击黄巢,于883年在黄陂击败黄巢。唐朝封李克用为河东(山西)节度使。黄巢死后,其旧将朱全忠势力日盛,与李克用在华北争战,终于在907年称帝,建立后梁,唐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國
[编辑]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勗击败了反复无常的刘仁恭父子,从而占据了幽州。923年灭后梁,建立后唐,是為莊宗。岐国归附后唐,其余诸国除前蜀、杨吴、南汉外皆向后唐称臣。925年,后唐灭前蜀。
莊宗建国后痴迷于戏剧和打猎,把国家大事全盘托付给伶人和宦官,又好殺多疑,不體恤士卒。926年由魏博軍的一個士兵皇甫暉煽動不能還家的同袍,發動了鄴都之變,李克用养子大太保李嗣源前往平亂,卻被叛軍擁立,莊宗打算御駕親征,卻被伶人發動興教門之變所殺,嗣源即位,是為明宗。933年明宗李嗣源驾崩,934年闵帝改元当年即被养兄李从珂篡位。李从珂貶謫李嗣源女婿石敬瑭,敬瑭投靠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936年建立后晋,自称「儿皇帝」,对契丹(辽朝)的國君辽太宗称父、割地、上贡。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反辽,与辽国开战数次,终于被俘。后晋滅亡。
原后晋大将,沙陀人刘知远自太原起兵,建立后汉,不久病死,傳至後漢隱帝劉承祐,因猜忌顧命大臣郭威,郭威起兵殺死劉承祐,不久篡漢,建立后周。原后汉皇族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延续后汉,托庇于辽,979年被宋朝攻滅,刘氏全族被俘,迁居开封。
後晉皇室石敬瑭家族出身沙陀部,據出土的晋出帝石重貴墓誌銘,為羯人石勒後代[8]。
宋遼金元
[编辑]在遼朝時,一部份沙陀人加入室韋,即游牧于阴山长城的黑車子室韋;一部份臣屬於遼朝。隨後被金朝統領。在金朝時稱黃摑部,或汪古部[9]。蒙古帝國興起時,汪古部加入蒙古帝國,后逐渐融入蒙古族(一部分成為土族族源)。
宋朝接收後周的沙陀軍隊,併吞北漢,一部份沙陀人,融入汉人族群中[10],另有一部份則被稱為回回或回族。
现代研究
[编辑]內亞史日本學者森安孝夫認為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十國中的北漢,其領導階級皆出身於沙陀部建立的軍事集團中,宋朝建立者趙匡胤及趙光義兄弟也出身於沙陀部軍團[11],並稱這些國家為沙陀系王朝[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認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漢人,先祖來自河北涿郡[12]。日本學者楊海英引用學界研究,認為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有出身突厥系部落的可能[13]。
五代時記載將一些沙陀族人描述為眼睛和鬍鬚深邃,身體輕盈,膚色淺。幾個世紀後,蒙古人稱沙陀人的後裔為「白韃靼人」。
注釋
[编辑]- ^ 《新唐書》卷218:「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云。」
- ^ 《舊五代史》卷25〈唐書〉:「蓋北庭有磧曰沙陀,故因以為名焉。」
- ^ 耶律鑄《雙溪醉飲集》卷2〈後凱歌詞九首〉〈涿邪山〉註:「余嘗有處月説,稡載其畧於此云云。……處月之言,磧鹵地也。……。班固《燕然山銘》:『經磧鹵,絶大漠,踰涿邪。』涿邪山者,其山在涿邪中也。涿邪後聲轉為朱邪,又聲轉為處月。……《南部新書》:『北人三十軰於大山中見一小兒,遂收而遞飬之。長,求姓,衆云:「人共育得大,遂以諸耶為姓。」朱邪者,訛也。』此説可笑。朱邪,即涿邪也,諸耶二字,俱是華言。遐荒殊俗、隔絶中華,焉如華言?以為族望處月,部居金娑山之陽、蒲類海之東,皆沙漠磧鹵地也。西漢書注:『薛瓉曰:「沙土曰漢。」』其説得之。即今華夏猶呼沙漢為沙陀。突厥諸部,遺俗至今,亦呼其磧鹵為朱邪。豈可謂以諸人為父耶?朱邪,初曰涿邪,後聲轉為朱邪,又聲轉為處月,今又語訛聲轉為川如。」
- ^ 《新唐書》卷218:「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始,突厥東西部分治烏孫故地,與處月、處蜜雜居。貞觀七年,太宗以鼓纛立利邲咄陸可汗,而族人步真觖望,謀並其弟彌射乃自立。彌射懼,率處月等入朝。而步真勢窮,亦歸國。其留者,咄陸以射匱特勒劫越之子賀魯統之。西突厥浸強,內相攻,其大酋乙毗咄陸可汗建廷鏃曷山之西,號北庭,而處月等又隸屬之。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云。」
- ^ 《舊五代史》卷25〈唐書〉:「太祖武皇帝,諱克用,本姓朱耶氏,其先隴右金城人也。始祖拔野,唐貞觀中為墨離軍使,從太宗討高麗、薛延陀有功,為金方道副都護,因家于瓜州。太宗平薛延陀諸部,于安西、北庭置都護屬之,分同羅、僕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蓋北庭有磧曰沙陀,故因以為名焉。」
- ^ 《永樂大典》卷7154·〈五代史補〉:太祖武皇,本朱耶赤心之後,沙陀部人也。其先生于雕窠中,酋長以其異生,諸族傳養之,遂以「諸爺」為氏,言非一父所養也。其後言訛,以「諸」為「朱」,以「爺」為「耶」。
- ^ 資治通鑒. 卷19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既殺沙缽羅葉護,並其眾,又擊吐火羅,滅之。自恃強大,遂驕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敗之。乙毗咄陸又遣處月、處密二部圍天山;孝恪擊走之,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處密之眾而歸。
- ^ 〈大契丹國晉王墓誌銘並序〉:「王,姓石氏,諱重貴,趙王勒之裔,晉高祖之嗣也。」
- ^ 陳述《金史補遺》卷4〈金史氏族表〉:「黃摑氏,黃摑亦作汪骨、汪古、旺古、王孤、雍古,系出沙陀突厥。舊奉基督教,金徒其一部於遼東,餘者駐長城地帶,守禦北邊。……亦於先後不同時期,分別改稱漢姓,馬氏、趙氏。」
- ^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主張:「至周,沙陀幾與漢人無明顯之界線;至宋,已完全同化於中國矣。」(頁320)
- ^ 11.0 11.1 張雅婷譯,森安孝夫著《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台北八旗出版社,2019年初版。
- ^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宋史研究论丛 第5辑》2003年. cpfd.cnki.com.cn.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 楊海英著,鄭天恩譯《文明的遊牧史觀》,八旗文化出版,2019年。ISBN 9789578654587。
資料來源
[编辑]- 《草原帝國》(第二章)
- 《中亞簡史附錄》(中亞突厥史十二講)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沙陀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 《新唐書·卷218》,出自《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