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蚁鼻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蟻鼻錢
蚁鼻钱,出土于湖北孝感野猪湖,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用于浇铸蚁鼻钱的战国楚铜钱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地区流通的铜币。

外形及種類

[编辑]

蚁鼻钱高约1.8厘米,重约3克,形似海贝,是从贝币演变而来的。其名称乃因其形象而得。钱币的正面有阴文,下端有孔,但大多未穿透。最普通的为人脸形,文字多见为“”“”(有“圣朱”、“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种诠释),其他较罕见,有安、君、忻、金、行、匋、贝、三等铭文,共11种。近年来还不断有新品发现。

存世比例

[编辑]

通过统计楚国铜贝,发现铜贝中的“咒”字贝占整过铜贝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其次是“紊”,其余几种很少。提出圣朱及其他数种均为点缀品。通过分析铜贝上的铭文,认为如果以绝大多数咒字贝为主体,其字可释为咒、读如钱的话,其余数种贝文的含义,则是对“钱”的补充说明,或名其来源(如贝),或名其形体轻便(圣朱),或名其作用和功能等(如君、行、安),当与地名、重量名等没有直接的关系。

流通時代及地區

[编辑]

蚁鼻钱(“紊”字)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咒”字)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五千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西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西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