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嶽大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西嶽大帝
五嶽帝君

五嶽大帝是指中国的五个山神,東嶽泰山大帝、南嶽衡山大帝、西嶽華山大帝、北嶽恆山大帝、中嶽嵩山大帝,以東嶽大帝為首。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認為山明水秀,雲纏霧繞,地大物博,高峻雄偉,神秘莫測的五嶽名山,令人敬畏異常。於是人們祀之為神,頂禮膜拜。

簡介

[编辑]

五嶽大帝乃玉皇上帝下派人間考察善惡之神,同時也為十殿閻君的上司、陰間的掌管者,並以東嶽大帝為首席,共同治理陰間事務。

歷史記載

[编辑]

《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對五嶽的祭祀,殷周以來便有之。

五嶽殿 五嶽殿

《週禮·春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從漢代開始,對五嶽的祭祀開始形成制度,據《漢書·郊祀志下》稱,漢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然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真正形成觀念卻在漢武帝前後,那時人們認為五嶽有通天地、興風雨、主萬物生長的功能,從此廟祀五嶽的制度歷代沿襲,形成祀典。

《重修緯書集成》卷三《禮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廟六宗五嶽,得其宜,則五穀豐,雷雨時至,四夷貢物。

《風惜通義·山澤》稱東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融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 …… 岱宗廟在博縣西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十月日合凍,臘月日涸凍,正月日解凍,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南嶽衡山“一名霍山,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滿縣”。西嶽華山“華者,華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廟在弘衣華陰縣”。北岳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廟在中山上曲陽縣。中嶽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廟在潁川陽城縣。以後隨著神仙信仰的發展和深入,五嶽不斷被神化,道教創立後,將五嶽視為洞天福地,如東岳名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名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名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岳名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岳名為上聖司真洞天,並稱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後來人們又將五嶽與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這種觀念認為東方屬木,其色青,南方屬火,其色赤,西方屬金,其色白,北方屬水,其色黑,中央屬土,其色黃。

東晉葛洪《枕中書》則以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编辑]

五嶽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之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為陰陽十殿閻王的主管、地府陰司的主神。《三教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可見秦漢以前,古人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極,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國運昌隆,政權長久,並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

生辰:三月廿八日。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编辑]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因鄰近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但不及東嶽泰山的名望。

五嶽之中,封王封帝,中嶽皆為最早。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宮玉女三萬人。主治土地山川陵谷,山林樹木之屬。按五行觀念,中央屬土,故道教認為中嶽為五土之主,強調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居中嶽神君之位。

生辰:三月十八日。

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

[编辑]

五嶽之中,西嶽華山因鄰近漢唐都城長安,故長期備受尊崇。東漢時就傳說西嶽神君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朝庭祭祀,禮同三公。緯書稱華山神姓浩名郁狩。

雲笈七籤》稱,少昊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秦之分野。華山神服白袍,戴太初冠,佩開天通真印,乘白龍,領仙官玉女四千餘人。職掌五金陶鑄坑治, 兼羽禽飛鳥之事。

生辰:十一月初六日。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编辑]

南嶽衡山是五嶽之一。 漢代所祀南嶽,為廬江郡天柱山神君,隋唐以後,改祀湖南衡山。道經宣稱南嶽神君名叫崇覃(一說姓丹名靈峙),主星辰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常服朱光袍,戴九丹日精冠,佩夜光天真印乘赤龍,領神仙七萬眾。一說是祝融化身。

生辰:十二月十六日。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编辑]

北嶽恆山是五嶽之一,但在五嶽中地位較低。從漢唐至宋明, 都以河北曲陽的恆山為北嶽。清朝順治年間,改祀位於山西渾源的恆山,原河北恆山於是改稱大茂山

《雲笈七籤》描述北嶽神服元流袍,頭戴太真冥靈冠,佩長津治真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相傳他主治江河湖海,包括淮、 濟、 涇、 渭諸水,兼虎豹走獸之類,虺蛇昆蟲等屬。

生辰:八月初十日。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