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先秦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先秦行政区划,范围是从远古至秦朝统一九州的这一段时间,由于年代久远,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绪述。而九州是汉族传统地理区划,又称为“汉地九州”。

上古三代

[编辑]

上古至商

[编辑]

据《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九州地域东至东海,含辽东地区在内,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脉作为汉民族地区与草原游牧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西以河西走廊、巴蜀与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岭南地区,直达南海[注 1]

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夏朝时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全境及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以后,夏的势力向东扩展,融合了东方的夷人。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三苗频繁交往,初步形成了先秦中国的主体部族—华夏部族。虽然从此以后夏朝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朝约西元前21-16世纪间,曾多次迁徙都城,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原各地部族邦伯的固地。以后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只有商王直接统治的疆域内,才算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因此在商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西周

[编辑]

西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封建制度,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对周天子则要贡纳和服役等义务,而周天子亦有巡狩封国之权力。西周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封功臣谋士。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重新分封。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后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分为卫(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中心)、庸(以商都以东的今山东境内)、邶(商都所在之漳河以北的今河北省中、南部)三部分,分别由蔡叔、管叔、商纣王之子武庚治理,并称“三监”。为了监管原殷王畿地区的殷民,以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册立了大约50馀个大小封国。

春秋战国

[编辑]

概况

[编辑]

郡县行政区划的产生和名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的名称在《周礼‧地官》和《礼记‧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为“悬”,即“县”所代表的这块地区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赏赐。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也仿效周天子的办法,不再分封,而是将新兼并的领土、被灭亡的小国或大邑转化为县,由诸侯王直接掌管。从现存的文献分析,最早设县的是楚和秦。的起源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战国时期,郡最初在边远地区设置。战国时,郡比县的辖区宽广,但是经济开发程度不如县,地位也不如县重要,长官职位也低。至战国后期,列国纷纷置郡,先在边地,后各国之间为相互防御亦相应置郡。

县、郡之间原没有什么隶属关系。到了战国末期,郡的地位在县之上,这是由于郡管辖范围大,分置数县统之。在内地设郡时,沿用了边郡的成规。战国时期可能郡县制与封建采邑制始终同时存在。至秦灭山东六国,于各地置郡,郡下均划分若干县以便于划一的统治管理,遂演变成秦朝郡统辖县的二级制局面。

各国置郡列表

[编辑]

下表列出各国所设置的郡[注 2][注 3],其中齐国无置郡,但有五都[注 4]。而秦国设置的郡,仅列战国时期所设置的郡,前221年以后设置的郡,见秦朝行政区划

战国各国置郡列表
诸侯国 郡名 郡治 命名原因 现今位置 设置时间/备注 可考县数[注 3] 可考县名[注 3]
韩国 上党郡 因地名上党得名 今山西慢河以东一带,北与赵国上党相接 有17县 48 汝阳县格氏县郑县修鱼县负黍县新城县阳人县申阴县纶氏县垣雍县
安阳县彘县雍氏县阳城县长子县宅阳县喜县武遂县阏舆县皋落县
襄城县宜阳县少曲县邘县折县比阳县荥阳县成皋县屯留县桐丘县
马雍县京县卢氏县夏山县华阳县野王县鄢陵县阳翟县平阳县南梁县
穰县潞县杨氏县端氏县涉县涅县汾城县伊阙县
三川郡 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得名 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韩宣惠王时设置
上蔡郡 因地名上蔡得名 今河南上蔡一带 韩釐王时设置
西周国 3 河南县毂城县偃师县
东周国 4 雒阳县巩县平阴县缑氏县
赵国 上党郡 因地名上党得名 今山西省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与韩国上党相接 有24县 117 邯郸县晋阳县柏人县邢县南行唐县武平县埒县兹氏县栾县井陉县
宁寿县石城县石邑县汪陶县平陶县武城县富昌县元氏县当城县卤城县
乐城县皋狼县武阳县上艾县阳原县南宫县繁畤县楼烦县善无县骆县
平城县崞县蔺县离石县武安县榆次县铜鞮县平邑县平舒县中邑县
原阳县清阳县任县武邑县沃阳县襄阴县东安阳县西安阳县祁县宋子县
无终县平台县上博县下博县阿县北九门县苦陉县狸县上曲阳县下曲阳县
新处县封斯县余亡县望都县中阳县中都县新城县阳曲县阳邑县虑虒县
霍人县盂县成襄县平襄县安平县成县伯阳县襄垣县广平县安国县
长平县刚平县皮牢县观津县大陵县鄗县光狼县巨鹿县梗阳县昌城县
上原县尉文县狼孟县韩皋县饶县宜安县宁新中县房子县列人县武垣县
武阳县大萁县平利县贝丘县即裴县安险县缭县示氏县代县邬县
屯氏县涂水县中牟县云中县肤施县东垣县平原县
雁门郡 因雁门山得名 今山西省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到内蒙古一部分 赵武灵王楼烦林胡后设置
代郡 因代国得名 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部分 赵武灵王时设置,有36县
云中郡 因地名云中得名 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 赵武灵王楼烦林胡后设置
九原郡 今内蒙古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
太原郡 今山西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五台、阳泉以西,黄河以东
安平郡[注 5] 因城邑安平得名 今河北安平县 因与齐、燕、中山交界而设郡
魏国 河西郡 因在黄河之西 陕西省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 魏文侯时设置 94 启封县大梁县朝歌县邺县高都县甾丘县顿丘县高奴县郚县芒县
宁县共县蒲子县阴晋县州县安成县焦县蒲反县繁阳县上洛县
句渎县清氏县左邑县怀县垣县修武县荡阴县蔷县虒县梁县
少梁县垂县梁阴县单父县安邑县封陵县圜阳县陕县阴安县猗氏县
土军县皮氏县平阳县酸枣县安阳县漆桓县内黄县泫氏县邢丘县魏县
蔡阳县中阳县卷县绛县繁庞县雒阴县合阳县阳狐县桃人县虚县
雍丘县燕县山阳县长平县昆阳县承匡县平丘县首垣县观县雕阴县
平周县曲沃县汾阴县温县轵县曲阳县安城县汲县舞阳县许县
河阳县长社县济阳县甾县外黄县圉县煮枣县新郪县鲁县几县
睢阳县成阴县大阳县郾县
上郡 因方位得名 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 魏文侯时设置
河东郡 安邑 因在黄河之东 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前328年以后设置
方与郡 因地名方舆 今山东省嘉祥以南金乡等地,包括江苏省丰县一带 前284年以前
大宋郡 因宋国得名 今河南省商丘及江苏省砀山等地
楚国 宛郡 因地名宛得名 今河南省南阳市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楚悼王时设置 92 复县郯县湖阳县成阳县新东阳县蕲城县富春县许阳县南陵县江陵县
下蔡县弋阳县上唐县平舆县鄡阳县郢县鄂县陈县棠县安陆县
阴县武城县期思县梁县安陵县正阳县州县鄝县相陵县成陵县
新蔡县新野县番邑县沅阳县上蔡县邓县项县巨阳县寿春县枳县
寝县鲁阳县析县邾县上庸县宛县叶县郦县西陵县夷陵县
广陵县召陵县襄城县竟陵县兰陵县海阳县阳夏县阳城县苦县罗县
𬩽县当阳县肥陵县𫑡县郴县鄀县随县鄢县居巢县钟离县
舒县益阳县零阳县新城县雩娄县新阳县平阿县山桑县阳翟县阳陵县
新都县襄陵县淯阳县顿县武陵县建阳县[需要消歧义]六县洮阳县乌程县相县
艾县新舒县
汉中郡 因汉水得名 今陕西东南角,南到今湖北西北角 楚怀王时设置
新城郡 因地名新城得名 今河南伊川一带 约楚怀王时
江东郡 地处江东而得名 今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 前306年楚怀王越国后设置
黔中郡 因黔山得名 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 楚威王时设置
巫郡 因巫山得名 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东部 楚怀王时设置
燕国 上谷郡 因在大山谷上边 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及北京昌平以北 燕将秦开东胡后设置,有36县 40 文安县涿都县方城县酉城县平阴县渔阳县夏屋县泃城县狗泽县茹都县
阳安县襄平县阳乐县安平县鄚都县且居县唐都县北平县武阳县令支县
无终县平刚县沮阳县造阳县昌城县曲逆县武遂县平舒县广昌县下落县
单佑县范堹县易都县蓟都县逎都县甫阳县容城县徐无县泉州县饶都县
渔阳郡 因在渔水之阳 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州、怀柔以东及天津以北 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设置
辽东郡 因在辽水之东 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设置
辽西郡 因在辽水之西 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西以东 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设置
右北平郡 因在北平右边 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 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设置
齐国 59 平阿县昌城县柴县阳都县闻县无盐县黄县高宛县武城县东武城县
武阳县垣县平陵县淳于县荼县番陵县瓡县郳县乘县关城县
不其县夜邑县郓县鄄城县阿县刚县高密县廪丘县灵丘县博陵县
薛县下邳县安平县嬴县历下县聊城县琅邪县千乘县博昌县狄城县
于陵县平邑县夷维县盖县范县亢父县襄贲县阴平县博县平陆县
蒙县高平县建阳县[需要消歧义]阳狐县即墨高唐临淄安阳
秦国 内史 咸阳县 41 汧县陈仓县雍县虢县郿县美阳县废丘县好畤县芷阳县杜县
蓝田县丽邑县高陵县云阳县漆县频阳县栎阳县下邽县重泉县郑县
怀德县临晋县宁秦县夏阳县咸阳县斄县戏县翟道县商县槐里县
郃阳县杜阳县上雒县武城县弋阳县衙县酆县征县胡县旬邑县
船司空县
巴郡 江州 前316年灭巴国后置 8 阆中县枳县江县[注 6]朐忍县鱼县涪陵县宕渠道垫江县
蜀郡 成都 前285年废封国置郡 13 成都县邛县白水县临邛县武阳县葭萌县严道湔氐道梓潼县青衣道
郫县僰道资中县
汉中郡 南郑 前312年取楚汉中郡 8 南郑县西成县成固县房陵县锡县郧阳县上庸县沮县
上郡 肤施 前304年置 19 雕阴县高奴县阳周县肤施县漆垣县广衍县洛都县定阳县原都县平周县
圜阳县平都县徒泾县中阳县西都县白土县富昌县平陆县饶县
陇西郡 狄道 前279年置 17 上邽县西县下辨县冀县临洮县狄道县枹罕县兰干县邸道县成纪县
故道县阿阳县绵诸县獂道县襄武县薄道县略阳县
北地郡 义渠 前271年破义渠后置 13 义渠县阴密县安武县彭阳县泥阳县卤县方渠县郁郅县乌氏县归德县
泾阳县朝那县略畔县
河东郡 临汾 相当于魏的河东郡 前290年魏献河东地后置
南阳郡 前273年置
会稽郡 前222年置
邯郸郡
巨鹿郡
太原郡
雁门郡
云中郡
东郡
三川郡
颍川郡
渔阳郡
上谷郡
右北平郡
广阳郡
辽西郡
南郡 前278年取楚地后置
陶郡 原为齐地,五国合纵破齐后置,后为魏所取。秦灭魏后,未再设郡
上党郡 长子 取赵、韩上党郡置
砀郡 前225年灭魏国置
泗水郡 灭魏后,前224年置
薛郡 灭魏后,前224年置
长沙郡 前223年灭楚后置
九江郡 前223年灭楚后置
楚郡 前223年灭楚国置
黔中郡 取楚黔中郡、巫郡置,治临沅
代郡 前222年灭代后置
辽东郡 前222年灭燕后置
齐郡 因齐国得名 前221年灭齐后置,不久改名
琅琊郡 因地名琅琊得名 前221年灭齐后置

注释

[编辑]
  1. ^ 《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2. ^ 来源见杨宽《战国史》。
  3. ^ 3.0 3.1 3.2 见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
  4. ^ 五都为即墨、莒、高唐、临淄、平陆。
  5. ^ 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无此郡。
  6.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作“江州”。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