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情感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情感理论(英语:Affect theory)是一种探讨组织化情感的理论,有时候会交替探讨情绪、主观经验感受,并探讨其在生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内化表现形式的不同型态与分类。包括心理学精神分析神经科学医学人际沟通文学理论批判理论以及性别问题研究等其他领域都有对影响理论的讨论。因此,情感理论的定义也随著不同学科的讨论方式不同有也所差异。

情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Silvan Tomkins在其1962出版著作《情感意象的意识》(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中的前两卷中提及。Tomkins使用“情感”这一个概念来讨论“情绪中生物的部分”;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有本能的、程序的基因传递机制”,当机制被触发的时候,就会产生“已知的生物事件模式”[1]。然而他也承认,成年人情感经验是由先天机制和一个“由意识情感交互作用所建造构筑的复杂母体”共同产生的[2]

心理学中的情感理论

[编辑]

Silvan Tomkins的九种情感

[编辑]

心理学家Silvan Tomkins提出了九种主要的情感,包括了正面、负面及中性并依其影响生理表现的高低强度进一步划分[3]

正面的:

  • 享受与喜乐(对成功的反应与对分享的冲动:微笑、嘴唇扩大且往外。
  • 感兴趣与兴奋(对新情境的反应与参加的冲动):眉毛下降、视线追随、目光注意、靠近聆听。

中性的:

  • 惊喜与惊吓(对突然变化的反应与重置的冲动):眉毛抬高、眼睛闪烁。

负面的:

  • 愤怒与狂怒(对威胁的反应与攻击的冲动):皱眉头、缩紧下颚、面红耳赤。
  • 厌恶(对糟糕味道的反应与丢弃的冲动):在下嘴唇突出、头朝前下。
  • 难闻(对难闻气味的反应与回避气味的冲动):上唇提高,头回拉。
  • 困扰与痛苦(对损失的反应与哀悼的冲动):哭泣、啜泣、眉毛与嘴下降。
  • 恐惧与恐怖(对危险的反应与逃跑或躲藏的冲动):视线冻结、脸色发白、发冷、冒汗与寒毛直竖。
  • 耻辱羞辱(对失败的反应与检讨行为的冲动)眼睛下降、低头、回避、脸红。

应用惯例

[编辑]

Tomkins指出:精神健康的最佳状况就是最大的正面情感与最小的负面情感[4]。此外应该还要能正确表达情感以及识别情感[5]

情感理论也应用在亲密以及亲密关系的研究调查中。Kelly将关系定义为“共同努力以达到正面情感最大化和负面情感最小化的一种协议[6]”,就像“最佳心理健康”的蓝图一样,这个蓝图要求关系中的成员以相互表达情感的方式来确定关系的进展阶段。

这些蓝图也可以描述自然和内隐的目标。 例如Donald Nathanson就使用情感来为他的一位患者建立叙事[7]

我怀疑他拒绝观看电影的原因是会对屏幕上所描绘的强烈恐惧情感;我们大多数人经常看电影院的情感共鸣只是他感到不适的另一个原因。…他在无论是Kelly还是Tomkins蓝图的前两条规则下,拒绝了一个最好的工作机会,因为他拒绝任何有可能与性有正负面影响关联的风险。因此,他的亲密问题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一面过度充满同情心的墙,在另一个方面则可以解释为他个人在表达和管理情感的内部纯粹问题。

Tomkins指出“基督教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普遍宗教,是因为它为愤怒、暴力、痛苦提供了爱、享受与和平的解决之道[8]。”

Tomkins也在脚本理论中大量的引用情感理论的概念。

心理学中的典型情感意图

[编辑]

幽默是情感理论中争论的一个主题。一些研究指出,幽默可能是正面和负面情感之间的冲突反应[9],例如恐惧与享受可能导致一些身体上的痉挛性收缩,像是胃和膈肌区域以及上颊肌肉的收缩。 进一步并造成情感中失去放松和混淆。

微笑可以展示人们喜悦的情感。情感可以透过人们的即时面部反应来辨识,在受到刺激后,即时反应会较他们真实的反应来的更快。

Stanley S. Seidner进行了唤醒、白噪音与负面情感的研究,结果显示:“西班牙裔的发言者关于货币贬值的意见存在有负面情感的唤醒机制[10]。”

人际沟通

[编辑]

在亲密关系中,传达感觉和情感的非语言模式被认为发挥著核心的作用。 婚姻谘商中的情绪安全模型能够寻找并识别夫妻情感关系中发生的情感信息,包括伴侣对自己、彼此及对关系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则是依附的安全感和如何评价每个人的价值。

婚姻谘商是情感理论的一个实际应用[11][12]。亲密关系中有两个情感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影响:

  1. 根据Tomkins的说法,情感共鸣是情感的一个主要特征,指的是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的情感表现时,因其同样的情感经历而产生共鸣的倾向,有时被称为是“传染”。共鸣也被认为是所有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在有语言之前,就能透过微笑点头产生情感共鸣。
  2. 同样根据Tomkins的说法,当驱动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情感提供了一种压迫感。因此,情感是一种强而有力动机来源。Tomkins并指出“情感能使好事变得更好,也使坏事变得更糟。”

批判理论与情感理论

[编辑]

哲学精神分析学派性别研究艺术理论都有对情感理论的探讨,从批判理论的角度来说,他们将Eve Sedgwick、Lauren Berlant等人称为“情感理论家”。有许多批判理论家都非常依赖情感理论,像是Elizabeth Povinell。也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探讨情感里论,像是Franco Berardi、Michael Hardt与Antonio Negri,以及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包括Selma James和Silvia Federici,他们探讨了认知和物质表现在特定性别和特定角色(包括监护工)的关联。

批评

[编辑]

Ruth Leys强烈批评情感理论对艺术文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被创伤理论采用为方法[13]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Nathanson, Donald L., Shame and Pride: Affect, Sex, and the Birth of the Self (Chapter 2), New York: W.W. Norton, 1992, ISBN 0-393-03097-0 
  2. ^ Nathanson, Donald L. From Empathy to Community. The Annual of Psychoanalysis (Chicago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 1998-03-15, 25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7). 
  3. ^ Nathanson, Donald L., Shame and Pride: Affect, Sex, and the Birth of the Self, New York: W.W. Norton, 1992, ISBN 0-393-03097-0 
  4. ^ 1911-1991., Tomkins, Silvan S. (Silvan Solomon),.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1962-63 [2018-09-06]. ISBN 0826104428. OCLC 490579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5. ^ Nathanson, D. L. A Goal is an Image (PDF). Bulletin of the Tomkins Institute. 1997, (4: 1–4)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23). 
  6. ^ Kelly, VC (1996), "Affec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intimacy", in Nathanson, DL, Knowing feeling: Affect, script, and psychotherapy, New York: W.W. Norton, pp. 55–104
  7. ^ M., D'Arcy, Yvonne. Compact clinical guide to chronic pain management :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for nurses.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2011. ISBN 9780826105486. OCLC 712712551. 
  8. ^ McGraw, A. Peter; Warren, Caleb; Williams, Lawrence E.; Leonard, Bridget. Too Close for Comfort, or Too Far to Care? Finding Humor in Distant Tragedies and Close Mishap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08-31, 23 (10): 1215–1223. ISSN 0956-7976. doi:10.1177/0956797612443831 (英语). 
  9. ^ McGraw, A. P.; et al, Too close for comfort, or too far to care? Finding humor in distant tragedies and close mishaps., Psychological Science, August 31, 2012 [2018-09-06], ISSN 1467-92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10. ^ 1946-, Catherall, Donald Roy,. Emotional safety : viewing couples through the lens of affect.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ISBN 9780203961544. OCLC 85770150. 
  11. ^ Kelly, Vernon C. (2012). The Art of Intimacy and the Hidden Challenge of Shame. Rockland, Maine: Maine Authors Publishing.
  12. ^ Leys, Ruth. The Turn to Affect: A Critique. Critical Inquiry. 2011, 37 (3): 434–472 [2018-09-06]. doi:10.1086/659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13. ^ Leys, Ruth. The Turn to Affect: A Critique. Critical Inquiry. 2011, 37: 434–472. JSTOR 10.1086/65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