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屿西台

坐标23°33′51″N 119°29′21″E / 23.5640734566552°N 119.489281467657°E / 23.5640734566552; 119.48928146765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屿西台
西台古堡、西屿西台、西屿西炮台
西台古堡外观 地图
位置 台湾澎湖县西屿乡
坐标23°33′51″N 119°29′21″E / 23.5640734566552°N 119.489281467657°E / 23.5640734566552; 119.489281467657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12年(1886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正常开放中、售票参观
官方名称西屿西台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详细登录资料

西屿西台,又称作西屿古堡西屿西炮台,是位于台湾澎湖县西屿乡清代军事遗址,同时也是澎湖现存最完整和最大规模的古炮台,当前属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1]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西屿自明郑末年时即设置炮台,西元1683年(明郑永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师提督施琅率舰攻打澎湖,明将刘国轩为强化澎湖而兴建炮台,清廷占领后,则延用明郑时期构建的炮台做为防御设施。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西屿西台加以改建,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清法战争爆发后,澎湖通判李嘉棠再次改建,并于次年完工。战争结束后归因台湾建省,为因应防御海上敌舰攻击,台湾巡抚刘铭传亲履澎湖会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岛孤危绝险,为闽台门户,必须御筑坚厚炮台,购置精利大炮,选派劲旅驻扎,方足以守御。”多次奏请加强澎湖的海防,最终任命澎湖总兵吴宏洛建造,在委请德国技师鲍恩士协助下改建,最终西屿西台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完工,并配备其有6及12吋口径之阿姆斯特朗大炮各一门、10吋同型炮二门及铜炮二门,即为现今所遗存的炮台。

日治时期

[编辑]

1895年(光绪21年),归因乙未战争使日军登陆澎湖,日舰畏惧于西屿西台的火炮威力,转由湖西里正角海岸登陆,西屿西台因位于澎湖岛的最西侧,无法火力支援澎湖岛东侧的拱北炮台,最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火炮威力,澎湖则在三天内完全攻陷。

日军在占据澎湖岛后,随即起调查和测绘澎湖各炮台之标高和配备,因为防止敌军由西方登陆及袭击。同年则将西屿西台改称西屿西炮台,并于外垵西侧高地增建新炮台一处,且配备多种炮门,1901年(明治34年),再度改建成西屿西堡垒,其任务为以重炮从西屿灯塔一带的海面射击,以掩护东堡垒可向其北方湾内射击,1919年(大正8年)因调整澎湖要塞兵备,其中西堡垒改称为“西炮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美军采跳岛作战方式,因西屿西台得以未遭炮毁而保存至今。

战后时期

[编辑]

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西屿西台名列其中。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废除一级古迹分法,西屿西台改为国定古迹

设施

[编辑]

西屿西台占地8公顷,配置大略呈内凹方形系统,当前保留建筑包括外堡门、外土垣、内壕沟、内堡门及内土垣、炮座、甬道、兵房、内校场,其有6及12吋口径之阿姆斯特朗大炮各一门、10吋同型炮二门及铜炮二门,炮台和兵房及甬道主体结构为砖石混合砌筑,墙体外侧以当时最新的铁土材料做为粉刷层。[2]

其中,西屿西台正面入口筑有双重拱门,外堡门上方镶嵌刘铭传亲题的“西屿西台”门额,炮台内部分布许多拱顶、甬道,两侧兵房的砖砌房间是官兵起居之所,一旦发生战况,官兵可以在甬道内往来联络。

图辑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澎湖地区的炮台遗址

其他相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西嶼西臺. 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2. ^ 何中华建筑师事务所. 〈國定古蹟西嶼西臺古堡再利用計畫〉. 澎湖县政府. 198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