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施托施號護衛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施托施號
艦名出處 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
建造方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鋪設龍骨 1875年11月
下水日期 1877年10月8日
完工日期 1879年6月25日
結局 1907年10月出售拆解
技術數據
船級 俾斯麥級
船型
排水量
  • 標準:2,843噸
  • 滿載:2,994噸
船長 82米
型寬 13.7米
吃水 5.2米
動力輸出 2,419匹公制馬力(1,779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船速 12.6節
續航力 2,380海里以9節
乘員 404
武器裝備

施托施號(德語:SMS Stosch[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六艘俾斯麥級護衛艦的三號艦,得名於普魯士步兵上將海軍上將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該級艦是在1870年代初作為海軍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而訂購,旨在擔任艦隊偵察艦或前往德意志帝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任務。施托施號於1875年11月開始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鋪設龍骨,1877年10月下水,至1878年6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為了在海外進行長途航行,該艦配備了一套全帆裝索具,以便在燃煤缺乏的情況作為蒸汽機的補充。它裝備有十門150毫米箍炮德語Ringkanone,最初被定型為蓋甲板護衛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施托施號於1880年代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海外巡航。它首先是在1881年至1885年期間擔任東亞巡洋分艦隊旗艦,然後於1885年初短暫被調往東非分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同樣擔任旗艦,繼而於同年底返回德國之前被臨時部署至西非水域。在國外的四年間,該艦參與了德國殖民帝國在擴張過程中的糾紛調解,尤其是在非洲太平洋地區。從1886年初開始,施托施號經歷了廣泛的現代化改造,為其作為海軍學員和其後見習水兵教學艦做準備。它於1888年至1907年以此身份服役,在此期間,其活動主要包括參與艦隊的訓練演習和海外訓練巡航。相關巡航通常是去往西印度群島地中海,但該艦也曾到訪南美和西非。施托施號還參與解決涉及外國政府的爭端,包括1895年兩名德國公民在摩洛哥遇害一案,以及在1902-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期間的爭端。當1907年4月退役後,它曾一度在基爾充當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繼而於同年10月出售報廢。

設計

[編輯]

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了一項旨在加強艦隊實力的擴張規劃。俾斯麥級的六艘艦於1870年代初訂購,以補充德國的巡洋軍艦隊伍,因當時德國的巡洋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只能依賴於幾艘已有二十年艦齡的船具。海軍司令部明確現代蒸汽護衛艦英語Steam corvette對於艦隊偵察以及保護德國在海外利益的長期巡邏任務而言是必要的。[1]

施托施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72.18米和82米,有13.7米的舷寬以及5.20米的前吃水和6.30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2,843噸,滿載時則可達2,994噸。[2]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8名軍官和386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2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臥式燃煤箱型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2,419匹公制馬力(1,779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2.6(23.3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380海里(4,410公里)。作為在長途航行期間對蒸汽機的輔助動力,施托施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2,21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但後期有所削減。[3][4]

施托施號裝備有十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作為主炮,輔助武器則包括有兩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德語Schnellfeuergeschütz和六門哈乞開斯37毫米轉膛炮英語Hotchkiss gun[3][4]

服役歷史

[編輯]

俾斯麥級的三號艦是為替換老舊的蓋甲板護衛艦瞪羚號而以「瞪羚代艦」(Ersatz Gazelle)作為合同代號[註 2]發包予斯德丁伏爾鏗船廠承建。其龍骨自1875年11月開始鋪設,至1877年10月8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司令的海軍少將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德語Reinhold von Werner主持以帝國海軍部首任部長——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上將的姓氏為該艦命名。同年11月底,施托施號已經具備了足夠的適航能力,遂由船廠船員將其經由斯維內明德轉移到威廉港,在那裡進行最後的舾裝工作,包括安裝艦炮。它於1879年底展開海試,並一直持續至8月11日。完成海試後,該艦先行停運並作預備役擱置。[6]

海外部署

[編輯]

東亞分艦隊

[編輯]

1881年4月1日,施托施號獲重新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在海軍上校路易斯·馮·布蘭克德語Louis von Blanc的指揮下部署到遠東,並在那裡擔任駐該地區的海外巡洋分艦隊的旗艦[6]當時,作為帝國海軍部部長的斯托施實施了一項計劃,即德國的殖民地將主要受炮艦保護,而大型軍艦通常作儲備擱置,少數則被編入一個機動分艦隊以便迅速應對危機。[7]施托施號於4月15日離開德國,繞過好望角,至7月18日抵達荷屬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英語Batavia, Dutch East Indies,並在那裡與該分艦隊的原旗艦、平甲板護衛艦弗蕾亞號會合。施托施號隨後前往煙臺會見分艦隊的其他成員,包括蓋甲板護衛艦赫塔號、炮艦雞貂號德語SMS Iltis (1878)狼號德語SMS Wolf (1878)。在布蘭克接管巡洋分艦隊並展開一系列訓練演習後,施托施號獨自訪問了一些日本港口,繼而前往香港[6]

與此同時,海軍部認為同時兼任分艦隊司令和艦長對於個人而言負擔過重,於是施托施下令分艦隊旗艦應設單獨的艦長;為此,海軍上校格隆姆斯達·馮·布赫霍爾茨(Glomsda von Buchholtz)於1882年1月8日登艦承擔艦長職責。施托施號隨後開始在南海蘇祿海巡航;這次航行還包括在霍洛島停留,在那裡布蘭克與蘇祿群島蘇丹巴達魯德-丁二世談判達成了貿易協定。分艦隊於6月中旬在煙臺集結,6月16日,施托施號和狼號率領外交代表團前往濟物浦,與當時處於李氏王朝統治下的朝鮮商討首份德朝貿易協定。隨後,施托施號返回煙臺,然後前往日本函館,並在當地與最近抵達輪替赫塔號的蓋甲板護衛艦伊麗莎白號會合。9月25日,施托施號和狼號開始對海河展開考察,當時他們正載着德國首任駐華公使巴蘭德前往天津,後者將從那裡經陸路趕赴北京[6]

1882年12月29日,施托施號與伊麗莎白號在廈門發動「煮鍋戰」(Pfannenkrieg von Amoy),它們派遣一支登陸部隊上岸,收繳了一批中國當局在海關糾紛過程中從德國商人手中沒收的糖煮鍋。1883年3月6日,身處廈門的施托施號與分艦隊其它成員部分合作,開始了東亞地區的巡航,然後於同年6月前往香港接受為期五個月的大修。在此期間,蓋甲板護衛艦萊比錫號抵達並輪替了伊麗莎白號;海軍少將馬克斯·馮·德·戈爾茨德語Max von der Goltz則於8月26日從布蘭克手中接過分艦隊的指揮權。隨着大修工程於11月4日完成,施托施號與搭載着輪替船員而來的姊妹艦施泰因號交換了編制。施托施號隨後開始了另一輪東亞巡航,直至海軍上校卡爾·帕申德語Karl Paschen於1884年3月4日抵達接替戈爾茨。一周後,萊比錫號開始返航,輪換它的是5月中旬抵達的蓋甲板護衛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8]

東亞分艦隊連同臨時受帕申指揮的奧匈帝國海軍炮艦信天翁號德語SMS Albatros (1873)於8月19日在吳淞口泊地集結,以應對該地區的反歐騷亂,這是由於中國與法國在東京安南問題上的衝突導致了中法戰爭。與此同時,施托施號的船員正在日本休假,但不久後也被迫前往上海保護德國公民。9月16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被派往南美水域,分艦隊內僅剩炮艦鸚鵡螺號、狼號和施托施號三名成員。1885年1月,施托施號再度被召至濟物浦,以應對該市的騷亂。但該艦在當地沒有停留太久,因其於2月接到命令駛往東非水域,以擔任正在那裡組建的新巡洋分艦隊的旗艦。東亞分艦隊亦隨之解散,僅餘兩艘炮艦留守駐地。[8]

東非分艦隊

[編輯]
德屬東非時局圖

1885年3月1日,施托施號離開濟物浦前往香港,進而收到了修正後的命令,指示其首先在澳大利亞停留,以協助調解德國和英國之間關於德國收購俾斯麥群島威廉皇帝領英語Kaiser-Wilhelmsland殖民地的爭端,並在必要時使用武力捍衛主張。該艦於4月11日抵達悉尼,在那裡它得知巡洋護衛艦瑪麗號新梅克倫堡意外擱淺的消息,施托施號遂前往當地將失事艦隻拖回悉尼進行維修。當它們於5月6日抵達悉尼時,政治局勢已經平靜下來,施托施號得以回到原來的任務中,於6月中旬離開澳大利亞,至7月5日抵達毛里求斯路易港,在那裡等待新分艦隊的其他成員到來。接下來的幾天,其姊妹艦格奈森瑙號、伊麗莎白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及租用的蒸汽船埃倫費爾斯號(SS Ehrenfels)陸續抵達。東非分艦隊的第一項任務是搜尋在亞丁灣失蹤的護衛艦奧古斯塔號。搜尋工作在馬爾代夫查戈斯群島周圍展開,但始終無法找到失蹤艦隻的位置。[8]

此時,德國已經加入了瓜分非洲的行列,並已在西南非洲喀麥隆多哥蘭建立起保護國。分艦隊於是被派往桑給巴爾,以執行德國對東非的「保護條約德語Schutzvertrag」,此舉主要是針對桑給巴爾蘇丹巴伽什·本·賽義德,他聲稱東非沿海國家為自治領。7月7日,分艦隊離開路易港前往桑給巴爾。在途中,施托施號艦長、海軍上校漢斯·格奧爾格·馮·諾斯蒂茨(Hans Georg von Nostitz)因突發心臟病身故,遂由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大副蓋斯勒少校暫代其職位,直到9月8日諾斯蒂茨的繼任者棣德利上校到達。在此期間,分艦隊於8月7日在桑給巴爾附近拋錨,這讓巴伽什大為吃驚,後者對德國最近獲得的殖民地維圖蘭英語Wituland提出異議,而維圖蘭正是日後德屬東非的核心。帕申和總領事古斯塔夫·特拉弗斯德語Gustav Travers根據德國的三個要求進行了談判:本·賽義德承認德國在維圖蘭的保護國;締結一項單獨的貿易和友好條約;以及指定巴伽什的侄子,即其胞妹埃米莉·魯伊特英語Emily Ruete的兒子作為他的繼承人。巴伽什同意了前兩個條件並簽署協議,但第三個條件暫時被擱置。[9]

1885年8月19日,施托施號的姊妹艦俾斯麥號攜新任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愛德華·馮·克諾爾德語Eduard von Knorr抵達桑給巴爾。與此同時,帕申受命以施托施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格奈森瑙號為基礎組建一個新的分艦隊,以支援西非的殖民地。施托施號於10月11日前往開普敦進行維修,在它停運期間,此時已晉升為海軍少將的帕申便暫時將他的將旗轉移至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艦上。然而與此同時,西非的政治局勢已經緩和,使格奈森瑙號得以回到東非分艦隊,而施托施號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則接到了返回德國的命令。11月21日,完成維修的施托施號前往弗里敦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會合,帕申在那裡重新登艦,然後承擔起觀察德國與西班牙就加羅林群島發生爭端英語Carolines Question發展的任務。直到教宗良十三世介入解決爭端後,歸國之旅才得以繼續,西非分艦隊於12月12日解散。十天後,施托施號抵達威廉港並退役接受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包括安裝新的鍋爐和用新的速射炮替換舊的150毫米箍炮。該艦隨後作預備役擱置,並被列入教學艦名單。[10]

教學艦

[編輯]
展現了揚帆姿態的施托施號、施泰因號和格奈森瑙號

施托施號於1888年9月20日重新入役,擔任教學分艦隊的旗艦,取代了施泰因號的角色。此時的分艦隊由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馮·霍爾曼英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指揮,陣容成員還包括有施托施號的姊妹艦格奈森瑙號、毛奇號以及巡洋巡防艦夏洛特號。此後不久,這些艦隻前往海外展開訓練巡航,於9月29日進入地中海。它們以單艦或結伴的方式訪問了地中海的多個港口,並參加了10月27日至11月5日在比雷埃夫斯舉行的紀念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登基25周年的慶祝活動。當施托施號在士麥那駐留期間,霍爾曼及其幕僚還對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進行了正式訪問。1889年2月24日,霍爾曼接到命令將該分艦隊帶到埃及,以接替即將被派往薩摩亞的東非分艦隊,但當施托施號及其分艦隊餘部到達亞歷山大港時,東非分艦隊的重新部署已經毫無必要了,因此教學分艦隊於3月20日被召回。當它們在西西里島巴勒莫經停時,海軍部再次考慮在兩艘炮艦因強烈氣旋而在薩摩亞失事後重新部署軍艦至當地,但最終依然放棄。分艦隊遂於4月16日返回威廉港並就地解散,施托施號則於4月27日停運。[11]

1891年,施托施號重新投運,在基爾作為警戒艦英語Guard ship使用。它於同年夏天出席了考斯帆船周英語Cowes Week,繼而訪問了蘇格蘭利斯和挪威的卑爾根,然後於8月5日返回基爾。隨後,該艦在波羅的海西部進行訓練巡航,並參加了8月28日開始的年度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施托施號於9月24日在基爾再次停運。它以類似的方式度過了接下來一年,然後於1893年增加了一次大規模的海外訓練巡航,以培訓海軍學員。這年,該艦還作為第三支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年度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它在10月8日開始另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大規模巡航之前進行了大修。施托施號於1894年3月29日回到基爾,並在當年的艦隊演習中再次效力於第三支隊。下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巡航於10月13日開始,至1895年3月26日在基爾結束。那一年,除了海軍學員之外,它還開始培訓見習水兵,最初是在德國水域。6月21日,該艦出席了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通儀式。[12]

施托施號的教學任務於1895年6月29日中斷,當時它與岸防艦哈根號二等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和瑪麗號一同被派往摩洛哥,以應對兩名德國商人在當地被謀殺的事件。這些艦隻於7月10日抵達,要求對方政府對遇難者進行賠償,和解協議於8月4日達成,使它們得以返回德國。施托施號於8月13日抵達威廉港,正好趕上當年的艦隊演習。例行的海外拉練從10月2日開始,並再次前往西印度群島。12月20日至23日,它在海地的太子港停留,以應對威脅該市德國公民的騷亂。該艦於1896年1月中旬抵達基韋斯特,繼而在古巴的哈瓦那與施泰因號和格奈森瑙號會合;三艘艦隨後駛向委內瑞拉。之後,這些教學艦開始返回德國;在回程途中,它們曾在鹿特丹停留,並在那裡受到了荷蘭王后埃瑪的接見。三艘艦於3月18日返抵基爾。7月8日至11日,施托施號和施泰因號又出訪俄國的聖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當地接待了兩艦的軍官。[13]

1896年,施托施號再次加入第三支隊參與艦隊演習,之後它於9月26日開啟冬季訓練巡航,前往地中海。該艦在行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巡訪黎凡特的港口,並於1897年3月25日回到德國後停運。經過全面的檢修,施托施號於1898年4月5日重新投運,參與常規的例行訓練演習,包括8月至9月的年度艦隊演習。冬季訓練巡航依舊去往西印度群島和地中海;當行經丹吉爾時,它與夏洛特號再度向摩洛哥政府施壓,要求支付1895年兩起謀殺案的賠償金。1899年1月30日,施托施號和夏洛特號抵達法屬阿爾及利亞奧蘭,使它們成為自1870-71年普法戰爭後,首批訪問法國港口的德籍軍艦。當兩艦於3月22日回到德國時,海軍已經改變了訓練計劃,即海外訓練巡航不應在冬季,而是應在夏季展開。因此,在波羅的海進行了短暫的訓練後,施托施號於7月2日便又踏上1899年度的海外巡航之旅,前往西印度群島。同年11月,在西普里亞諾·卡斯特羅於委內瑞拉發動反對前總統伊格納西奧·安德雷德德語Ignacio Andrade的武裝革命期間,由海軍上校阿爾弗雷德·埃爾利希德語Alfred Ehrlich率領的施托施號至卡貝略港駐留,以接替巡洋護衛艦水妖號保護當地的德國公民和利益,但沒有干預卡斯特羅軍隊對這座城市的炮擊和占領。是次巡航於1900年3月12日結束,該艦隨後又在8月11日至9月20日期間訪問了挪威、英國和荷蘭的港口。接下來兩年的海外拉練均是前往地中海,分別於1900年9月20日至1901年3月18日和1901年8月1日至1902年3月19日進行。[14]

1906年的施托施號

施托施號於1902年6月6日至7月29日在波羅的海進行操練,隨後訪問了丹麥的哥本哈根和挪威的奧斯陸。這年的海外訓練巡航是經由維戈前往西印度群島。11月25日,該艦抵達委內瑞拉,加入海軍准將格奧爾格·舍德爾德語Georg Scheder麾下的東美巡洋支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旗艦為大巡洋艦菲內塔號),以應對1902-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儘管它在危機中的作用僅限於將德國公使從拉瓜伊拉轉移到庫拉索。1903年1月29日,施托施號脫離分艦隊,至3月20日回到基爾。它於5月19日開始在波羅的海和北海進行演練,其中包括在利鮑卑爾根停留,並在後者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登艦檢閱。之後的海外拉練是前往南美水域,最遠曾抵巴西的布蘭卡港,並於1904年3月16日回到德國。7月16日,該艦開始了另一次前往地中海的巡航,首先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卑爾根停靠。從卑爾根航行到休達後,施托施號進一步前往君士坦丁堡,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那裡接見了其艦長。該艦於1905年3月18日回到基爾。[14]

1905年7月18日,施托施號開啟另一次訓練巡航,此番是去往西非水域。它來到白角,在那裡進行海道勘測,卻不慎擱淺,需要由一艘英國輪船拖出。該艦於10月23日前往休達接受維修,維修於1906年1月20日完成,使其能夠繼續在地中海巡航。施托施號於3月17日回到基爾,而這年的訓練周期緊隨其後於3月31日開啟。它於1907年3月16日結束了最後一次前往地中海的訓練巡航,繼而於4月3日在基爾退役,至5月27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該艦曾在基爾的帝國船廠臨時充當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但於同年10月便被轉售予一家荷蘭拆船公司並拆解報廢。[14]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軍艦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5]
引用
  1.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2. ^ 日本海人社,第11頁.
  3. ^ 3.0 3.1 Gröner,第44頁.
  4. ^ 4.0 4.1 Lyon,第25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6.0 6.1 6.2 6.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2頁.
  7. ^ Sondhaus,第155頁.
  8. ^ 8.0 8.1 8.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3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4–195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5頁.
  1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5–196頁.
  1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6頁.
  1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6–197頁.
  14. ^ 14.0 14.1 14.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7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