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瞪羚號小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瞪羚號
艦名出處 瞪羚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鋪設龍骨 1897年
下水日期 1898年3月31日
入役日期 1901年6月15日
停用 1916年作為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
除籍日 1920年8月28日
結局 1920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瞪羚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2963噸
船長 105米
型寬 12.2米
吃水 4.84米
動力輸出 6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19.5節
續航力 3570海里以10節
乘員 25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00-250毫米

瞪羚號小巡洋艦(德語:SMS Gazell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90年代末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首艦。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作為一艘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服役,它裝備了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19.5(36.1公里每小時)。其尼克勞斯型鍋爐英語Niclausse boiler在運用中被證明有諸多缺陷,這些鍋爐其後於1900年代中期得到更換。

瞪羚號最初是在本土水域與演習艦隊共同執行任務,在此期間,它曾參與過一次大規模巡航,前往西班牙迎接被派去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德國遠征軍。1902年,它被派往海外;原本計劃加入東亞分艦隊,但由於緊張局勢加劇,她轉而駛向委內瑞拉,最終導致了1902-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危機期間,瞪羚號夥同英國和意大利的軍艦一起對該國實施封鎖,其船員甚至扣押了炮艇修復者號德語Restaurador,迫使它為德國服役。隨着爭端得到解決,瞪羚號開始在北美中美洲水域巡航,造問了該地區的多個港口。它於1904年被召回德國,退役並進行了大修,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一直沒有活動。

該艦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入役,先是作為岸防支艦隊的一份子在波羅的海服役,然後被編入分遣支艦隊,至1914年底重返前者部隊。在1915年1月被俄羅斯帝國海軍水雷炸損後,它被認為不值得修復,進而被改裝成一艘儲存水雷的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並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裡一直擔任該角色。1920年8月,瞪羚號最終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1][2]

瞪羚號的全長為105米,有12.2米的舷寬和4.84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43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2963噸。[3]艦隻的推進系統由日耳曼尼亞船廠生產的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它們的額定功率為6,000匹軸馬力(4,5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19.5節(36.1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八台燃煤尼克勞斯型鍋爐英語Niclausse boiler提供動力。瞪羚號可貯存50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70海里(6,61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4]

瞪羚號的主炮為十門單座安裝的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它們的射程為12200米,並配備1000發彈藥,其中每炮100發。該艦還裝備有三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及八枚魚雷。其中一具以浸沒式安裝在艦艏的船體內、兩具安裝在舷側的甲板發射器內。[5]

艦隻還受到20-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厚、火炮的炮擋英語Gun shield厚度也有50毫米。[6]

服役歷史

[編輯]

作為瞪羚級的首艦,瞪羚號是是根據合同代號「G」[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897年4月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898年3月31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已故德皇腓特烈三世的遺孀維多利亞及其兒媳伊雷妮公主主持為艦隻命名,並由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發表演說,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它於同年11月23日入役英語Ship commissioning進行海試,期間暴露出由法國設計的尼克勞斯鍋爐存在缺陷,需要於1899年4月6日除役進行修改。艦隻於1900年10月6日重新入役,但事實證明其鍋爐仍然存在問題,遂於11月14日再次除役。瞪羚號最終於1901年6月15日正式交付使用,被編入演習艦隊(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第一分艦隊[4][8]

第一分艦隊的艦艇先是在北海進行了部隊操練,直至7月22日獲委派出訪西班牙和葡萄牙。8月1日,這些艦隻在里斯本與四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及其護航艦艇會合,當時這四艘戰列艦正從戰場上返回,幫助鎮壓清朝義和團運動。在返回德國的途中,瞪羚號於8月9日被分遣出列以訪問英國波特蘭,至三天後才返抵基爾。它參加了從8月22日至9月15日舉行的年度艦隊訓練和演習。在訓練期間,它與演習艦隊的偵察部隊——第二偵察集群共同作戰。而在演習期間,艦隊為當時訪德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了海上閱兵[8]

派駐東美洲

[編輯]
懸掛德國旗幟的修復者號炮艇德語Restaurador插畫,其身後為瞪羚號

瞪羚號於1901年10月上旬奉命加入駐中國的東亞分艦隊,但該命令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其姊妹艦忒提斯號。瞪羚號一直留在德國,直至1902年1月才獲安排前往東亞水域與其姊妹艦會合。但隨着德國與委內瑞拉的緊張關係加劇,它被重新調整航向至加勒比海。瞪羚號在1902年底之前的正式編制一直隸屬於東亞分艦隊,儘管它於2月3日抵達加勒比海後便加入了東美巡洋支艦隊(Ostamerikanische Kreuzerdivision)。該部隊是為了應對與委內瑞拉的爭端而設立,當時的成員還包括防護巡洋艦菲內塔號和無防護巡洋艦隼號。瞪羚號先是在西班牙港與隼號會合,然後在前往委內瑞拉之前,於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間在夏洛特阿馬利亞停留。[8]這兩艘艦負責協助德國和法國公民從拉瓜伊拉卡魯帕諾撤離,以保護他們免受預期的戰事影響,並將他們運送至荷屬維爾京群島英語Dutch Virgin Islands聖托馬斯[9]

之後,瞪羚號啟程前往安的列斯群島。在1902年至1903年委內瑞拉危機英語Venezuelan crisis of 1902–1903期間,德國和英國,以及後來的意大利王國,在委內瑞拉內部動亂後提出了賠償要求;委內瑞拉的拒絕導致了三大國對其實施封鎖。瞪羚號和隼號是德國對封鎖分艦隊的貢獻;它們與四艘英國巡洋艦和三艘小型艦艇一同執行封鎖。委內瑞拉炮艇修復者號德語Restaurador在封鎖期間遭扣押;當瞪羚號於12月11日抵達關塔時,它已經系泊在那裡了。德國人命令委內瑞拉炮艇降旗並讓船員離艇,對方於十分鐘後服從了要求。瞪羚號遂派出一艘蒸汽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和兩艘小汽艇登艇。隨後,修復者號被德國人徵用:在海軍上尉蒂圖斯·蒂爾克德語Titus Türk的指揮下,其3名軍官、1名機械工和50名水兵均來自瞪羚號。[10]但由於原船員的疏忽保養,這艘炮艇的狀況不佳,需要維修才能加入德國陣中。[11][12]

12月13日,修復者號啟程前往特立尼達,在當地的旱塢進行船體清潔。其鍋爐也於1903年1月10日完成維修。然後它回到委內瑞拉水域,加入了最初駐紮在卡貝略港附近的三國封鎖分艦隊。1月14日,該艇在轉移至圖卡卡斯途中遭遇機械故障,但船員們能夠在海上自行修復發動機。修復者號於1月19日返回卡貝略港。這段時間內,瞪羚號則在封鎖線上活動:1月4日,它攔截了一艘委內瑞拉商船並將其扣押至特立尼達。2月23日,隨着三國與委內瑞拉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封鎖結束,蒂爾克遂將修復者號交還予委內瑞拉海軍英語Bolivarian Navy of Venezuela,其狀況甚至比德國人扣押該艇時更好。瞪羚號於3月17日調離支艦隊,前往美國的紐波特紐斯進行維修,維修時間從3月31日一直持續至6月14日。[13]

完成維修後,瞪羚號隨同菲內塔號在北美海域展開了一次巡航,中途曾在哈利法克斯停留;然後艦隻駛入聖勞倫斯河,航行至更遠的加拿大內陸城市蒙特利爾。瞪羚號於10月27日返回加勒比海,駐紮在聖托馬斯。到年底,瞪羚號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首都聖多明各休整;由於該國局勢動盪,它曾派出一支登陸隊上岸保護德國領事館。隨後,該艦又前往太子港,在那裡也派出了一支分遣隊上岸。1904年1月,瞪羚號來到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其時任艦長、海軍少校賴因哈德·舍爾墨西哥總統波費里奧·迪亞斯進行了正式訪問。[14]此外,該艦還到訪了英屬洪都拉斯伯利茲和該地區的數個島嶼。接下來,它回到紐波特紐斯進行維修,並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拜訪。6月19日,瞪羚號被召回德國,至7月18日返抵基爾。它於8月3日在但澤退役,並被帶進帝國船廠進行大修。在大修期間,其故障頻發的尼克勞斯鍋爐被替換為海軍製造的型號。[13]

一戰及結局

[編輯]

在1914年7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瞪羚號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已停用了十多年。它於8月18日重新啟用,並被編入波羅的海的岸防支艦隊(Küstenschutz-Division)。此後不久,它被調至分遣支艦隊,在波羅的海東部對俄羅斯軍隊發動進攻。瞪羚號加入了第四戰列分艦隊,於8月24日至29日對芬蘭灣的掃蕩行動期間,在哥特蘭庫爾蘭的巡邏線上巡航。德國人未能找到任何俄國軍艦,於是在29日,瞪羚號被派去炮擊施泰因奧特英語Gleźnowo燈塔,以避免它成為俄國艦船的導航標誌。瞪羚號還參與了9月4日至9日在博滕海的一次任務,但發動機故障使她錯過了第一階段的行動。在但澤完成維修後,它向北航行至奧蘭海,然後參加了在文道佯動[13]

9月19日至24日,瞪羚號跟隨第四分艦隊在波羅的海東部的一次行動中為運輸船提供護航。此後,該艦返回岸防支艦隊,並臨時擔任旗艦。在此期間,它主要在波羅的海西部執行任務,在丹尼斯海峽巡邏,以防止英國潛艇駛入波羅的海。[15]11月17日,瞪羚號在該海域巡航期間遭到英國潛艇E9號英語HMS E9的襲擊。潛艇向巡洋艦發射了兩枚魚雷,但均未命中。[16]1916年1月25-26日夜間,瞪羚號在阿科納海岬英語Cape Arkona以北不慎撞上了由俄國人布設的水雷。水雷炸毀了其兩副螺旋槳,它只得由魚雷艇G-132英語SMS G132G-134號英語SMS G134拖曳至斯維內明德。2月22日,德國軍方認為這艘老舊的小巡洋艦不值得修理,因此它被終止服役,其船員則換編至更現代化的艦艇。瞪羚號被改造為一艘供布雷艇使用的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首先駐泊在但澤,然後是庫克斯港。1918年,它又被轉移至威廉港。戰爭結束後,瞪羚號於1920年8月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最終在威廉港拆解報廢。[5][17][18]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7]
引用
  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3–184頁.
  2. ^ Nottelmann,第103–110頁.
  3. ^ Gröner,第100頁.
  4. ^ 4.0 4.1 Gröner,第99–101頁.
  5. ^ 5.0 5.1 Gröner,第101頁.
  6. ^ Gröner,第99頁.
  7. ^ Gröner,第56頁.
  8. ^ 8.0 8.1 8.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4頁.
  9.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831) (London). 1902-07-28. p. 7. 
  10. ^ Kapitänleutnant Titus Türk. Vaterstädtische Blätter (3). 1903-01-18. 
  11. ^ Marley,第924–925頁.
  1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4–185頁.
  13. ^ 13.0 13.1 13.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5頁.
  14. ^ Herwig,第139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5–186頁.
  16. ^ Polmar & Noot,第138頁.
  17. ^ Halpern,第186–187頁.
  1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6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