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布迪亞夫
Mohamed Boudiaf | |
---|---|
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92年1月14日—1992年6月29日 | |
前任 | 沙德利·本·傑迪德 |
繼任 | 阿里·卡菲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法屬阿爾及利亞姆西拉省(Ouled Madhi) | 1919年6月23日
逝世 | 1992年6月29日 阿爾及利亞安納巴 | (73歲)
墓地 |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阿利亞公墓 |
政黨 | FLN(1954—1962) PRS(1962—1992) |
配偶 | 法蒂哈·布迪亞夫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穆罕默德·布迪亞夫(Mohamed Boudiaf,阿拉伯語:محمد بوضياف,191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9日),又名Si Tayeb el Watani,阿爾及利亞政治領袖,民族解放陣線(FLN)創始人之一,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1954—1962)期間,擔任過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副總統和民族解放陣線5人領導集團的協調員。
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
[編輯]布迪亞夫出生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姆西拉省的Ouled Madhi,他與艾哈邁德·本·貝拉一起創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FLN),1954年11月1日成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開始全國性的武裝起義,1956年與本·貝拉和其他幾位領導人在飛機上被法國當局抓捕,並囚禁在法國。在獄中仍然被選為1958年成立的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流亡政府)的部長,在1960年和1961年再次當選。
在獨立後:成為反對派和流亡
[編輯]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他成為本·貝拉政府的副總理。他發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革命黨」(PRS),主張國家政體向多黨民主集中制轉變,為當時的總理本·貝拉所不容,1963年6月被逮捕軟禁,並被迫流亡,定居在鄰國摩洛哥。
回國任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
[編輯]1991年12月26日阿爾及利亞舉行多黨議會選舉,結果是激進的伊斯蘭拯救陣線獲得絕大多數選票,1992年1月11日,執政的民族解放陣線總統沙德利·本·傑迪德突然宣布辭職。國家憲法委員會立即接受了他的辭職,軍隊開進了首都,控制了主要街道和總統府、政府大樓等要害部門。在法國等西方的默許下,在摩洛哥蓋尼特拉流亡27年的布迪亞夫被軍方邀請回國領導政府,1月14日,由五人組成的最高國務委員會接替總統的職權,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布迪亞夫擔任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軍方希望依靠他的威望來渡過困局。
布迪亞夫果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穩定阿爾及利亞動盪局勢,並把鬥爭矛頭指向影響日益擴大的「伊斯蘭拯救陣線」,他執政後表示要用他所掌握的權力來解決阿爾及利亞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並向伊斯蘭拯救陣線發出警告:雖然伊斯蘭是阿爾及利亞全體人民的宗教,但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壟斷宗教或利用它來達到可鄙的目的。伊斯蘭拯救陣線立即作出強烈反應,表示決不承認自沙德利辭職之日起簽訂的任何協議,意即不承認布迪亞夫新政府的合法性。隨後,伊斯蘭拯救陣線的主要領導人相繼被捕,伊斯蘭拯救陣線公開號召人民起義。暴亂從阿爾及爾蔓延到各大中城市。政府出動軍隊進行鎮壓。2月10日,阿爾及利亞在全國實施緊急狀態。
1992年3月4日,阿爾及利亞最高法院宣布解散「伊陣」,並起訴其7位主要領導人。布迪亞夫強硬的政策遭到「伊陣」的強烈反抗,他們繼續採取了一系列騷擾和暴亂活動,造成150多人喪生(參見阿爾及利亞內戰)。
遇刺身亡
[編輯]1992年6月29日,布迪亞夫作為最高國務委員會主席出席阿爾及利亞東部港口城市安納巴新落成的文化中心落成典禮,在發表電視直播的公開演講時,被一名身着防暴警服、手執小型衝鋒鎗的刺客開槍刺殺身亡,對於這樣一位領導人回國工作之後僅僅166天就被暗殺,在阿爾及利亞引起強烈的衝擊。布迪亞夫在他死後獲得了相當大的政治地位,被許多政治評論家評為烈士,7月1日舉行國葬時,數萬名群眾在靈車通過的道路兩旁送葬,情景十分感人。阿爾及利亞很多人認為他可能是這個國家的救世主。
經過核查被打死的刺客Lembarek Boumaârafi,此人是阿反間諜機構的軍官,布迪亞夫身邊的警衛,過去曾追隨過「伊陣」的領導人阿里·傑迪。暗殺是由一個13人組成的「進攻者」小組干的,他們為此還做了許多精心的安排,連布迪亞夫的貼身警衛之中也有10人被事先串通好了。
參考
[編輯]官銜 | ||
---|---|---|
前任: 沙德利·本·傑迪德 |
阿爾及利亞總統 1992 |
繼任: 阿里·卡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