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的行政區劃繼續承襲了東漢末年奠定的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結束了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戰亂,於是對天下州郡重新進行合併劃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國的州制,對於原蜀漢和遼東等較難管控的地區實行進一步的劃分,建立了十九個州。但是西晉的統一十分短暫,僅三十多年後就面臨滅亡的局面,在此期間又分出了兩個州,最終滅亡時共有二十一州。
西晉時繼承曹魏的豫、兗、青、徐、雍、涼、冀、幽、并、荊、揚、梁、益13州,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中國,得原吳的揚、荊、交、廣4州,並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共計16州。晉武帝在位期間從雍、涼2州中分出設置秦州,分益州南中地區設置寧州,分幽州遼東地區設置平州,共計19州。晉惠帝在位期間分荊、揚2州設置江州,晉懷帝在位期間分荊、江、廣3州設置湘州,最終得21州。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各州的長官仍按照東漢末及曹魏舊制,設置刺史或牧,但州牧僅為少數,由資望高的重臣擔任,設置視人而定,如衛瓘為青州刺史,後加青州牧;東海王司馬越為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為六百石。東漢末以後,刺史還掌握兵權,有都督出鎮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晉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負責本州軍事、民政或鄰近數州軍事,稱號以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權任各有差別。但有的都督並不兼任刺史。這一時期,亦有單為刺史而不領兵者,稱為單車刺史。 其輔官有別駕、治中、諸曹從事等。
西晉各郡設置太守。王國為皇子或皇族封地,地位同郡;國置相,太康十年(289年)後改為內史,由朝廷任命,性質同太守,皆為第五品。
西晉因曹魏諸王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晉武帝為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在泰始元年(265年)初大封同姓藩王,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如平原、汝南、琅邪、扶風、齊、為大國;梁、趙、樂安、燕、安平、義陽為次國,其餘為小國。但藩王大都留於京師或出任都督,並不至所封之國,咸寧三年(277年)始遣藩王赴國,分別規定所封戶數、領軍人數等,實際上未全部實行,藩王仍僅食租稅,王國官並不掌握地方政權,「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西晉藩王擁有的很大權力,主要不是源於所轄王國,而是來自領兵出鎮地方。最終,日漸權大的諸王引起了「八王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各縣大者設縣令,小者設縣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三國時,魏﹑吳均在其州縣境內屯田,設置各級農官管理。西晉泰始二年後,罷廢各級農官,或改置為郡縣。
兩漢時,西域設都護府,東漢安帝始設長史府,以班勇為西域長史,長史駐地不一。魏晉時,據樓蘭古城出土魏晉簡牘文書,知這時長史府治海頭(今新疆若羌東北樓蘭古城)。
以下州郡縣沿革,根據近人著作及有關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主要依據書目如下:
其餘書目見參考資料覽。見於《晉書·地理志》,後世典籍無明確交代或記載不清楚之縣份列為無考縣份。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王彥 |
刺史 |
|
|
袁孚 |
刺史 |
|
|
田徽 |
刺史 |
-313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李毅 |
刺史 |
|
|
劉喬 |
刺史 |
|
|
閻鼎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高光 |
刺史 |
|
|
石鮮 |
刺史 |
|
|
石堪 |
刺史 |
|
|
和演 |
刺史 |
-304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傅詢 |
刺史 |
|
|
鮮于嬰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唐彬 |
刺史 |
-294 |
|
劉卞 |
刺史 |
|
|
劉沈 |
刺史 |
|
|
賈疋 |
刺史 |
-313 |
|
麴允 |
刺史 |
313-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牽弘 |
刺史 |
270-271 |
泰始七年(271年)四月討伐北地胡,兵敗被殺。
|
楊欣 |
刺史 |
271-278 |
即牽弘後任。咸寧四年(278年)六月與河西鮮卑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被殺。
|
張軌 |
刺史 |
-314 |
|
張寔 |
刺史 |
314-316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胡烈 |
刺史 |
269-270 |
首任秦州刺史。泰始六年(270年)六月,討鮮卑禿髮樹機能於萬斛堆,兵敗被殺。
|
皇甫重 |
刺史 |
|
|
張輔 |
刺史 |
|
|
裴苞 |
刺史 |
|
|
司馬保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羅尚 |
刺史 |
太康末年-300 |
羅尚任職梁州刺史。永康元年(300年),羅尚代替戰死的耿滕為益州刺史。
|
張光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皇甫晏 |
刺史 |
?-272 |
泰始八年(273年)受益州牙門張弘誣陷謀反,被殺。
|
王濬 |
刺史 |
272-280 |
|
趙廞 |
刺史 |
296(元康六年)-300 |
趙廞起兵,自封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後來,趙廞被殺。
|
耿滕 |
刺史 |
300的短時間 |
成都內史耿滕接替趙廞;趙廞派兵抵抗,耿滕戰死。
|
羅尚 |
刺史 |
300-(太安二年)303以後 |
成都於任內被李雄佔領。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李毅 |
刺史 |
|
|
王遜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王渾 |
刺史 |
|
|
嵇喜 |
刺史 |
|
|
高誕 |
刺史 |
|
|
裴盾 |
刺史 |
309-311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胡烈 |
刺史 |
265-269 |
胡烈魏末時任職荊州刺史,入晉後未變。泰始五年(269年)二月,轉任秦州刺史。
|
楊肇 |
刺史 |
|
|
宋岱 |
刺史 |
|
|
劉弘 |
刺史 |
|
|
王澄 |
刺史 |
|
|
周顗 |
刺史 |
|
|
陶侃 |
刺史 |
|
|
石崇 |
刺史 |
|
|
人名 |
職位 |
在位期間 |
備注
|
應邈 |
刺史 |
|
|
衛展 |
刺史 |
永嘉中(307-313) |
|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註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