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Новгородскаѧ земьлѧ
Novgorodskaya Zemlja
1136年—1478年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1385年的旗幟
1385年的旗幟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紋章 (1385年)
紋章
(1385年)
諾夫哥羅德紋章上標誌 (1426年):
諾夫哥羅德紋章上的走獸 (1426)
1400年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1400年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
首都大諾夫哥羅德
常用語言官方語言:古教會斯拉夫語
非正式用語:古諾夫哥羅德方言英語Old Novgorod dialect
宗教
東正教
政府混合政體共和國
王公 
• 1136–1138 (first)
斯維亞托斯拉夫·奧利戈維奇
• 1462–1478 (last)
伊凡三世
歷史 
• 建立
1136年
• 終結
1478年
前身
繼承
基輔羅斯
普斯科夫大公國
莫斯科大公國
大彼爾姆公國
今屬於 俄羅斯
 芬蘭

諾夫哥羅德大公國,後世又稱作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俄語: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蘇聯歷史界稱作「諾夫哥羅德大公國」,是12至15世紀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城邦國家,位於今俄羅斯西北部。在最繁榮的時期,除了狹義的諾夫哥羅德土地外,還包括西起波羅的海,東至烏拉山脈,北起白海至上游的領土。

概述

[編輯]

諾夫哥羅德,今名大諾夫哥羅德,是諾夫哥羅德州首府,原為基輔羅斯的一部分。11世紀中期,基輔羅斯大公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諾夫哥羅德等城市就出現了擺脫基輔統治的分離趨勢。此時,諾夫哥羅德並沒有像羅斯的其他城市一樣出現王公世襲統治,而是由上層貴族和商人集團控制的市民議會掌握最高權力。1136年,管轄諾夫哥羅德的弗謝沃洛德·姆斯季斯拉維奇公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羅維奇之子)對蘇茲達爾的戰爭失敗,被諾夫哥羅德議會廢黜,一般認為這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開始。理論上講,此後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仍是羅斯王公,但諾夫哥羅德市民議會通常有能力廢黜王公,因此諾夫哥羅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國

莫斯科大公國的征服

[編輯]

15世紀下半葉,諾夫哥羅德組織了一群主張與立陶宛大公國結盟的博雅爾人。諾夫哥羅德政府邀請立陶宛基輔王子米哈伊爾·奧列爾科維奇的兒子統治,諾夫哥羅德神職人員拒絕服從莫斯科都主教。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呼籲波雅爾、地主和神職人員懲罰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因為他們背叛了羅斯和東正教信仰。作為一個聰明而靈巧的政治家,他不僅成功地動員了莫斯科,而且還動員了部分諾夫哥羅德人反對他們。

1471年,伊凡三世組織了一場針對諾夫哥羅德的戰役。經過一段時間的拖延,諾夫哥羅德設法組建了一支由多達4萬名戰士組成的民兵。主要戰役於7月14日在謝洛尼河發生,史稱謝倫之戰(Battle of Shelon)。儘管擁有八倍的兵力優勢,諾夫哥羅德人還是被莫斯科軍隊擊敗,損失一萬二千人。

諾夫哥羅德的平定伴隨著嚴厲殘酷的鎮壓。史學家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記錄了它們。首先,普通囚犯的鼻子、嘴唇和耳朵被割掉,並以這種形式釋放回家中,以向所有人展示那些敢於反抗莫斯科公國的人等待著他們的後果。被俘虜的總督被帶到廣場上,在砍下他們的頭之前,先把每個人的舌頭都扯下來,扔給飢餓的狗吃掉。

1471年9月1日,伊凡三世返回莫斯科。1477年,當諾夫哥羅德當局再次拒絕稱伊凡三世為他們的君主,並且他的幾名支持者在城裡被殺時,王子發起了第二次針對諾夫哥羅德的戰役。途中,特維爾軍隊加入了他的行列。

1477年12月初,諾夫哥羅德被徹底封鎖,1478年1月13日,諾夫哥羅德當局投降。伊凡三世取消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自治政府,將其併入莫斯科大公國。根據他的命令,諾夫哥羅德自由的象徵--舊鐘被帶到莫斯科,掛在聖母升天大教堂的鐘樓上。

諾夫哥羅德開始由莫斯科派出的總督統治,許多諾夫哥羅德貴族和商人被驅逐出這座城市,他們的土地被沒收。德國宮廷關閉,外國商人被邀請帶著貨物來到莫斯科。廣闊的諾夫哥羅德土地成為莫斯科公國的一部分。[1]

政治結構

[編輯]

市民議會(俄語:вече),俄語音譯為「謂徹」,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有權宣戰與議和、批准法律。諾夫哥羅德行政長官、千人長均由市民議會選出。從1156年開始,諾夫哥羅德大主教也由市民議會選舉。諾夫哥羅德政府實際上為貴族集團的「豪紳會」。軍事長官則由市民議會聘請的封建王公擔任。

經貿

[編輯]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獨立後,不斷向北方和東方拓展勢力範圍。其鼎盛時期,北至白海,西至今俄羅斯與愛沙尼亞邊界一帶,南至伊爾門湖一帶,東至烏拉爾山脈

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短暫多雨,不利於農業發展糧食必須從鄰近的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運來。諾夫哥羅德的糧食供應依賴於其南方的俄羅斯其他產糧地區,如莫斯科特維爾。莫斯科大公以此來加強對諾夫哥羅德的控制。

諾夫哥羅德人本身從事狩獵、捕魚、動物飼養、養蜂、手工藝和貿易。諾夫哥羅德工匠的產品在羅斯全國乃至國外都很受歡迎。熟練的陶工和鐵匠是非常出名,甚至遙遠的基輔也邀請諾夫哥羅德的工匠來工作。

諾夫哥羅德的商業和手工業較為發達,是漢薩同盟最東部的貿易夥伴,並作為北歐國家與拜占庭、德意志土地和阿拉伯東部地區之間的中介。通過「連水陸路」的地理優勢,諾夫哥羅德向西歐出口羅斯地區出產的毛皮、魚油、海象牙、獨角獸的角(由一角鯨的長牙冒充)、蜂蠟、大麻,然後進口金屬製品、酒和珠寶等商品。

諾夫哥羅德公國執政者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3). 

參考書目

[編輯]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本書譯審委員會譯,1986,《蘇聯百科辭典》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A. M. 普羅霍羅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翻譯組譯,1988,《蘇聯百科手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