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風雲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風雲計劃是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後提出的構想,目標是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奪得更多區議會議席,繼而增強民主派於特首選舉以至立法會的影響力。

背景

[編輯]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的1200名選委中,就有117名是由全港18區區議員互選產生的。同時70位立法會議員中,亦有一席是區議員互選產生的(區議會(第一)功能界別)。為增加民主派於特首選舉的影響力和立法會議席數目,民主派要由搶佔區議會議席入手,戴耀廷便萌生風雲計劃的構想。

執行方法

[編輯]

戴耀廷倡議的「風雲計劃」,首先要找一百多名有志人士參加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培育「風雲戰士」,讓他們填補本來沒有民主派代表出選的區議會選區,減少建制派自動當選議席,將戰線拉長,幫助整體民主派選情[1]

籌備期間,戴曾游說元老級泛民,重新披甲出戰區議會選舉,亦着手培訓新人,包括開設培訓班,邀請現任區議員為政治素人開課。[2]

目的

[編輯]

如果民主派能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取得過半數議席,便能在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奪得區議會(第一)功能界別一席(此界別是由全港數百名區議員互選的,若民主派區議員數量過半,屆時所有民主派區議員亦投給民主派候選人,便能奪得此議席),以及在2020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民主派連奪五席。

接着在2021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裏,就能奪得117(57+60)名選委(57名選委是由「港九各區議會界別」選出,由於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裏該界別是以全票制作為選舉方式,每名區議員可以投票給相等於該界別議席內的議席數量,若民主派於港島和九龍九區議會議席整體能過半,無意外就能贏到57名選委;「新界各區議會」的60席也是同樣情況)。相對於對上兩屆特首選舉勝出者只有689票及777票,在得到區議會所屬的117名選委後,民主派特首選舉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提升。

各界人士回應

[編輯]

部份民主派人士認為,戴耀廷只為透過提出運動,藉以爭取民主派領導權。[3]親共傳媒渲染風雲計劃是「港獨」奪權計劃,將「港獨」分子投放到不同層級選舉,左右整個「泛民」走向,並影響2022年特首選舉。[4][5]基於有關報導錯用民主動力協調名單,結果引來訕笑。[6]

轉變和迴響

[編輯]

直至2019年3月,風雲計劃有大約三十多人考慮參選,不少地區工作者是素人,與原有填充所有無泛民競逐的「白區」有一大段距離。[7]由於戴耀廷4月就佔中案件被判,風雲計劃會交由一直合作的大專教授何芝君接手,而且在邀請泛民元老方面,反應未如理想。加上風雲計劃沒有提供人力物力等資源,連選舉保證金也沒有資助,欠缺吸引力,使參選人數比預期低。[8]

基於反修例運動,眾多參與者受到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傘後團體風雲計劃啟發,紛紛落區參選區議會選舉,如前立法會議員譚香文自六月起發起「反自動當選運動」,內容亦與風雲計劃相近[9],但亦遇上政治立場相近候選人參選問題(俗稱「撞區」)。[10]

最終2019年10月14日提名期結束,452個選區都有超過一名候選人,當中包括最少一名非建制派候選人,亦即是所有選民都需要在11月24日的投票日投票。

選舉結果出爐後

[編輯]

民主派在高投票率下,亦首次壓倒性在多個選區大獲全勝,取得全港整體絕大多數議席(389席);而建制派和鄉事派則遭遇空前慘敗(59席)。但如果按票數劃分,民主派和建制派獲得的票數約為57.44%比41.32%,與傳統意義上兩個陣營票數約「六四比」的狀況類似,兩者差距約40多萬張選票。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