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避免說明氾濫
本頁簡而言之:指導類頁面不要囉嗦,試圖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都考慮到是不可能的,甚至會造成反效果。 |
維基百科的方針與指引用於向編者或讀者解釋維基社群的規範,尤其是不熟悉維基百科運作的人。把這些頁面寫得簡單易懂且又能反映社群共識很重要。
應該謹慎考慮所有編輯,尤其是擴增內容的編輯。「說明氾濫」為編輯者撰寫過多指示和說明所造成的結果,進而形成又長又臭的頁面。這些編者可能希望替實作情況給一些方向,但沒了解到「沒有人想看這些方向」,所以他們寫的規則根本沒有人會遵守。維基百科有不少方針頁面,以及更多指引頁面,以及維基專題的建議頁面,很少有使用者真的把上述「任一篇」頁面從頭到尾讀完,通常都是對它們視而不見。[1][2]
概述
[編輯]就如同條目,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大多數的方針指引頁。許多時,有人認為某某觀點應該列入,或是認為加入更多解釋有助理解;不過很多時這些擴增反而毫無益處。逐漸膨脹的頁面會失去連貫性、不引人入勝,也常常遠離真正的維基社群共識,且讓更少讀者能讀完和理解。規則頁面的內容應覆蓋廣,但不要想處理所有情況。
預防
[編輯]保持方針指引頁簡單扼要是最有效的方式。方針指引頁相關的擴增內容應該撤銷,除非:
- 真的發生問題並須解決,不要假想問題並又試圖想方法解決。
- 如果要擴增的草案實施了會帶來正面並真正的影響。
- 要擴增的內容獲得廣泛共識。
所有說明和指示應盡可能清楚,擴增的內容應該放在正確位置,不會造成上下文不通順甚至意思不同。
通常一個方針指引頁過於寬鬆是比過於嚴格來得好的。方針頁沒有明確禁止的事項仍然可依照編者自己的判斷去裁決。在條目討論頁取得的共識,很可能因為過嚴的方針而遭破壞;因為會有維基法匠出現並試圖照著方針頁面上的文字施行,進而破壞原本已經取得共識的條目內容。如果你對維基百科有一個不錯的意見,應先考慮寫成論述,等待取得社群的共識。
修訂
[編輯]頁面往往缺乏檢查而造成說明「氾濫」,因此常需複查頁面內容,縱然有些說明或指示已長久存在。一個指示或說明不會因為存在的時間增長而代表有較大的共識,但是移除一個長久存在的說明仍須謹慎考慮。如果一個說明或指示沒什麼道理或意義,或是沒有什麼施行或實作的可能;應檢查頁面編輯歷史和討論頁(和存檔),確認是何人加入或是經由哪次討論取得的共識。若檢查後發現實際上是缺乏共識,那麼可在討論頁發起討論;或是放膽移除它們,並將理由寫在編輯摘要。如果有人反對你的修訂,那麼很自然的就進入修改、回退、討論循環來解決問題。
請勿濫用
[編輯]請勿濫用或曲解本頁面的主旨。說明和指示如果清楚並準確的表達出維基社群的共識,就算寫得很長,也是非常有用。
相關頁面
[編輯]- en:Wikipedia:Policy condensing:英文維基上一個廢棄的維基專題,其認為不少方針指引頁有說明氾濫的問題,而試圖以專題的組織力量來刪減這些說明指示。
相關方針指引或論述
[編輯]- Wikipedia:避免撰寫冗餘的論述(論述)
- Wikipedia:過度內連危機(論述)
- Wikipedia:格式手冊(指引)
- Wikipedia:不要往鼻子裡塞豆子(論述)
- Wikipedia:太多細節(論述)
- Wikipedia:實用程序(論述)
- Wikipedia:要求程序(幽默論述)
- Wikipedia:制定新規則時,沉默不代表同意(論述)
鼓勵寫多點的論述
[編輯]- Wikipedia:豐富還是冗餘
- Wikipedia:冗餘是好的
- Wikipedia:分拆不是我們想的那麼有害(此論述被標記為可能違反Wikipedia:內容分歧指引,但中文維基尚無此指引)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Vergano, Dan. Study: Wikipedia is driving away newcomers. USA Today. 3 January 2013 [19 November 2014] (英語).
- ^ The Decline of Wikipedia: Even As More People Than Ever Rely on It, Fewer People Create It | MIT Technology Review(英文)
- 本頁概念由Meta-Wiki上的m:instruction creep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