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九連城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連城之戰
中日甲午戰爭的一部分

描繪日軍過鴨綠江的浮世繪
日期1894年10月24日
地點
中朝邊境鴨綠江
結果 日本獲勝
參戰方
 大日本帝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山縣有朋 宋慶
依克唐阿
兵力
20000人 15000人
傷亡與損失
4死
140傷
2000死

九連城之戰(又稱鴨綠江之戰、日語:鴨緑江作戦)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場陸戰。1894年9月15日,清朝陸軍在平壤之戰戰敗。9月17日黃海海戰又失利。東北邊境告急。9月21日,李鴻章任命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令率軍由旅順急赴九連城,代替葉志超任前方各軍統領。當時清軍集結於鴨綠江下游九連城一帶,計有毅軍、銘軍、盛軍、奉軍、蘆榆防軍、黑龍江鎮邊軍等70餘營,近三萬人。各軍均歸宋慶節制。宋慶當時已高齢74歲,頭髮花白,人稱「白髮將軍」。宋慶本人英勇能戰,但他「無調度,非大將材,且諸將驟稟節度,多不悅,故諸軍畢集,仍散漫無紀律」。[1]如「銘軍」將領劉盛休早年為劉銘傳所提拔,自恃身為提督,「既驕且惰,不聽約束」。[2]虎山位於璦河與鴨綠江交會處,西隔璦河與九連城相望。宋慶及諸將注重虎山陣地的防衛,馬金敘四營守虎耳山為前鋒,聶士成四營守栗子園為接應,劉盛休所部銘軍八營駐九連城。但此番佈置卻忽略九連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衛。

1894年10月25日凌晨三時半,日軍準備進攻虎山清軍陣地。日軍為了過江,當夜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兩座浮橋,清軍竟無察覺。日軍第三師團主力業已渡江完畢,遂用加農炮向虎山守軍猛攻。清將馬金敘僅以五六百人獨守虎山,但「頑強抵抗,毫無退卻之色」。而駐守虎山邊的聶士成軍則背腹受敵,力戰不支。宋慶見馬、聶「兵單難支,勢甚岌岌」,便派宋得勝馬玉昆率毅軍步騎三千餘人來援。日軍方面,山縣有朋再命立見尚文率第十旅團赴援。宋慶急令銘軍出援,但劉盛休率銘軍「銘軍僅憑壘施炮,幾番令其接應,僅至璦河岸,未過河」,始終不出戰。宋慶「幾番令其接應」,竟拒絕赴援,抗命「不至」。其他各軍也隨之潰退。10月26日黎明,日軍三路成扇面形逼近九連城。第九旅團長大島義昌使命步兵第十一聯隊直攀城牆而入,始發現城內已無守軍。原來,劉盛休趁夜間棄城而遁。日軍竟不費一兵一彈佔領九連城。宋慶等被迫率領清軍分3路退往鳳凰城、寬甸、岫巖一帶。依克唐阿、倭恆額率部退往寬甸一帶;豐升阿、聶桂林率部退往岫巖。

註釋

[編輯]
  1. ^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奉東篇》。
  2. ^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二○○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