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達克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達克戰爭
日期1679年5月28日(西曆7月7日)-1684年春
地點
今西藏阿里印度河上游扎西崗附近的荒原、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列城近郊的羌拉
結果 簽訂和約,規定拉達克每年向西藏進貢;拉達克成為西藏藩屬;阿里重新歸屬西藏
參戰方

和碩特汗國

莫臥兒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五世達賴喇嘛
持教法王達賴汗
第巴·桑結嘉措
噶丹澤旺將軍
拉達克國王德丹南嘉
釋迦嘉措將軍
克什米爾菲戴汗
兵力
蒙古騎兵2500人;西藏兵約5000餘人[1] 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拉達克戰爭是17世紀下半葉(時值康熙年間)發生的西藏拉達克之間的戰爭。拉達克以宗教問題為由,聯合不丹企圖挑起與西藏之間的戰爭。五世達賴喇嘛派遣噶丹澤旺率領和碩特汗國蒙藏聯軍果斷出擊。儘管戰事一度招致莫臥兒帝國軍隊的干涉,但最終甘丹頗章政權仍通過軍事、外交等途逕取得戰爭的勝利,鞏固了自身在西藏的統治,也加強了拉達克對青藏高原文化圈的認同。[1]

戰爭背景

[編輯]

1626年(時值明朝末年),與拉達克相鄰的古格國王赤·扎西巴登赤·扎西扎巴德),改變祖先尊奉佛教、為佛教施主的傳統,支持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神甫安東尼奧·德爾·安德拉德等人(化裝成商人潛入)在境內傳教以打擊佛教勢力,並於1626年拆毀民房、修建起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從印度陸續入境的傳教士還試圖勸說古格國王夫婦正式改信天主教,強迫喇嘛還俗等。種種措施引起了出家為僧的國王之弟扎達的反感,領導虔誠信仰佛教的當地藏人起來反抗。拉達克國王僧格南嘉(1595-1645年)應古格當地佛教徒之邀,於1635年派兵攻入古格,殺死國王,驅逐傳教士,曾經作為西藏文明之中心的古格王朝至此滅亡。

僧格南嘉佔領古格以後,委派自己的兒子因陀羅菩提南傑(Indara-bhoti-rnam-rgyal)統治古格地區。僧格朗嘉並繼續派兵至西熱、嘉嘉(現約在日喀則地區範圍內)一帶,強迫當時的西藏統治者末代藏巴汗丹均汪波交納金銀、茶葉多箱。17世紀後期,僧格朗嘉的孫子德列南嘉(Delegs Namgyal,1675-1705年在位)乘西藏與不丹交戰之際,揮兵攻佔了古格普蘭等地,德雷南傑在不丹和西藏格魯派的爭端中支持同宗竹巴噶舉派(vbrug-pa-bkav-rgyud)的不丹,他以支持不丹的名義加緊打擊在古格的格魯派僧人和寺院,宣稱要把格魯派驅除出阿里地區,並準備出兵東進,在軍事上呼應不丹打擊格魯派,這就造成了此次拉達克戰爭。[2]

首戰阿里告捷

[編輯]

1679年,五世達賴喇嘛及其愛徒第巴桑結嘉措、持教法王達賴汗命令噶丹澤旺(達賴汗的堂弟、扎什倫布寺僧)率領蒙藏聯軍反擊拉達克王的入侵,收復失地。藏文文獻記載,噶丹澤旺篤信格魯派,極有膽略,當時正在扎什倫布寺出家為僧。五世達賴喇嘛對他面授機宜,親手授予他護身符、護法神幢,對他寄以莫大的期望。噶丹澤旺亦表示願意遵命而行,但是考慮到參與征戰必定要殺害生靈,所以便提出要退戒還俗,才能夠率兵出征,在得到五世達賴喇嘛同意後,向自己的堪布退還了戒律和袈裟。他從藏北的納木錯湖畔徵集了2500名蒙古騎兵,向阿里進發。噶丹澤旺進抵薩噶地方時,得到在此處任職的頗羅鼐的祖父阿松的配合支持,徵調了一些當地的武裝一同出征。

噶丹澤旺帶領蒙藏聯軍,進入了阿里境內。蒙藏聯軍的反擊顯然沒有引起拉達克王足夠的重視。其將領更是認為噶丹澤旺是「頭撞鐵錘」自取滅亡之道,並宣稱「要將馬匹拴在拉薩的石碑上」。在這種輿論之下,釋迦嘉措率領拉達克軍隊向東進軍,目的明顯,即一鼓作氣擊敗蒙藏聯軍,並乘勝追擊攻打衛藏。據考證,雙方在森格藏布印度河)上游扎西崗附近的荒原交戰。這次遭遇戰,精銳的蒙古騎兵充分發揮了騎兵突擊的戰術優勢,徹底擊潰了釋迦嘉措率領的拉達克軍。騎兵的優勢使「拉達克人再也不敢在荒原曠野上廝殺」。面對鋒芒正盛的蒙藏聯軍,被擊潰的拉達克軍逃竄至布壤達拉卡、扎章扎西崗等城堡之中負隅頑抗。由於蒙古軍善於驅騎突襲並不善於徒步攻堅,再加上噶丹澤旺兵力有限,因此戰事便進入膠着狀態。[1]

攻克拉達克首府列城

[編輯]

1680年,第巴桑結嘉措為了徹底解決拉達克的威脅,派遣大批援軍支持噶丹澤旺。不同於首次以蒙古騎兵和地方武裝為主的雜牌部隊,此次援軍包括了昂如瓦白瑪吉布等多名衛藏悍將在內的5000藏軍精銳。噶丹澤旺果斷做出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即迂迴前進,直接進攻拉達克首府列城。這支幾乎未受到任何抵抗的蒙藏聯軍在列城近郊的羌拉一帶與拉達克軍展開決戰。猝不及防的拉達克軍被徹底擊敗。拉達克王德列南嘉和主將釋迦嘉措紛紛落荒而逃,列城不攻自破。破城後,噶丹澤旺給予將士大量的精賞。據史料載,此後拉達克殘兵踞守巴郭及其附近,依託地理優勢負隅頑抗。由於拉達克主力部隊已被消滅,因此在此後的三年裏(1681-1683年)雙方一直以非對稱的作戰方式僵持。總之,拉達克戰爭尚未完全結束。

與莫臥兒軍隊決戰互有勝負

[編輯]

拉達克王及其臣下不甘心失敗,請求克什米爾的巴恰王(pa-chavi-rgyal-po;納瓦布·易卜拉欣汗;Nawab Ibrahim Khan,1678-1685年在位)出兵援助。克什米爾王派其子菲戴汗〔Fidai Khan〕率軍來到比圖(spi-thub)地方和蒙藏聯軍交戰。關於蒙藏聯軍和莫臥兒帝國軍隊交鋒的結果,《頗羅鼐傳》和《拉達克王統記》相差懸殊。據《頗羅鼐傳》所載,「(噶丹澤旺)殺死不少敵人,活下來的四散潰逃……次日夜裏伊斯蘭教軍隊大哭而逃,甘丹汗王高舉勝利的大旗,戰敗了敵軍。」而《拉達克王統記》所載恰恰相反,認為「(克什米爾軍)擊敗藏軍,藏軍丟盔棄甲……援軍漸至比圖,蒙軍亦敗北……為防拉達克王率軍再來攻打,地方政府請竹巴活佛出面調停。」[3]

就結局來看,整場戰爭固然是甘丹頗章取得勝利。可就這次交鋒來看,蒙藏聯軍未必取得很大優勢。關於莫臥兒帝國軍隊退兵的原因,據《頗羅鼐傳》所載,由於諸護法神的庇佑,導致敵軍突然大哭而逃,頗具傳奇色彰。也有史料表明,菲戴汗是接受了甘丹才旺的巨額賄賂並達成所謂某種協議,才離開了拉達克。拉達克戰爭大約於1684年春結束。據史料載,在莫臥兒軍隊撤退後,噶丹澤旺藉助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的增援部隊再次來到拉達克列城。失去援助的抵抗毫無意義,拉達克王最終投降。[1]

戰爭結局

[編輯]

蒙藏聯軍最終取得勝利。此後,主巴噶舉派的第六世竹欽活佛米旁旺布 (又譯作密龐旺波)前來斡旋,蒙藏聯軍後勤供應困難,也不想久留,於是交戰雙方罷兵。拉達克王德雷南傑前來噶丹澤旺將軍處認錯,叩頭賠禮。噶丹澤旺將列城、比圖、赤斯(krig-se)等7處碉樓、土地、財產歸還給拉達克王,並要求拉達克方面發誓保證今後不再危害而要敬奉格魯派,並要善待眾屬民。噶丹澤旺還把生活在阿里地區的吐蕃贊普後裔洛桑白瑪(blo-bzang-pad-ma)委任為王,撥給他1000戶百姓。此外,還令阿里地區的達布噶舉派寧瑪派的各個寺院仍照以前的規矩奉行本派教法,不得對其擾害。對阿里地區的格魯派的各個寺院,已破敗者進行修葺,未破敗者則加以擴展。雙方還約定,拉達克王每年要向西藏進貢致謝,向達賴喇嘛的商上繳納10錢黃金和10兩藏紅花,10匹霍索布料(hor-zhog)及1匹頗達布料(bab-sta);西藏方面則為拉達克進貢的使團發放路費,派馱畜200頭、馬15匹等幫助運輸。自此時開始,阿里地區又重新歸屬西藏政府管轄。《頗羅鼐傳》記載說,噶丹澤旺在戰爭勝利後留下數百名蒙古兵丁駐守阿里,帶領其他的軍隊返回。[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李圳. 关于1679年拉达克战争一些问题的探讨. 重慶與世界. 2012年6月22日 [2013年8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2日). 
  2. ^ 2.0 2.1 陳慶英. 固始汗和格鲁派在西藏统治的建立和巩固. 佛教導航. 2010年9月6日 [2013年8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4月14日). 
  3. ^ Francke, A. H. The Chronicles of Ladakh and Minor Chronicles [《拉達克王統記》]. Antiquities Of Indian Tibet 2. 1914.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