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應元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应 元 路
Yingyuan Lu
原名小北直街[來源請求]、清泉街、紀念堂路、鎮海路
命名緣由明清時小北門
命名日期1952年
道路長度1.381公里(0.858英里)
行車線數量雙向兩車道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越秀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越秀公園
越秀山體育場
中山紀念堂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州市第二中學
三元宮
越王井
起點東起小北路
終點北至解放北路
建造
動工1952年

應元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小北路以西,解放北路以東。全長1381米。

應元路中山紀念堂後門路段

歷史

[編輯]

應元路,全長本為解放北路到越秀山體育場止,由民國時期之清泉街、紀念堂路、鎮海路組成,於1952年建成。後該路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向東延長至小北路,形成今日之應元路。

該路得名於「應元宮」和「應元書院」。民國時期,三元宮以西至中華北路(今解放北路)一段作清泉街,三元宮以東至吉祥北路一段作紀念堂路,吉祥路口至五層樓(鎮海樓)作鎮海路。清泉街得名於越王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開,以井水清澈甘美稱世。清泉街一名在2002年清泉街小學停辦後徹底消失,該校校址為今廣州市越秀區二中應元學校。紀念堂路因路南之中山紀念堂得名。紀念堂與越秀山隔路相連,沿百步梯直達山腰處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粵語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以及山頂的中山紀念碑。鎮海路因鎮海樓而得名,越秀山體育場建成後該路重編為沿越秀山南麓、過鎮海樓之東西向道路。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麾軍南下廣東,兒子尚之信就在越秀山麓興建了「應元宮」。後來,平南王捲入三藩之亂,被清政府平息以後,應元宮則曾先後被辟為佛寺和道觀,但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毀。

「應元書院」為廣東布政使王凱泰在應元宮原址於同治八年(1869年)興辦,當時只有舉人才能入學,逾年該書院舉人梁耀樞辛未科中進士,欽點狀元。清末科舉式微,應元書院停辦改為廣東先賢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在此處創辦以保存國粹為宗旨的廣東存古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停辦。民國十年(1921年),在廢棄的應元書院處建立了執信中學,兩年後遷至執信南路現址。1929年廣州市立第一中學遷往此地辦學。抗戰勝利後,1947年9月,廣州市立第二中學在應元路原市一中校址復辦。現為廣州市第二中學初中部。

在應元路開闢之前,位於馬路兩旁的中山紀念堂越秀山是連在一起的,遊人可在紀念堂的背後沿百步梯直達山頂的中山紀念碑。而在應元路建成後,「堂-山-碑」一體的格局被打破,兩者自此被視為各自獨立的兩個區域。[來源請求]

特色

[編輯]

應元路西段,靠近三元宮,有較多經營宗教及殯葬用品的商店。而東段則有較多大小食肆經營。

由於是通往越秀山體育場的必經之路,每逢有足球賽事舉行的日子,該路段便會十分擁擠,有時會有封路措施。

與之交匯道路

[編輯]

道路順序由東往西排列

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

[編輯]

由東往西排列

交通

[編輯]

巴士

  • 應元路站
  • 三元宮站

地鐵

均在鄰近應元路位置設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