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1973年4月18日
末個系統消散1973年10月27日
最強風暴
名稱艾倫
 • 最高風速115 mph(185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62 mbarhPa;28.41 inHg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24
風暴數8(一個亞熱帶氣旋)
颶風數4
大型颶風數
三級+
1
死亡人數直接導致18人死亡,間接致使四人喪生
財產損失$2800萬(1973年美元
$1.9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大西洋颶風季
19711972197319741975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第一個應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熱帶氣旋分級的大西洋颶風季[1],這種分級方式由赫伯特·薩菲爾羅伯特·辛普森發明,1971年面世[2]。全季共形成24個熱帶亞熱帶氣旋,其中只有八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四場成為颶風,僅一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比1972年大西洋颶風季要活躍得多,但其中造成重大影響的很少。全季近半數風暴曾影響陸地,其中只有一場造成重大破壞。

颶風季於1973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每年大西洋盆地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3]。不過本季第一個天氣系統是在4月18日成型,提前一個多月拉開颶風季序幕,並且6月1日前還形成三個低氣壓,只是都沒有達到熱帶風暴強度。颶風愛麗絲是全季首場獲命名的風暴,於7月1日形成,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七月吹襲百慕達的氣旋。一個多月後,第二場颶風布倫達成型並吹襲坎佩切灣東岸,導致十人喪生,對墨西哥的破壞嚴重程度創下新紀錄。

8月下旬,熱帶風暴克里斯汀幾內亞上空成型,成為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熱帶氣旋。颶風艾倫是本季最強風暴,最高強度達到三級颶風標準,但自始至終位於海上。熱帶風暴吉爾達是全季最後一場獲命名的風暴,也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的熱帶氣旋。全季沒有風暴名稱退役,但由於1979年大西洋颶風名單中大量增加男性人名,本季採用的多個名稱換成男性人名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

季度總結

[編輯]
1973年熱帶風暴吉爾達1973年颶風弗蘭1973年熱帶風暴迪莉婭1973年熱帶風暴克里斯汀1973年颶風布倫達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風暴於四月中旬成型,此時離颶風季正式開始還有一個多月。6月1日前大西洋盆地還形成多個低氣壓,但強度都很弱,持續時間也短,均未達到熱帶風暴標準。颶風愛麗絲是本季首場獲命名的風暴,於7月1日形成。氣旋總體向北移動,隨後成為全季首場颶風,並且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七月吹襲百慕達的熱帶氣旋。愛麗絲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上空消散後不久,大西洋盆地形成另一個熱帶低氣壓,同月還有另外兩個熱帶低氣壓形成,並且美國東岸近海還形成第一個亞熱帶氣旋。亞熱帶風暴獲名「阿爾法」(Alfa),持續不久後就於8月2日在緬因州南部近海消散。八月上半月相對沉寂,只形成一個低氣壓。到了下半月,全季第二場颶風布倫達加勒比地區西北部成型,最高強度僅略低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二級颶風標準,還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登陸墨西哥坎佩切州的熱帶氣旋。[4]

熱帶風暴迪莉婭在美國的降水分佈

八月下旬,熱帶風暴克里斯汀創下大西洋盆地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熱帶氣旋紀錄,於8月25日在西非幾內亞上空成型。氣旋行進數千英里穿越大西洋,最終於九月上旬在加勒比海東部逐漸消散。九月初,墨西哥灣又形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迪莉婭」(Delia),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城市兩度登陸的熱帶氣旋,最終於9月7日消散。迪莉婭消散後,墨西哥灣又形成熱帶低氣壓,之後在迪莉婭兩度登陸的德克薩斯州布拉佐里亞縣城市弗里波特Freeport)登陸。數天後,另一個熱帶低氣壓成型,但持續不久便逐漸消散。9月13日,東大西洋上空形成又一場風暴,隨後發展成本季最強颶風艾倫。氣旋向西北移動數天後達到颶風標準並轉向西進,再在幾天後因鋒區逼近轉向東北。艾倫隨後在創紀錄的高緯度洋面達到大型颶風標準,不久便轉變成溫帶氣旋[4]

九月下旬,佛羅里達州北部短暫受到熱帶低氣壓襲擊,但氣旋很快便逐漸消散。經過一周的沉寂,第二場亞熱帶風暴在中大西洋上空形成。氣旋獲名「布拉沃」(Bravo)並逐漸強化,轉變成熱帶氣旋後更名「弗蘭」(Fran)。更名幾天後,風暴成為颶風並保持強度數天,最終於10月12日在亞速爾群島東側海域逐漸消散。幾天後,加勒比海中部形成本季最後一場獲命名的風暴。吉爾達的移動速度緩慢,逐漸增強至接近颶風下限強度後吹襲古巴並進入巴哈馬上空。經過巴哈馬數天後,吉爾達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一個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的熱帶氣旋。風暴規模龐大,最終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附近轉變成溫帶氣旋並在十月下旬消散。吉爾達逐漸消散同時,亞速爾群島附近短暫出現弱熱帶低氣壓。全季最後一場風暴是加勒比海南部的強烈熱帶低氣壓,持續時間不足兩天,但有可能短暫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從尼亞加拉瓜南部登陸。[4]

風暴

[編輯]

颶風愛麗絲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7月1日-7月7日
強度90 mph(150 km/h)(一分鐘) 
986 mbarhPa

6月末,巴哈馬東北方向的中層低壓槽東風波相互影響,形成本季第一個獲命名的熱帶氣旋。到了6月30日,系統內已明顯存在層次分明的環流,衛星圖像還顯示氣旋擁有帶狀特徵[4]次日,系統成為熱帶低氣壓[5],並且不久後就因偵察機測得烈風強度風速而升級成熱帶風暴。受東側的高氣壓區影響,愛麗絲總體保持北上趨勢,並因風切變減少而逐漸組織,到7月3日已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偵察機此時已確認氣旋達到颶風標準,最大持續風速提升到每小時130公里。[4]

7月4日,風暴東側風眼牆掠過百慕達,在此期間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50公里、最低氣壓986毫巴百帕,29.1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經過百慕達後,愛麗絲開始因美國東部上空的中層低壓槽影響而加快移動速度並減弱。7月6日,氣旋逼近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風速已降至熱帶風暴水平。[4]當晚,風暴以風力時速95公里強度登陸紐芬蘭島東部[5],然後轉變成溫帶氣旋[4]

經過百慕達期間,颶風產生的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20公里,陣風時速140公里[4][6]。島上沒有經受嚴重破壞,只有部分樹木倒塌,輸電線纜中斷[7]。百慕達降下暴雨[8],最高降雨量為116毫米[9],為島上持續三個月的旱情劃上句點[8]。雖然愛麗絲一度經過加拿大大西洋省份[4],但沒有任何記載表明當地因此受到影響[10]

亞熱帶風暴阿爾法

[編輯]
副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7月30日-8月2日
強度45 mph(75 km/h)(一分鐘) 
1005 mbarhPa

7月下旬,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形成冷芯上層低氣壓區並向南移動。系統環流逐漸下沉,發展出亞熱帶天氣系統特徵。7月31日,系統在中大西洋地區近海達到烈風強度並獲名「阿爾法」,是本季首場獲命名的亞熱帶風暴。氣旋朝東北偏北方向沿海岸線平行移動,強度在此期間基本保持穩定。到了8月1日,系統強度已在逼近紐英倫期間降至低於亞熱帶風暴標準,最終於8月2日在緬因州南岸近海消散。[4]

阿爾法在紐英倫降下小到中雨,其中麻省富蘭克林縣特納斯福爾斯Turners Falls)降雨量最高,達128毫米。緬因州南部大部分地區測得約25毫米雨量,[11]其中又以索科最高,有66毫米[12]

颶風布倫達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18日-8月22日
強度90 mph(150 km/h)(一分鐘) 
977 mbarhPa

颶風布倫達源自8月9日離開非洲西岸的東風波,起初進入大西洋後呈快速減弱趨勢。到了8月13日,東風波已在途經小安地列斯群島期間開始再生,數天後,系統關聯的對流聚攏成中心[4],經過充分組織而於8月18日在尤卡坦海峽附近成為熱帶低氣壓[5]。次日清晨,氣旋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布倫達」(Brenda),隨即登陸尤卡坦半島北部。系統向內陸行進,並因德克薩斯州上空的強勁高壓脊轉向西南,於8月20日進入坎佩切灣[4]

回到海上後,風暴又開始增強,於8月20日晚成為颶風。次日,布倫達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達到風力時速150公里、最低氣壓977毫巴(百帕,28.85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接近一級颶風上限。氣旋當晚以最高強度從墨西哥卡門城附近登陸,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直接襲擊坎佩切州的颶風。氣旋進入陸地上空後迅速減弱,於8月22日早上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在當天消散。[4]

墨西哥此前已經受到嚴重洪災摧殘,導致至少18人死亡,20萬人流離失所,布倫達來襲後降下瓢潑大雨並引發洪災,令災情雪上加霜[13]。氣旋至少奪走該國十條人命[4]。颶風過去後,該國又遭遇重大地震,致使大量建築倒塌,救災工作受阻[14]。風暴期間,陸地上的陣風時速高達180公里,造成嚴重破壞。坎佩切約八成城區被淹,且有兩人喪生。[15]沿海城市韋拉克魯斯遭遇25年間最嚴重的洪災。受氣旋直接影響,該國估計有2000人無家可歸。[4]一艘載有25人的貨輪遭遇風暴後發動機失靈,被困在海上[15],直到氣旋進入墨西哥灣後才獲救[4]

熱帶風暴克里斯汀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25日-9月4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6 mbarhPa

熱帶風暴克里斯汀是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大西洋熱帶氣旋,源自8月中旬非洲上空的東風波,8月25日在西經14.0°幾內亞上空發展成熱帶低氣壓。相比之下,絕大多數東風波都是離開非洲西岸並在大西洋行進至少數百公里後才會催生出熱帶氣旋。不過,氣象機構直到五天後才從8月30日開始針對風暴發佈公告。[4]接下來幾天裏,氣旋向西穿越大西洋,在此期間強度基本保持穩定,於8月28日強化成熱帶風暴[5]。這段時日氣象部門沒有派偵察機前往大西洋,但還是利用一艘德國貨船的觀測記錄確認氣旋風速[4]

8月30日,偵察機測得熱帶風暴強度風速,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隨即發佈首份公告,將氣旋歸類為熱帶風暴並以「克里斯汀」(Christine)命名。三天後,風暴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最低氣壓996毫巴(百帕,29.4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僅略低於颶風標準。不久,風暴因風切變增多而在逼近背風群島的同時開始快速減弱。9月3日,克里斯汀在經過安提瓜島期間消退成熱帶低氣壓,最終於當晚在多明尼加共和國附近消散。[4]

氣旋途經背風群島期間降下瓢潑大雨,並以波多黎各東南部雨量最高,達298毫米[16],在多個島上引發洪災。洪水泛濫的街道上還有電纜斷裂,導致一人觸電身亡。[4]波多黎各和美屬處女群島的學校暫時關閉,以防萬一。風暴對阿韋斯島構成威脅後,島上六名科學家被迫撤離。不過,整場風暴沒有對任何島嶼構成重大破壞。[17]

熱帶風暴迪莉婭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1日-9月7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86 mbarhPa

8月27日,加勒比地區中部上空形成東風波並朝西北偏西移動。系統逐漸發展出對流(降水和雷暴活動),到9月1日已催生出熱帶低氣壓。9月3日,氣旋已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迪莉婭」(Delia),開始略朝西面轉向。風暴所在位置的大氣環境呈現惡化趨勢,於當天形成更顯複雜的轉向氣流格局。[4]逼近德克薩斯州海岸期間,迪莉婭的持續風速增至每小時110公里,接近熱帶風暴標準上限,偵察機所測最低氣壓為986毫巴(百帕,29.11英寸汞柱)。9月4日晚,迪莉婭首次從德克薩斯州布拉佐里亞縣城市弗里波特(Freeport)登陸。接下來風暴的移動路線形成逆時針環流,於9月5日再度登陸弗里波特。進入陸地上空後氣旋快速減弱,於9月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最終於次日在墨西哥北部上空逐漸消散。[4]

氣旋在德克薩斯州近海的移動方向很不穩定,風暴周邊及路易斯安那州大範圍地區降下暴雨。高達1.8米的風暴潮和350毫米雨量在加爾維斯敦至弗里波特地區引發重大洪災,單對民居就構成價值300萬美元破壞。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多地降雨量超過250毫米,全州大面積農田被淹,農作物損失數額達到300萬美元。迪莉婭還催生出多場龍捲風,至少有八場着陸,致使四人受傷。整場風暴共造成五人遇難,其中兩人由氣旋直接引起。另外三人中有兩人死於路面濕滑引起的交通事故,另一人死於心臟病發,均屬風暴間接導致。[4]

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
熱帶低氣壓(SSHWS
 
持續日期9月6日-9月12日
強度35 mph(55 km/h)(一分鐘) 
1003 mbarhPa

受德克薩斯州東南部上空的熱帶風暴迪莉婭影響,加勒比海西北部上空存在東南走向的低壓槽。9月6日,這片低壓槽內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強度偏弱,於9月10日抵達德克薩斯州海岸,並在登陸後降下暴雨,造成重大破壞,氣象機構在實際操作中把這些破壞視為熱帶風暴迪莉婭引起。[4]轉向東北進入內陸上空後,熱帶低氣壓的移動速度大幅提升,最終於9月14日在北卡羅萊納州上空逐漸消散[18]

氣旋在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地區降下暴雨,弗里波特附近雨量最高,達283毫米[18]。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多地降雨量在130毫米以上,其中最高的金德有230毫米[19]。南、北卡羅萊納州和佐治亞州降水也很可觀,多地雨量超過76毫米[18],其中南卡羅萊納州惠特邁爾附近最高,為237毫米[20]。整場風暴一共對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農作物造成2200萬美元損失[4][21]

颶風艾倫

[編輯]
3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14日-9月22日
強度115 mph(185 km/h)(一分鐘) 
962 mbarhPa

颶風艾倫是本季最強風暴,源自9月13日離開非洲西岸的東風波[4]。次日,東風波在佛得角南側催生出低氣壓區,並且很快就發展成熱帶低氣壓。氣旋朝東北移動,法國海軍艦隻於9月15日測得每小時75公里持續風速,熱帶低氣壓隨即升級成熱帶風暴,但由於觀測數據不足,氣象部門直到兩天後才首度發佈公告。艾倫略呈橢圓形,在大西洋開放海域上空逐漸強化,前進方向受到兩條低壓槽影響。9月18日,氣旋幾乎朝正西方向移動,組織結構逐漸改善,衛星圖像上出現模糊的風眼。[4]

次日,風暴達到颶風標準,然後因巴哈馬附近的弱低壓槽向東北移動而突然大幅朝西北偏北轉向。艾倫略朝東北轉向,逐漸增強的同時,移動速度也不斷提高。雖然所在洋面緯度已經非常高,通常不利於熱帶氣旋發展,但颶風還是短暫進入快速增強期,於9月23日成為三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風力時速185公里、最低氣壓965毫巴(百帕,28.4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4]艾倫在北緯42.1°洋面成為大型颶風,比有紀錄以來任何風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的位置更偏北面,還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在北緯38°以北成為大型颶風的熱帶氣旋之一(另一個是2004年颶風亞歷克斯[5]。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於9月23日在紐芬蘭島以東約數百英裏海域同鋒區融合[4]

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
熱帶低氣壓(SSHWS
 
持續日期9月24日-9月26日
強度30 mph(45 km/h)(一分鐘) 
1010 mbarhPa

9月24日,巴哈馬東北方向形成低氣壓[22]。次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佈首份公告,宣佈系統屬亞熱帶低氣壓。氣旋結構很不對稱,風力主要集中在中心以北約480公里位置[23]。當晚,亞熱帶低氣壓轉變成熱帶低氣壓,氣象機構還向北卡羅萊納州至佛羅里達州聖奧古斯丁沿海地區發佈小型船隻公告[24]。受北側副熱帶高壓脊的薄弱環節影響,氣旋朝西北偏北移動,然後從佛羅里達州馬林蘭附近登陸並迅速減弱,最終在抵達墨西哥灣前逐漸消散[22]

受氣旋影響,佛羅里達州和佐治亞州部分地區降下暴雨,並以奧蘭多雨量最高,約為171毫米,另有多地雨量在76毫米以上[22]。部分地點陣風時速達到65公里[25]。風暴在海上產生三米大浪,多艘船隻受影響[23]。南卡羅萊納州部分地區發生輕度海灘侵蝕和沿海洪災[26]。佐治亞州部分沿海地區因大浪導致道路封閉,還有部分民居被淹。薩凡納警方通報稱大浪越過部分海堤,但沒有造成破壞[27]

颶風弗蘭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10月8日-10月12日
強度80 mph(130 km/h)(一分鐘) 
978 mbarhPa

颶風弗蘭是本季最後一場颶風,源自10月1日伊斯帕尼奧拉島北側的對流區。到了10月4日,系統已開始同美國東南部附近的中層低壓槽相互影響,形成下層低氣壓區。低氣壓區向東移動,環流周圍開始發展出對流活動,但還不完全屬於熱帶天氣系統。[4]10月8日,氣旋經充分組織成為亞熱帶低氣壓[5]冷鋒的殘留冷空氣侵入氣旋環流,但這些冷空氣卻逐漸回暖。10月9日,亞熱帶低氣壓的風速提升到烈風強度,氣象部門因此將之升級成亞熱帶風暴並以「布拉沃」命名。[4]

10月10日,風暴已有顯著強化,颶風獵人在距氣旋中心約25公里處測得颶風強度風力。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為此將風暴升級成颶風,並用「弗蘭」重新命名。[4]西風帶中強烈的下層低氣壓區影響,弗蘭整體加速向東逼近亞速爾群島。10月12日繞過群島後不久,弗蘭的中心氣壓降至978毫巴(百帕,28.88英寸汞柱),這也是正式紀錄中風暴的最低氣壓。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颶風轉變成溫帶氣旋,並與法國近海的冷鋒融合。雖然風暴是以颶風強度從亞速爾群島附近經過,但沒有任何記載表明群島因此受到破壞。[4]

熱帶風暴吉爾達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10月16日-10月27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84 mbarhPa

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岸,於10月10日抵達加勒比海,到了10月13日,伊斯帕尼奧拉島至巴拿馬間已有西南走向的大規模對流區持續存在。10月15日,尼亞加拉瓜近海形成熱帶低氣壓。氣旋向東北飄移並增強成熱帶風暴,達到風力時速110公里的最高強度,但在襲擊古巴海岸前已大幅減弱,結構雜亂無章,所以造成的破壞程度很輕。[4]

10月24日,新發展出的對流受到乾燥空氣侵蝕,氣旋因此轉變成亞熱帶氣旋。吉爾達至此成為第一個轉變成亞熱帶氣旋的熱帶氣旋,大規模環流繼續向東北移動,於10月27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風暴殘留在逼近加拿大大西洋省份期間強化,中心氣壓在逼近紐芬蘭島開普雷斯Cape Race)時降至968毫巴(百帕,28.58英寸汞柱),最終於10月29日在格陵蘭南部附近消散。[4]

吉爾達在牙買加引發暴雨和泥石流,共摧毀六套民宅[28],還奪走六條人命[29]。風暴在古巴產生超過150毫米雨量,該國北部測得時速95公里大風。巴哈馬的莊稼受到暴雨和大浪重創。持續的東風和大浪令美國東岸發生中等程度海蝕,並以佛羅里達州海岸情況突出。氣旋的溫帶殘留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部分地區產生颶風強度陣風,最高風速每小時120公里,但沒有造成破壞。[4]

其他風暴

[編輯]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所有熱帶或亞熱帶低氣壓的移動路線

除上述八場獲命名的風暴和兩個造成一定影響的熱帶低氣壓外,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還形成多個最高強度均未達到熱帶風暴標準的天氣系統。其中前四個不完全屬於熱帶氣旋,而是同冷鋒殘留關聯的天氣系統。4月18日,巴哈馬東北方向形成第一個低氣壓,移動方向飄忽不定,於4月21日在開放海域上空逐漸消散。4月24日,這片海域又形成低氣壓,但未有顯著發展就在兩天後消散。5月2日,大西洋盆地開放水域上空形成低氣壓。氣旋向東北移動,於5月5日在亞速爾群島東南偏東方向消散。5月11日,百慕達附近形成低氣壓,但很快就於次日消散。[4]颶風季正式開始約一周後,第五個低氣壓在邁阿密附近的佛羅里達州東南近海成型。氣旋朝西北移動穿越佛羅里達半島,6月8日短暫進入墨西哥灣並沿佛羅里達西北狹長地帶登陸,最終於6月10日在南卡羅萊納州上空消散。[4]

6月23日,佛羅時達州同佐治亞州邊界附近沿海地區上空形成熱帶低氣壓。氣旋緩慢向東北移動,於6月26日在南、北卡羅萊納州邊界東南方向逐漸消散。7月9日颶風愛麗絲逼近百慕達期間,美國東岸附近形成熱帶低氣壓,但只持續到次日就完全消散。7月19日,中大西洋上空形成本季第一個佛得角型風暴,但未經強化就於7月21日消散,沒有影響陸地。次日,尼亞加拉瓜附近的加勒比海西南部上空形成熱帶低氣壓。氣旋經過中美洲,一度進入洪都拉斯灣,然後又登陸伯利茲。在陸地上空行進數天後,低氣壓於7月25日晚進入東太平洋。[4]

8月只形成一個未增強成熱帶風暴的低氣壓,氣象部門最早是8月8日在非洲東岸近海發現,所在位置同這個月的熱帶風暴克里斯汀成型位置接近。氣旋快速西進,最終於8月11日在開放水域上空消散。9月8日,百慕達東南偏南海域形成移動速度非常緩慢的低氣壓。氣旋總體向北移動,於9月10日清晨消散,沒有影響陸地。10月10日,颶風弗蘭西南方向形成低氣壓。氣旋迅速向東北移動,於兩天後消散。10月下半月,亞速爾群島附近又形成另一個緩慢移動的低氣壓。系統向東北移動,於10月30日消散,同樣沒有影響陸地。[4]11月17日,巴拿馬北岸近海形成本季最後一個天氣系統,氣象機構稱氣旋屬「……強低氣壓……」[4],有可能在11月18日登陸哥斯達黎加北岸前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不過當天就在陸地上空消散[5][4]

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名單列出1973年用來為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1],其中克里斯汀、迪莉婭、艾倫和弗蘭都是首度使用[5]。全季風暴造成的整體影響相對較小[4],所以沒有名稱退役[30],但由於1979年大西洋風暴名單開始大量加入男性人名,所以這份名單基本更換,部分名稱之後再也沒有使用[31]。名單中沒有命名的名稱以灰色顯示。

  • Helen(未用)
  • Imogene(未用)
  • Joy(未用)
  • Kate(未用)
  • Loretta(未用)
  • Madge(未用)
  • Nancy(未用)
  • Ona(未用)
  • Patsy(未用)
  • Rose(未用)
  • Sally(未用)
  • Tam(未用)
  • Vera(未用)
  • Wilda(未用)

亞熱帶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名單列出1973年用來為大西洋亞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4],是歷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用音標字母為亞熱帶氣旋命名[5]。動用的名稱只有兩個,其中「布拉沃」之後轉變成熱帶氣旋並更名「弗蘭」[4]。名單中沒有命名的名稱以灰色顯示。

  • Alfa
  • Bravo
  • Charlie(未用)
  • Delta(未用)
  • Echo(未用)
  • Foxtrot(未用)
  • Golf(未用)
  • Hotel(未用)
  • India(未用)
  • Juliet(未用)
  • Kilo(未用)
  • Lima(未用)
  • Mike(未用)
  • November(未用)
  • Oscar(未用)
  • Papa(未用)
  • Quebec(未用)
  • Romeo(未用)
  • Sierra(未用)
  • Tango(未用)
  • Uniform(未用)
  • Victor(未用)
  • Whiskey(未用)
  • X-Ray(未用)
  • Yankee(未用)
  • Zulu(未用)

季節影響

[編輯]

以下表格列出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死亡人數欄內括號中的數字表示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例如因風暴導致的交通事故喪生就屬於間接死亡。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1992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風暴名稱 持續日期 最高強度 持續風速 氣壓 影響地區 損失
(美元)
死亡人數 來源
5月2至5日 低氣壓 每小時48公里[32] 1007毫巴(百帕,29.7英寸汞柱) 0
6月24至26日 低氣壓 每小時48公里[32] 1010毫巴(百帕,30英寸汞柱) 0
愛麗絲 7月1至7日 一級颶風 每小時140公里 986毫巴(百帕,29.1英寸汞柱) 百慕達(7月4日直接襲擊,未登陸,每小時130公里) 很小 0
巴斯克港(7月6日,每小時97公里)
阿爾法 7月30日至8月2日 亞熱帶風暴 每小時72公里 1005毫巴(百帕,29.7英寸汞柱) 紐英倫 0
布倫達 8月18至22日 一級颶風 每小時140公里 977毫巴(百帕,28.9英寸汞柱) 墨西哥坎昆(8月19日,每小時97公里) 無記載 10
墨西哥卡門城(8月21日,每小時140公里)
克里斯汀 8月25日至9月4日 熱帶風暴 每小時110公里 996毫巴(百帕,29.4英寸汞柱) 背風群島(9月3日直接襲擊,未登陸,每小時64公里) 無記載 0(1)
迪莉婭 9月1至7日 熱帶風暴 每小時110公里 986毫巴(百帕,29.1英寸汞柱) 坎昆(9月1日,每小時56公里) 600萬美元 2(3)
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8月5日,每小時97公里)
弗里波特(每小時80公里)
十一 9月6至12日 熱帶低氣壓 每小時56公里[32] 1003毫巴(百帕,29.6英寸汞柱) 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9月7日,每小時56公里) 2200萬美元 0
弗里波特(8月11日,每小時56公里)
艾倫 9月14至22日 三級颶風 每小時185公里 962毫巴(百帕,28.4英寸汞柱) 0
十三 9月24至26日 熱帶低氣壓 每小時48公里[32] 1010毫巴(百帕,30英寸汞柱) 佛羅里達州馬林蘭(9月25日) 0
弗蘭 10月8至12日 一級颶風 每小時130公里 978毫巴(百帕,28.9英寸汞柱) 0
十五 10月10至12日 低氣壓 每小時48公里[32] 1004毫巴(百帕,29.6英寸汞柱) 0
吉爾達 10月16至27日 熱帶風暴 每小時110公里 984毫巴(百帕,29.1英寸汞柱) 古巴聖斯皮里圖斯省(10月18日,每小時110公里) 6
安德羅斯島(10月20日,每小時97公里)
巴哈馬埃克蘇馬(10月20日,每小時97公里)
巴哈馬伊柳塞拉島(10月21日,每小時64公里)
十七 11月17至18日 低氣壓 每小時56公里[32] 1008毫巴(百帕,29.8英寸汞柱) 哥斯達黎加北部(11月18日,每小時56公里) 0
季節總結
24個氣旋 4月18日至11月18日 每小時185公里 962毫巴(百帕,28.4英寸汞柱) 2800萬美元 18(4)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73 Hurricanes to Be Graded. The Bridgport Post. Associated Press. 1973-05-09. 
  2. ^ Jack Williams. Hurricane scale invented to communicate storm danger. USA Today. 2005-05-17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3. ^ Neal Dorst; C. J. Neumann. Subject: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3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Paul J. Herbert; Neil L. Frank.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73 (PD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4-01-28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Hurricane Specialists Unit. Easy to Read HURDAT 1851-2008.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9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 ^ Hurricane Alice Nears Bermuda. Pittsburgh Post-Gazette. Associated Press. 1973-07-04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7. ^ Hurricane Alice Hits Bermuda. The Aiken Standard. Associated Press. 1973-07-04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1) –透過Newspapers.com. 開放獲取
  8. ^ 8.0 8.1 Hurricane Alice Leaves Bermuda Mostly Unhurt. The Ledger. Associated Press. 1973-07-04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5). 
  9. ^ Roth, David M. Tropical Cyclone Point Maxima.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Data. United States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2015-04-29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0). 
  10. ^ Canadian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Summary for 1973.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7-07-13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7). 
  11. ^ David M. Roth. Subtropical Storm Alfa —July 31 – August 2, 1973.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Roth, David M;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for the New England United States.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Point Maxima.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2 [2017-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3. ^ Staff Writer. Hurricane Brenda Heightens Flooding Misery in Mexico. Los Angeles Times. 1973-08-20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14. ^ Francis B. Kent. Torrential Rains Hamper Hunt for Quake Victims in Mexico. Los Angeles Times. 1973-08-30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7). 
  15. ^ 15.0 15.1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Brenda Sloshes Into Mexico; 2 Persons Killed. St. Petersburg Times. 1973-08-22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16. ^ David M. Roth. Tropical Depression Christine - September 2–6, 1973.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7. ^ Staff Writer. Flood Warning Closes Schools, Govt. Offices. The Virgin Islands Daily News. 1973-09-05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18. ^ 18.0 18.1 18.2 David M. Roth. Tropical Depression Eleven — September 8–14, 1973.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9. ^ David M. Roth.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for the Gulf Coast.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0. ^ Roth, David M;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Point Maxima.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1. ^ Andrew A. Yemma. Delia Threatens Grain Crops. St. Petersburg Times. 1973-09-06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22. ^ 22.0 22.1 22.2 David M. Roth. Tropical Depression Thirteen — September 23–27, 1973 (JPG).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3. ^ 23.0 23.1 Robert Simpson. Subtropical Depression Thirteen Bulletin One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9-25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4. ^ Joseph Pelissier. Tropical Depression Thirteen Bulletin Two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9-25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5. ^ Herbert Saffir. Tropical Depression Thirteen Bulletin Four (Final)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9-27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6.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in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South Carolina Special Tide Statement September 26, 1973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9-26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7.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in Savannah, Georgia. Georgia Special Tide Statement September 26, 1973 (JPG).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73-09-26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28. ^ Rafi Ahmad; Barbara Carby; Bill Cotton; Jerry DeGraff; Norman Harris; David Howell; Franklin McDonald; Paul Manning; Jim McCalpin. Landslide Hazard Mitigation and Loss-reduction for the Kingston Jamaica Metropolitan Area. Caribbean Disaster Mitigation Project. 1999-01-27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29. ^ Staff Writer. List of Jamaica Hurricanes Between 1871 and 1994. The Jamaica Gleaner. 2009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0). 
  30.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Retired Hurricane Names Since 1954.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9-04-22 [2017-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5). 
  31.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7-02-13 [2017-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5).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on-developing Atlantic Depressions 1967–1987 (TX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9 [2017-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連結

[編輯]
197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