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MG13通用机枪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G13
MG13
类型通用机枪
原产地 魏玛共和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0—1945年
使用方 魏玛共和国
 纳粹德国
 葡萄牙
 中华民国
参与战争/冲突西班牙内战
第二次中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葡萄牙殖民地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刘易斯·斯坦格
研发日期1928年
生产日期1930—1934年
基本规格
重量12千克(空枪)
长度1,148毫米
枪管长度718毫米

子弹7.92×57毫米
口径7.92毫米
枪机短冲程后座作用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750发/分钟
枪口初速838米/秒
供弹方式25发弹匣或75发MG15鞍状弹鼓
瞄具机械瞄具

MG13德国在1920年代末期开发,用以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MG08/15机关枪的一款通用机枪

简介

[编辑]
三种曾在抗战时用于中国军队的机枪:ZB26(上)、FM-24/29(中)和MG13(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威玛德国在军备配备上受到许多限制,武器也以一战武器为主;由于库存武器多半被收缴赔偿,威玛防卫军配备的机枪并未达到凡尔赛条约上限。为此,威玛德国计划配备一款新式机枪取代MG08/15,为了充实基层火力,新型机枪择定以气冷式枪管设计降低全枪重量,以利步兵携行。

囿于条约限制,德国国内厂商不能开发机枪,因此德国在引进新型轻兵器的途径分成两条路执行:瑞士苏罗通(德国在一战后在瑞士入资的协助厂商)利用莱茵金属的设计团队研制出MG30通用机枪,该枪最后成为德国二战德军MG34通用机枪的基础;同时,莱茵金属在德国则是将德莱赛(Dreyse)M1918机枪改造,将原先水冷式枪身替换为气冷式枪身作为应变方案,原型枪在1928-1929年间测试。成品定名为“MG 13”,以一战武器伪装代号蒙蔽协约国审查。

MG13在1930年开始配发至威玛国防军内测试,1932年正式采用。不过“真正”的理想通用机枪在1935年“问世”,因此MG13在德军内服役的时间并不长,步兵用标准型多半在1938年前后退出第一线由MG34替换,短枪管车载型MG 13K则持续在军队一线部队中使用;退出一线的MG13机枪随后军援给佛朗哥政府在西班牙内战中使用,葡萄牙则是以采购的方式买入一批使用到1960年代;中华民国在采购一号坦克Sd.Kfz.221时,MG13曾以随车武装一同购入,并使用在抗日战争

机械结构

[编辑]

MG13的枪管被包藏在布满小洞的风冷枪管套中,此套备有把手,不但方便快速更换枪管也便于持枪,25 发弹匣在左侧横置,此枪采用短冲程后座作用式,双杠杆后闭锁系统,开火时把子弹弹出的反作用力令枪管节套和杠杆一起后退,从而令开锁斜面转动开锁,开锁后枪管令加速凸轮转动,加速凸轮又令枪机加速后退,从而退出弹壳,然后枪机又在复进簧的推动下前进,把下一发子弹上膛。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二战德军步兵武器全集,作者:王亚男,<<闪电战>>杂志社
装上三脚架的MG13防空机枪
MG13曾是德军主力通用机枪
MG13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