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交通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交通亦发生巨变。机动交通取代非机动交通,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兴起。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各级政府开始涉入、参与、主导公共交通的运营[1]

古代交通

[编辑]

古代交通分为道路运输和水运两类,交通工具人力畜力风力驱动。先秦时代起,政府即参与道路建设。秦国(朝)政府修建筑了秦栈道秦驰道秦直道

近现代交通

[编辑]

中国的城市化在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起步,20世纪前期获得初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机动交通构成的公共交通逐步成为主流出行方式[1]:39

19世纪中叶以后

[编辑]
1876年7月,中国第一条近代化铁路——吴淞铁路通车情景。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新的交通形式——铁路蒸汽船等被带入中国。

20世纪初与民国

[编辑]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行驶至外滩终点站。

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在20世纪初进入中国。1906年6月,天津电车电灯在天津开始运营单轨“白牌”电车,这是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以及中国第一条公交线路

民国时期,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汉口等城市出现了公共汽车服务[1]:39—4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

[编辑]

史学研究

[编辑]

当代研究者王子今指出,中国传统史学中,交通史并非独立史学类别。二十四史的各类中,通常是仪卫志、车服志、舆服志涉及交通内容,实与封建身份等级制度相关,不能概括交通全貌。民国时期编写的《清史稿》,设立交通志。分为四卷,分别是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王子今认为“体现了20世纪新历史观和文化观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1920年代,王倬《交通史》和袁德宣《交通史略》相继出版,开辟了中国交通史学的研究。1937年,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出版,是为第一部关于中国交通史的完合性学术专著[2]:164。当代考古工作和简牍研究亦推动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2]:173

研究者李沛霖指出,在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对其他城市较少涉及。以及存在“研究对象存畸重畸轻”等问题[1]:42—43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沛霖. 《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 2017, (2002年第2期): 36–44. ISSN 1671-881X (简体中文). “由此,伴随着中国近代城市区域扩张、移民增加,人口流动则日益频密,从而导致人们出行距离逐步超出可使用非机动交通方式的范围,交通需求迅速增长,(机动)公共交通成为多数人必选的交通方式。”②即传统的人畜力工具显然难以适应近代市民长距离的交通需求,其对迅捷、运量大的机机械化公共交通的“派生需求”应远而生。其一,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研究[……] 
  2. ^ 2.0 2.1 王子今.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历史研究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02, (2002年第2期): 164–179. ISSN 0459-1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