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怪獸電力公司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怪獸電力公司
Monsters, Inc.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彼特·達克特
監製達拉·K·安德森英語Darla K. Anderson
編劇安德魯·斯坦頓
丹·葛森[*]
雷特·瑞斯
強納森·勞勃[*]
劇本安德魯·斯坦頓
丹尼爾·吉爾森英語Dan Gerson
故事彼特·達克特
吉爾·庫爾頓英語Jill Culton
傑夫·皮金英語Jeff Pidgeon
拉夫·埃格爾斯頓英語Ralph Eggleston
主演約翰·古德曼
比利·克里斯托
瑪麗·吉布斯(Mary Gibbs
史提夫·布希米
詹姆士·柯本
珍妮佛·提莉
弗蘭克·奧茲
配樂蘭迪·紐曼
剪輯羅伯·格拉漢姆瓊斯(Robert Grahamjones
吉姆·史都華(Jim Stewart
製片商華特迪士尼影業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片長92分鐘[1]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1年11月2日 (2001-11-02)
發行商博偉影片
預算1.15億美元[1]
票房5.62億美元[1]
前作與續作
前作怪獸大學[2]
續作怪獸職場求生記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怪獸電力公司
香港怪獸公司
臺灣怪獸電力公司
新加坡怪獸總動員(公映)

怪獸電力公司》(英語:Monsters, Inc.,香港譯《怪獸公司》)是一部2001年美國電腦動畫喜劇片,由彼特·達克特執導,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華特迪士尼影業發行,李·安克里奇大衛·斯沃曼英語David Silverman擔任副導演。影片主要圍繞怪獸電力公司旗下僱傭的兩個怪物展開,一個是頭號嚇人專家「毛怪」詹姆斯·P·蘇利文(James P. "Sully" Sullivan約翰·古德曼配音),他是一隻大個頭,混身長滿藍色長毛的怪物;另一位則是毛怪的助手兼最好的朋友「大眼仔」麥可·華斯基(Mike Wazowski比利·克里斯托配音)。他們的工作就是晚上透過一扇又一扇有特殊功能的門,從怪物的世界進入人類世界中幼童的房間去嚇他們,因為孩子們的尖叫聲可以成為怪物世界所需能源的來源。但是對於怪物來說,人類孩童據說是非常危險和致命的,只要輕輕的一下接觸就可以致死,並且爆發大範圍感染。於是當一個人類孩童因偶然機緣進入怪物世界時,大眼仔和毛怪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把她送回去。

達克特從1996年就開始開發這部電影,他和吉爾·庫爾頓、傑夫·皮金以及拉夫·埃格爾斯頓一起創作了這個故事。皮克斯資深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劇作家丹尼爾·吉爾森一起編寫了劇本。在影片五年的製作過程中,其角色經歷了反覆的修改。技術團隊和動畫師們發現了可以讓毛皮和布料更顯逼真的新方法。之前已為皮克斯製作的三部動畫長片譜曲的蘭迪·紐曼再度回歸為本片創作了配樂。

電影上映前,洛瑞·馬德里(Lori Madrid)向法庭起訴了皮克斯公司,稱後者竊取了自己的創意;電影上映後,斯坦利·毛斯英語Stanley Mouse也起訴皮克斯公司盜版了自己的人物設計。不過這兩起案件最終前者被駁回,後者達成和解。雖然有這樣的風波,但《怪獸電力公司》於2001年11月2日上映後無論在商業還是評論上都很成功,全球票房超過5.62億美元[1]

2012年12月19日,《怪獸電力公司》透過3D形式再度發行。其前傳怪獸大學》由丹·斯坎倫執導,2013年6月21日上映。

劇情

[編輯]

怪獸城市中住的全部都是怪獸居民,城市的供電由怪獸電力公司提供,電力的來源就是人類孩童的尖叫聲。這裡的「驚嚇專員」們將利用衣櫃門為媒介,在夜裡潛入人類孩子的臥室中嚇唬他們並收集他們的尖叫聲。由於怪獸們普遍相信,人類孩童周身都有劇毒,只要輕輕一下接觸就可以致其死命,所以驚嚇專員的工作也被認為非常危險。不過,由於人類孩子們似乎膽子變得越來越大,這樣的發電方式開始衰退,總裁亨利·荷特路(Henry J. Waternoose III)決心一定要找到替代能源。怪獸電力公司業績最好的驚嚇專員名叫詹姆士·P·蘇利文,他和自己的助手兼最好的朋友麥可·華斯基同住,另一位驚嚇專員,形態與藍道類似的藍道·博格斯(Randall Boggs)一直在毛怪之下屈居亞軍並因此積怨已久。這天上班時,一位名叫喬治·桑德森(George Sanderson)的驚嚇專員意外將一個孩子的襪子帶了回來,公司立即進入緊急狀態,「安全」部門「兒童探測局」(Child Detection Agency,簡稱CDA)從天而降,將喬治全身的毛剃光並進行全面「消毒」。而大眼仔早上因為總是沒能按時完成書面報告而受到公司書記員羅茲(Roz)的訓斥。

下班後,蘇利文偶然發現藍道把一扇已經啟用的門留在驚嚇樓層,看起來是打算利用這扇門來獲得額外的驚嚇積分。誰料想,一個人類小女孩打開門進入了工廠,這可把蘇利文嚇壞了。他試著把小女孩送回去,但沒能成功,於是慌亂之下將她藏進一個包裡躲進來,這時過來的藍道打開門後一無所獲,於是又將之送了回去。大眼仔正在和公司接線員西莉亞·美(Celia Mae)約會,這天西莉亞過生日,大眼仔帶她到城裡有名的一家壽司餐館吃飯。沒多久蘇利文過來尋求幫助,西莉亞感到很不高興,接下來小女孩從包裡鑽了出來,餐館因此大亂,CDA直升機趕赴現場並實施了大面積隔離。蘇利文和大眼仔趁亂成功地把小女孩帶回來,發現她並沒有周身布滿「劇毒」。毛怪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小女孩,還給她起名叫「阿布」(Boo)。次日,兩怪設法把阿布帶進怪獸電力公司,大眼仔試著把阿布送回她的門中,而埋伏在此的藍道打算綁架阿布,卻錯綁了大眼仔。

藍道把大眼仔帶到了地下室,蘇利文也尾隨而至,得知藍道發明了一種名為「尖叫提取器」(Scream Extractor)的酷刑機器用來強行吸收兒童的尖叫聲,這將給怪獸電力公司的發電方式帶來一場革命。藍道準備對大眼仔用刑時,蘇利文阻止了他,並向荷特路報告了藍道的所做所為。沒想到荷特路和藍道卻早已同流合汙,他把毛怪和大眼仔流放至喜馬拉雅山脈,綁架了阿布。兩怪獲雪人收留,後者告訴他們附近有村莊,毛怪馬上意識到可以透過村莊裡的衣櫃門重返怪獸電力公司,但大眼仔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的處境是毛怪固執己見的錯,所以拒絕和蘇利文一起上路。蘇利文獨自回到怪獸電力公司並從尖叫提取器前救下阿布但受到了藍道的偷襲,這時大眼仔回來了,他抱怨著兩怪的關係和遭遇,最後扔出雪球打向毛怪,但卻意外打中了隱身的藍道而救了蘇利文。

藍道在後面緊追不捨,大眼仔和蘇利文帶著阿布逃進了公司裝門的倉庫,這裡有數以百萬計的門,而阿布的笑聲帶來的巨大能量瞬間啟用了一大片門,三怪因此不停地在怪獸電力公司和人類世界之間追逐往返。之後阿布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幫助蘇利文打敗了藍道,兩怪將藍道扔進一扇門中並將門摔碎,藍道夜晚來到了一戶人家裡,家中的男孩不但不怕他,還以為他是短吻鱷而叫來媽媽對之施以痛打。

蘇利文和大眼仔終於找到了阿布的門,但荷特路將門移到了尖叫樓層,大群的CDA特工將這裡團團包圍。大眼仔主動獻身引開了CDA的注意力,蘇利文則帶著阿布和她的門一起逃跑,憤怒的荷特路發現後即刻緊追在後,不料卻中了兩怪的計,在類比房間裡承認了自己打算綁架大量人類孩童的計劃。最終CDA逮捕了荷特路,他怒斥蘇利文讓公司從此垮台,讓能源危機從此更加惡化。羅茲其後出現,原來她是CDA的主管001號特工,她已在此做了兩年半的臥底,試圖找出怪獸電力公司內部動作的主謀。蘇利文和大眼仔與阿布告別,將她送回家中,然後阿布的門也在羅茲的命令下被粉碎了。蘇利文根據自己和阿布在一起的經歷,想出了挽救怪物城市能源危機的新方案。

怪獸電力公司的發電方式變了,如今怪獸們雖然一樣是在夜裡穿過衣櫃的門進入人類孩童的臥室,但他們其實是要去逗樂孩子,因為孩子們的歡笑聲中含有遠勝尖叫聲的能量,想出這方案的蘇利文成為了新任總裁,同時兩怪也登上了雜誌封面。某日,大眼仔說要送蘇利文一件禮物,他讓後者閉上眼睛走到一扇門前,原來他把那扇被粉碎的門又一片一片地拼了起來,蘇利文手中還儲存著最後一片作紀念,當他把這一片放回原位時,門成功開啟了,他走了進去,看到阿布,臉上浮現出無法抑止的笑意。

配音演員

[編輯]
外號「毛怪」,是一隻體型龐大並長滿藍色長毛,頭上有兩個尖角,身上有紫色斑塊,心地善良友好的怪獸。雖然他在工作上非常擅長(嚇唬孩子),但本質上卻很善良和體貼。毛怪的個性樂觀而放鬆,影片一開始就介紹他是怪獸電力公司連續多個月「業績」最好的「驚嚇專員」。
外號「大眼仔」,他的全身都是綠色的,手和腳都很細,只有手腳的巨大眼睛。他和毛怪是室友,兩「獸」是最好的朋友,工作上他則是毛怪的助手。大眼仔正與怪獸電力公司的接線員西莉亞·美約會,性格樂觀積極的他很容易滿足,例如在廣告和雜誌封面上,自己的臉完全被擋住,但他所看到想到的只是自己上了電視或是上了雜誌封面並對此感到激動不已。
  • 阿布(配音:瑪麗·吉布斯,國語配音:王嘉,粵語配音:陶穎琛
阿布是個兩歲大的人類小女孩,除了經常晚上從衣櫃裡鑽出來嚇她的藍道外不害怕任何怪物,稱毛怪為「Kitty」。
像變色龍一樣可以根據環境改變顏色,達到隱身的效果,他是怪獸電力公司業績僅次於毛怪的驚叫專員,並因為長期屈居亞軍而對毛怪積怨已久。
西莉亞有戈爾貢般的外形,一顆眼睛,頭髮是很多條蛇,類似觸手的腳。她是怪獸電力公司的電話接線員,也是大眼仔的女友。
怪獸電力公司第三代總裁,有五隻眼睛,腳則與螃蟹類似,他的父親和祖父也都曾擔任這一職務。他一開始有些像是毛怪的導師,相信後者是最優秀的尖叫專員,不料為了挽救公司的經營和藍道同流合汙,最終被CDA逮捕。
羅茲表面上是怪獸電力公司的書記,實際上卻是兒童探測局的第一號特工兼主管,在這裡充當臥底已有兩年半。她的外形類似於鼻涕蟲。
  • 高竿·方格斯(配音:弗蘭克·奧茲,國語配音:吳文民,粵語配音:龔國強
藍道的助手,紅色外觀,三隻眼睛,經常受藍道的欺負,對參與後者的陰謀顯得很不情願。
前怪獸電力公司雇員,被流放到喜馬拉雅山脈
  • 喬治·桑德森(配音:Samuel Lord Black,國語配音:雷威遠,粵語配音:古明華
怪獸電力公司驚叫專員,身上有像毛怪一樣的長毛,不過是橙色的,頭上有一個角。他因身上粘了一隻人類孩童的襪子而被CDA剃光了毛,並且之後還多次出現同類事故而吃盡苦頭。
喬治的助手,外觀為海洋色,兩條手臂像章魚,有四條觸鬚做腳,眼睛像蝸牛。他對毛怪和大眼仔非常友好和崇拜。
  • 傑利·斯拉格沃斯(Jerry Slugworth)(配音:Steve Susskind,國語配音:胡立成,粵語配音:龍天生
驚嚇樓層管理員,荷特路的好友,紅色,有七個手指。
兩個怪獸電力公司的看門人,需要時操作碎門機把指定的門粉碎,他們非常崇拜毛怪。
怪獸電力公司負責訓練新怪物嚇唬兒童的訓練員。
  • 賽迪斯·「痰」·拜爾(Thaddeus "Phlegm" Bile)(配音:高竿·皮金,國語配音:曹冀魯,粵語配音:古明華
怪獸電力公司驚嚇專員學徒。
怪獸電力公司驚嚇專員,藍色的身軀,有尖利的爪子[3]

其他配音演員

製作

[編輯]

開發

[編輯]
2000年《怪獸電力公司》製作期間,皮克斯搬到了位於愛莫利維爾的一幢比以前更大的大樓中

《怪獸電力公司》的構思源於1994年約翰·拉薩特彼特·達克特安德魯·斯坦頓喬·蘭福特英語Joe Ranft在製作《玩具總動員》期間一起吃的一頓午餐[4]:157。他們提出拍攝一部有關怪物的電影。達克特表示:「我們拍《玩具總動員》的時候,所有人都過來和我說,『嘿,我真的完全相信自己離開房間的時候,那些玩具總真的活過來了。』所以當迪士尼請我們多拍幾部電影時,我希望能夠拍一部有類似孩子般觀念效果的作品。我小時候真的相信會有怪物從自己的衣櫃裡出來,所以我就說,『嘿,咱們拍部有關怪物的電影吧。』」[5]

達克特接下來開始朝這個目標努力,1996年,當其他人在關注《蟲蟲危機》和《玩具總動員2》時,達克特以自己最喜歡的一家餐館把專案代號命名為「隱秘之城」(Hidden City[4]:195。1997年2月初,達克特與哈雷·傑斯普(Harley Jessup)、吉爾·庫爾頓以及傑夫·皮金一起創作了一份草案,這份草案與最終的電影有一定的相似之處。1997年2月4日,達克特帶著一些初步畫稿向迪士尼推薦這個故事,獲得一些改進建議後,他與其他幾位故事創作者一起將之重新加工,於1997年5月30日再次向迪士尼推薦這個經過改良的版本。在之後的這次會議上,曾參與過《白雪公主》製作的迪士尼公司資深動畫師喬·格蘭特建議專案使用片名《怪獸電力公司》,這個建議得到了採納。[4]:197

編劇

[編輯]

達克特構想的電影初步概念經歷了許多變化,他發現怪物們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這一概念既吸引人,又切實可行[6]。他起初的構想是一個男子兒時在書上片了一些怪物,等到他30歲的時候,這些怪物都來找他的麻煩。每個怪物都代表了他的一種恐懼,當他戰勝這些恐懼時,相應的怪物也最終消失。[7]

達克特廢棄這個害怕怪物30歲男子的初步概念後,他決定描述一個有關一隻怪物和一個小孩之間情誼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怪物》(Monsters)。在這個版本中,怪物的名字叫詹森(Johnson),是自己工作那家公司的後起之秀,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嚇唬孩子,這個時期的詹森還沒有搭檔。[6][4]:196

從1996到2000年,隨著故事的演變,其中的怪物主角和孩童都經歷了大幅的改變。孩子的性別和年齡不斷地伴隨故事的開發而變化,最終,編撰故事的幾個人決定最好的選擇還是讓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八英尺高,毛茸茸的怪物合作[6]。雖然已經確定是個女孩,但角色還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時而來自愛爾蘭,有時又成了非裔美國人[4]:197。起初這個小女孩名叫瑪麗(Mary),之後變成了一個在四個哥哥多年戲弄和惡作劇下無所畏懼的7歲小姑娘[4]:197。與最終的電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詹森正因怪獸電力公司老闆宣布公司將進行裁員但緊張,擔心自己會下崗。他對公司的頭號業績能手內德(Ned)羨慕不已,後者之後變成了蘭德爾[4]:197。在多個不同的草案中,詹森的職業也反覆變更,時而是驚嚇專員,時而又成了看門人或是煉油廠工人,直到最終他化身為怪獸電力公司驚嚇專員的第一好手[4]:197。原計劃中約翰的形象設計會以觸角來代替腳,但這導致早期的動畫測試中出現很多問題,之後劇組放棄了這一構思,因為他們認為觸角可能並不能受到觀眾待見[8]。小女孩的年齡也經過多次更改,最終編劇決定讓她3歲大。「我們發現她越年輕就會越依賴毛怪」,達克特表示[5]

最終詹森改名為蘇利文,這個名字是由一位曾就讀德州農工大學的動畫師建議的,來源於該校校友,第19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勞倫斯·蘇利文·羅斯英語Lawrence Sullivan Ross,學生們給他起的綽號就叫「毛怪」(Sully)。原本曾計劃給電影中的蘇利文一直戴上眼鏡,但主創人員發現眼鏡可以很好的表達角色的個性和情緒,所以最終也否決了這個想法。[8]

給毛怪增加一個怪物好友的想法出現在1998年4月6日於伯班克舉行的「故事峰會」上,與會人員包括迪士尼和皮克斯的雇員。「故事峰會」是約翰·拉薩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可以在短短兩天內創作出一個完整的故事[4]:180。創作團隊認為,這樣一個角色將成為怪物主角傾訴自己困境的人物。開發藝術家瑞奇·尼爾瓦(Ricky Nierva)繪製了一個圓形且只有一隻眼睛的怪物,這一設計獲得了大家的普遍認可[5]。達克特給角色命名為大眼仔(Mike),這是他朋友弗蘭克·奧茲父親的名字,後者曾是一位導演兼布偶表演者[4]:197。傑夫·皮金和賈森·卡茨(Jason Katz)製作了一段大眼仔幫毛怪挑選上班時要戴的領帶的測試片斷,麥可·華斯基也很快成為電影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5]。最初的設計中大眼仔沒有手,所以只能用腿來代替,但由於這樣的設計在技術上存在困難,最終還是把手加了上去[5]

劇作家丹·格爾森(Dan Gerson)於1999年加入了皮克斯,他為本片投入了近兩年時間,這期間他幾乎每天都參與了電影的製作工作。格爾森也將《怪獸電力公司》視為自己在電影長片編劇方面的處女作,他表示自己「會與皮特和大衛·斯沃曼坐到一起探討鏡頭,他們會告訴我想要的效果。我會給出一些建議,然後走到一邊去編寫這個橋段。然後我們會再度碰頭進行檢查,再將其交給故事藝術家。這就是真正的合作。藝術家並不依賴我的工作,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很自由。有時我會提出一些有關把笑話做得更直觀的建議。一旦鏡頭進入動畫製作,動畫師們還會在其中增加更多的內容。[6]

演員選擇

[編輯]

約翰·古德曼為詹姆斯·P·「毛怪」·蘇利文配音,這位男演員出演過柯安兄弟的多部電影。古德曼將自己的角色理解為國家橄欖球聯盟的球員,稱「他就像一個進入第十年職業生涯的經驗豐富的前鋒,完全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是個徹底的專業人士」[4]:198比利·克里斯托之前曾拒絕為巴斯光年配音並對此後悔不已,這次也就爽快地接受了給麥可·華斯基,毛怪最好的朋友兼搭擋配音的工作[9][10]

動畫製作

[編輯]
裝門的倉庫一段擁有全片最為縝密的一組鏡頭

2000年11月,就在《怪獸電力公司》的製作開始前不久,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再度搬遷[4]:198。公司的約500名雇員從此分散到了三幢大樓上班,各大樓間有繁忙的高速公路相分隔。新公司大樓位於愛莫利維爾,比以前的要大得多,由拉塞特和史帝夫賈伯斯共同設計[4]:198

與皮克斯早期的動畫長片不同,《怪獸電力公司》的每位主要角色在製作過程中都各自有領頭的動畫師負責。例如負責毛怪的是約翰·卡爾斯(John Kahrs)、負責大眼仔的是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負責布的是戴夫·德凡(Dave DeVan[4]:199。卡爾斯發現,古德曼那「仿佛熊一般」的嗓音與角色之間的契合度非常好,不過他在處理毛怪龐大的體型時遇到了困難。按以往的經驗,動畫師會讓一個體重較大的角色動作上較為緩慢和遲鈍,但卡爾斯擔心如果給影片的主角做這樣的動作設計,將導致整部電影變得遲滯[4]:199。於是卡爾斯也像古德曼那樣把毛怪想像成一位球員,其運動能力讓他可以沒身型龐大的同時保持動作的迅速和流暢。為了幫助動畫師們製作包括毛怪在內體型較大的怪物,皮克斯請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重型哺乳動物運動專家羅傑·克拉姆(Rodger Kram)進行授課[4]:199

為了讓毛怪的外型更加逼真,技術團隊透過努力對皮毛彩現加以改善。其他製作公司之前已經攻克了毛皮處理的現實問題,例如節奏特效工作室於1993年為可口可樂製作廣告中的北極熊,以及1995年電影《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中會說話的動物的臉部[4]:199。但是,《怪獸電力公司》中需要的毛皮在規模上要大得多。對於皮克斯的工程師們來說,這些毛皮的製作提出了幾項重大的挑戰。其中一個就是想出一種合理有效地方式來製作出寵大數量的毛髮,例如毛怪的身上就有232萬零413根[4]:199。另一項挑戰則是確保所有的毛髮都會在其它毛皮上投下陰影。如果沒有這些投射到自身上的陰影,毛皮和頭髮看上去就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平面色彩[4]:199

對毛皮效果進行的第一項測試是讓毛怪跑過一個障礙訓練場英語obstacle course,但結果並不理想。由於動作的數量極大,物體的毛髮從角色身體上伸展了出來。另一項類似的測試也沒有成功,毛髮從角色身上穿了過去。[8]

皮克斯最終成立了一個類比部門,並建立了一個名叫「Fizt」(取「physics tool」的發音,意為物理工具)新的毛皮摸擬程式[4]:200。每當製作了一個毛怪的動畫鏡頭後,這個類比部門就將提取鏡頭的資料並為角色加上毛皮。Fizt讓毛皮可以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方式作出反應。當毛怪有所動作時,毛皮就會自動隨其行動作出反應,同時將和重力的效果也考慮在內。Fizt還控制著布的衣服的移動,這也是當時的另一項突破[4]:200。看似簡單的布料動畫製作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這些衣服被穿上後隨著角色的移動,其上數百個摺痕和褶皺也需要活動[11]。這也意味著解決衣物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相交時應該如何處理才最顯逼真的問題[4]:201Fizt在處理布的衣服時使用了與毛怪的毛皮同樣的系統,首先製作的動畫中布沒有穿衣服,類比部門之後再使用Fizt給布的周身加上衣服,但她活動時,她的衣服也將有相應的自然動作。

為了解決布料間發生碰撞的問題,皮克斯資深科學家麥可·卡斯(Michael Kass)與大衛·巴拉夫(David Baraff)和安德魯·威特金(Andrew Witkin)一起開發出一種他們稱為「全域交點分析」(global intersection analysis)的演算法來進行處理。《怪獸電力公司》中鏡頭的複雜性要求動用比皮克斯之前所有作品總和還要強的計算能力來進行組合彩現。《怪獸電力公司》的彩現處理場一共使用了3500顆昇陽電腦處理器,相比之下,《玩具總動員2》一共使用了1400顆,而《玩具總動員》則只有200顆。[4]:201

發行

[編輯]

《怪獸電力公司》於2001年11月2日在美國院線上映,同年12月26日在澳大利亞上映,2002年2月8日在英國上映[12]。就像《蟲蟲危機》和《玩具總動員2》一樣,本片片尾字幕處也出現動畫人物演出時「NG」的鏡頭,還有一段怪獸電力公司舞台劇。由於《獅子王》透過3D形式重新發行獲得了成功[13],迪士尼和皮克斯於2012年12月19日以3D形式重新發行了《怪獸電力公司》[14]

《怪獸電力公司》的VHS錄影帶DVD於2002年9月17日發行[15],並於2009年11月10日發行了藍光影碟[16]。2013年2月19日,電影再度發行了珍藏版藍光影碟和3D格式的終極珍藏版藍光影碟[17]

反響

[編輯]

票房表現

[編輯]

《怪獸電力公司》上映首周就登上了票房排行榜冠軍的位置,僅北美地區就進帳6257萬7067美元;第二周的收入下降了27.2%,為4555萬1028美元;第三星期下跌了50.1%,被新上映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超越屈居亞軍;不過到了第四星期又回升了5.9%,收入2405萬5001美元[18]。截止2013年11月上旬止,影片上映第四周的票房成績仍然可以在電影史上排到第8位元[19]

《怪獸電力公司》在北美的票房總收入為2億8991萬6256美元,其他國家2億7290萬美元,合計5億6281萬6256美元[1]。截止2013年11月上旬,其全球票房成績可以在所有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的影片中排第9,北美票房則可以排第6,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其北美排行還可以上升到第4位元[20]。影片還有一段時間超越了《玩具總動員2》成為歷史上所有動畫長片的票房亞軍,僅次於《獅子王》[4]:201

《怪獸電力公司》在英國愛爾蘭馬爾他一共進帳3726萬4502英鎊,合5333萬5579美元[21],是該國歷史上票房第7高的動畫長片和第41高的電影[22]。在日本,影片上映首周收入447萬1902美元,雖然落後於《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屈居亞軍,但第二周就登上了冠軍寶座,並且因為之後幾周票房跌幅小而將這個位置保持了六個星期[23],最終共計收入7443萬7612美元,令日本成為除北美外本片票房最高的國家[21]。也是日本2002年度票房第三高的電影[24]

專業評價

[編輯]

《怪獸電力公司》獲得了影評人非常正面的評價。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193集評論文章,其中185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達96%,平均得分8(最高為10)。網站上的共識評價中寫道:「雖然《怪獸電力公司》的複雜程度不及《玩具總動員》系列,但無論是對孩子們還是對所有年齡段觀眾來說仍然是一種充滿樂趣的電影。」[25]Metacritic上的34份評論中則有30篇給出好評,無差評,4篇褒貶不一,平均得分78(最高100)[26]

Salon.com網站的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稱讚電影「讓人愉快且不乏幽默,帶孩子去看本片的成年人可能會驚喜地發現自己也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27]。《紐約時報》的埃爾維斯·米切爾(Elvis Mitchell)給予影片正面評價,稱讚其中使用的「創造效能量」:「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哪部電影像《怪獸電力公司》這樣高效地運用創造效能量了。」[28]今日美國》的麥克·克拉克(Mike Clark)認為這部喜劇有時候「狂熱有餘,啟發不足」,並且「對觀眾情緒的觸動也沒有到達任何值得注意的程度。」但他也稱讚本片「像皮克斯之前的作品一樣有著視覺上的創造性」[29]

ReelViews網站線上影評人詹姆斯·伯拉迪尼英語James Berardinelli給予影片三星半的評價(最高四星),稱讚《怪獸電力公司》是「為數不多的幾部父母在陪同孩子觀看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享受而非忍受的家庭電影之一」[30]。《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給予本片三星的評價(最高四星),稱讚這部電影「充滿樂趣,值得喝彩,就像其它皮克斯電影一樣有大量針對成年觀眾的噱頭和引述」[31]。《娛樂周刊》影評人麗莎·施瓦茨鮑姆(Lisa Schwarzbaum)給予影片的評價為B(最高為A),稱讚了電影的動畫表現。「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所有作品,其時髦、尖端的電腦動畫效果,看上去真是太棒了,太出色了」[32]

2022年5月,本片在Metacritic列出的影史百大動畫電影排名中名列第95名[33]

榮譽

[編輯]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美國影藝學院首度設計了動畫長片獎,《怪獸電力公司》就獲得了這一獎項的提名,但最終不敵夢工場的《史瑞克》。影片還獲得了原創配樂音效剪輯提名,但分別敗給了《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和《珍珠港》。不過,電影的片尾曲「If I didn't have you」成功地為蘭迪·紐曼奪得了原創歌曲獎[34]

音樂

[編輯]
怪獸電力公司
Monsters, Inc.
蘭迪·紐曼原聲帶
發行日期2001年10月23日
錄製時間2000–2001
類型電影配樂
時長1:00:30
唱片公司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蘭迪·紐曼專輯年表
門當父不對
(2000年)
怪獸電力公司
Monsters, Inc.

(2001年)
奔騰年代
(2003年)
皮克斯原聲帶年表
玩具總動員2
(1999年)
《怪獸電力公司》
(2001年)
海底總動員
(2003年)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35]3/5顆星
帝國[36]3/5顆星
Filmtracks.com[37]3/5顆星
Movie Wave[38]3.5/5顆星
Soundtrack.net[39]3.5/5顆星

《怪獸電力公司》是蘭迪·紐曼與皮克斯合作的第四部動畫長片,為他贏得了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原創配樂獎提名,但最終敗給了《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34]。片尾曲「If I Didn't Have You」由約翰·古德曼和比利·克里斯托演唱,[6]獲得了奧斯卡原創歌曲獎。這也是紐曼第16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後終於首度得獎[40]

全碟詞曲:蘭迪·紐曼 
曲序曲目時長
1.If I Didn't Have You比利·克里斯托約翰·古德曼演唱)3:41
2.Monsters, Inc.2:09
3.School1:38
4.Walk to Work3:29
5.Sulley and Mike1:57
6.Randall Appears0:49
7.Enter the Heroes1:03
8.The Scare Floor2:41
9.Oh, Celia!1:09
10.Boo's Adventures in Monstropolis6:23
11.Boo's Tired1:03
12.Putting Boo Back2:22
13.Boo Escapes0:52
14.Celia's Mad1:41
15.Boo Is a Cube2:19
16.Mike's in Trouble2:19
17.The Scream Extractor2:12
18.Sulley Scares Boo1:10
19.Exile2:17
20.Randall's Attack2:22
21.The Ride of the Doors5:08
22.Waternoose is Waiting3:14
23.Boo's Going Home3:34
24.Kitty1:20
25.If I Didn't Have You(蘭迪·紐曼演唱)3:38
總時長:1:00:30

法律訴訟

[編輯]

電影上映前不久,懷俄明州的兒童歌曲作家洛瑞·馬德里向法院起訴了皮克斯公司,聲稱後者竊取了自己1997年詩作《我衣櫃裡有個男孩》(There's a Boy in My Closet)的創意。馬德里曾於1999年10月把自己的詩郵寄給六家出版商,之後在2001年夏將之改編為一出當地的音樂舞台劇。看到《怪獸電力公司》的預告片後,馬德里相信其中一家出版商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了皮克斯,而這部電影就是根據自己的詩改編的。[4]:187-188她於2001年10月向位於懷俄明州夏延的聯邦法院起訴了皮克斯、迪士尼和出版商,他的律師請求法院發出初步禁制令,禁止皮克斯和迪士尼在訴訟沒有結束前發行該片。到了電影計劃上映在全美3200家電影院的5800張銀幕上映日期的前一天,2001年11月1日,聯邦法院法官拒絕了原告發出初步禁制令的請求。2002年6月26日,同一位法官作出裁決,認為電影和詩作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4]:189-193

電影上映一年後,斯坦利·毛斯發起了另一起訴訟,聲稱《怪獸電力公司》中的大眼仔和毛怪是基於自己的作品《請原諒我身上的灰塵》中的設計,他曾於1998年試圖將該片賣給好萊塢[41]。他還稱皮克斯的故事藝術家曾於2000年拜訪過自己,並一起探討過他的作品[41]。迪士尼公司的一位發言人對此回應道,《怪獸電力公司》中的角色是由「皮克斯和華特迪士尼電影公司的創作團隊獨立開發的,沒有侵犯任何人的著作權[42]。案件最終達成和解,不過具體的和解條款沒有披露[43]

劇情延續

[編輯]

前傳電影

[編輯]

2013年6月21日上映的《怪獸大學》是本片的前傳[44]。約翰·古德曼、比利·克里斯托和史提夫·布希米分別回歸出演了毛怪、大眼仔和藍道,影片由丹·斯坎倫執導[45]。跟《怪獸電力公司》一樣,《怪獸大學》在商業和評論上也都獲得了成功[44][46][47]

其它媒體

[編輯]

皮克斯於2002年製作了一部動畫短片《大眼仔的新車英語Mike's New Car》,其中擁有本片的兩位主角。大眼仔買了輛新車,邀請毛怪一起去兜風,但運氣實在欠佳,發生了各種的倒霉事。這部短片沒有在電影院放映,但有包括在《怪獸電力公司》發行的所有家用媒體和皮克斯短片專輯DVD中[48]。2002年8月,日本漫畫版本的《怪獸電力公司》透過講談社的《動漫邦邦》(Comic Bon Bon雜誌在日本發行,該漫畫曾由TOKYOPOP以英語發布,之後再投入印刷發行[49]。影片還衍生了電子遊戲產品,其中還有多平台遊戲,這些遊戲包括與電影同名的《怪獸電力公司》,以及《怪獸電力公司驚嚇小組》(Monsters, Inc. Scream Team)和《怪獸電力公司驚嚇競技場》(Monsters, Inc. Scream Arena[50],還有一個名為《怪獸電力公司執行》(Monsters, Inc. Run)的遊戲於2012年12月13日在App Store發行,可以在IPhoneIPod touchIPad (第一代)上執行[51]

2003至2007年,菲爾德娛樂公司給他們的華特迪士尼冰雪世界溜冰之旅設立了一個《怪獸電力公司》的版本[52]。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主題公園也根據《怪獸電力公司》推出了三處景點。2006年,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推出了「怪獸電力公司大眼仔和毛怪前來救援」(Monsters, Inc. Mike & Sulley to the Rescue![53]。2007年,「怪獸電力公司歡笑樓層」(Monsters, Inc. Laugh Floor)在佛羅里達州布埃納文圖拉湖華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區神奇王國開放。該景點屬即興景點,遊客有機會與怪物喜劇演員互動,並透過簡訊提交自己的笑話[54]。2009年,「怪獸電力公司迷藏巡遊車」(Monsters, Inc. Ride & Go Seek)在日本東京千葉東京迪士尼度假區東京迪士尼樂園開放[55]

2009年,Boom!工作室製作了一套《怪獸電力公司》迷你漫畫書系列,一共發行了四期。其中的故事情節延續電影中的內容,講述的是毛怪和大眼仔每天在怪獸電力公司工作過程中的各種麻煩,其中的新笑點主要是該公司的政策。與此同時,藍道和荷特路以及一個人類孩童(其中透過間接方式透露他是《玩具總動員》裡的希德·菲利普斯)陰謀復仇,他們竊取了公司的衣櫃門技術,開始利用這一技術到人類世界中偷取玩具[56]

《怪獸電力公司》也出現在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出品的《王國之心》系列遊戲中,登場於2019年的《王國之心III[57][58],是繼《玩具總動員》之後,第二部出現在該系列的迪士尼/皮克斯合作電影[59][60]

續作劇

[編輯]

2017年,迪士尼宣布將發展旗下獨立影音串流平臺,並將與網飛結束合作。迪士尼同時宣布,將會為這個新的平臺製作旗下皮克斯、漫威、盧卡斯等多個品牌的衍生影集,例如星際大戰以及怪獸電力公司[61][62][63]。2018年11月,怪獸電力公司的衍生影集得到證實,將於迪士尼旗下的Disney+播出[64]。2019年4月,該影集的名稱《怪獸上班囉》(暫譯,Monsters At Work)公布,配音員的名單也一併出爐,故事設定在《怪獸電力公司》結局的6個月後,劇情圍繞著新角色展開。影集預定於2020年播出。[65][66]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Monsters, Inc. (2001). Box Office Mojo. Amazon.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2. ^ 該作為《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
  3. ^ Monsters, Inc. (2001) Full Cast & Crew. IMDb. Amazon.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Price, David. The Pixar Touch.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8. ISBN 0-307-26575-7. 
  5. ^ 5.0 5.1 5.2 5.3 5.4 Monsters Inc, 2002 DVD, commentary
  6. ^ 6.0 6.1 6.2 6.3 6.4 Monsters Inc: Production Notes. Culture.com.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5). 
  7. ^ Davis, Erik. The Original Pitch for 'Monsters, Inc.'. Cinematical. 2009-11-13 [2010-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8). 
  8. ^ 8.0 8.1 8.2 Early Tests. Commentary by Thomas Porter, Steve May and Michael Fong [Monsters Inc. 2002 DVD].
  9. ^ Fischer, Paul. Billy Crystal – Cranky Critic StarTalk.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10. ^ Pearlman, Cindy. Crystal clear on 'Monsters' (Fee required). Chicago Sun-Times. 2001-10-28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11. ^ 2002, Monsters Inc, DVD-Behind the Scenes
  12. ^ Monsters, Inc. | UK Cinema Release Date. Filmdates.co.uk.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13. ^ Smith, Grady. 'Beauty and the Beast,' 'The Little Mermaid,' 'Finding Nemo,' 'Monsters, Inc.' get 3-D re-release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10-04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14. ^ Disney Moves Up ‘Monsters Inc 3D’ To December. Deadline. 2012-07-24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15. ^ The Most Anticipated Monster Movie Hit Comes to DVD and VHS. Pixar. 2002-03-01 [2012-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8). 
  16. ^ McCutcheon, David. Monsters, Inc. Founded. IGN. 2009-08-10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17. ^ Monsters, Inc. - 3D: Ultimate Collector's Edition. High-Def Digest.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18. ^ Monsters, Inc. – Weekend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4). 
  19. ^ Top Weekends: 2nd – 12th — Weekend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20. ^ Pixar Movies at th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3). 
  21. ^ 21.0 21.1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and Malta Box Office Index. Box Office Mojo.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22. ^ Highest Grossing UK Films Ever. 25thframe.co.uk. 25th frame.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23. ^ JAPAN Weekend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Amazon.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24. ^ Japan Yearly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5. ^ Monsters, Inc. Movie Reviews, Picture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Even though Monsters, Inc lacks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Toy Story series, it is a still delight for children of all ages. 
  26. ^ Monsters, Inc.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8). 
  27. ^ Taylor, Charles. Monsters, Inc: The new animated feature from Pixar has too much Disney pap and not enough Gothic.. Salon.com. 2011-11-02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9). 
  28. ^ Mitchell, Elvis. Monsters of Childhood With Feelings and Agendas.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1-02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3). 
  29. ^ Clark, Mike. 'Monsters, Inc.' yields dividends. USA Today. 2001-11-05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 
  30. ^ Berardinelli, James. Monsters, Inc. – A movie review by James Berardinelli. Reelviews.net.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31. ^ Ebert, Roger. Monsters, Inc.. Chicago Sun-Times. 2001-11-02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cheerful, high-energy fun, and like the other Pixar movies, has a running supply of gags and references aimed at grownups. 
  32. ^ Lisa Schwarzbaum. Monsters, Inc..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1-11-09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Everything from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the snazzy, cutting-edge computer animation outfit, looks really, really terrific, and unspools with a liberated, heppest-moms-and-dads-on-the-block iconoclasm. 
  33. ^ Top Animation Movies. Metacritic.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英語). 
  34. ^ 34.0 34.1 The 74th Academy Awards (2002)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35. ^ Phares, Heather. Monsters, Inc. (An Original Walt Disney Records Soundtrack). Allmusic.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9). 
  36. ^ Freer, Ian. Monsters, Inc. Soundtrack review. empireonline.com. Empire.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37. ^ Monsters, Inc. (Randy Newman). Filmtracks.com. 2001-10-30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38. ^ Southall, James. Monsters, Inc.. Movie Wave. 2002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39. ^ Goldwasser, Dan. Monsters, Inc. (2001) Soundtrack. Soundtrack.net. 200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40. ^ Randy Newman. awardsdatabase.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41. ^ 41.0 41.1 Shiels, Maggie. Monsters Inc faces 'copying' lawsuit. BBC News. 2002-11-14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42. ^ Alicia Gaura, Maria. Sonoma artist claims 'Monsters, Inc.' a rip-off.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2-11-09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4). 
  43. ^ S.M. Oliva. Animation is Built On Plagiarism…. Archive.mises.org. 2009-01-22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44. ^ 44.0 44.1 Monsters University. Box Office Mojo. Amazon.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45. ^ Monsters University (2013). IMDb. Amazon.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46. ^ Monsters University (2013). Rotten Tomatoes.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47. ^ Monsters University. Metacritic. CBS.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48. ^ Mike's New Car - Pixar Short: Pete Docter, Roger Gould, Gale Gortney: Amazon Instant Video. Amazon.com.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5). 
  49. ^ Tokyopop licensed Monsters Inc. Manga. Anime News Network. 2002-08-20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50. ^ Monsters, Inc. - Used for PlayStation 2. GameStop. 2012-01-16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1). 
  51. ^ 'Monsters Inc. Run' by Disney Mobile Now Available for Apple iDevices. Stitch Kingdom. 2012-12-13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52. ^ By Paul de Barros. Entertainment & the Arts | Fur and flips: "Monsters, Inc." on ice | Seattle Times Newspaper. Community.seattletimes.nwsource.com. 2004-10-29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53. ^ Monsters, Inc: Mike and Sulley to the Rescue at Disney's California Adventure. Themeparkinsider.com. 2012-06-09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9). 
  54. ^ Monsters, Inc. Laugh Floor | Walt Disney World Resort. Disneyworld.disney.go.com. 2013-03-28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55. ^ Monsters, Inc. Ride & Go Seek! | Tokyo Disneyland. Tokyodisneyresort.co.jp.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2). 
  56. ^ Monsters, Inc.: Laugh Factory (Volume). Comicvine.com. 2010-01-01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57. ^ Pereira, Chris. New Kingdom Hearts 3 Trailer Shows Monsters Inc. World, New Gameplay Details Revealed. GameSpot. 2018-02-10 [201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58. ^ Nunneley, Stephany. Kingdom Hearts 3 release date coming at E3 2018, new trailer shows Monsters, Inc. characters. vg247. 2018-02-10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1). 
  59. ^ Fingas, Jon. The world of 'Toy Story' is coming to 'Kingdom Hearts 3'. Engadget. 2017-07-15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1). 
  60. ^ Young, Rory. Kingdom Hearts 3 New Trailer Confirms Toy Story World. Game Rant. July 2017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61. ^ staff, The Guardian. Disney reveals plan for new Star Wars trilogy and live-action TV series. 2017-11-09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4). 
  62. ^ Monsters Inc is getting a spin-off TV show. Digital Spy. 2017-11-10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2). 
  63. ^ Chmielewski, Dawn C. Disney Developing ‘Star Wars’, ‘Monsters Inc.’ TV Series For Streaming Service. Deadline.com. 2017-11-09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64. ^ New Star Wars and Marvel Series Announced for Disney+ Streaming Service.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2018-11-08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9). 
  65. ^ Gelfand, Ilana. HERE’S EVERYTHING WE KNOW ABOUT MONSTERS AT WORK, THE MONSTERS, INC.-INSPIRED ANIMATED SERIES COMING TO DISNEY+. Oh My Disney. 2019-04-09 [2019-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9). 
  66. ^ 洪文. 等了18年!《怪獸電力公司》推出正宗續集 「結局後6個月」主角換成他. ETtoday星光雲. 2019-04-10 [202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