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邦 | |
---|---|
格言: | |
國歌:La Borinqueña(西班牙語) 《博林克尼亞》 | |
地位 | 美國非合併屬地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聖胡安 |
官方語言 | |
主權國家 | 美國 |
政府 | 權力下放總統制立憲屬地 |
• 美國總統 | 喬·拜登 |
• 波多黎各居民代表 | 詹妮弗·岡薩雷斯 |
• 波多黎各總督 | 佩德羅·皮爾路易西 |
• 上議院 | 波多黎各立法議會參議院 |
• 下議院 | 波多黎各立法議會眾議院 |
成立 | |
• 《巴黎和約》 | 1898年12月10日從西班牙分割予美國 |
面積 | |
• 總計 | 9,104平方公里(第169名) |
• 水域率 | 1.6% |
人口 | |
• 2022年普查 | 3,252,407 [2](第127名) |
• 密度 | 430/平方公里(第21名) |
GDP(PPP) | 2024年估計 |
• 總計 | 1,320.01億美元[3] |
• 人均 | 43,219美元[3] |
GDP(國際匯率) | 2024年估計 |
• 總計 | 1,167.62億美元[3] |
• 人均 | 37,172美元[3] |
吉尼係數 | 0.535[4][5] 高高 |
人類發展指數 | 0.880(2021年) 極高極高 |
貨幣 | 美元(USD) |
時區 | UTC-04:00 (AST) |
日期格式 | mm/dd/yyyy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電話區號 | +1-787和+1-939 |
ISO 3166碼 | PRI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pr |
網站 pr |
波多黎各邦(英語: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西班牙語:Estado Libre Asociado de Puerto Rico),又稱波多黎各自由聯繫邦,通稱波多黎各(Puerto Rico,直譯:「富裕的海港」),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非建制領地,距離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南1,600公里,首府為聖胡安。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島四個大島中最小的一個島,位於多明尼加共和國東面、小安地列斯群島西北,包含一個主島和若干小島。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和英語,其中西班牙語處於支配地位。人口接近340萬,整區分為78個市級行政區,波多黎各的歷史、熱帶風情、自然景觀和傳統美食使其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人均GDP亦是中美洲裡最高的地區。
歷史
[編輯]島上最初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加文·孟席斯認為由皮齊加諾(Pizzigano)所繪製的世界地圖內所繪製的安提利亞島即為現今波多黎各,1493年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來到此島,將此地命名為聖胡安島,以紀念天主教聖人、耶穌的表兄施洗者約翰(西班牙語稱胡安)。此後西班牙在此地建立殖民據點。1509年,行政中心波多黎各建成,其後聲名大噪。有鑑於此,當地政府於1521年,將島名改為「波多黎各」,其首府則改名為「聖胡安」。亦因如此,為了抵禦其他歐洲列強的爭奪,西班牙人在聖胡安附近修築諸多堡壘。這些堡壘成功地抵擋了法國、荷蘭和英國的進攻。
1809年西班牙將波多黎各設為西班牙的海外省,1868年爆發爭取獨立和人身自由的起義,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國,史稱「拉雷斯呼聲」,但是很快被當局鎮壓下去。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軍占領波多黎各。西班牙戰敗後,在1898年的巴黎條約中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自此波多黎各總督由美國總統指派。1917年美國給予波多黎各居民美國公民的地位。1930年代波多黎各人民在波多黎各國民黨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國,但再次被鎮壓。1948年開始總督由波多黎各居民選舉產生。1950年2名波多黎各反政府人士刺殺美國總統杜魯門失敗。1950年10月30日波多黎各發生武裝政變,31日失敗,100餘人被逮捕。
1952年波多黎各頒布自己的憲法,在憲法中確立在美國內領地的地位。1997年,美國在波多黎各舉行全民公投,否決作為美國第51州加入聯邦的議案。
在1950年代後,波多黎各迅速實現工業化,當今的波多黎各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醫藥業和製造業中心。
行政區劃
[編輯]波多黎各下轄78個市鎮,詳見:
地理
[編輯]波多黎各群島由一個主島和一些小島構成,除主島外,僅有別克斯島和庫萊布拉島兩個島有居民。主島東西向約170公里,南北向約60公里,境內地形崎嶇,有一半以上的區域海拔高於500英尺,25%的區域海拔1000英尺以上。可分為北部高原、中部山地、沿海平原三部分。
北部高原為加勒比國有森林保護區,海拔100-700英尺。中部山地平均海拔約3000英尺,最高點蓬塔峰高1338公尺。北部沿海平原有河流沖積的平原。
氣候
[編輯]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冬季為24℃,夏季27℃;年降水量800-2500毫米,北坡、西坡降水較多。
政治
[編輯]波多黎各政府為三權分立聯邦制:行政部門、立法部門、與司法部門。其中行政部門由民選總督領導(相當於州長),也是波多黎各最高行政長官;立法部門為兩院制波多黎各立法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司法部門大法官由總督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波多黎各司法體制為混合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因為之前西班牙為歐陸法系但美國則為英美法系。總督和議員為直接民選,每任任期四年。波多黎各共劃分為78個市(municipalities),分別選出自己的市長和市議會。
波多黎各政治定位
[編輯]波多黎各仍為美國的一個「未合併領土」,但其人口數量超過其中的22個州(其它四個美國「未合併領土」的人口數量均小於人口最少的懷俄明州)。
2012年11月6日,波多黎各公投61%贊成成為美國第51州。這是舉行的類似公投中的第四次;前三次贊成建州者均未達到多數。此次公投由兩輪投票構成。在第一輪中,波多黎各人就「在與美國關係上是否想改變現狀」進行投票。180萬人具有投票資格,有6.5萬人放棄了第一輪投票,在參加投票的人中,54%的人支持改變關係。隨後,波多黎各人就如何作出改變進行選擇,有「成為美國一州」、「擴大自治權」和「完全獨立」三個選項供投票者選擇。在此輪投票中,只有130萬人進行投票,最終61%的民眾支持成為美國第51個州,33%希望擴大自治權,而僅有5%的人贊成完全獨立。但尚需美國國會通過才能真正成為一州。
波多黎各的現狀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長達一個世紀以上的美國管轄使得波多黎各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其傳統拉丁文化和語言也嚴重美國化,更多人使用英語。老一代的獨立派幾乎絕跡,獨立派也已經非常少。主流是維持現狀派和建州派。近幾年的經濟衰退及糟糕的財政赤字又使得建州派增長迅速。惟波多黎各政府現在不穩定的財政措施,以及瀕臨破產與經濟蕭條,美國作為管理者並不想收入囊中,使得美國的波多黎各雖有加入意願,但建州的路趨於困難。
投票權
[編輯]波多黎各人將在美國總統大選同一日選出總督。島上的居民雖是美國國籍,但在境內沒有美國總統投票權,只有移居美國本土的居民才可以擁有投票權。波多黎各人可以參與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黨內初選代表選舉。反之,儘管美國公民移居海外者可以在外國的大使館等進行缺席投票,但是任何美國人移居波多黎各後將喪失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權(等同波多黎各人),除非以後再次回到本土居住。波多黎各選舉產生波多黎各居民代表可以到美國政治體系,雖是波多黎各在美國眾議院的代表,但僅有發言權而沒有表決權。
公民權
[編輯]波多黎各的美國國籍是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瓊斯法案的一個部分而給予波多黎各人的,是美國國會賦予美國法律在波多黎各的衍生。100年以來,實際操作上波多黎各的美國國籍與美國聯邦的美國國籍沒什麼不一樣,但是理論上存在與美國憲法上賦予的屬於聯邦地區的公民權不一樣的可能性。當時該法案是幫助美國招募島上男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產生的。由於理論上波多黎各的美國公民權是美國國會賦予而不是美國憲法賦予,使得是否存在國會可以在將來剝奪波多黎各的美國公民權之可能性存在爭議。1998 Jennifer Efron 入稟美國最高法院來確認其出身在波多黎各的人的美國籍是否是可以被撤銷的。美國最高法院最後不出意料的拒絕審理此案。[6]類似的法案來自美國關島和美屬薩摩亞等其他領地也被最高法院拒絕審理而不置可否。考慮到在美國出生的波多黎各人已經比在島上的波多黎各人口多很多倍,且他們都有國會和總統投票權,使得這種爭議的結果在將來實際發生可能性微乎其微。該爭議最終會以將來波多黎各加入美國聯邦或獨立而解決,但是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有意思的是很多美國人不知道波多黎各是他們的同胞,因此偶爾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身分上的糾紛[7]。
重要政黨
[編輯]- 人民民主黨(Partido Popular Democrático, PPD),成立於1938年。主張維持波多黎各「自由聯合」地位,要求在美國主權下成立地方自治政府。成員與民主黨有連繫。
- 新進步黨(Partido Nuevo Progresista, PNP),1967年成立。主張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成員分別與民主黨及共和黨有連繫。
- 波多黎各獨立黨(Partido Independentista Puertorriqueño, PIP),1946年成立。主張波多黎各獨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已消退。
波多黎各同時也有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分部。很特別的是波多黎各民主黨和共和黨黨員可以同時為人民民主黨和新進步黨的黨員。波多黎各人民民主黨(維持現狀派)的黨員主要是美國民主黨黨員,而新進步黨則包括美國民主黨及共和黨黨員。更特別的是美國共和黨波多黎各分部卻是個百分之百的建州派。他們的分部原則中有提到「成為美國一州為波多黎各的目標」[8]。共和黨波多黎各分部女主席詹妮弗·岡薩雷斯還被美國共和黨評為拉丁裔模範黨員。[9]
在2016年11月總督選舉中,除了總督來自新進步黨,新進步黨還贏得波多黎各眾議院多數黨席位。[10]人民民主黨繼續維持多數縣市首長的職位。[11]
波多黎各統獨公投
[編輯]波多黎各一共有5次公投,最近一次公投於2017年6月11日在波多黎各舉行。公投結果不具法律效應,只是民意表達,最終還需美國國會同意才可。
前4次分別是196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
2017年的公投結果是97%希望「成為美國一州」,但是只有23%的波多黎各選民參與了此次公投。[12]
人口
[編輯]年份 | 人口 | ±% |
---|---|---|
1765 | 44,883 | — |
1775 | 70,250 | +56.5% |
1800 | 155,426 | +121.2% |
1815 | 220,892 | +42.1% |
1832 | 350,051 | +58.5% |
1846 | 447,914 | +28.0% |
1860 | 583,308 | +30.2% |
1877 | 731,648 | +25.4% |
1887 | 798,565 | +9.1% |
1899 | 953,243 | +19.4% |
1910 | 1,118,012 | +17.3% |
1920 | 1,299,809 | +16.3% |
1930 | 1,543,913 | +18.8% |
1940 | 1,869,255 | +21.1% |
1950 | 2,210,703 | +18.3% |
1960 | 2,349,544 | +6.3% |
1970 | 2,712,033 | +15.4% |
1980 | 3,196,520 | +17.9% |
1990 | 3,522,037 | +10.2% |
2000 | 3,808,610 | +8.1% |
2010 | 3,725,789 | −2.2% |
2016 | 3,411,307 | −8.4% |
1765–2010[13] 2016 Estimate[14] |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13年波多黎各總人口為3,615,000人。
因為經濟危機,大量的波多黎各人從島上移居到美國本土,主要是佛羅里達和紐約。2004年,佛羅里達的波多黎各人已經超過100萬,比2000年時佛羅里達的波多黎各人口增長110%,直逼紐約的波多黎各人口總數。紐約自1950年代開始一直是波多黎各傳統的第一大移居目的地。[15]
同時,波多黎各的人口大量流失,2015年總人口約為347萬人,比2010年減少7%,而2010年的人口已經比2000年減少2%。現在的人口已經低於1990年的人口。經濟原因是波多黎各大量人口移居到美國本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40%是因為工作的原因,39%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僅首府聖胡安,2010-2015年間人口淨流出4萬人至35萬5千人,減少10%。[16]因為所有波多黎各人都是美國公民,但在本島上沒有選舉總統的權利,一旦移居美國本土後可以立刻擁有選舉權。大量的人口遷徙可能造成美國傳統的政治搖擺州(比如佛羅里達)改變州的屬性為藍州。2000年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研究發現,60%多的波多黎各人擁有泰諾族血統[17]。
-
R-G銀行
-
市中心金融城
-
Isla de Cabras飯店
-
度假公寓地產是一大產業,許多公寓賣給美國本土居民作為度假地產
-
「25街」獨棟度假木屋區
-
當地著名的砲台明信片
-
Paseo Atocha徒步購物區
-
重機車酒吧
-
入港的豪華郵輪
-
海水浴場
-
曾經的阿雷西博天文台(2019)
重要城市
[編輯]都會區
[編輯]排名 | 都會區名稱 | 人口 |
---|---|---|
1 | 聖胡安-巴亞蒙-卡瓜斯 | 2,023,237 |
2 | 阿瓜迪亞-伊薩貝拉 | 289,735 |
3 | 龐塞 | 285,709 |
4 | 阿雷西沃 | 174,271 |
5 | 聖赫爾曼 | 121,078 |
6 | 馬亞圭斯 | 87,448 |
7 | 堯科 | 86,532 |
8 | 瓜亞馬 | 73,000 |
9 | 科阿莫 | 37,845 |
10 | 可可 | 27,083 |
經濟
[編輯]在20世紀早期,和其他加勒比島國一樣,波多黎各的主要經濟是蔗糖和菸草。然而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使得美國人大量減少對糖的消費,嚴重打擊波多黎各以出口糖為主的單一經濟模式。1928年,大西洋上的五級颶風「聖費利佩二世」和1932年的聖西普里安(四級颶風)更是嚴重損毀島上的第二大產業-菸草種植業。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和他的智囊團對波多黎各的經濟提出改革,也成為著名的「羅斯福新政」的一小部分。包括建立波多黎各重建管理委員會以及派遣美國農業經濟學家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為波多黎各總督等。(註:1949年前的波多黎各歷屆總督是由美國總統直接任命,不經選舉)。至此,波多黎各農業人口大幅下降,但是為政府部門工作的白領階級大幅提升。[19]
旅遊業是該地區的重要經濟收入,1965年-1969年旅遊業的收入成長了8倍。1980年旅遊收入約595,700,000美元,支出約400,000,000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9月的報告,波多黎各2013年的人均國民收入總值是 $23,830 國際元 (購買力平價),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排名63位,略低於立陶宛、葡萄牙但略高於俄羅斯和波蘭。[20]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1,031億美元,屬於高收入的非經合組織國家。[21]作為美國屬地,其GDP總值如果和美國各州比較,排37名,略高於新墨西哥州,低於密西西比州。[22]
儘管波多黎各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美國任何一個州,但是在加勒比海諸國中是最高的。根據美國政府責任署的2014年波多黎各報告,基於2011年的資料,波多黎各生活在低於美國聯邦貧困線的人口比例比美國任何一個州都高。其次,2011年波多黎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8,660美元,遠低於美國家庭收入的平均值(50,502美元,2011年),也低於美國家庭收入最低的州-密西西比州(36,919美元,2011年)。就2011年,波多黎各比美國任何的一個州的失業率都高。[23]
2015年時,波多黎各的政府公債佔GDP比率已經超過70%[24]。美國的信用評等機構,已將波多黎各調降至與希臘同級的垃圾級[25]。
2017年5月3日,波多黎各向美國聯邦法院宣告破產,積欠債務達700億美元,該地區因為無法為其債券還本付息,而被幾個主要債權人提起告訴。波多黎各過去10年來經濟衰退,失業率高達11%,人口也在這段期間內流失10%。成為有史以來美國最大的破產宣告事件,是2013年破產的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約四倍債務,今後波多黎各將於法院的管理下進行債務整理。市府破產可能不會立即影響波多黎各人民的日常生活,45%的人口已經相當貧窮,但在未來可能會影響波多黎各人民的退休金、員工福利、健康和教育服務等。[26][27]
交通
[編輯]波多黎各城市間由不同等級的公路相連,其他交通方式還包括渡船。波有3個國際機場、27個地方機場,位於卡羅來納市(距聖胡安市13公里)的路易斯·穆尼奧斯·馬林國際機場是加勒比地區最大、最繁忙的機場,有30多家國內及國際航空公司使用該機場。是連接美國本土與加勒比地區的主要機場,被譽為「通往加勒比的門戶」。
波多黎各有9個港口,其中聖胡安港是最大,也是加勒比地區最繁忙、西半球第四繁忙的港口,商貿活動量和貨物運輸量在全美排名第10。貨櫃貨運量全球排名第16位,遊輪停靠數量排名僅次於邁阿密。波第二大港是位於蓬塞市的美利堅港(Port of the Americas)。
科技
[編輯]1963年,阿雷西博無線電望遠鏡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建成。從建立之初到2016年的半個多世紀,阿雷西博望遠鏡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該記錄被中國的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FAST)所取代。1974年對外太空發送著名的無線電信息阿雷西博信息。2008年,被列入美國的國家史蹟名錄。天文台一直由康乃爾大學管理。因為年久失修和2017年的五級颶風瑪麗亞,與2020年12月1日徹底坍塌而損毀。是否要原地重建更大更新的無線電天文台的計劃正在研究中。
體育
[編輯]棒球
[編輯]波多黎各的棒球運動興盛,有不少球員在美國職棒及其他國家的職棒球隊效力,境內有羅伯托·克萊門特職業棒球聯盟。波多黎各棒球代表隊曾在世界盃、洲際盃等多項國際賽事奪得佳績,且於經典賽兩度奪銀。
籃球
[編輯]奧運會
[編輯]自1948年第一次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來,波多黎各參加了每一屆夏季奧運會。1984年開始,第一次參加了冬季奧運會。到2021年為止,波多黎各隊在夏季奧運會上累計拿下10枚獎牌(2金,2銀,6銅)。
- 1948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拳擊手胡安·貝內加斯,在男子雛量級拳擊賽(51-54公斤)中獲得了波多黎各史上第一枚奧運獎牌(銅牌)
-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拳擊手路易斯·奧爾蒂斯,在男子輕量級拳擊賽中獲得了波多黎各史上第一枚奧運銀牌。
- 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網球女運動員莫妮卡·普伊格獲得了波多黎各史上第一枚奧運金牌(女子單打)。
- 2021年日本2020東京奧運會,田徑女運動員賈絲明·卡馬喬-奎因在女子100公尺跨欄比賽上獲得金牌。也是波多黎各的第二枚奧運金牌。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Puerto Rico: Culture, Politics, and Identity. [2015-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8).
-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Selected Age Groups by Sex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ates, Counties, and Puerto Rico Commonwealth and Municipios: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5.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 ^ 3.0 3.1 3.2 3.3 Puerto Rico.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3) (英語).
- ^ DESIGUALDAD ECONÓMICA EN PUERTO RICO (PDF). www.tendenciaspr.com.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2-25).
- ^ Detailed Tables - American FactFinder. Factfinder.census.gov. [201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 ^ LAWSUIT SEEKS CITIZENSHIP RULING. The Washington Post. 1998-12-10 [2016-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存档副本. [202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 ^ Republican Party of Puerto Rico. Republican party of Puerto Rico.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Republican Party. STATE GOP LEADERSHIP.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Pasquines. STRONG NEW PROGRESSIVE PARTY INCOMING MAJORITY IN PUERTO RICO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Pasquines. POPULAR DEMOCRATIC PARTY RETAINS CONTROL OF MAJORITY OF PUERTO RICO MAYORSHIPS.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The New York Times. 23% of Puerto Ricans Vote in Referendum, 97% of Them for Statehood. [201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9).
- ^ Population History, 1765–2010. Welcome to Puerto Rico!.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Puerto Rico Commonwealth Population Totals Tables: 2010-2016.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9).
- ^ Pew Research Center. More Puerto Ricans head to Florida. [2016-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Pew Research Center. Historic population losses continue across Puerto Rico. [2016-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美國人口普查:泰諾族. 2010-04-17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8 - 2018 Population Estimates. US Census Bureau. US Census Bureau. [2019-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 ^ History, Art & Archive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Legislative Interests,”. [2020-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World Bank Indicators, World Bank. 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 2013 (PDF).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9-12).
- ^ 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 波多黎各数据.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 ^ 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Compare States Growth And Debt.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14-31 Fiscal Effects of Puerto Rico Statehood [波多黎各建州的財政影響] (PDF).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1).
- ^ 华尔街能否拯救波多黎各债务危机. 騰訊網. 2015-07-06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蔡致仁. 波多黎各也快破產 向華府求援. 中時電子報. 2015-06-30 [2015-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 ^ 波多黎各破產700億,創美史上最大市債. 工商時報. 2017-05-03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中文(繁體)).
- ^ 波多黎各破產 700億成美最高市債. 自由時報.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