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致命格鬥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致命格鬥
The FP
院線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
監製
  • 克里斯蒂安·阿吉普特
  • 布蘭登·巴雷拉
劇本
  • 布蘭登·特羅斯特
  • 傑森·特羅斯特
故事傑森·特羅斯特
主演
配樂喬治·霍爾德克羅夫特
攝影布蘭登·特羅斯特
剪輯艾比·利維
片長83分鐘[1]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1年3月13日 (2011-03-13)西南偏南
  • 2012年3月16日 (2012-03-16)(美國)
發行商通風室影業
預算4.5萬美元
票房40557美元
前作與續作
續作狂怒之獸

致命格鬥》(英語:The FP)是布蘭登·特羅斯特與傑森·特羅斯特兄弟編劇並導演的美國喜劇片,講述「248」和「245」兩大幫派為爭奪弗雷澤公園地盤決鬥,雙方各派人手玩類似《勁爆熱舞》的音樂遊戲《節拍啟示錄》,地盤歸技高一籌的幫派。JTRO(傑森·特羅斯特飾)努力訓練,誓要戰勝敵對幫派頭目杜巴(李·瓦爾馬西飾)。電影主要演員還包括凱特琳·福萊、徐亞特、尼克·普林西比、多夫·蒂芬巴奇。

影片源自傑森·特羅斯特16歲的構想,並在2007年拍成短片,他與瓦爾馬西、普林西比、詹姆士·德貝羅、布蘭登·巴雷拉、黛安娜·加埃塔、克里斯·勒姆徹、托里·海恩斯合演。巴雷拉看過短片後建議特羅斯特拍長片,加埃塔、勒姆徹、海恩斯的角色分別由福萊、徐亞特、布萊恩·戈達德取代。《致命格鬥》2008年9月在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澤公園主體拍攝,特羅斯特兄弟之父羅恩擔任特效總監執行製作人,主取景地就是他的房子。

長片版《致命格鬥》2011年3月13日在西南偏南的首映反響熱烈,7月30日又在奇幻國際電影節放映,通風室影業隨即買下發行權。2012年3月16日本片開始在美國28家院線上映,6月29日發布家用媒體。院線發行後影片評價不一,美國票房僅40557美元,未收回4.5萬美元成本。2018年9月,本片續集《狂怒之獸》上映。

劇情

[編輯]

未來反烏托邦世界某角落有「245」與「248」兩大敵對幫派,為爭奪弗雷澤公園(簡稱「FP」)地盤,雙方以斗舞遊戲《節拍啟示錄》一決雌雄。245幫頭目杜巴戰勝248幫老大BTRO,後者因此命喪黃泉,傷心的弟弟JTRO離開弗雷澤公園。

BTRO的摯友KCDC一年後發現伐木為生的JTRO,勸他回到弗雷澤公園,還稱杜巴掌控地方釀酒業後切斷居民酒水供應,許多人沒酒喝後吸食冰毒成癮,街頭流浪者減少,人們變成鴨子。JTRO很不情願地同KCDC返鄉,與BLT碰面並見到老友斯泰西。不久杜巴來接女友斯泰西參加聚會,JTRO趕到聚會現場後與醉酒的斯泰西調情。杜巴先是言語嘲弄JTRO,隨後用棒球棍把他打暈。JTRO夢見BTRO要求他反擊,促使他醒來後向杜巴挑戰。杜巴嘲笑JTRO只是無名小卒,沒資格挑戰,除非他能打敗三德卡。

JTRO跟隨BLT努力訓練,爭取儘快恢復昔日水平,BLT在比賽前把BTRO的舞鞋交給JTRO。JTRO在賽場受人矇騙喝下摻有冰毒的酒影響視線,但他還是擊敗三德卡,隨後嘔吐並暈倒。

KCDC救醒JTRO並帶他到248幫總部。BLT帶KCDC和復原的JTRO練習開槍,決定帶槍到斗舞場對付杜巴。斯泰西告訴JTRO,杜巴往她喝的水裡摻松節油並施以強姦,她與杜巴在一起都是為換取啤酒,以免老爸沒酒喝就去吸毒。JTRO聽到斯泰西的父親虐待女兒後出手干預,再經短暫爭吵說服斯泰西一起離開。杜巴很快趕到,自稱一直在欺騙斯泰西,但斯泰西卻決定跟著他,JTRO憤怒之下斷絕兩人友誼。

遍體鱗傷的斯泰西當天找到JTRO,道歉並稱已同杜巴分手,兩人擁吻。杜巴命令瓜牙帶槍前往斗舞場。JTRO穿上BTRO的服飾現身舞場,杜巴嗤之以鼻。比賽開始後杜巴先下一城,JTRO後來居上拿下第二和第三輪。杜巴痛下殺手,兩大幫派激烈交火。

杜巴逃離斗舞場並綁架斯泰西,BLT留在斗舞場,JTRO與KCDC追蹤。杜巴突然沖入加油站,與尾隨而至的JTRO搏鬥。不敵的杜巴屈服,被迫離開弗雷澤公園。248幫恢復控制弗雷澤公園,取消酒類銷售限制。JTRO與斯泰西走到湖邊,鴨子從兩人頭頂飛過。

演員

[編輯]
  • 傑森·特羅斯特飾248幫成員JTRO,打敗杜巴奪回地盤。特羅斯特創作時設想JTRO是典型的男子漢,可比洛基·巴波亞約翰·藍波[2]
  • 李·瓦爾馬西飾245幫頭目杜巴。傑森認為人物類似T先生,稱瓦爾馬西起初對扮演該角頗感尷尬,幾乎不願和傑森說話[3]。瓦爾馬西還充當臨時演員詮釋眾多背景人物[4]
  • 凱特琳·福萊飾JTRO的老友斯泰西,還是杜巴的女友。
  • 徐亞特飾精力充沛的248幫成員KCDC,是BTRO的摯友和《節拍啟示錄》斗舞比賽主持。導演稱讚徐亞特無需指導就能演好人物,徐亞特覺得KCDC是非常盡責的副手,指引人們如何在弗雷澤公園生活。[5]。特羅斯特兄弟原計劃把KCDC塑造得更加喜怒無常並帶有女人味,但最終決定放棄[4]
  • 尼克·普林西比飾248幫成員BLT,為人粗魯但願意訓練JTRO。普林西比參演《安息》期間結識傑森,後者是該片服裝助理和普林西比的替身演員。[4]
  • 多夫·蒂芬巴奇飾俄羅斯《節拍啟示錄》玩家三德卡。蒂芬巴奇採用方法演技,本片攝製期間無論是否在片場都用俄國口音說話。[4]
  • 詹姆士·德貝羅飾245幫成員布斯塔·比爾,杜巴的黨羽。
  • 布萊恩·戈達德飾245幫成員蘇加·尼加,也是杜巴黨羽。
  • 布蘭登·巴雷拉飾248幫頭目BTRO,JTRO的哥哥。巴雷拉同樣在片中多次充當臨時演員。[4]

其他演員包括:邁克·桑多飾喬迪,雷切爾·羅賓遜飾拉西,娜塔莉·明克斯飾梅西,西恩·瓦蘭飾斯泰西之父,小克利夫頓·柯林斯飾CC醬。布賴恩·韋伯客串KCDC搶劫的加油站老闆,[4]詹姆士·雷瑪提供片頭旁白。達什·米霍克在片中詮釋的小角色後在院線公映版被剪,僅在西南偏南首映亮相。[6]製片人克里斯蒂安·阿吉普特、第一副導演克里斯多福·霍姆斯、服裝設計莎拉·特羅斯特,瓦爾馬西的弟弟凱爾、特羅斯特兄弟的眾多友人充當群眾演員。布蘭登·特羅斯特為付費電話接線員配音。[4]

劇組

[編輯]
傑森·特羅斯特(左)與布蘭登·特羅斯特出席奇幻國際電影節首映典禮
  • 傑森·特羅斯特:導演、編劇、原著
  • 布蘭登·特羅斯特:導演、編劇、攝影
  • 克里斯蒂安·阿吉普特:製片、製作經理
  • 布蘭登·巴雷拉:製片
  • 傑森·布倫:執行製片人
  • 史蒂文·施奈德:執行製片人
  • 羅恩·特羅斯特:執行製片人、特效協調
  • 哈爾·特賴恩:執行製片人
  • 泰勒·羅賓遜:美術總監
  • 莎拉·特羅斯特:服裝設計
  • 艾比·利維:剪輯
  • 喬治·霍爾德克羅夫特:作曲

製作

[編輯]

構想與編劇

[編輯]

傑森·特羅斯特16歲時經常玩《勁爆熱舞》,本片源自他此時的構想。他發現有些人玩起該遊戲非常較真、動作激烈,似乎把遊戲「當成某種血腥運動」。[7]特羅斯特念高中時就拍過多部短片,他在進入電影學校後不久退學,用學費製作2007年的同名短片,採用長片劇本拍攝但只拍前十頁內容[2]。多年後的長片重拍短片部分橋段[8],特羅斯特表示長片是靠想像傑瑞·布洛克海默監製的《勁爆熱舞》電影版會怎麼拍來構思[3]

特羅斯特兄弟邀請製片人布蘭登·巴雷拉參與短片演出,巴雷拉看過後建議拍成長片[9]。兄弟倆在蒂洪山區的《山區企業報》 刊登廣告,鼓勵居民協助選址、餐飲、捐贈,也可以充當群眾演員或加入劇組[10]

「玩《勁爆熱舞》的時候,我們覺得《嘻哈明星大亂鬥》的方言很適合《勁爆熱舞》,當時就覺得能否把兩個(遊戲)世界融合?」
傑森·特羅斯特,本片對白創作靈感[11]

特羅斯特兄弟在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澤公園長大,以地名縮寫「FP」為本片命名[7]。據傑森所述,當地居民在《橘郡風雲》開播後開始把弗雷澤公園簡稱「the FP」[注 1][8]他還稱本片劇情一板一眼地照搬《洛基》,部分橋段「近乎剽竊」[2]。他根據朋友姓名為片中所有人物起名[7],片中超八成對話取材弗雷澤公園常用語[11]。劇本中的粗話基本源自服裝設計莎拉·特羅斯特參加聚會所聞[7],或特羅斯特兄弟在片場所想[12],兩人除《勁爆熱舞》外還經常玩的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13]、《嘻哈明星大亂鬥》都是本片對白的靈感來源[11]

為節約成本,劇本創作儘量以特羅斯特兄弟之父擁有的房產及其他財產為背景。傑森自稱看過不少矯揉造作的低成本電影,不打算靠偽裝讓人誤以為本片預算有多高。[2]片中參與斗舞遊戲失利的角色會死亡,人稱「187」,這是源自《加利福尼亞刑法》的俚語,意指謀殺[4][14]。電影沒有說明人物確切死因,特羅斯特兄弟覺得把死因模糊化處理更有趣,更有助於觀眾認可本片屬喜劇[7]

選角

[編輯]

傑森(JTRO)、瓦爾馬西(杜巴)、巴雷拉(BTRO)、德貝羅(布斯塔·比爾)出演的人物與短片相同,加埃塔(斯泰西)、勒姆徹(KCDC)、海恩斯(尼加)的角色分別由福萊、徐亞特、戈達德接手[15][16]。戈達德是弗雷澤公園名人,選他參演相當於「通過儀禮[17]。扮演喬迪的邁克·桑多絕大多數戲份因電影節奏問題被剪[4]

大部分演員是特羅斯特一家的朋友[4]。詹姆士·瑞馬爾從小就與特羅斯特兄弟交好,為片頭旁白配音。羅恩·特羅斯特曾是《魔宮帝國2》特效總監,傑森與布蘭登在該片片場結識瑞馬爾。[18]布蘭登曾在《快克殺手2:極速電擊》與徐亞特和小克利夫頓·克林斯共事,決定邀請兩人參演《致命格鬥》[19]

服裝

[編輯]

為本片設計服裝的莎拉·特羅斯特優先考慮弗雷澤公園當地流行款式[20],同時參考艾維斯·普里斯萊、電影《雙截龍》、《洛基》[7]、《瘋狂麥斯》、《殺神輓歌》、《街頭痞子》、《紐約大逃亡》、《X戰警》,以及約翰·卡本特導演電影的著裝風格[21]。莎拉根據南北戰爭時期軍服設計黑幫服飾,按南方邦聯軍設計245幫,北方聯邦軍設計248幫[7]。幫派旗幟同樣源於聯邦和邦聯旗。245幫的服飾比較平整,248幫更具顆粒感。[21]大部分服裝是用劇組方便獲取的材料製作,如杜巴的衣服就是連體衣所制[7][20],JTRO和BTRO腳穿雪地探險靴[7]。大部分打底服是從舊貨店購買,或取自莎拉的儲藏室,還有些是特羅斯特兄弟童年服飾[22]

莎拉有意讓各人服裝差異顯著。JTRO和BTRO的衣服基本上只有顏色不同,外套背部都有類似美國國旗的徽章,令248幫與南北戰爭時間的聯邦關係更緊密。片尾JTRO穿上BTRO的服裝,但傑森和布蘭登身高不同,莎拉需要調整衣褲。[21]JTRO的服飾顏色起初以黑色為主,後轉為藍色,再變成軍綠,代表「他與BLT聯合」[4]。KCDC服飾上的鴨子意指人物演講,稱弗雷澤公園缺乏鴨子。斯泰西與父親的服飾都有些變性風格,在父親身上更明顯。瓦蘭向莎拉表示,只要能露出乳頭叫他穿什麼都行。斯泰西穿過印有「I Love New York」(「我愛紐約」)字樣的上衣,但用膠帶擋住「New York」(「紐約」)上書「The FP」(指「弗雷澤公園」)。CC醬的服飾儘可能採用多種色彩來模仿銳舞文化。[21]

攝製

[編輯]

《致命格鬥》僅4.5萬美元預算,主體拍攝2008年9月在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澤公園展開[2][22],共持續20天,大部分取景地是羅恩·特羅斯特的房產[10][19][20][22]。BLT的房子是在特羅斯特兄弟童年故居攝製,地下室其實是貨櫃內景[4][19]。外景地許多物品是羅恩收藏或從其他電影外景地收集[7][9][22],特羅斯特兄弟分攤導演職責,布蘭登負責視覺呈現,傑森負責劇情和人物演出[11][23]。瓦爾馬西在特羅斯特兄弟沒空時導演駕車橋段,他和福萊共同演出[4]

片尾搏鬥橋段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澤公園的廢棄德士古加油站攝製

預算緊張導致許多原計劃取景地取消[9]。為順應主題,JTRO與杜巴的倒數第二場搏鬥(斗舞)戲原定在電影關鍵地點道恩酒市取景,但酒店老闆拒絕合作,劇組只能改用廢棄已久的加油站。經扮演蘇加·尼加的戈達德協調,劇組獲許在加油站攝製[4][17]

倒數第二場斗舞戲由三段八分鐘長鏡頭剪輯而成。瓦爾馬西與傑森跳舞,布蘭登「拿著攝影機四處遊蕩」。[4]拍攝輪胎訓練戲碼時布蘭登要求傑森表演時多轉幾圈[19],結果傑森扭傷腳踝,用雪地靴充當醫用靴[7][23]

布蘭登還是本片攝影總監,選擇佳能XH-A1攝影機採用數字攝影技術拍攝,他不久前用同款攝影機拍攝《快克殺手2:極速電擊》[23]。布蘭登用35毫米膠片單鏡頭模式拍攝,營造類似《戰士幫》和《魔鬼總動員》的傳統感。他故意不處理攝影機拍攝或照明遇到的問題,希望電影「更顯真實」。[24]

視覺效果

[編輯]

視效技師亞倫·朱圖寧利用電腦圖形技術把《勁爆熱舞》曲目的畫面效果移植到《節拍啟示錄》[4]。曲目現場播放,演員跟隨節拍起舞[8]。電影採用視覺特效遮擋道恩酒市字樣,店主不同意片中出現店名和商標[4]

音樂

[編輯]

製片人克里斯蒂安·阿吉普特邀請喬治·霍爾德克羅夫特觀看本片試映,後又請他為本片作曲。霍爾德克羅夫特此時住在芝加哥,他一天工作12小時譜寫配樂,用電子郵件發給特羅斯特兄弟。為模擬唱詩班合唱,他把歌曲選段用不同音調與旋律反覆演唱兩百多次,再將唱段合成。他還用假聲唱歌並改變音調,令歌聲更像女人。[25]

霍爾德克羅夫特沒玩過《勁爆熱舞》但熟悉遊戲音樂,特別是近藤浩治創作的曲目、《最終幻想》、以及早期任天堂遊戲的音樂[25]。《致命格鬥》配樂包含的歌曲達61首之多[26]

發行

[編輯]
左起:第一副導演克里斯多福·霍姆斯、製片人克里斯蒂安·阿吉普特、導演傑森和布蘭登,服裝設計莎拉,演員徐亞特、美術總監泰勒·羅賓遜出席本片西南偏南首映典禮

《致命格鬥》2011年3月13日在西南偏南首映[27],後在奇幻國際電影節[28][29]隆德國際奇幻電影節[30]費城電影節[31]電影家族實驗影院放映[32]阿拉莫通風室電影院沿途放映期間[33],特羅斯特兄弟安排本片在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澤公園免費放映[34]。2012年3月16日,影片在美國院線限量上映[32]

票房

[編輯]

通風室影業創始人蒂姆·里格在西南偏南看過後很喜歡《致命格鬥》,公司2011年8月1日買下發行權,比電影在奇幻國際電影節放映晚一天[29][35]。本片是通風室影業發行的第二部電影,首部是《四頭獅子[36]。影片首周末在北美洲28家院線收入22571美元,平均每家806美元。第二周電影在九家影院進帳9314美元,其後五周7979美元,合計40557美元。[37]

專業評價

[編輯]

本片在電影節放映反響上佳。統一玩家在線網的喬丹·霍夫曼評級B+(最高A+,最低F),把本片與《黑色決殺令》對比,稱片中「充滿冒傻氣的幽默,機智之處令人措不及防」[38]。埃里克·科恩在IndieWire同樣評級B+,感覺電影喧囂而狂暴,笑點百無禁忌,還有意指《戰鬥幫》、《機器戰警》、《紐約大逃亡》的情節[39]抽搐電影網刊登史考特·溫伯格的文章,呼應霍夫曼的評價把本片與《黑色炸藥》 對比。溫伯格自稱「發現很多值得享受的東西」,認可徐亞特、瓦爾馬西、傑森的演出。[6]雅各布·霍爾在電影地帶發文給予好評,稱讚布蘭登的攝影與《衝鋒飛車隊》、《發條橘子》頗為相似。他讚揚電影敢於選擇「完全荒謬的故事前提」,能像本片般一經面世就是邪典經典的電影實在不多。[27]誠實預告片的弗雷德·托佩爾預測本片「將成為特羅斯特兄弟的名片」,稱讚《致命格鬥》正是他參與奇幻電影節等電影盛事期望看到的作品[40]

影評人認為本片明顯受其他電影或電影人影響,如約翰·卡本特(左)和喬治·米勒的作品[27][39][41]。莎拉·特羅斯特自稱是在兩人作品影響下設計本片服裝[7]

電影公映後反響不一[42]評論匯總網站爛番茄共收集24篇評論,認可度五成,平均分5.2(最高10分)[43]Metacritic根據11篇評論為電影打分48,代表「評價不一或中等」[44]

舊金山紀事報》的麥可·拉塞勒認可影片表現,特別是「一本正經的搞笑,毫不知恥地諷刺青少年幫派和未來背景反烏托邦噩夢電影,再加戲仿《街頭痞子》」[45]。湯姆·基奧在《西雅圖時報》打分兩星半(最高四星),稱讚《致命格鬥》構思新穎,但缺乏「直截了當的笑料」[46]。《奧斯汀紀事》刊登馬克·薩夫洛夫的文章評級三星(最高五星),認為電影「愚蠢至極」但「可能是邪典電影傑作」[47]。安吉拉·沃特卡特在《連線》發文,稱本片「馬上成為邪典經典」,並將電影與《街頭痞子》、《洛基》、《小子難纏》對比[18]。《俄勒岡人報》評論員薛恩·李維評級「B」,認可電影的怪異之處,「很難不去佩服它對那些道德觀的熱忱」[48]。彼得·德布魯格在《綜藝》稱讚布蘭登的攝影功底,認為影片結構中規中矩,各方面演繹頗顯誠意,但很快就流於表面[49]。馬特·霍金斯在Kotaku發文,稱本片「正統傻瓜喜劇」,「與玩家交流而且不至直白地污辱他們」[50]。《芝加哥論壇報》刊登麥可·菲利普斯的文章評分兩星(最高四星),認可電影背景構思和攝製技巧,但批評電影部分內容的處理頗為可笑[51]

我們沒打算拍什麼邪典、午夜片,只想拍點有趣的東西。我們一直覺得該片就像臥底才懂的大笑話,還發現人們已逐漸理解。
——布蘭登·特羅斯特[18]

紐約時報》的安迪·韋伯斯特認為本片的製作價值實在「拿不出手」而且智商欠費,出人意料地證明影片不值得浪費時間[52]。勞勃·阿貝爾在《洛杉磯時報》發文批評片中人物塑造、服裝、對白,「不顧一切地想讓人當成邪典膜拜……卻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另類與風趣」[53]。史考特·托比亞斯在影音俱樂部將《致命格鬥》評級「C+」(最高A+,最低F),認為電影受到約翰·卡朋特、《戰士幫》、《衝鋒飛車隊》、《發條橘子》影響,但批評傑森的演出。在他看來,《致命格鬥》純屬垃圾,就像只能開一次的玩笑,「讓午夜觀眾吞咽下去,打個嗝,第二天早上就忘掉」。[41]偏鋒雜誌》刊登尼克·沙格打分一星半(最高四星)的評論,批評電影空洞且毫不幽默,妄想當邪典一飛沖天[54]。《鄉村之聲》的埃里克·海恩斯認為「影片魅力迅速消散」,「要如此頑固地向爛片致敬,拍出來的往往也是爛片,不管怎麼說這個任務確實達成」[55]伊森·吉爾斯多夫在《波士頓環球報》發文評分一星(最高四星),批評《致命格鬥》純屬爛片,而且沒到「否極泰來變好片」的程度[56]美聯社影評人克里斯蒂·萊米爾認可吉爾斯多夫的看法,同樣評分一星(最高四星),認為本片「既爛又無聊還囉嗦」,「身為喜劇只讓人麻木」[57]IGN刊登麥克斯·尼克爾森的文章,稱本片雖說算不上所見最垃圾的作品,但顯然更適合拍成三分鐘小品搬上《笑死人不償命[58]

家用媒體

[編輯]

影像娛樂2012年6月19日發行《致命格鬥》DVD藍光光碟隨選視訊數字下載。影碟除正片外還有拍攝花絮,服裝設計莎拉·特羅斯特與作曲喬治·霍爾德克羅夫特訪談,特羅斯特兄弟評論音軌,特別收藏版圖冊上有羅伯·殭屍布萊恩·泰勒馬克·奈維代創作的介紹。[59]從通風室影業網站購買可選四種特別版,均包含霍爾德克羅夫特譜寫的配樂和720p高清數字下載,此外還有電影DVD或藍光影碟,特羅斯特兄弟簽名海報,杜巴的裝飾牙套模型,特羅斯特兄弟簽名、內盛衛生棉條的玻璃管[26]

續集

[編輯]

據傑森·特羅斯特透露,《致命格鬥》計劃拍兩部續集,第一部劇情涉足香港[3],發生在原作情節五年後,舞蹈和《節拍啟示錄》比賽更多[8],還稱劇情與《洛杉磯大逃亡》類似[60]。傑森笑稱可能會在年老後拍第三部續集,如同《洛基》系列的《洛基:勇者無懼[2]。2013年8月,傑森自稱與本片投資人都沒從《致命格鬥》發行拿到任何收入,「可能永遠都不會有」,還稱「想辦法找人為零收入電影拍續集注資」很不容易[60]

2016年2月傑森在Indiegogo群眾募資網站發動籌款,需求十萬美元,透露續集片名《狂怒之獸:致命格鬥2》[61]。活動僅籌得1.97萬美元,不到拍片所需三分之一[62]。2017年7月,傑森又在Indiegogo籌資並微調片名,此時電影前半小時已拍完,籌款目標定在兩萬美元,結果籌得3.49萬美元[63]。2018年4月,電影海報和劇情簡介公布,片名《狂怒之獸》。續集延續《致命格鬥》情節,講述JTRO與KCDC與廢物幫頭目「AK-47」決鬥《節拍啟示錄》,挽救世界免遭剝奪酒水。傑森、徐亞特、巴雷拉、普林西比回歸,另有演員邁克·奧戈曼、塔萊·威克姆、布魯·米勒加盟。[64][65]傑森表示該片會在2018年10月的「美國大型主流電影節」首映[65],2018年9月22日在奇幻電影節首映時片名《致命格鬥2:狂怒之獸》[66]

注釋

[編輯]
  1. ^ 橘郡風雲》原名「The O.C.」,其中「O.C.」是劇中地名縮寫。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FP (2012).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5). 
  2. ^ 2.0 2.1 2.2 2.3 2.4 2.5 Jason Trost (Director). The Making of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3. ^ 3.0 3.1 3.2 Mancini, Vince. "The tagline should've been 'Three-Drink Minimum'" – The FP Interview. Uproxx: 1–4. 2012-03-16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Jason Trost (Director). The FP (Motion picture commentary).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012. 
  5. ^ Art Hsu (Actor). The Making of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6. ^ 6.0 6.1 Weinberg, Scott. SXSW 2011: THE FP Review. Twitch Film. 2011-03-17 [2016-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Carey, Anna. Makers of 'The FP' discuss inspiration for their surreal film. The Daily Californian. 2012-03-19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8. ^ 8.0 8.1 8.2 8.3 Bibbiani, William. Sh*t Gets Double Serious: Jason Trost on The FP and The FP Trilogy. Mandatory. Evolve Media Holdings. 2012-06-20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9. ^ 9.0 9.1 9.2 Barrera, Brandon (Producer). The Making of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10. ^ 10.0 10.1 Barrera, Brandon. Filmmaking Brothers to Make Feature Of 'The FP'. Mountain Enterprise. 2008-08-15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11. ^ 11.0 11.1 11.2 11.3 Gilchrist, Todd. The Badass Interview: Jason Trost, Star, Co-Writer And Co-Director Of THE FP. Birth. Movies. Death. 2012-03-23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12. ^ Trost, Brandon (Director). The Making of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13. ^ Exclusive Interview: Filmmaker Jason Trost Talks 'The FP', 'Hatchet 3' and Lots More!. Alien Bee. 2012-06-15 [2016-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14. ^ Text of CA Code pen:187. State of California Penal Code. FindLaw.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15. ^ Trost, Jason (Director). The FP (Short motion picture). Frazier Park, California: The Machine. 2007. 
  16. ^ Trost, Jason and Brandon Trost (Directors). The FP (Motion pictur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011. 
  17. ^ 17.0 17.1 Trost, Jason (Director). The FP in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18. ^ 18.0 18.1 18.2 Watercutter, Angela. Instant Cult Classic The FP Does It for the LuLz. Wired. 2012-03-15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9. ^ 19.0 19.1 19.2 19.3 Trost, Brandon (Director). The FP (Motion picture commentary).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012. 
  20. ^ 20.0 20.1 20.2 Trost, Sarah (Costume designer). The Making of The FP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1. ^ 21.0 21.1 21.2 21.3 Trost, Sarah (Costume designer). Costume Designing The FP: Interview with Sarah Trost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2. ^ 22.0 22.1 22.2 22.3 Reynolds, Rebecca. All Indie Family. The Independent. 2013-07-01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23. ^ 23.0 23.1 23.2 Walton, Brian. Trost, Worthy – The Hero of The FP Speaks. Nerdist News. 2012-03-20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24. ^ Stasukevich, Iain. SXSW/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The FP's Brandon Trost. CHUD. 2011-03-17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25. ^ 25.0 25.1 Holdcroft, George (Composer). Scoring in The FP: Interview with Composer George Holdcroft (Motion picture featurette). Austin, Texas: Drafthouse Films. 
  26. ^ 26.0 26.1 The FP – Drafthouse Films. Alamo Drafthouse Cinema. [201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27. ^ 27.0 27.1 27.2 Hall, Jacob. 'The FP' SXSW Review: Silly, Filthy and Utterly Unique. Moviefone. 2011-03-14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28. ^ Sandwell, Ian. Player one, start.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1-08-01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9. ^ 29.0 29.1 Stevens, Caitlin. Drafthouse Films picks up THE FP. Alamo Drafthouse Cinema. 2011-08-01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30. ^ Dagens filmer – Torsdag. Fantastisk Filmfestival. 2011-09-22 [2016-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31. ^ Burns, Sean. Philadelphia Film Festival: Week 2. Philadelphia Weekly. 2011-10-26 [2015-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32. ^ 32.0 32.1 Savage, Sophia. Trost Brothers' 'The FP' Premiering February 25 at Cinefamily; Drafthouse to Widen Release March 16. IndieWire. 2012-01-30 [2014-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33. ^ League, Tim. Watch The FP in Frazier Park (The FP). Alamo Drafthouse Cinema. 2011-08-03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4. ^ Hedlund, Patric. Trost Brothers Offer Free Screening of The FP at Tait Ranch Saturday, 9:30pm. Mountain Enterprise. 2011-08-06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6). 
  35. ^ Stewart, Andrew. Drafthouse Films picks up "The FP". Variety. 2011-08-01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6. ^ Cerny, Alan. Drafthouse Films Acquires THE FP For Theatrical Release!. Ain't It Cool News. 2011-08-01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37. ^ The FP. Box Office Mojo.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8. ^ Hoffman, Jordan. The FP Review – SXSW. UGO Networks. 2011-03-19 [2013-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39. ^ 39.0 39.1 Kohn, Eric. SXSW REVIEW | SXFantastic Titles "Kill List" and "The FP" Bring Giddy Satisfaction. Indiewire. 2011-03-14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40. ^ Topel, Fred. SXSW Review: The FP. Screen Junkies. 2011-03-20 [2017-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3). 
  41. ^ 41.0 41.1 Tobias, Scott. The FP. The A.V. Club. 2012-03-15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42. ^ Shirey, Eric. 'The FP' Out of Sync With Critics, Audiences Groove Along. Yahoo! Movies. 2012-03-19 [2014-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43. ^ The FP (2011). Rotten Tomatoes.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44. ^ The FP 2012. Metacritic.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30). 
  45. ^ LaSalle, Mick. 'The FP' review: a shameless satir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46. ^ Keogh, Tom. 'The FP': a mad mashup of fierce footwork. The Seattle Times. 2012-03-15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47. ^ Savlov, Marc. The FP – Film Calendar. The Austin Chronicle. 2012-03-16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48. ^ Levy, Shawn. 'The FP' review: ganglords of the dance. The Oregonian. 2012-03-15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7). 
  49. ^ Debruge, Peter. Review: 'The FP'. Variety. 2011-08-13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50. ^ Hawkins, Matt. The FP: The Kotaku Movie Review. Kotaku. 2012-03-19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1). 
  51. ^ Phillips, Michael. 'The FP' a riff on gang warfare wagged via dance-off. Chicago Tribune. 2012-03-23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2. ^ Webster, Andy. A Gang War in the Future—'The FP' Sets Out to Parody '80s Sports Films.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3-15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53. ^ Abele, Robert. Movie Review: 'The FP'. Los Angeles Times. [201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54. ^ Schager, Nick. The FP Review. Slant Magazine. 2012-03-11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55. ^ Hynes, Eric. The FP. The Village Voice. 2012-03-14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8). 
  56. ^ Gilsdorf, Ethan. The FP movie review. The Boston Globe.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57. ^ Lemire, Christy. Review: Hip-hop dance parody 'The FP' is whack, yo. Boston.com. 2012-03-21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8). 
  58. ^ Nicholson, Max. The FP Review. IGN. 2012-03-16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59. ^ Gallagher, Brian. The FP Blu-ray and DVD Debut June 19th. MovieWeb. 2012-06-14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60. ^ 60.0 60.1 An [sic] Q&A with Jason Trost Director/Star of Wet and Reckless [Interview]. Geekadelphia. 2013-08-14 [2016-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61. ^ Francisco, Eric. Indie Director Jason Trost Wants His Rematch in 'The FP' Sequel. Inverse. 2016-02-04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62. ^ BEATS OF RAGE: THE FP PART II. Indiegogo.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63. ^ Mack, Andrew. BEATS OF RAGE: Sequel to THE FP is Looking For Your Support. Screen Anarchy. 2017-07-03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64. ^ Bunning, Jonny. 'Beats of Rage' Poster Teases Apocalyptic Arcade Awesomeness!. Bloody Disgusting. 2018-04-05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65. ^ 65.0 65.1 Brown, Todd. THE FP Returns And Gets A Majestic Poster For BEATS OF RAGE. Screen Anarchy. 2018-04-04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9). 
  66. ^ Mack, Andrew. Fantastic Fest 2018: Watch This Exclusive Scene From Jason Trost's FP2: Beats of Rage. Screen Anarchy. 2018-09-12 [202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