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江州行政區劃
外觀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分揚、荊2州共10郡置江州,州治所在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州名取自長江古名江水。[參 1]範圍在今江西省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區。
郡級行政區
[編輯]江州領原揚州的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7郡,荊州的武昌、桂陽、安成3郡。永興元年(304年)增置尋陽郡。永嘉元年(307年)桂陽郡移屬湘州。西晉末領10郡。
- 豫章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南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領南昌、海昏、新淦、建城、望蔡(原名上蔡)、永修、建昌、吳平(原名漢平)、豫寧(原名西安)、彭澤、艾、康樂(原名陽樂)、豐城(原名富城)、新吳、宜豐15縣。晉平吳後鄱陽郡鍾陵縣來隸。永嘉元年(307年)彭澤縣移屬尋陽郡。太康十年(289年)封晉武帝之子司馬熾為豫章王,郡改為豫章國,永嘉五年(311年)豫章王司馬端被立為皇太子,國除為郡。[參 2]西晉末領15縣。
- 鄱陽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晉平吳後鄱陽郡治移往廣晉縣(今江西省鄱陽縣北石門街鎮)[參 3],領鄱陽、餘汗、鄡陽、上饒、葛陽、樂安、鍾陵、廣晉(原名廣昌)、歷陵(原名歷陽)9縣。後廢上饒縣,鍾陵縣移屬豫章郡,增置晉興縣。西晉末領廣晉、鄱陽、樂安、餘汗、鄡陽、歷陵、葛陽、晉興8縣。
- 廬陵郡
- 孫吳舊郡,郡治高昌縣(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晉平吳後郡治移往石陽縣(今江西省吉水縣東北)[參 4],領石陽、高昌、西昌、巴丘、東昌、遂興(原名新興)、吉陽、興平、陽豐(原名陽城)、雩都、贛、南野、南康(原名南安)、揭陽、寧都(原名陽都)、平固(原名平陽)16縣。太康三年(282年),廬陵南部都尉改置南康郡,都尉管轄的廬陵郡南部7縣移屬南康郡。西晉末領9縣。
- 臨川郡
- 孫吳舊郡,郡治南城縣(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晉平吳後,郡治移往臨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西南),[參 5]領臨汝、西豐(原名西平)、新南城(原名南城)、東興、南豐、永城、宜黃、安浦、西寧(原名西城)、新建10縣。至西晉末不變。
- 建安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南),領建安、侯官、建平、邵武(原名昭武)、吳興、將樂、延平(原名南平)、晉安(原名東安)8縣,增置東平縣。太康三年(282年)晉安、侯官2縣移屬晉安郡。西晉末領建安、吳興、東平、建陽、將樂、邵武、延平7縣。
- 南康郡
- 孫吳時置廬陵南部都尉,管轄廬陵郡南部7縣,西晉平吳後,於太康三年(282年)改置為南康郡。郡治雩都縣(今江西省于都縣北)[參 6],領雩都、贛、平固(原名平陽)、南康(原名南安)、揭陽、南野、寧都(原名揚都)7縣,至西晉末不變。
- 武昌郡
- 孫吳名江夏郡,晉平吳後改孫吳江夏郡為武昌郡[參 8],郡治武昌縣(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領武昌、柴桑、陽新、沙陽(原名沙羨)、竟陵、雲杜、下雉6縣。後蘄春郡高陵(原名安豐)、邾、尋陽3縣來隸,增置鄂、沙羨2縣,廢下雉縣。太康二年(281年)尋陽縣移屬廬江郡,[參 9]邾縣移屬弋陽郡,竟陵、雲杜2縣移屬江夏郡,高陵縣疑後來廢縣。永興元年(304年)柴桑縣移屬尋陽郡。西晉末領武昌、陽新、沙陽、沙羨、鄂5縣。
縣級行政區
[編輯]江州(州治:南昌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江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豫章郡 (15) |
南昌縣 | 南昌縣 | 今江西省南昌市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海昏縣 | 今江西省新建縣東北象山鎮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新淦縣 | 今江西省樟樹市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建城縣 | 今江西省高安市城區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望蔡縣 | 今江西省上高縣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孫吳為上蔡縣。晉平吳後改名望蔡縣。[參 12] | ||
永修縣 | 今江西省永修縣西北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建昌縣 | 今江西省奉新縣西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吳平縣 | 今江西省樟樹市西吳城鄉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孫吳為漢平縣。晉平吳後改名吳平縣。[參 13]。 | ||
豫寧縣 | 今江西省武寧縣西甫田鄉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孫吳為西安縣。晉平吳後改名豫寧縣。[參 14]。 | ||
艾縣 | 今江西省修水縣西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康樂縣 | 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北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孫吳為陽樂縣。晉平吳後改名康樂縣。[參 15] | ||
豐城縣 | 今江西省豐城市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孫吳為富城縣。晉平吳後改名豐城縣。[參 16] | ||
新吳縣 | 今江西省奉新縣西會埠鎮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宜豐縣 | 今江西省宜豐縣北 | 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鍾陵縣[註 2] | 今江西省進賢縣西羅溪鎮 | 鄱陽郡(280)→豫章郡(280-316,豫章國289-311) | |||
鄱陽郡 (8) |
廣晉縣 | 廣晉縣 | 今江西省鄱陽縣北石門街鎮 | 鄱陽郡(280-316) | 孫吳為廣昌縣。晉平吳後改名廣晉縣。[參 17] |
鄱陽縣 | 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 | 鄱陽郡(280-316) | |||
樂安縣 | 今江西省德興市東北 | 鄱陽郡(280-316) | |||
餘汗縣 | 今江西省餘干縣駐地玉亭鎮 | 鄱陽郡(280-316) | |||
鄡陽縣 | 今江西省新建縣東北鄱陽湖中 | 鄱陽郡(280-316) | |||
歷陵縣 | 今江西省德安縣東北 | 鄱陽郡(280-316) | 孫吳為歷陽縣。晉平吳後改名歷陵縣。[註 3] | ||
葛陽縣 | 今江西省弋陽縣江北弋江鎮 | 鄱陽郡(280-316) | |||
晉興縣 | 地望不詳 | 鄱陽郡(280?-316) | 晉平吳後置縣。[註 3] | ||
上饒縣 | 今江西省上饒市 | 鄱陽郡(280) | 晉平吳後廢縣。[參 18] | ||
廬陵郡 (9) |
石陽縣 | 石陽縣 | 今江西省吉水縣東北 | 廬陵郡(280-316) | |
高昌縣 | 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 | 廬陵郡(280-316) | |||
西昌縣 | 今江西省泰和縣西 | 廬陵郡(280-316) | |||
巴丘縣 | 今江西省峽江縣 | 廬陵郡(280-316) | |||
東昌縣 | 今江西省吉安市南永和鎮 | 廬陵郡(280-316) | |||
遂興縣 | 今江西省萬安縣縣治贛江西岸 | 廬陵郡(280-316) | 孫吳名新興縣,晉平吳後復名遂興縣。[參 19] | ||
吉陽縣 | 今江西省永豐縣東南古縣鎮 | 廬陵郡(280-316) | |||
興平縣 | 今江西省永豐縣東北 | 廬陵郡(280-316) | |||
陽豐縣 | 今江西省吉水縣東北八都鎮 | 廬陵郡(280-316) | 孫吳名陽城縣,晉平吳後改名陽豐縣。[參 20] | ||
臨川郡 (10) |
臨汝縣 | 臨汝縣 | 今江西省撫州市西南 | 臨川郡(280-316) | |
西豐縣 | 今江西省撫州市南 | 臨川郡(280-316) | 孫吳名西平縣,晉平吳後改名西豐縣。[參 21] | ||
南城縣 | 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 | 臨川郡(280-316) | 孫吳名南城縣,晉平吳後改名新南城縣。[參 22] | ||
東興縣 | 今江西省黎川縣東北 | 臨川郡(280-316) | |||
南豐縣 | 今江西省廣昌縣東 | 臨川郡(280-316) | |||
永城縣 | 今江西省黎川縣北 | 臨川郡(280-316) | |||
宜黃縣 | 今江西省宜黃縣東 | 臨川郡(280-316) | |||
安浦縣 | 今江西省樂安縣西南 | 臨川郡(280-316) | |||
西寧縣 | 今江西省崇仁縣南 | 臨川郡(280-316) | 孫吳名西城縣,晉平吳後改名西寧縣。[參 23] | ||
新建縣 | 今江西省樂安縣北 | 臨川郡(280-316) | |||
建安郡 (7) |
建安縣 | 建安縣 | 今福建省建甌市南 | 建安郡(280-316) | |
吳興縣 | 今福建省浦城縣 | 建安郡(280-316) | |||
建陽縣 | 今福建省建陽市東 | 建安郡(280-316) | 孫吳名建平縣,晉平吳後於太康四年(283年)改名建陽縣。縣名取在山之陽為名。[參 24] | ||
邵武縣 | 今福建省邵武市 | 建安郡(280-316) | 孫吳名昭武縣,晉平吳後改名邵武縣。[參 25] | ||
將樂縣 | 今福建省將樂縣 | 建安郡(280-316) | |||
延平縣 | 今福建省南平市 | 建安郡(280-316) | 孫吳名南平縣,晉平吳後改名延平縣[參 26]。 | ||
東平縣 | 地望不詳 | 建安郡(280-316) | 晉平吳後置縣。[註 5] | ||
南康郡 (7) |
雩都縣 | 雩都縣 | 今江西省于都縣北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
贛縣 | 今江西省贛州市西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
南野縣 | 今江西省南康市南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
南康縣 | 今江西省贛州市西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孫吳名南安縣,晉平吳後改名南康縣。[參 27] | ||
陂陽縣 | 今江西省寧都縣東南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孫吳名揭城縣,晉平吳於太康五年(284年)改名陂陽縣。縣名取自河名陂陽水。[參 28] | ||
寧都縣 | 今江西省寧都縣南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孫吳名揚都縣,晉平吳後改名寧都縣。[參 29] | ||
平固縣 | 今江西省興國縣南 | 廬陵郡(280-282)→南康郡(282-316) | 孫吳名平陽縣,晉平吳後改名平固縣。[參 30] | ||
晉安郡 (8) |
候官縣 | 候官縣 | 今福建省福州市 | 建安郡(280-282)→晉安郡(282-316) | |
晉安縣 | 今福建省南安市東豐州鎮 | 建安郡(280-282)→晉安郡(282-316) | 孫吳名東安縣,晉平吳後改名晉安縣。[參 31]。 | ||
羅江縣 | 地望不詳,勞榦考證當在福建省東北部沿海。 | 臨海郡(280-282)→晉安郡(282-316) | |||
原豐縣 | 今福建省福州市 | 晉安郡(282-316) | 孫吳時置建安典船校尉於此,太康三年(282年)改置縣。[參 32] | ||
新羅縣 | 今福建省連城縣南 | 晉安郡(282-316) | 與晉安郡同時在太康三年(282年)設置。[註 7] | ||
宛平縣 | 地望不詳 | 晉安郡(282-316) | 與晉安郡同時在太康三年(282年)設置。[註 7] | ||
同安縣 | 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 | 晉安郡(282-316) | 與晉安郡同時在太康三年(282年)設置。[註 7] | ||
溫麻縣 | 疑在今福建省連江縣南一帶 | 晉安郡(283-316) | 太康四年(283年)置縣。[參 33] | ||
安成郡 (7) |
平都縣 | 平都縣 | 今江西省安福縣東南,瀘水東岸 | 安成郡(280-316) | |
宜春縣 | 今江西省宜春市 | 安成郡(280-316) | |||
新渝縣[註 8] | 今江西省新余市西 | 安成郡(280-316) | |||
永新縣 | 今江西省永新縣西 | 安成郡(280-316) | |||
安復縣 | 今江西省安福縣西北,瀘水北岸 | 安成郡(280-316) | 孫吳名安成縣,晉平吳後改名安復縣。[參 34] | ||
萍鄉縣 | 今江西省蘆溪縣 | 安成郡(280-316) | |||
廣興縣 | 今江西省蓮花縣南 | 安成郡(280-316) | 晉平吳後置縣。[參 35] | ||
武昌郡 (5) |
武昌縣 | 武昌縣 | 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 | 武昌郡(280-316,江夏郡280) | |
陽新縣 | 今湖北省陽新縣西,通山縣東交界處 | 武昌郡(280-316,江夏郡280) | |||
沙羨縣 | 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 武昌郡(280-316) | 晉平吳後置縣。[參 36] | ||
沙陽縣 | 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後移治今湖北省嘉魚縣[參 36] | 武昌郡(280-316,江夏郡280) | 孫吳名沙羨縣,晉平吳後改名沙陽縣。[參 36] | ||
鄂縣 | 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西 | 武昌郡(280-316) | 晉太康元年(280)分武昌縣置縣。[參 37] | ||
高陵縣[註 9] | 疑今湖北省羅田縣內 | 蘄春郡(280)→武昌郡(280-?) | 孫吳名安豐縣,晉平吳後改名高陵縣。[參 9]疑不久廢縣。[註 10] | ||
下雉縣 | 今湖北省陽新縣東,富水南岸 | 江夏郡(280) | 晉平吳後廢縣。 | ||
尋陽郡 (3) |
柴桑縣 | 柴桑縣 | 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 武昌郡(280-304)→尋陽郡(304-316) | |
尋陽縣 | 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 | 武昌郡(280-281)→廬江郡(281-304)→尋陽郡(304-316) | |||
彭澤縣 | 今江西省湖口縣東 | 豫章郡(280-307)→尋陽郡(307-316) |
注釋
[編輯]- ^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校刊記「水經贛水註:「牽水又東逕吳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為吳平矣。」此作吳更名,誤」。
- ^ 孔祥軍認為晉時置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8頁)陳健梅據《太平寰宇記》卷106〈信州·弋陽縣〉「建安十五年孫權分鍾陵置鄱陽郡」一文,認為三國時鄱陽郡有鍾陵縣。(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第120頁)
- ^ 3.0 3.1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9-200頁。
- ^ 孔祥軍認為似乎在太康元年平吳時改南平為延平。(《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6頁)
-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5頁。
- ^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誤作「安南」。
- ^ 7.0 7.1 7.2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96頁。
- ^ 《晉書地理志》作「新諭」,《宋書州郡志》作「新喻」,然據《元和郡縣圖志》卷28「吳孫皓分置新渝縣,因渝水為名。天寶後相承作『喻』,因聲變也」之文,應皆為「新渝」之誤。
- ^ 《晉書地理志》作「官陵」。
- ^ 高陵原名安豐,屬江北的蘄春郡。據《宋書州郡志》,原同屬蘄春郡的邾縣與高陵一起劃入武昌郡,但《晉書地理志》邾縣歸屬江北的弋陽郡,故在江北的高陵可能與邾縣一起劃歸弋陽郡。但弋陽郡領縣無高陵,江南的武昌郡卻有官陵,疑武昌郡官陵即高陵,後來廢縣。
出處
[編輯]-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揚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宋書》卷37〈州郡志三〉:「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十郡為江州。初治豫章。」
- ^ 《晉書》卷5〈孝懷帝紀〉。
- ^ 《元和郡縣圖志》卷28〈江南道四·饒州〉:「鄱陽縣,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理於此。晉武帝改為廣晉。」
- ^ 《元和郡縣圖志》卷28〈江南道四·吉州〉:「吉州,本秦廬陵,屬九江郡。獻帝興平二年,分豫章於此置廬陵郡,晉太康中移郡於石陽縣廬陵縣……本漢石陽縣,晉移郡於此」
- ^ 《方輿紀要》卷86〈江西四〉:「三國吳太平二年,分屬臨川郡郡治臨汝縣。晉、宋以後因之。」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南康郡,太康三年置。」;《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晉武帝太康三年,以廬陵南部都尉立。」《元和郡縣圖志》卷28〈江南道四·虔州〉:「孫權嘉禾五年,分廬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晉武帝太康三年罷都尉,立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贛。」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晉安郡,太康三年置。」;《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昌太守,《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為武昌郡。」
- ^ 9.0 9.1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尋陽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省蘄春郡,以尋陽屬武昌,改蘄春之安豐為高陵及邾縣,皆屬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尋陽復屬廬江郡。」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尋陽太守〉:「柴桑男相,二漢屬豫章,晉屬武昌。(尋陽)郡既立,治此。」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永興元年,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置尋陽郡,屬江州……懷帝永嘉元年,又以豫章之彭澤縣屬尋陽郡。」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望蔡子相,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吳平侯相,漢靈帝中平中立曰漢平,吳更名。[註 1]」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豫寧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記》卷106〈洪州武寧縣〉:「古西安縣也,漢獻帝建安中分海昏縣立西安縣,至晉太康元年改為豫寧。」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康樂侯相,吳孫權黃武中立曰陽樂,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豫章太守〉:「豐城侯相,吳立曰富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鄱陽太守〉:「廣晉令,吳立曰廣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鄱陽太守〉:「上饒男相,吳立。《太康地誌》有,王隱《地道》無。」;《輿地廣記》卷24〈江南東路·信州上饒縣〉:「吳置,晉省之,宋復置。」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廬陵太守〉:「遂興男相,吳立曰新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廬陵太守〉:「陽豐男相,吳曰陽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臨川內史〉:「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記》卷110〈撫州臨川縣〉:「吳太平二年,以臨汝縣為臨川郡,於郡南更置西平縣,晉改為西豐。」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臨川內史〉:「南城男相,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
- ^ 《太平寰宇記》卷110〈撫州〉:「吳太平二年以南城、臨汝二縣置臨川郡,更增置宜黃、安浦、新建、西平、西城、東興、南豐、永城八縣。至晉改西平為西豐,改西城為西寧。」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建安太守〉:「建陽男相,《晉太康地誌》有。」;《元和郡縣圖志》卷29〈江南道五·建州建陽縣〉:「本上饒縣地,吳分置建平縣,晉太元(當作太康)四年改為建陽。」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建安太守〉:「邵武子相,吳立曰昭武,晉武帝更名。」
- ^ 《太平寰宇記》卷100〈南劍州〉:「本古之南平縣餘跡也,自晉武帝時為延平縣。」[註 4]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廬陵太守〉:「南康公相,吳立曰南安[註 6],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太平寰宇記》卷108〈虔州信豐縣〉:「獻帝初平二年分南壄立南安縣,晉武帝改為南康。」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陂陽男相,吳立曰揭陽,晉武帝太康五年,以南康(原誤作「西康」)揭陽移治故陂陽縣,改曰陂縣,然則陂陽先已為縣矣。後漢郡國無,疑是吳所立而改曰揭陽也。」;《太平寰宇記》卷108〈虔州虔化縣〉:「吳嘉禾五年置揭陽縣,晉太康五年改為陂陽縣,以陂陽水為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寧都子相,吳立曰楊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舊唐書》卷40〈地理志三〉:「虔化,吳分贛立陽都縣,晉改為寧都。」;《太平寰宇記》卷108〈虔州虔化縣〉:「吳大帝分贛縣立陽都縣,《吳錄》、《地誌》屬廬陵南部,晉武帝改為寧都。」;《元和郡縣圖志》卷28〈江南道四·虔州虔化縣〉:「本漢贛縣地,吳寶鼎三年初置新都,晉太康元年改為寧都。」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康公相〉:「平固侯相,吳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晉安太守〉:「晉安男相,吳立曰東安,晉武帝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晉安太守〉:「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晉安太守〉:「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安成太守〉:「安復侯相,漢舊縣,本名安成,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安成太守〉:「廣興侯相,《晉太康地誌》有此縣,何雲江左立,非也。」
- ^ 36.0 36.1 36.2 《宋書》卷36〈州郡志二·江夏太守〉:「沙陽男相,二漢舊縣,本名沙羡,屬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又立沙羡,而沙陽徙今所治。」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巴陵太守〉:「鄂令,漢舊縣,屬江夏。吳改鄂為武昌,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
參考資料
[編輯]書籍
[編輯]-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