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臺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臺教中代表公正的左眼
越南語表記?
國語字 Đạo Cao Đài
漢喃 道高臺
越南語表記?
國語字 Cao Đài giáo
漢喃 高臺敎

高臺教越南語Đạo Cao Đài道高臺),全稱三期普度大道越南語Đại Đạo Tam Kỳ Phổ Độ大道三期普度),是1926年起源於越南南部西寧省的一個一神論新興宗教[1]今為越南的第三大宗教。

在高臺教里,「高臺」是最高的神,[1]高臺教徒認為他創立的宇宙。[1][2]高臺教徒常常將其簡稱為「高臺德」(越南語Đức Cao Đài),意為「令人敬仰的高臺神」,全稱為「高臺仙翁大菩薩摩訶薩」(越南語Cao Đài Tiên Ông Đại Bồ Tát Ma Ha Tát)。其公正的標誌是神的左眼,代表陰陽中的「陽」、男性創造神,而與代表養育和守護的地母神的「陰」相平衡。[3]

高臺教信仰者在實踐中祈禱尊敬先人非暴力以及素食,以謀求與神之間的結合、並超脫輪迴[4]對越南高臺教徒人數的估計存在偏差,官方計算大約440萬高臺教徒隸屬於西寧聖座,如果再加上其他分支,人數將上升至600萬。[5][6][7][8][9] 而信仰者更是成千上萬,主要為越南人,居住在北美洲、歐洲和澳洲,高臺教聖室越南語Thánh thất Cao Đài(高臺教的禮拜場所)遍布全世界。

名稱

[編輯]

爲表尊敬,一些高臺敎徒也稱自己的宗敎爲「天敎」(Đạo Trời道𡗶)。

歷史

[編輯]
Tay Ninh Holy See
西寧聖座

1921年,法屬交趾支那一位名叫吳文昭的公務員自稱得到至尊無上神「高臺越南語Cao Đài」的啟示,創立了對「高臺」的崇拜。[10]他得到「神眼」的幻影,如今該符號成為高臺教的標誌,並成為所有高臺教聖室越南語Thánh thất Cao Đài的中心。

高臺教的信徒們斷言,在1925年的平安夜,神確認出了自己的第一批高臺通靈者,包括范公稷高瓊琚英語Cao Quỳnh Cư高懷創英語Cao Hoài Sang。此三人為高臺教創始的三位「協天台英語Hiệp Thiên Đài」靈媒師,在高臺教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范公稷為首席靈媒師,擁有的頭銜為「護法」(Hộ Pháp);高瓊琚的頭銜為「上品」(Thượng Phẩm),即「宗教助手」;高懷創為「上生」(Thượng Sanh),即「世俗助手」。[11]

1926年10月7日,一位名叫黎文忠的交趾支那政府議員,率領27名「高臺」的信徒,一起簽署了「高臺教創立宣言」,並提交法屬交趾支那殖民政府批准。高臺教從一個地下組織成為政府認定的合法宗教。

高臺教正式名字為三期普度大道(Đại Đạo Tam Kỳ Phổ Độ),在其創立的十年內開始流行。至1940年,擁有超過一百萬名信徒,並成為擁有交趾支那第五大至第四大信仰人口的宗教。

1930年代,高臺教領袖批評法國殖民當局,雖然他也強調與法國人之間對話。此立場是有爭議的,與很多高臺教「持異議」分支的祈禱儀式對比更多地遵循了道教模式。[8]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中,高臺教信徒與和好教等數個其他越南派系一起活躍,在政治和軍事反抗法國殖民政府勢力和南越首相吳廷琰[12][13]

在1975年以前,他們批判共產主義勢力,這1975年西貢淪陷後成為高臺教被打壓的因素,新進入的共產主義政權曾試圖禁止高臺教。[14]1997年,高臺教獲得官方承認並再次解禁。[12]但是和所有宗教一樣,高臺教也受到了嚴密的監視。

現狀

[編輯]

一般認為,目前越南的高臺教信徒人數約有300萬人,有些統計則高達800萬人。無論從信徒的總人數,還是從社會影響力來看,高臺教都是僅次於佛教天主教的越南第三大宗教。

高臺教的傳播地區主要集中於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其總部所在地——胡志明市西北面的西寧省

高臺教也傳播到了越南以外的一些地方,例如美國歐洲大洋洲,高臺教在海外共有3萬信徒,不過基本上都是越南僑民及其後裔。

教義

[編輯]
高臺三聖,從左向右依次是: 孫中山維克多·雨果阮秉謙

高臺教是各種宗教的一種綜合體,它將在越南盛行的東西方各種宗教:佛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全都揉和在一起,主張「萬教大同」,諸神共處。釋迦牟尼老子孔子觀世音耶穌穆罕默德,甚至李白關公牛頓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邱吉爾薩拉丁孫中山等歷代東西方聖賢都被列為該教所供奉的對象。在該教的總部——西寧聖座的門口有所謂「三聖」(神和人類之間的先知)的圖像:[15],從左向右分別是: 孫中山維克多·雨果阮秉謙(越南詩人)。不過,在這一切之上,高臺教承認有一位宇宙的最高「主宰者」——高臺神,高臺教也因此而得名。(「高臺」一詞出自「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高臺教徒解釋「如春登臺」為「上禱高臺」,高臺就是神靈居住的最高的宮殿的意思。)

在高臺教內,有三教、五道的說法,所謂三教是指佛教、聖教和仙教;五道則是指人道 :儒道(孔子)、伊道(穆罕默德)、聖道(耶穌)、仙道(老子)和佛道(釋迦牟尼)。

高臺教對於宇宙起源的觀點,可能是參考了《道德經》,認為在高臺神之前,無名、無形的已經存在;在某一個時候,突然發生了大爆炸,高臺神出生了。但只有掌管陽的高臺神,宇宙還無法形成;於是高臺神用自己的一部分創造了一個女神()來掌管陰。陰陽出現以後,宇宙就具體化了。這個女神也是宇宙中無數事物之母。因此,高臺教不僅崇拜父神高臺神,也崇拜母神女神。但是,這個女神(佛)只是掌管陰,自身並不是陰的一部分,其實還是男性。

高臺教的全稱是「三期普渡大道」。這是因為該教教義認為人類的歷史分為三個天啟階段。在大地混沌之初,高臺神這位惟一崇高的造物者透過佛、道、儒啟示人類,其後神以耶穌、穆罕默德為神人溝通的橋梁,但由於兩次的天啟未能達至完美,故高臺教自視為世界最後一個接受天啟的中介。

中間豎排從上到下依次為釋迦牟尼、李白、耶穌、姜子牙,釋迦牟尼佛右手邊是老子,左手邊是孔子,老子右手邊是觀音,孔子左手邊是關羽

廟宇和儀式

[編輯]

高臺教廟宇的建築風格強烈的體現了這個宗教東西雜揉的特點:既有兩座類似哥德式教堂的高大的尖塔以及清真寺宣禮塔,同時又具有明顯的東亞傳統風格:不僅外部飛檐翹角,而且廟宇內部豎立著兩排雕龍的圓柱。

在高臺教廟宇的供桌上,供奉來源於各個宗教的神像,總計約數十位:最高層中央是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老子和孔子;第二層左是觀音,中右分別是李太白和關聖像;第三層是耶穌;第四層除穆罕默德外,還有孫中山等一些東西方聖賢的神像。

在高臺教廟宇的高處,畫著象徵高臺神的符號——一隻眼睛,稱做天眼,表示人間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脫高臺神眼的審察。

高臺教廟宇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都要焚香誦經,其中以中午12時舉行的最隆重。拜頌時各祭司分別穿著代表儒教的紅袍(代表權威)、代表佛教的黃袍(代表德行)、代表道教的藍袍(代表寬容),而信徒則身穿白袍。脫鞋進入廟宇後,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面朝神壇,念經頌唱。

高臺教教徒遵守佛教的五戒和儒教的中庸之道,蓄髮。出家的教徒還必須遵守獨身和素食的誓言。

高臺教著名聖室:

組織

[編輯]
西寧聖座內部

高臺教的組織結構既模仿西方政體的三權分立,其中央機構包括八卦臺(立法機構)、九重臺(行政機構)和協臺(司法機構)3個平等的機構。

高臺教內神職人員的品級系模仿天主教會聖統制制度,同樣有神父Giáo Hữu敎友)、主教Giáo Sư敎師)、大主教(Phối Sư配師)、紅衣主教Ðầu Sư頭師)、監察樞機主教(Chưởng Pháp掌法)等頭銜,最高頭銜同樣也是教宗Giáo Tông)或教皇(Giáo Hoàng)。大主教有36名;主教有72名。

高臺教強調男女平等,男女都可以擔任紅衣主教。唯一的區別是女性不可能升到教皇。因為陰不可統治陽。

1972年,該教還創辦了高臺大學院。

教派

[編輯]

高臺教內部也包括十二個派別,稱為「高臺十二支派越南語Cao Đài mười hai chi phái」。主要的有仙天派、西寧派、前江派、後江派等。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Hoskins (a) 2012,第3頁.
  2. ^ Oliver 1976,第7頁.
  3. ^ Hoskins (a) 2012,第3–4頁.
  4. ^ Hoskins 2015,第1–28頁.
  5. ^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 2014-07-31.
  6. ^ Hoskins 2015,第4; 239頁.
  7. ^ Eller 2014,第184–186; 188頁.
  8. ^ 8.0 8.1 Hoskins (a) 2012,第4頁.
  9. ^ Hoskins (b) 2012.
  10. ^ The Colors of Cao Dai. Angelstan Christy. 12 November 2015. 
  11. ^ Caodaism – WRSP. wrldrels.org. [29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April 2018). 
  12. ^ 12.0 12.1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 2014-07-31.
  13. ^ Vietnam Timeline 1955.
  14. ^ Cao Dai Overseas Missionary & 2008-01-07.
  15. ^ 存档副本. [2006-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05).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