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母
並母(b)是中古漢語的一個聲母,屬脣音幫組,全濁聲母。該聲母沒有開合口對立,可與所有四個等配合。注意並母在簡化字中不應寫作“并母”,因爲“并”字屬全清幫母。
其例字如下(中古漢語拼音採用古韻羅馬字):
一等 | 朋bong、倍baix、步boh、勃buot |
二等 | 龐brung、鮑braux、瓣brenh、帛brak |
三等 | 凡byam、婦biux、附byoh、服biuk、皮bie、辯bienx、斃bjed、愎bik |
四等 | 瓶beng、陛bex、蹩bet |
擬音
[编辑]由於在大多數漢語族語言、域外方音和對音中,並母的大多數字對應雙脣塞音,且爲全濁音,因此音韻學界一致同意將並母擬爲/b/。然而對於其送氣性質並無一致意見,有的學者認爲是送氣音[bʱ],也有的認爲是不送氣音[b],或者無所謂送氣或者平送仄不送等。不過,這個聲母在送氣不送氣方面,並沒有對立音位。
聲母 | 古韻羅馬字 | 高本漢 | 李方桂 | 陸志韋 | 王力 | 周法高 | 李榮 | 邵榮芬 | 蒲立本 | 董同龢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廣韻》字數 |
---|---|---|---|---|---|---|---|---|---|---|---|---|---|
並 | b | bʱ | b | b(bʷ) | bʱ | b | b | b | b | bʱ | b | b | 1118 |
註:過往學界曾用逆撇號「ʻ」代表送氣音,後來國際語音學學會已規範以「ʱ」作爲濁音送氣符號,上表亦依規範統一。
上古來源
[编辑]大部分學者一致認為並母字來自於上古漢語的[b]輔音,從上古到中古並母字發音都十分穩定。
各家分類
[编辑]唐守溫三十字母 | 宋三十六字母 | 陳澧 | 曾運乾 | 白涤洲 | 李榮 | 周法高 |
---|---|---|---|---|---|---|
並 | 並、奉 | 並、旁 | 蒲、符 | 蒲、符 | 並 | 並 |
反切上字
[编辑]- 重唇:蒲步裴薄白傍部平皮便毗弼婢
- 輕唇:房防縛附符苻扶馮浮父
漢語讀音演變
[编辑]在相當多的方言中,脣音三等字的一部分(學者認爲主要是三等合口字和韻腹爲後元音的三等開口字)轉變爲脣齒音。音韻學上稱這部分字爲輕脣音,而仍保持雙脣音發音的字爲重脣音。在三十六字母中,《切韻》系統中並母的重脣音仍稱並母,而輕脣音稱奉母,如上表中的“凡、婦、附、服”。多數漢語族語言情況繼承自三十六字母階段的發音,例如粵語和北京音系。
粵語中,並母的濁音清化,平仄送氣狀況各片粵語不盡相同,在標準粵語裏,平聲讀送氣的p [pʰ],仄聲讀不送氣的b [p],派入聲調中的陽聲調。少數陽上聲字白讀送氣,如“抱”讀pou5 [pʰou]。
吳語的並母重脣音維持濁音,對應吳拼的b [b],輕脣音對應吳拼的v [v]。在保留全濁聲母的漢語族語言裏,演變跟吳語相似。
在北京音系和多數官話方言中,全濁聲母清化,重脣音平聲送氣,變爲普拼的p [pʰ]的陽平調,如“平”(中古漢語bieng),仄聲不送氣,變爲普拼的b [p],如“並”(中古漢語bengx)。輕脣字不論平仄均清化爲f [f]。
閩語中,並母大多變成[p],少數字不規則念做送氣的[pʰ],例如“抱”[pʰə]。此外,閩語普遍保留並母與奉母混讀的情況,此情形多在白讀層次,例如閩南語“房”[paŋ]、“飯”[pŋ]。在文讀層次則多變成[h],例如"凡"[huan]。
域外方音
[编辑]在朝鮮語中無脣齒音,並母字發音均爲雙脣音,有的爲不送氣音ㅂ [p],有的爲送氣音ㅍ [pʰ],是否送氣無明顯規律。前者如“排”(brai,배),後者如“皮”(bie,피)。
在日語中並母也無輕重脣的區分,在吳音中ば行([b]),漢音中は行([h]或[ɸ])。
在越南語中並母字多數保留成爲b [ɓ]的陽調。輕脣字同多數漢語方言,清化變爲ph [f],而重紐四等字變爲清齒塞音t [t],如“幣”(中古漢語bjed,tệ)。
參見
[编辑]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全清 | 全濁 | |
---|---|---|---|---|---|---|
唇音 | 幫 | 滂 | 並 | 明 | ||
舌音 | 端 | 透 | 定 | 泥 | ||
知 | 徹 | 澄 | 娘 | |||
來 | ||||||
齿音 | 精 | 清 | 從 | 心 | 邪 | |
莊 | 初 | 崇 | 生 | 俟 | ||
章 | 昌 | 常 | 日 | 書 | 船 | |
牙音 | 見 | 溪 | 羣 | 疑 | ||
喉音 | 影 | 云、以 | 曉 | 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