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铜
乙酸铜 | |
---|---|
IUPAC名 Copper(II) acetate | |
别名 | 乙酸铜(II) |
识别 | |
CAS号 | 142-71-2(无水) 6046-93-1(水合物) |
PubChem | 8895 |
ChemSpider | 8555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OPQARKPSCNTWTJ-NUQVWONBAO |
性质 | |
化学式 | Cu2(CH3COO)4 |
摩尔质量 | 182 g·mol⁻¹ |
外观 | 深绿色晶体 |
密度 | 1.88 |
熔点 | 115 °C (388 K) |
沸点 | 240 °C (513 K) |
溶解性(其他溶剂) | 冷水中 7.2 g / 100 mL 热水中 20 g / 100 mL 可溶于醇 微溶于醚和甘油 |
结构 | |
晶体结构 | 单斜 |
危险性 | |
警示术语 | R:R22, R36/37/38, R50/53 |
安全术语 | S:S26, S60, S61 |
MSDS | Baker MSDS |
NFPA 704 | |
闪点 | 不可燃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乙酸铜(乙酸铜(II)),是化学式为Cu2(CH3COO)4的化合物,其中CH3COO−指乙酸根CH3COO−。Cu2(CH3COO)4是深绿色晶体,一水合物Cu2(CH3COO)4(H2O)2略带蓝绿色,分子呈中國燈籠結構。
乙酸铜在古代被用作杀菌剂和绿色颜料,目前多用作无机合成中铜(II)的来源,也可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催化剂或氧化剂。和所有铜化合物一样,乙酸铜的焰色反应为蓝绿色。
历史
[编辑]乙酸是食物发酵的副产物,而乙酸铜最早也是在葡萄园中获得的。当时铜片夹在生产葡萄酒剩余的葡萄皮和残渣中,人们发现不久后就有蓝色物质在铜片表面生成。刮下少许后发现它可溶于水。该固体被用作颜料。它与三氧化二砷混合后生成醋酸亚砷酸铜,作为杀虫剂和杀菌剂使用,称作巴黎绿。
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编辑]乙酸铜的主要用途是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催化剂或氧化剂使用。例如,Cu2(CH3COO)4可以催化两个末端炔烃的偶联,生成1,3-二炔:[1]
反应的中间体包括乙炔亚铜等,再经乙酸铜氧化,得到炔基自由基。此外,用乙酸铜来合成炔胺(含有氨基的末端炔烃)也涉及乙炔亚铜中间产物。
将无水Cu2(CH3COO)4和金属铜一起加热会得到无色易挥发的乙酸亚铜:[2]
乙酸铜(II)用水合肼也能还原成乙酸亚铜。
合成
[编辑]乙酸铜在发现后的几个世纪内都是通过以上方法制取的。但这种方法制得的乙酸铜杂质较多。现在实验室中的制备方法分为三步,总反应为:
二水合物会在100°C真空失水:[3]
结构
[编辑]Cu2(CH3COO)4(H2O)2,以及类似的Rh(II)、Cr(II)乙酸盐二聚体都采取“中国灯笼”式的结构。[4][5] 每个铜原子都为四个氧原子所围绕,乙酸根的每一个氧原子都与一个铜原子键连,键长1.97Å(197pm)。两个水分子配体占上下,Cu-O键长为2.20Å(220pm)。两个五配位的铜原子之间的距离为2.65Å(265pm),与金属铜中Cu—Cu距离(255pm)相近。
两个铜原子存在很弱的共价作用,导致乙酸铜的磁矩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比如一水合乙酸铜室温下的磁矩为1.40 B.M.,而在90K时仅为0.36 B.M.。由于自旋方向相反抵消,Cu2(CH3COO)4(H2O)2实质上是反磁性的。它对推动现代反铁磁体耦合理论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6]
参考资料
[编辑]- ^ P. Vogel, J. Srogl "Copper(II) Acetate" in "EROS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Copper(II) Acetate, 2005 John Wiley & Sons.
- ^ Parish, E. J.; Kizito, S. A. "Copper(I) Acetate" Encyclopedia of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2001 John Wiley & Sons. DOI: 10.1002/047084289X.rc193.
- ^ S. J. Kirchner, Q. Fernando "Copper(I) Acetate" Inorganic Syntheses, 1980, volume XX, pages 53-55.
- ^ van Niekerk, J. N.; Schoening, F. R. L. “X-Ray Evidence for Metal-to-Metal Bonds in Cupric and Chromous Acetate” Nature 1953, volume 171, pages 36-37. doi:10.1038/171036a0.
- ^ Wells, A.F. (1984).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R. L. Carlin "Magnetochemistry" Springer: Berlin,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