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工智能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I.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监制
剧本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故事伊恩·華森英语Ian Watson (author)
原著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
布萊恩·阿爾迪斯英语Brian Aldiss作品
主演
配乐約翰·威廉斯
摄影亞努斯·卡明斯基
剪辑Michael Kahn英语Michael Kahn (film editor)
制片商
片长146分鐘[1]
产地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1年6月29日 (2001-06-29)(美國)
发行商
预算9000萬[2]–1億美元[3]
票房2.359億美元[4]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人工智能
香港人工智能
臺灣A.I.人工智慧

A.I.人工智慧》(英語: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部2001年科幻片,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執導及編劇,故事基礎是布萊恩·阿爾迪斯英语Brian Aldiss的短篇小說《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以及伊恩·華森英语Ian Watson (author)所撰寫的劇情大綱。本片設定在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講述機器人男孩大衛(哈利·喬·奧斯蒙飾演)的故事。大衛是由擬真電子公司設計、世界上第一個懂得愛的機器人,他愛的對象是他的人類養母夢妮卡(法蘭西絲·歐康娜飾演)。被迫與母親分離後,大衛踏上尋找藍仙女英语Fairy with Turquoise Hair的旅程,希望讓自己變成真正的男孩。

本片最初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電影計畫之一,他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先後與多名編劇合作,包含原著小說的作者阿爾迪斯。库布里克一度於1991年放棄該計畫,因為當時的特效技術無法為主角大衛創造出足夠仿真的機械電子偶英语Animatronics。後來库布里克開始與斯皮尔伯格和特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合作,一直到他在1999年去世為止。斯皮尔伯格在库布里克遺孀的請求下接手這部電影,以自己的想像力來詮釋库布里克的構想。本片的主体拍摄於2000年8月,絕大部分的攝影皆在摄影棚內進行。

本片於2001年6月29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编辑]

本片設定在未來,地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城市,先進國家為了免於飢荒而實施生育控制政策,機器人(Mecha)因此成為取代真人(Organ)的重要生產力。擬真電子公司(Cybertronics)的哈比教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會愛人的機器人——男孩大衛,並讓公司員工亨利領養。亨利與妻子夢妮卡的親生兒子馬丁因罹患絕症而處於人工冬眠狀態,夢妮卡原本很排斥大衛,但因為大衛的外表與個性與平凡男孩幾乎無異,夢妮卡最終仍接受了他,甚至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

起先大衛以為夢妮卡會永遠地愛他,但某一天馬丁奇蹟似地甦醒並出院,導致大衛失寵。大衛兩度不小心闖禍,傷害了馬丁(泳池意外)和夢妮卡(偷剪頭髮),為了防止此事再次發生,亨利向夢妮卡提議將大衛送回機器人公司銷毀。夢妮卡對大衛仍有感情而反對,但為了馬丁的性命著想,只好忍痛私自將大衛帶到森林中拋棄,只剩超級玩具泰迪陪著大衛。大衛傷心欲絕,覺得母親因為自己終究不是真人男孩而離開他,於是決定去尋找故事《木偶奇遇記》裡的藍仙女英语Fairy with Turquoise Hair,請她將自己變成真正的男孩。

大衛才剛出發便遇到一群被獵捕的破舊機器人,被一起抓到機器人屠宰場(Flesh Fair),這裡不斷上演機器人破壞秀,滿足痛恨機器人的人類觀眾們。大衛求助於從艷都逃出來的牛郎機器人舞男喬,兩人原本要一起被弄死,但現場觀眾相信大衛是真人男孩而暴動,大衛與喬便趁亂一起離開。喬答應幫助大衛尋找藍仙女,於是他們前往艷都向萬事通博士詢問情報。萬事通博士告訴兩人,藍仙女就在世界的盡頭、獅子流淚之處,也就是紐約的曼哈頓。正好警察要來抓捕喬,大衛偷了一台警用直升機,和泰迪、喬一起飛往曼哈頓。

在曼哈頓,大衛找到了哈比教授的辦公室,並得知萬事通博士的情報被公司動了手腳,是要把大衛引來這裡。哈比教授希望能對大衛多加研究一番,但大衛看到了滿房間和自己一樣的「大衛」機器人,知道自己一點也不特別而跳海尋死,被喬救起。喬不久後被趕來的警察抓走,大衛一個人便乘著切換成潛水艇型態的直升機進入海底,發現了被海水淹沒的一座樂園,裡頭矗立著一尊藍仙女的雕像。大衛認為自己找到了,便拼命的許願讓自己變成真正的男孩。大衛在潛水艇中一直請求藍仙女,直到大衛身體的能源用完,海水也被冰凍起來。

時間經過了2000年,人類已經滅亡,地球被厚實的冰層覆蓋,成為一片荒蕪的冰冷世界。一群非常進化的機器人[註 1]找到在海中機能停止的大衛,從大衛身上取得寶貴的人類資訊。做為謝禮,他們將大衛開機並幫忙滿足大衛的心願,利用泰迪所持有的夢妮卡之髮,藉由DNA技術讓夢妮卡重生。但再生人只能存活一天,一旦再次入眠後便不會再醒來。大衛與母親單獨相處,度過了一生中最開心的一天,最後在母親的懷抱中進入夢鄉。

演員[编辑]

  • 哈利·喬·奧斯蒙飾演大衛(David):實驗機器男孩,被設計成能愛人。
  • 法蘭西絲·歐康娜飾演夢妮卡·斯溫頓(Monica Swinton):大衛的養母,也是大衛愛的對象。
  • 山姆·羅巴斯飾演亨利·斯溫頓(Henry Swinton):大衛的養父,擬真電子公司的員工。
  • 裘德·洛飾演舞男喬(Gigolo Joe):牛郎機器人,因捲入命案被通緝而逃出艷都。
  • 傑克·托馬斯飾演馬汀·斯溫頓(Martin Swinton):亨利與夢妮卡真正的兒子。
  • 威廉·赫特飾演艾倫·哈比教授(Professor Allen Hobby):擬真電子公司的重要人物,大衛的創造者。
  • 布蘭頓·葛利森飾演強森強森大爺(Lord Johnson-Johnson):機器人屠宰場的主持人。
  • 傑克·安吉爾英语Jack Angel聲演泰迪(Teddy):泰迪熊,原本是馬丁的超級玩具,馬丁昏迷時大衛變成他的主人。
  • 羅賓·威廉斯聲演萬事通博士(Dr. Know):專門回答問題的虛擬機器人。
  • 本·金斯利聲演專家(Specialist):兩千年後的機器人,幫助大衛實現夢想。
  • 梅麗·史翠普聲演藍仙女機器人(Blue Mecha)[7]:兩千年後的機器人,以藍仙女的姿態出現在大衛面前。

梁肯麥特·溫斯頓英语Matt Winston克拉克·格雷格凱文·薩斯曼湯姆·蓋洛普英语Tom Gallop與尤金·奧斯蒙(Eugene Osment)[註 2]飾演擬真電子公司的員工。艾許莉·史考特英语Ashley Scott飾演短暫登場的舞女珍(Gigolo Jane),葆拉·馬爾科姆森英语Paula Malcomson飾演喬初登場時服務的女人派翠西(Patricia)。恩里克·克蘭東尼飾演香格里拉旅店命案的真兇,殺妻的動機是對方與喬外遇。凱瑟琳·莫里斯飾演機器人屠宰場某員工的女兒。在機器人屠宰場表演的是內閣樂團英语Ministry (band)基斯·洛克客串為喜劇演員機器人配音,它在機器人屠宰場被搞得粉身碎骨。艾瑞克·鮑爾斯費德英语Erik Bauersfeld聲演園丁機器人(Gardener)。阿德里安·格蘭尼飾演載大衛和喬去艷都的年輕人。

製作團隊[编辑]

來源:[7]

製片過程[编辑]

斯坦利·库布里克(左,攝於1975年)與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右,攝於2017年)

本片改編自布萊恩·阿爾迪斯英语Brian Aldiss創作的1969年科幻短篇小说玩了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英國導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82年買下了電影改編權英语Film rights,並與阿爾迪斯一同構思電影劇情[8],《木偶奇遇记》是库布里克的靈感來源[9]。兩人在1990年因創作理念分歧而拆夥[8],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库布里克又先後與鮑勃·肖英语Bob Shaw伊恩·華森英语Ian Watson (author)莎拉·麥特蘭英语Sara Maitland合作。製作方面,库布里克打算用機械電子偶英语Animatronics來呈現片中主角大衛[10],並與特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ILM)接洽[影 1]。但是在1991年,库布里克意識到當時的特效技術無法實現他的願景[10]

1993年《侏羅紀公園》上映,库布里克對片中的電腦合成影像(CGI)感到驚艷而繼續籌備《A.I.人工智慧》[10],找來克里斯·貝克英语Chris Baker (artist)為本片進行概念設計[11]。另一方面,库布里克開始與好友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合作,並提議由史匹柏來執導這部電影,但史匹柏推辭[12]。1995年,库布里克將心力投入在《大开眼戒[13],史匹柏也有自己的電影要拍,《A.I.人工智慧》因此發展緩慢[14]。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因心脏病驟逝,享壽70歲[15],本片成為他未完成的遺作。在库布里克的遺孀克莉絲汀英语Christiane Kubrick的請託下,史匹柏決定接手完成《A.I.人工智慧》並身兼編導[16]

主体拍摄於2000年8月17日正式開始,計畫為期88天[17]。全片絕大部分是在華納兄弟製片廠英语Warner Bros. Studios, Burbank摄影棚搭景英语Set (film and TV scenery)拍攝,只有大衛與母親分離的橋段是在俄勒冈州的森林裡拍攝[影 2]。史匹柏第五度與攝影指導亞努斯·卡明斯基合作[18],卡明斯基在片中盡可能地使用雨和煙霧來烘托氣氛[影 3]。光影魔幻工業負責打造本片的特效(含CGI)[5]斯坦·温斯顿工作室則設計了機器人特效[影 4]。库布里克與史匹柏在製作本片時都相當低調且嚴加保密,使當時外界能取得的資訊有限[2][19]

上映[编辑]

2001年6月27日,本片於纽约齊格菲爾德劇院英语Ziegfeld Theatre (1969)[20]舉行首映禮[21][22],兩天後的6月29日起在美國上映[4]

票房[编辑]

本片於2001年6月29日在美國上映,同週新片有《美麗癡狂英语Crazy/Beautiful》、《寶貝男孩英语Baby Boy (film)》和《嘻哈奇俠》,華納兄弟和外界對本片票房頗為看好[23]。本片首週末在多達3242家電影院上映[23][24],三天收穫3010萬美元的票房,排名該週末第一[3]。次週末本片進帳1410萬美元,較上週下跌52%,排名第三,次於新片《貓狗大戰》和《驚聲尖笑2[25]。第三週,本片的週末票房持續下滑至510萬美元,票房累積至此僅七千萬美元,《綜藝雜誌》稱此成績令人失望[26]。根據Box Office Mojo,最終本片的全美票房為7861萬美元[4]。華納兄弟發行部門代表丹·費爾曼(Dan Fellman)認為票房不佳的原因是影迷們大多將本片視為比較有挑戰性的库布里克作品,而不是史匹柏偏商業路線的電影[26]

在日本,《A.I.人工智慧》大受歡迎。6月23日,本片於日本全國的286家電影院進行整夜的搶先全球放映,觀影人數為19万9000人,票房達到3億2928萬日圓,打破《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的16万1000人、2億8555万日圓紀錄[27]。隨後本片與美國同步正式上映,在首週末兩天的售票量達到103萬張(含星期五午夜場),除了排名當週第一之外,還超越了《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91萬)的單一週末紀錄[28]。次週末,本片在次週末賣出54萬張票[29],輕而易舉地蟬聯票房冠軍[30],並創下該國有史以來最高的次週末票房,原紀錄保持者是《職業特工隊2[29]。第三週開始,本片在排行上被《珍珠港》等新片超越,不過票房表現依舊強勁[31]。最終本片的日本票房達到96.6億日圓,是該年度第二名,僅次於《千与千寻[32]。根據Box Office Mojo,在未計入日本和部分地區的情況下,本片在美國國外賺進的票房至少有1.573億美元,加上美國的總票房後總計為2.359億美元[4]

迴響[编辑]

影評[编辑]

根据评论聚合网站爛番茄汇总的203篇评论文章,76%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分數为6.70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A.I.人工智慧》奇妙地結合了库布里克的冰冷悲涼以及史匹柏的溫暖樂觀,儘管偶有不合之處,這部片仍是一部令人驚艷之作。” [註 3][33]Metacritic網站上,本片得到「正面評論為主」的綜合評分,獲得了65/100分(32位影評人)[34]。據美國CinemaScore所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C+」[35]

獎項[编辑]

《A.I.人工智慧》獲獎與提名列表(按頒獎日期排序)
獎名/影展名 頒獎日期 獎項 入圍者 結果 來源
金球獎 2002年1月20日 最佳導演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提名 [36]
最佳電影男配角 裘德·洛 提名
最佳原创配乐奖 約翰·威廉斯 提名
帝國獎 2002年2月5日英语7th Empire Awards 最佳电影 《A.I.人工智慧》 提名 [37][38]
最佳導演英语Empire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哈利·喬·奧斯蒙 提名
最佳女主角 法蘭西絲·歐康娜 提名
英国电影学院奖 2002年2月24日英语55th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最佳視覺效果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丹尼斯·穆蘭英语Dennis Muren史考特·法拉爾英语Scott Farrar麥可·蘭提里英语Michael Lantieri 提名 [39]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2002年2月25日英语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1 最佳男配角 裘德·洛 提名 [40][41]
最佳原创音乐 約翰·威廉斯 提名
最佳摄影 亞努斯·卡明斯基 提名
奥斯卡金像奖 2002年3月24日 最佳原创音乐 約翰·威廉斯 提名 [42]
最佳視覺效果 丹尼斯·穆蘭、斯坦·温斯顿、麥可·蘭提里與史考特·法拉爾 提名
青年艺术家奖 2002年4月7日英语23rd Young Artist Awards 最佳年輕男主角 哈利·喬·奧斯蒙 提名 [43]
最佳年輕男配角 傑克·托馬斯 獲獎
土星獎 2002年6月10日英语28th Saturn Awards 最佳科幻電影 《A.I.人工智慧》 獲獎 [44][45]
最佳導演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Director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提名
最佳劇本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Writing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獲獎
最佳電影女主角 法蘭西絲·歐康娜 提名
最佳年輕演員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Performance by a Younger Actor 哈利·喬·奧斯蒙 獲獎
最佳特效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Special Effects 丹尼斯·穆蘭、史考特·法拉爾、麥可·蘭提里與斯坦·温斯顿 獲獎
最佳電影配樂英语Saturn Award for Best Music 約翰·威廉斯 獲獎

備註[编辑]

  1. ^ 有的觀眾認為是外星人,不過片尾名單中就將梅麗·史翠普的角色稱作「藍仙女機器人」(Blue Mecha)[5]。也有來源表明這群機器人叫做「超級機器人」(SuperMecha)[6]
  2. ^ 哈利·喬·奧斯蒙(飾演大衛)的父親。
  3. ^ 原文:A curious, not always seamless, amalgamation of Kubrick's chilly bleakness and Spielberg's warm-hearted optimism, A.I. is, in a word, fascinating.

腳註[编辑]

  1. ^ A.I. (12).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2. ^ 2.0 2.1 Abramowitz, Rachel. Regarding Stanley. Los Angeles Times. 2001-05-06 [2024-06-23] (美国英语). 
  3. ^ 3.0 3.1 Variety Staff. Mecha movie moolah for ‘A.I.’. Variety. 2001-07-01 [2024-06-24] (美国英语). 
  4. ^ 4.0 4.1 4.2 4.3 Box Office Mojo上《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資料(英文)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5. ^ 5.0 5.1 《人工智能》片尾名單
  6.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22-123頁.
  7. ^ 7.0 7.1 美国电影学会目录英语AFI Catalog of Feature Films上的《人工智能(英文)
  8. ^ 8.0 8.1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2頁.
  9.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16頁.
  10. ^ 10.0 10.1 10.2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0頁.
  11.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0, 22頁.
  12. ^ Lyman, Rick. FILM; A Director's Journey Into A Darkness Of the Heart.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6-24 [2024-06-22] (美国英语). 
  13. ^ Harlan & Struthers 2009,第25頁.
  14. ^ Kolker & Abrams 2024,第558-559頁.
  15. ^ Natale, Richard; Klady, Leonard. Stanley Kubrick dies. Variety. 1999-03-08 [2024-06-16] (美国英语). 
  16. ^ Creating A.I. 2001,第4分鐘、第5分鐘處.
  17. ^ Headlines - A.I.. Dark Horizons英语Dark Horizons. 2000-08-18 [200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07) (英语). 
  18. ^ Holben 2001,第33頁.
  19. ^ Thomas, Brett. Another Aussie star is born. The Sun-Herald英语The Sun-Herald. 2000-04-23 [2000-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5-11) (英语). 
  20. ^ Shirkani, K. D. Orgas, mechas mingle at ‘A.I.’ shindig. Variety. 2001-06-28 [2024-06-24] (美国英语). 
  21. ^ Photo: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FILM PREMIERE - - UPI.com. UPI. [2024-06-24] (英语). 
  22. ^ Head, Steve. A.I. Premiere Photos: Steven Spielberg. IGN. 2001-07-03 [2024-06-24] (英语). 
  23. ^ 23.0 23.1 DiOrio, Carl. WB seeing mecha-hit with ‘A.I.’. Variety. 2001-06-29 [2024-06-24] (美国英语). 
  24. ^ Variety Staff. Weekend Box Office PreviewJune 29, 2001. Variety. 2001-06-29 [2024-06-24] (美国英语). 
  25. ^ DiOrio, Carl. Heavy petting at B.O.. Variety. 2001-07-08 [2024-06-24] (美国英语). 
  26. ^ 26.0 26.1 DiOrio, Carl. Goldilocks rocks B.O.. Variety. 2001-07-15 [2024-06-24] (美国英语). 
  27. ^ 国内映画ランキング : 2001年6月23日~2001年6月24日. 映画.com. [2021-12-18] (日语). 
  28. ^ Groves, Don. ‘A.I.’ storms Japan. Variety. 2001-07-03 [2024-06-24] (美国英语). 
  29. ^ 29.0 29.1 Groves, Don. Robots rule Japan. Variety. 2001-07-10 [2024-06-24] (美国英语). 
  30. ^ 国内映画ランキング : 2001年7月7日~2001年7月8日. 映画.com. [2021-12-18] (日语). 
  31. ^ 国内映画ランキング : 2001年7月14日~2001年7月15日. 映画.com. [2021-12-18] (日语). 
  32. ^ 2001年(平成13年)興収10億円以上番組 (PDF). 一般社団法人日本映画製作者連盟 (日语). 
  33. ^ 爛番茄上《人工智能》的資料(英文)
  34. ^ Metacritic上《人工智能》的資料(英文)
  35. ^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 C+. CinemaScor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36. ^ A. 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lden Globes.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英语). 
  37. ^ Green, Willow. Empire Awards: Nominations Announced. Empire. 2002-01-25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英语). 
  38. ^ The 2002 Empire Awards: Exclusive. The results are in. Empire. 2002-02-05 [2014-09-29]. 
  39. ^ Film in 2002.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英语). 
  40. ^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nnounce Their Nominees!. PR Newswire. 2002-01-16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英语). 
  41. ^ Chicago Film Critics Awards - 1998-07.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英语). 
  42. ^ The 74th Academy Awards – 2002.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 [201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英语). 
  43. ^ Twenty-Third Annual Young Artist Awards 2002. Young Artist Aw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英语). 
  44. ^ Staff. 'Potter' leads Saturn kudos. Variety. 2002-03-13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英语). 
  45. ^ Past Saturn Awards. Saturn Aawards. [200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1) (英语). 
影音
  1. ^ ILM - An Overview 2001,第0分鐘處
  2. ^ A.I.: From Drawing to Sets 2001,第4分鐘處
  3. ^ Lighting A.I. 2001,第3分鐘、第4分鐘處
  4. ^ Robots of A.I. 2001,第2分鐘處

引用作品[编辑]

書籍
  • Harlan, Jan; Struthers, Jane M. (编).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Stanley Kubrick to Steven Spielberg: the Vision Behind the Film. London: Thames & Hudson英语Thames & Hudson. 2009. ISBN 978-0-500-51489-4 (英语). 
    • 章節:Harlan, Jan. The Birth of A.I.. : 10–25. 
  • Kolker, Robert P.; Abrams, Nathan. Kubrick: An Odyssey. New York: Pegasus Books. 2024. ISBN 978-1-63936-624-8 (英语). 
    • 章節:Chapter 28: 'His creative process and mine were not sufficiently aligned' 1994–1995. : 558–580. 
期刊專題報導
  • Holben, Jay. Boy Wonder.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英语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July 2001, 82 (7): 32-36, 38-43 [2019-09-26]. ISSN 0002-7928 (英语). 需付费查阅ProQuest 2297362537
影音(特別收錄)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 1 (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Warner Bros. 2001 (英语). 

  • Jan Harlan, Steven Spielberg等人. Creating A.I. [緣起A.I.].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 2 (DVD Two-Disc Special Edition). Warner Bros. 2001 (英语). 

  • Steven Spielberg, Jude Law等人. Designing A.I. - A.I.: From Drawing to Sets. 
  • Janusz Kamiński. Lighting A.I.. 
  • Stan Winston, J. Alan Scott等人. Robots of A.I.. 
  • Dennis Muren.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ILM - An Overview.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