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安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安县
公安县在湖北省及荆州市的位置
公安县在湖北省及荆州市的位置
坐标:30°03′47″N 112°13′09″E / 30.06319°N 112.21917°E / 30.06319; 112.21917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湖北省荆州市
語源“左公安营扎寨之地”
面积
 • 总计2,257.5 平方公里(871.6 平方英里)
海拔36 公尺(118 英尺)
人口(2020-11-01)
 • 總計74.71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434300
電話區號716
車輛號牌鄂D
行政区划代码421022
網站www.gongan.gov.cn

公安县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一个,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南岸。总面积为2257.5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1公里。常住总人口为74.7万人[1],其中99.9%为汉族,方言为西南官话。公安古称梅园,最早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后因东汉末年左將軍刘备领荆州牧,驻军于油江口(今斗湖堤镇),时人称他为“左公”,“公安”便是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得名。此外公安也有“三袁故里”、“百湖之县”、“七省孔道”等别称。縣人民政府駐鬥湖堤鎮

历史[编辑]

汉、三国、晋[编辑]

公安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公安、石首监利湖南安乡津市澧县南县华容等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从孱陵分出华容县(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监利、石首及湖南华容一带)。新莽时期一度改县名为孱陆,在光武帝即位后恢复为原名,并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将高成县(今为松滋)并入孱陵,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又将今湖北安乡、津市和澧县等地分出新置唐县。[2]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被孙刘联军取得。刘备于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领荆州牧,率军扎营于油江口处,称左将军,并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将孱陵改名为公安,此为公安县得名之始。十年后,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后,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于是公安又改回原名孱陵。[2]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再从孱陵分出江安县五胡乱华时,汉族大举南迁,于是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从孱陵县中侨置松滋县,用以安置由豫州松滋县迁来的侨民。[2]

南朝、隋、唐、宋[编辑]

梁正平元年(公元548年),将原本从孱陵中分出的江安县改名为公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又将孱陵县和侨置的永安县并入公安县,并一度改名为公安镇,但很快就恢复为县。此时的公安县属荆州总管府南郡。同时,孱陵之名又成为了作唐县的新名,属澧阳郡[2]

之后公安之名便固定下来了。唐朝属江陵府。朱温篡唐后,公安改属荆南节度使管辖,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据荆、归、峡三州自立为南平王,建都江陵。公安这时为南平国的属县。北宋初年属荆湖北路江陵府,之后,江陵府改名为荆南府。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一度将公安县升为公安军,设置镇抚使,但不久后,也就是绍兴五年(1135年)便撤销了公安军,恢复为公安县。[2]

明清至今[编辑]

公安县在明清之时先后属湖广行省[3]湖广布政司湖北省荆州府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湖北省荆南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不久再改由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后属湖北省荆州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曾短暂分出荆江县,旋即于1955年合并。[4]1968年则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控制,1978年后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2]1996年至今属荆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编辑]

公安县下辖14个、2个[5]

埠河镇、​斗湖堤镇、​夹竹园镇、​闸口镇、​杨家厂镇、​麻豪口镇、​藕池镇、​黄山头镇、​孟家溪镇、​南平镇、​章庄铺镇、​狮子口镇、​斑竹垱镇、​毛家港镇、​甘家厂乡章田寺乡

地理[编辑]

公安县地处江汉平原,多数地区为平原湖区,仅西南部为平岗与丘陵。其中虎渡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虎东、虎西两部分。地面平均海拔约为36米。[6][7]

气候[编辑]

公安县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4℃,其中最热月份为7月,当月平均温度为28.4℃;最冷月份是1月,当月平均温度4℃。年日照时间1857.5小时,无霜期271天。[8]

湿度[编辑]

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7.2mb。全年变化和气温基本相同,其中最大月为7月份,平均为31.6mb。最小的一个月是1月,平均为6.2mb。[8]相对湿度历年平均值为81%,其中最大月8月 ,达83%,最小月为12月和1月,约为77%。全年中小于80%的月份有12月、1月和2月 。其余月份均小于或等于80%。[8]

天气[编辑]

降水[编辑]

年平均降水量1125.2毫米,降水日126天。其中降水最多的月份是6月,平均降水量有173.7毫米;降水最少的则是1月,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平均降水在100毫米以上的月份有4月、5月、6月、7月、8月五个月份;降水在50毫米以下为12月、1月和2月。[9]

平均年降雪天数为8.4天,平均初雪日是12月7日,终雪日为3月2日。全年积雪天数5.9天。[9]

干旱[编辑]

公安属于旱区,历史上曾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出现过五次特大干旱,在民国时期则有三次。而据1957年至1984年二十八年间的气象资料统计,其间发生小干旱计二十九次,差不多每年一次。[10]

[编辑]

全年风向以偏北向和东北风为主,夏季则以南风居多。其中最大风速为3.1米/秒,最小风2米/秒。[11]大风天气平均每年六次,尤以春季为多,秋、冬两季次之,夏季较少出现。历史上,曾于1968年和1971年、1973年出现过三年风卷风。[12]

水系[编辑]

公安县境有大小河流18条,主要河流为长江荆江、松滋等,皆属于长江水系,当中有4条注入洞庭湖。河道总长为438公里,面积为125平方公里。[7]

动、植物[编辑]

公安县四季分明,适宜植物生长,所以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木竹品种102,307花卉类42科,86,共204种。[13]

因地形简单,当地野生动物较少。当中类约有十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燕子布谷鸟等候鸟。[13]

人口[编辑]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公安縣常住人口747134人。[14]

人口结构[编辑]

当地属汉族人口聚居地,占总人口的99.94%。另有8个少数民族占0.06%,其中以回族人口为多。[15]

姓氏[编辑]

根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姓氏共有535个,其中前十大姓氏分别为:,他们占到了总人口的42.41%;这当中又以陈氏居首,占到全县总人口的6.64%。而傍、丙、伯、布、长、、宠等71个姓氏人口最少,分别只有一人。[16]

方言[编辑]

公安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历史上以南平口音为代言语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渐以县政府驻地所在的斗湖堤口音为代表。[17]

音韵[编辑]

声母[编辑]

含零声母在内,公安方言共有17个声母[17]

声母 读音 声母 读音 声母 读音 声母 读音
p 布别 p' 怕撇 m 门莫 f 冯复
t 刀夺 t' 太塔 n 怒勒
k 贵革 k' 开客 x 湖黑
精结 tɕ' 前切 ɕ 先席
ts 张质 ts' 昌彻 s 扇粟
ø 乌热

韵母[编辑]

不含自成音节的n和m,共有34个韵母;不计轻声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17]

经济[编辑]

农业[编辑]

由于是全国优质稻米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种植种类以水稻为主,1949年占全县耕地的80%,1962年时占91%。而高粱、粟谷、玉米荞麦菜豆大麦等作物产量较少,仅为小面积种植。[18]作为全国集中的产棉县之一,当地的棉花种植占到旱田总面积的70%,最高年份甚至达到43万亩。[18]其他常见的种植物还有茶叶、油料、水果药材烟叶蔬菜、果用瓜和甘蔗。其中茶园面积约1588亩,尤以紫金茶和宝岗茶最为知名,畅销省内外。[18]

工业[编辑]

公安工业在1949年之前以缝纫木匠铁匠、漆匠、瓦匠、蔑匠等小手工业为主,他们遍布全县,有“九佬十八匠”、“春木匠、腊裁缝”“打榨熬糖、十里一坊”等说法。1927年开始有了私营电厂,1930年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棉花加工厂、榨坊等私营产业。至1949年为止,全县有私营手工业271家。1949年后,开始由政府创办家具厂,到1952年时全县的手工业工石已经发达到了568家。1958年后开始“大办工业”,一时间各种合作工厂、手工业厂、民办工厂和街办、乡办的工厂一哄而起,至1959年已经存在有各种工厂2819家。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开始以食品建材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称为“四大支柱”产业。[19]

传统的轻工业为家具生产和酿酒业。其中较知名的品牌有“黄山大曲”。

交通[编辑]

公安“地当南北之冲,水陆交驰,为南北咽喉”[20],所以有“七省孔道”之称。[21]

公路[编辑]

当地的公路在1949年以前只有一条始建于1934年的洛(阳)韶(关)公路沙(市)东(岳庙)段,由当时的湖北省建设厅沙郑工程段征集公安、江陵两县的民工施工,于当年11月建成。路宽7.5米,全长79公里,于1935年12月正工通车。1985年后,公路增加到了79条,总长度为799.29公里。[21] 207国道 351国道过境。

1935年,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开始南平和东岳庙两地设有汽车站,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两站同被撤销。1949年后,湖北省公路局沙市事处在埠河、南平等四处设置车站,但在同年7月也被撤销。1985年后,全县开始设有八个汽车站。分别是公安县汽车客运站、南平中心客运站、黄金口汽车站、闸口汽车站、藕池汽车站、埠河汽车站和黄山头汽车站。[21]

水运[编辑]

1985年时,当地有6条水运航道,总长约327.62公里。其中主要有航道为长江航道公安段和虎渡河航道。[22]

港口码头[编辑]

公安县境河流湖泊众多,有百湖之县的称号。港口的存在促进了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据1932年到1941年的统计,当时共有26个港口,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有斗湖堤、闸口、南平等七个港口。1949年后,港口数量进一步加到31个。[22]

文化[编辑]

公安派文学[编辑]

公安派是晚明时期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发起的文学流派,其主张是反对由当时的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同时重视词曲、小说和戏剧等通俗文学。[23]

文物古迹[编辑]

  • 王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闸区北官乡树窑村附近,属大溪文化居住遗址。[22]
  • 陈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闸区倪家乡合新村附近,属大溪文化居住遗址。
  • 南平文庙:坐落于南平镇中心。
  • 孱陵城遗址:位于黄金乡齐居寺村。
  •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位于孟溪区孟溪村荷叶山。
  • 邹文盛墓:位于章庄铺乡章庄村,为明嘉靖年间户部尚书邹文盛之墓。
  • 袁中郎故里碑:原立于柳浪馆袁中郎故居前,后移至斗湖堤油江河畔。

自然景观[编辑]

  • 卷桥水库风景区:位于郑公区东河乡和湖南澧县复兴乡交界处,是以渡漕连接卷桥峪和孙家峪而成,面积约2.4平方公里。
  • 黄山风景区:为旧县志所载的“公安八景”之一。黄山位于洞庭湖滨和湖南安乡接壤处,海拔264米,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1.5公里。
  • 北闸风景区:又称进洪闸,位于荆江分洪区北端长江入口处的太平口。

名人[编辑]

宗教[编辑]

公安流行的宗教佛教道教等,其中尤以佛教传入历史最久,影响也较大。[24]

佛教[编辑]

佛教自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道安慧远两名僧人在斗湖堤边建安远寺(现称二圣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明清之时,已经有寺院50座、庵堂26座、宫阁8座。民国初期,寺院一度遍及全县,之后因为战争和大跃进等原因使多数寺院被毁,以至1985年,全县只剩僧尼6人。

道教[编辑]

道教在当地的兴起始于东晋。在北宋时为复兴期,当时县内有长生、紫霄、洞真、东岳、福星、广德、刻木、悟真、洞神、三清、白云等道观。明清之时则是道教全盛期,至民国初年,已有各种观庙39座之多。但之后因为战争原因令香火中断,道徒四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对道徒进行了就业安排。

其它宗教[编辑]

除佛道两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之外。伊斯兰教天主教两种宗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其中伊斯兰教是1894年由河南迁入的回族带来,天主教则在明代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传入。

特产[编辑]

公安牛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
  1. ^ 荆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PDF).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9). 
  2. ^ 2.0 2.1 2.2 2.3 2.4 2.5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一章 政区 第一节 建置沿革
  3. ^ 同治版《公安县志》沿革
  4. ^ 公安县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5). 
  5. ^ 2023年公安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6.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三节 地貌
  7. ^ 7.0 7.1 行政区划网——公安县概况.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8. ^ 8.0 8.1 8.2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9. ^ 9.0 9.1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四、降水 50页
  10.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九、灾害性天气 1.干旱 第51页
  11.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八、风向风速 第51页
  12.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节 气候 九、灾害性天气 2.大风 第51页
  13. ^ 13.0 13.1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六节 生物资野生源 56页
  14.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15.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结构 60页
  16.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结构 六、姓氏 65页
  17. ^ 17.0 17.1 17.2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十三章 方言 第590页
  18. ^ 18.0 18.1 18.2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六章 农业 第三节 农作物业 二、面积与产量 136页
  19.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九章 工业 195页
  20. ^ 同治版《公安县志》
  21. ^ 21.0 21.1 21.2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十一章 交通
  22. ^ 22.0 22.1 22.2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十一章 交通 第二节 水路运输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z1121”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3.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二十九章 “公安派”文学
  24. ^ 《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三十二章 民俗 宗教信仰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书籍
  1. 同治版《公安县志》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公安县志》,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ISBN 7-5432-0037-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