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音裂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双元音化

歷史語言學當中,元音裂化vowel breaking,vowel fracture[1])或者雙元音化diphthongization)是單元音變成雙元音或者三元音音變

種類

[编辑]

元音裂化可能無條件,又可能有條件。可能是其他发音的影响、处于重音位置或者乾脆没有特定触发变化的条件。

同化

[编辑]

元音裂化有时指雙元音化的一類:同化過程(assimilatory process),或称諧同過程(harmonic process)。其中有後尾元音或者輔音觸發到前頭雙元音化的。

这種情況下,原始单元音通常會裂化成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原始元音匹配,第二部分与觸發他的元音或者輔音性質諧同。譬如,如果后续元音或輔音靠后(如軟齶音咽音),那第二部分可能會變/u/(後元音),如果后续元音或者輔音在前(如硬齶音),那第二部分可能會變/i/(前元音)。

所以嚴格來说,元音裂化可以看作是同化的一种,元音被后续元音或者輔音同化。

無條件

[编辑]

元音裂化有時不是同化诱发的。英語元音大推移就是这種情況,其中所有/iː//uː/都變成雙元音。

重音

[编辑]

元音裂化有時僅在重讀音節中發生。如通俗拉丁語只在重音位置/ɛ//ɔ/才裂化。

高頂出位

[编辑]

裂化同樣是高頂出位(元音高化到極限之後的變化)結果中的一種,是調音器官回到發音初始狀態而造成[2]

例子

[编辑]

粵語

[编辑]

廣州話

[编辑]

晚清(1800年以降)粵語廣州話在分韻撮要音系孤、幾、諸三韻發生了有條件的裂化,失去了原有的押韻條件。这些裂化的具體先後和「孤」韻舊音为何有争议[3][4][5][6]。这里取「孤」/u/「幾」/i/「諸」/y/:

  • 「普、滔、路」这类字:晚清廣州話 /u/ > 現代廣州話 ou /ow/
    • 分韻古、非、云母字未裂化(困母無孤韻字):「孤、府、烏」 晚清廣州話、現代廣州話 u /u/
  • 「比、地、李、幾」这类字:晚清廣州話 /i/ > 現代廣州話 ei /ej/
    • 分韻照組(照、穿、審)、以、日母字未裂化:「之、始、試、夷、耳」 晚清廣州話、現代廣州話 i /i/
    • 分韻精組(精、清、心)配師韻(擬作舌尖元音)不存在所謂的裂化:「子、次、士」晚清廣州話 /ɿ/ > 現代廣州話 i /i/
  • 「疽、居、他、去」这类字:晚清廣州話 /y/ > 現代廣州話 eoi /ɵy/
    • 分韻以、日母字未裂化:「於、語」 晚清廣州話、現代廣州話 yu /y/
    • 分韻照組(照、穿、審)字基本未裂化:「諸、柱、書」 晚清廣州話、現代廣州話 yu /y/
    • 分韻照組字個別兼有裂化與否两种读法:「除、廚」晚清廣州話 /y/ > 現代廣州話 yu /y/、eoi /ɵy/

值得留意的是,在《初學粵音切要》(1855)中,諸韻ü裂化出的üy与分韻魁韻(蟹一合[註 1])oey、雖韻(止蟹三合)ooey都不同,但轄字极少,只有「須、取、疽、聚」字。其后併入雖韻。

其他地方粵語

[编辑]

广府片的粵語中,莞寶片四邑片高陽片[7]吳化片欽廉片[8][9]勾漏片都有裂化現象。有些類似晚清廣州話,在分韻孤、幾、諸三韻裂化,但和廣州話的有一定出入;有些地方在裂化的音韻和時間上与晚清广州话的裂化方式不類似。

英語

[编辑]

英語歷史上,元音裂化是非常常見的音變,按逆推時間順序至少出現過三次(有些變體还有第四次):

美國南部英語

[编辑]

元音裂化是美國南部英語「南部拖音」("Southern drawl")的特徵,当中稍短的前元音產生從[j]到schwa滑音:pat[pæjət]、pet[pɛjət]、pit[pɪjət][10]

元音大推移

[编辑]

元音大推移當中,長元音/iː uː/變成現代英語/aɪ aʊ/

  • 古英語īs > 現代英語ice /aɪs/
  • 古英語hūs > 現代英語 house /haʊs/

中古英語

[编辑]

中古英語早期,元音/i/插入到前元音和後接的/h/(此处指[ç])之間,/u/插入到後元音和后接的/h/(此处指[x])之間。

这個是上述狹義「元音裂化」即「同化裂化」的典型示例:原始元音裂化成被后接輔音同化的雙元音,在硬齶音之前是/i/,在軟齶音之前是/u/

古英語

[编辑]

古英語中有兩種形式的諧同元音裂化:裂化-缩合及後突變。

早期古英語中,当在h前面、r、l+另一個輔音前面(僅短元音)、有時在w前面(僅某些短元音)时候,重读短、長前元音i、e、æ发生裂化-缩合,變成拼寫成io、eo、ea的短、長雙元音: [11]

  • 原始日耳曼语 *fallan > 盎格魯弗里斯蘭语 *fællan > 古英語 feallan「掉落」
  • 原始日耳曼语 *erþō > 古英語 eorþe「地球」
  • 原始日耳曼语 *lirnoːjan > 古英語 liornan「學習」

晚期古英語中,如果兩音節中間夾住的輔音有某種性質,在後面後元音影響下发生後突變令前面音節的短元音i、e、æ變成短雙元音io、eo、ea。觸發後突變或者阻止後突變的輔音的具體性質根据不同方言有差别。

古诺斯語

[编辑]

古諾斯語中,原始日耳曼語重音位置的短e成規律地變成ja或者jǫ(在u之前),但是在w、r、l之後除外。如:

根據一些學者的说法[12]e的雙元音化是無條件音變,而另一些學者就说是有epenthesis[13]或者umlaut[14]

德語和意第绪语

[编辑]

在過渡到早期新高地德語過程中,中古高地德語的長元音發生裂化: /iː yː uː//aɪ̯ ɔʏ̯ aʊ̯/意第緒語當中,雙元音化又影響到稍长的中元音:

/ɛː oː øː iː yː uː//ɛɪ̯ ɔɪ̯ ɛɪ̯ aɪ̯ aɪ̯ ɔɪ̯/

  • 中古高地德語 êwic → 新高地德語 ewig意第緒語אייביק‎‎,羅馬化:eybik 「永遠」
  • 中古高地德語 hôch → 新高地德語 hoch意第緒語הויך‎‎,羅馬化:hoykh 「高」(英語:high
  • 中古高地德語 schœne → 新高地德語 schön意第緒語שיין‎‎,羅馬化:sheyn 「好」(英語:sheen
  • 中古高地德語 snîden → 新高地德語 schneiden意第緒語שנײַדן‎,羅馬化:shnaydn 「切」(英語:snithe
  • 中古高地德語 vriunt → 新高地德語 Freund意第緒語פֿרײַנד‎‎,羅馬化:fraynd 「友」(英語:friend
  • 中古高地德語 hût → 新高地德語 Haut意第緒語הויט‎,羅馬化:hoyt 「皮」(英語:hide

这種變化最早在12世紀於上巴伐利亞地區開始,直到16世紀才影響到摩泽尔法兰克语。这種變化没有影響阿勒曼尼方言或者利普里安方言,他们照舊保有原始的長元音。

在意第绪语當中,雙元音化不僅適用於中古高地德語的長元音,而且適用於希伯来语詞語(在重音節當中)或者斯拉夫語詞語的/ɛː oː/ 音:

蘇格蘭蓋爾語

[编辑]

蘇格蘭蓋爾語當中常見有以下元音裂化現象,不同方言之間有差别:古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和古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15]。特別是中央方言的元音裂化率更高。

羅曼語

[编辑]

很多羅曼語都經歷過元音裂化。處於重音位置的通俗拉丁語開元音e /ɛ/o /ɔ/法语意大利语當中只在開音節裂化,而在西班牙语開和閉音節都裂化。

加泰罗尼亚语當中幾乎没有元音裂化,其中/ɛ//ɔ/只在硬齶輔音之前變成雙元音:拉丁語 coxa '腿'、octō '8'、lectum '牀' > 古加泰罗尼亚语 */kuoiʃa/、*/uoit/、*/lieit/。三元音當中的中間元音,發展到后面就丟失了:現代加泰罗尼亚语 cuixa、vuit、llit(葡萄牙語coxa,oito,leito)。

葡萄牙语當中完全没有元音裂化。裂化的結果在不同語言之間差别如下:e、o變成西班牙语的ie、ue,意大利语的ie、uo及法语ie、eu/ø/

下表中有裂化的單詞以粗體標示:

音節形狀 拉丁語 西班牙語 法语 意大利语 葡萄牙语 加泰罗尼亚语
petram、focum piedra、fuego pierre、feu pietra、fuoco pedra、fogo pedra、foc
festam、portam fiesta、puerta fête、porte festa、porta festa、porta festa、porta

羅馬尼亞语

[编辑]

通常说的羅曼語裂化,羅馬尼亞語當中只有/ɛ/,因爲没有/ɔ/

  • 拉丁语 pellis > 羅馬尼亞语 piele「皮膚」

在重讀中或者開元音之前,重音e和o裂化成ea和oa:

  • 拉丁语 porta > 羅馬尼亞语 poartă「門」
  • 拉丁語 flōs(詞幹 flōr- )> 羅馬尼亞语 floare「花」

有時,一个單詞連續經歷過兩種裂化:

  • 拉丁語 petra > 早期羅馬尼亞语 pietră > 羅馬尼亞语 piatră「石頭」(其中ia源自假設的 *iea)

在硬齶輔音後,由羅曼裂化和羅馬尼亞裂化產生的雙元音还会再发生变化。

魁北克法語

[编辑]

魁北克法語的長元音通常在最后一个音節中雙元音化。

  • tard [tɑːʁ][tɑɔ̯ʁ]
  • père [pɛːʁ][paɛ̯ʁ]
  • fleur [flœːʁ][flaœ̯ʁ]
  • fort [fɔːʁ][fɑɔ̯ʁ]
  • autre [oːtʁ̥][ou̯tʁ̥]
  • neutre [nøːtʁ̥][nøy̯tʁ̥]
  • pince [pɛ̃ːs][pẽɪ̯̃s]
  • onze [ɔ̃ːz][õʊ̯̃z]

原始印歐語

[编辑]

一些學者[16]認爲,原始印歐語(PIE)i、u在古希臘語亚美尼亚语吐火罗语出現過元音裂化,但在其他印歐語保留單元音:

但这項假設未得到廣泛认可。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現代廣州話按照聲母分化,脣音和個別字(「攰」之類)ui,其他歸雖韻eoi。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 ^ 朱, 曉農. 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 《中国语文》. 2004, 5: 440–451. 
  3. ^ 麥, 耘. 從《正音咀華》看廣州話的高元音裂化. 《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2008. 
  4. ^ 彭, 小川. 〈粵語韻書《分韻撮要》的聲母系統〉修訂版. 《粵語論稿》. 2004: 15. 
  5. ^ 彭, 小川. 《粵語韻書〈分韻撮要〉及其的韻母系統》修訂版. 《粵語論稿》. 2004. 
  6. ^ 罗, 言发. 广州话两百年来的语音变化节点. 《励耘语言学刊》. 2017, 2: 347–357. 
  7. ^ 翁, 砺锋. 高阳片粤语的音韵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论文). 暨南大学. 2012. 
  8. ^ 陆, 波. 广西钦州钦廉片方言音韵研究 [Study on the phonology of Qinlian dialect in Qinzhou of Guangxi] (M.A.论文). Guangxi University. 2006. 
  9. ^ 林, 欽娟. 灵山话纪略 [On Lingshan Dialect].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ep 2010, 24 (3). 
  10. ^ Kathryn LaBouff, Sin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68.
  11. ^ Robert B. Howell 1991. Old English breaking and its Germanic analogues (Linguistische Arbeiten, 253.).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2. ^ J. Svensson, Diftongering med palatalt förslag i de nordiska språken, Lund 1944.
  13. ^ H. Paul, "Zur Geschichte des germanischen Vocalismus",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prache und Kultur 6 (1879) 16-30.
  14. ^ K. M. Nielsen, Acta Philologica Scandinavica 24 (1957) 33-45.
  15. ^ Martin John Ball, James Fife. The Celtic Languages. 1993: 152 [2021-08-10]. ISBN 9780415010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16. ^ F. Normier, in: Zeitschrift für vergleichende Sprachforschung 91 (1977) 171-218; J.S. Klein, in: Die Laryngaltheorie und die Rekonstruktion des indogermanischen Laut- und Formensystems, Heidelberg 1988, 257-279; Olsen, Birgit Anette,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menian linguistics, Cleveland's Stat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 September 14–18, 1991, Delmar (NY) 1992, 129-146; J.E. Rasmussen, in: Selected Papers on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Copenhagen 1999, 442-458.
  • 特里·克勞利。 (1997) 《歷史語言學概論》。第三版。牛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