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喀喇沁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喇沁部蒙古语ᠬᠠᠷᠠᠴᠢᠨ中蒙通用转写Qaracin西里尔字母Харчин),又译「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亲」,是历史上的一個蒙古部落,从元朝初年的蒙古帝国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清代的喀喇沁由東遷的喀喇沁餘部和兀良哈人混居而成。[1]

族源

[编辑]

日本和田清博士认为,13世纪、元朝大臣班都察土土哈父子为喀喇沁部之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田清的观点[2]:23,但对喀喇沁部更早的族源分歧较大[3]:34

有学者总结,关于族源的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山川按答罕山部族”。第二种说法,“土土哈的氏族为伯岳吾氏”,究其“起源应在东方源出额尔古纳河迭列列斤蒙古”。这两种说法,都认为土土哈所出部族源出于东胡系诸族。第三种说法,《史集》中的“合剌赤”即喀喇沁,形成于7世纪、游牧于中亚草原的乌古斯人。实际上,认为喀喇沁部先人为回鹘畏兀儿)人。后来,库莫奚人土土哈不知于何时因何成为合剌赤部的领主。第四种说法,喀喇沁部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哈剌赤”与欽察人有密切关系[3]:34

而学者曹永年指出,“哈剌赤”是蒙古帝国时代对牧马人的通称。元朝初年以钦察人为骨干的“哈剌赤军”逐渐壮大,明朝初年“哈剌陈”在北迁的蒙古诸部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成祖第一次北征时见诸记载。此后“哈剌嗔”在脱欢时期再次出现,哈剌嗔先后流散在蒙古各部之中,并在明朝中后期南下漠南。[4]

历史

[编辑]

15世纪前半叶属孛来,15世纪末为亦卜剌统领的永谢布部十营之一。1510年,达延汗击败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为万户之下的军事行政单位),成为组成六万戶之中的右翼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此时喀喇沁主要在河套地区活动,后由达延汗之孙昆都力哈统领,牧地由明朝独石口边外开平(元上都旧地)附近东扩至朵颜卫所属地区(在今赤峰市北京市北部)。[4]朵颜卫也袭用喀喇沁之名,朵颜首领因是者勒蔑的后裔,故姓兀良哈。1628年,察哈尔万户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召城,今呼和浩特)大败喀喇沁所属的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溃散,此后的残余被各部瓜分。

清太宗天聪初年,朵颜首领苏布地等率属归附皇太极,编喀喇沁为二扎萨克康熙年间,增编一扎萨克旗。喀喇沁三旗,即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5]:35,属卓索图盟。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在2006年时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总人口为33.3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4万人。蒙古族人口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从鄂尔多斯东迁来的喀喇沁部蒙古人。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今喀喇沁旗[2]:23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喀喇沁部落-部落歷史. 蒙古族服飾文化網.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2024-12-20]. 
  2. ^ 2.0 2.1 张艳华. 《喀喇沁旗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旗的形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赤峰学院). 2014, (2014年第6期): 23—25 [2024-02-06]. ISSN 1673-2596. doi:10.3969/j.issn.1673-2596.2014.06.008 (简体中文). 
  3. ^ 3.0 3.1 阿尔丁夫. 《关于喀喇沁部的来源》.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大学). 2008, (2008年第3期): 34—40 [2024-02-06]. ISSN 1000-5218. doi:10.3969/j.issn.1000-5218.2008.03.007 (简体中文). 
  4. ^ 4.0 4.1 曹永年. 关于喀喇沁的变迁. 《蒙古史研究》. 1993: 58–68. 
  5. ^ 白玉双. 《清代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2008年第6期): 33—38 [2024-02-06]. ISSN 1001-7623. doi:10.3969/j.issn.1001-7623.2008.06.007 (简体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51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