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刑警组织: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0行: 第10行:
|headquarters = {{FRA}}[[里昂]]
|headquarters = {{FRA}}[[里昂]]
|location = 夏爾戴高樂碼頭200號
|location = 夏爾戴高樂碼頭200號
|language = [[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韓語]]、[[越南語]]
|language = [[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韓語]]、[[塔利班|中文]]、[[越南語]]
|type = 世界型[[國際組織]]
|type = 世界型[[國際組織]]
|secretary = [[:en:Ronald Noble|Ronald Noble]]
|secretary = [[:en:Ronald Noble|Ronald Noble]]

2016年3月16日 (三) 12:37的版本

國際刑警組織
原名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簡稱Interpol、ICPO
前身机构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Commission[*]
成立時間1923年
創始地維也納
類型世界型國際組織
法律地位Q112176659[*]
總部 法國里昂
地址
  • 夏爾戴高樂碼頭200號
服务地区世界范围[*]
會員
190個成員國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韓語中文越南語
員工数756 (2013年) 编辑维基数据
網站Internet / Home - INTERPOL
ICPO總部大樓

國際刑警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通稱:Interpol縮寫ICPO)於1923年成立,為聯合國以外,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國際组织,包括190个成员国,每年预算逾7,800万欧元,其運作資金由成員國撥出。其主要責任為調查恐怖活動有組織罪案毒品走私軍火偷渡清洗黑錢兒童色情科技罪案貪污等大型嚴重跨國罪案,不過並無執法權力

組織

國際刑警組織包括全體大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和國家中心局,以全體大會為其最高層級的機關,由各成員國代表團組成;執行委員會由大會選出的13個成員國的代表組成,負責監督大會決議的執行情況、準備大會的工作日程、監督秘書長的管理情況等;秘書處由秘書長和該組織的技術、行政人員組成,負責執行大會和執委會的決議、編輯各種刊物、通緝作案逃犯等;國家中心局是該組織在各國的常設機構,主要負責各國警方同國際刑警組織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

國際刑警組織總部建有一個存有150餘萬名國際刑事罪犯材料的資料檔案庫和一座用以鑒定貨幣及其它有價證券真偽的實驗室。它傳送的國際通知分別以紅、綠、藍、黑四色標示輕重緩急和內容主題。國際刑警組織的電子郵件網路系統每年可以處理100萬封阿拉伯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各種「通報」。出版物有《國際刑事警察評論》(每年10期)和《偽幣和偽造物》(技術期刊)。

成員

成員國和支局

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實際控制區之地圖
  • 支局以斜体表示
  • 以國家或地區之英文名稱排序

非成員國

歷史成員國

歷任秘書長及主席

秘书长

Ronald Noble 于2011年2月2日在第六次全球會議(the 6th Global Congress) 中提及打擊盜版和假冒行爲

秘书长 [1](Secretarie-general),從1923年組織成立時起算:

奥地利 Oskar Dressler英语Oskar Dressler 1923-1946
法國 Louis Ducloux英语Louis Ducloux 1946-1951
法國 Marcel Sicot英语Marcel Sicot 1951-1963
法國 Jean Népote英语Jean Népote 1963-1978
法國 André Bossard英语André Bossard 1978-1985
英国 Raymond Kendall英语Raymond Kendall 1985-2000
美国 Ronald K. Noble英语Ronald K. Noble 2000-現今

歷屆主席

奥地利 Johann Schober 1923-1932
奥地利 Franz Brandl英语Franz Brandl 1932-1934
奥地利 Eugen Seydel英语Eugen Seydel 1934-1935
奥地利 Michael Skubl英语Michael Skubl 1935-1938
納粹德國 Otto Steinhäusl英语Otto Steinhäusl 1938-1940
納粹德國 萊茵哈德·海德里希 1940-1942
納粹德國 Arthur Nebe英语Arthur Nebe 1942-1943
納粹德國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1943-1945
比利时 Florent Louwage英语Florent Louwage 1945-1956
葡萄牙 Agostinho Lourenço英语Agostinho Lourenço 1956-1960
英国 Richard Jackson英语Richard Jackson (Interpol) 1960-1963
芬兰 Fjalar Jarva英语Fjalar Jarva 1963-1964
比利时 Firmin Franssen英语Firmin Franssen 1964-1968
西德 Paul Dickopf英语Paul Dickopf 1968-1972
加拿大 William Leonard Higgitt英语William Leonard Higgitt 1972-1976
瑞典 Carl Persson英语Carl Persson 1976-1980
菲律宾 Jolly Bugarin英语Jolly Bugarin 1980-1984
美国 John Simpson英语John Simpson (police official) 1984-1988
法國 Ivan Barbot英语Ivan Barbot 1988-1992
加拿大 Norman Inkster英语Norman Inkster 1992-1994
瑞典 Björn Eriksson英语Björn Eriksson (civil servant) 1994-1996
日本 兼元俊德英语Toshinori Kanemoto[2] 1996-2000
西班牙 Jesús Espigares Mira英语Jesús Espigares Mira 2000-2004
南非 Jackie Selebi英语Jackie Selebi 2004-2008
智利 Arturo Herrera Verdugo英语Arturo Herrera Verdugo 代理主席,直至2008年10月於聖彼得堡召開大會(General Assembly)選出下任主席
新加坡 邱文晖 2008-2012
法國 Mireille Balestrazzi英语Mireille Balestrazzi 2012-2016(現任)

歷史

国际刑警组织的总部最初设在奧地利维也纳德奥合并后,该组织被德国秘密警察接管,成为盖世太保轄下一个分部。德国投降后,英国法国比利时斯堪的纳维亚的刑事警察成立了新的组织,並且沿用“国际刑警组织”原名。1989年以前,總部設於法國巴黎,其後遷往里昂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根據一個中國政策,要求台灣改名「中國台灣」,台灣方面拒絕後退出此組織。

2001年,參與國的警方在國際刑警組織的通報及協助下,成功逮捕的通緝犯及尋回的失蹤人士逾1,400人。

要犯通報

File:Interpol notice logos.png
國際刑警組織的七種通報標誌、特別通報標誌和組織LOGO

國際刑警組織要犯通報分為7個分類[3] ,用以表示不同的目的(而非等級劃分)。 紅色通報表示需要逮捕和引渡,但國際刑警組織在紅色通報下加以標註「這些要犯在被司法宣判有罪之前,都視同無罪」[4][5],表示被通緝的要犯需在審判後才能定罪。

通報等級分類 內容
紅色通報
(Red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紅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實施拘捕並參照本國的相關法律進行國際引渡。
藍色通報
(Blue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藍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進行定位,鑑識或取得與刑事調查相關的訊息。
綠色通報
(Green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綠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警告被認為可能威脅公眾安全的犯罪活動。
黃色通報
(Yellow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黃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進行搜尋,可能此通報人員為重要失蹤人口或無法自我辨識。
黑色通報
(Black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黑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進行情報搜尋,此通報人員為已死亡人口。
橙色通報
(Orange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橙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對通報人員警告被認為可能威脅單一人士、物體人身或財產的犯罪活動。
紫色通報
(Purple Notice)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紫色通報後可立即據此要求提供有關此通報人員作案手法、程序、犯罪對象、設備或躲藏地點等訊息。
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
安全會議特別通報
(Interpol-United Nations
Special Notice
)
各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中心局接到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安全會議特別通報後,代表該通報人員或實體是受聯合國制裁的。

爭議通報

主權國家利比亞的在位領導人卡扎菲給予紅色通報,引起了較爲廣泛的爭議。

I-24/7

I-24/7[6] 是經過加密的全球警察通訊系統,讓國際刑警組織的所有成員國或地區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資料庫,分享情報刑事資料[7]

参見

腳註

註釋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於1984年申請入會,1986年入會並取代中華民國
  2. ^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3. ^ 中華民國政府曾於1961年以「中華民國」名義申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後因既有會員國名稱「中華民國」被改爲「中國台灣」(Taiwan, China)、北京政府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而於1984年退出。
  4. ^ 越南共和國

其他參考

  1. ^ Secretary General /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 About INTERPOL / Internet / Home - INTERPOL
  2. ^ 弁護士等紹介 兼元俊徳 - シティユーワ法律事務所
  3. ^ Notices / INTERPOL expertise / Internet / Home - INTERPOL. INTERPOL.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英语). 
  4. ^ 曾韋禎. 江宜樺堅稱 多里坤列紅色通報. 自由電子報. 臺北: 自由時報. 2009-10-3 (中文(臺灣)). 
  5. ^ 邱俊福. 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報非逮捕令 (quote =). 自由電子報. 臺北: 自由時報. 2009-10-03 (中文(臺灣)). 
  6. ^ I-24/7: a secure global police network. [2015-01-04]. 
  7. ^ 「I- 24/7」擴展情報分享 加強打擊罪行. [accessdate= 2015-01-0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