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龍新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龍新釋》是張長青對於《文心雕龍》的注釋和白話文翻譯的一個注本。2009年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形成

[编辑]

本書繼承了張長青和張會恩合注的《文心雕龍詮釋》。周振甫在《文心雕龍辭典》中批評了《文心雕龍詮釋》,認為《詮釋》抽釋譯了當中的三十七篇,認為剩下的十三篇只是一些「糟粕」。而且為了追求通俗易懂,沒有對於一些複雜的理論概念進行解釋。作者意識到文體論並不是可有可無的篇章,如今重新補足了此十三章的翻譯,在原有的基礎上補足了原文了注釋和翻譯。而對於第二個問題,他也作出了反省,認為自己三十年沒有完全讀懂《文心雕龍》,並認為是「當時整個學術研究的指導和方法不對頭」。[1]

內容

[编辑]

據作者前言所述,本書的特點是從了「天人合一」、「三教合一」和「雙重還原法」的方式以分析《文心雕龍》。他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義術本體論的哲學理論依據。而他認為劉勰不是單是受儒、釋、道任意一者,而是同時受三者的影響。「雙重還原法」包括了從時間上的事物源流上考察和理解,以及是在空間上作東西文化的對比。在翻譯方面,此書參考了張光年的《駢體語譯文心雕龍》的特點,使用了駢體的翻譯方式。

評價

[编辑]

毛宣國認為,此書相比起之前的注釋方面,此書的體例相當之新穎。此書的翻譯使用了駢文,他認為這種方法能夠相當保留起原先駢體寫作的特點,也可以達到傳達和理解的作用。而在觀念上,此書的觀點沒有使用西方的二分手法,而是理解到《文心雕龍》建基於「天一合一」、「三教同源」下以寫作,例如在《原道》中可見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以解釋文心雕龍,看法相當新鮮,「超越前人」。而在方法方面,他認為基於著者熟稔中西文學理論,以「雙重還原法」所提出的觀點還原了《文心雕龍》的理解體系的民族特色。[2]

戚良德認為,作者以「天人合一」的觀點重新審視《文心雕龍》,使此新作對於30年前的舊作有了「根本的不同和理論認識上的飛躍」,是「值得我們充份重視的龍學新成就。」。他以張長青對了《原道》論的解釋為例,認為即使他的看法不能完全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同,但他對於《文心雕龍》文義美學體系的理解是較為全面的,認識站在龍學研究的先沿。他認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雖然在《文心雕龍》中時常可見,但是因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帶有過多思想理念引致分析冒險,而他冒險以「天人合一」作為切入點就像是龍學的一把「鎖鈅」,提供了更多的新的認識和結論。[3]

李映山認為,「天人合一」的理解能夠充份解決以前學界對於《文心雕龍》唯物和唯心之爭、祟佛或者是祟儒的論斷,還原了劉勰的原義。他認為以「雙重還原法」分析能使作者對於《文心雕龍》可以提出不少獨到的主張,和一些合理的解釋,他以「風骨」篇為例,指作者能有效解釋周骨說過去十家之間的分歧。在體例方面,作者將注釋省略了各種版本、校記,然後只注字義和典故,這種做法簡單而明了。而翻譯方面,雖然駢體翻譯可以保持句式整齊和韻律整齊,但是有些翻譯過於直白,生硬,而且失去了原書的意境,更有些地方更加是借代不清。[1]

詹福瑞在此書的序中認為此書的「立論札實而不浮泛,解釋到位而不過度」。而對於《原道》篇的解釋以「三教合一」的觀點來說明能夠充份說了它的理論層次和理論原旨。[4]肖立生指此書突破了過去的研究理念,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放置在《文心雕龍》中可以很有效解釋了「文心雕龍」中「文之樞紐」的關係。而「三教合一」的觀點在研究方法上起了大的突破。而且是首本將注譯、翻譯、詮譯結合起來的書籍,使此書同時理論性和學術性。[5]

參考

[编辑]
  1. ^ 1.0 1.1 李映山. 博采百家 独树一帜 --评张长青的《文心雕龙新释》. 湘南学院学报. 2012-06, 33 (3): 304-306. 
  2. ^ 毛宣國. 體例、觀念與方法——評張長青先生的新著《文心雕龍新釋》. 文心雕龍研究(第十一輯). 
  3. ^ 戚良德. 文艺美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读张长青先生《文心雕龙新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03, 30 (2): 56-60. 
  4. ^ 詹福瑞. 张长青先生 《文心雕龍新釋》序. 中國文學研究. 2009, (3): 121-125. 
  5. ^ 肖立生. 評《文心雕龍新釋》.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3 (6):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