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实克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捷克語:Jaroslav Průšek,1906年9月14日—1980年4月7日)是捷克汉学家,汉学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为杰出的汉学家之一。
生平
[编辑]1906年9月14日,普实克出生于布拉格,自幼偏爱历史和文学。1924年,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主修歷史,研習古希臘、拜占庭與羅馬帝國史,後來研究興趣轉移到中國、亞洲、遠東。1928年,畢業後赴瑞典哥德堡大學师从著名汉学家高本汉。1930年,到德国哈勒大學和萊比錫大學跟隨哈朗 (Gustav Haloun )、漢尼殊學習中國歷史,並完成以「公元前十一到四世紀北狄與氏族列國」為題的研究論文。
1932年秋,他獲得捷克鞋業公司老闆托馬斯·貝塔(Thomas Bata)的贊助,赴中國和日本遊學。他經印度洋到達廣州,再從廣州坐火車到北京,這時候已經是冬天了。他住在東裱褙胡同61号金韻梅家中,經朋友介紹認識了胡適,在胡適的推薦下結識了魯迅、鄭振鐸、吴文藻、冰心、沈從文、茅盾、錢杏邨等,興趣轉向中國文學,開始研究中國中世紀的通俗文學和現代文學。除了北京,他還到陝西、河南考察。在西安,見到了陝西省主席邵力子,並在他的幫助下四處參觀。[1]1936年,他前往日本,住在東京基督教青年會,拜訪過郭沫若、長澤規矩也、鹽谷溫等人。然後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修一個學期,學習中國中古通俗文學。1937年1月,回國後,一方面教習漢語,編寫了捷克第一本《漢語口語讀本》,同時發表有關通俗小說以至佛講變文的論文,並翻譯出版魯迅作品《吶喊》。並參加雅各布森及穆卡若夫斯基發起的「布拉格語言學會」的學術研討活動。1939年,納粹德軍侵佔捷克斯洛伐克,當地的大學及高等院校停辦,普實克仍然堅持研究中國傳統文學和新文學,出版回憶中國之旅的《中國:我的姐妹》,並與捷克詩人馬提修斯(Bohumil Mathesius)合作翻譯李白、杜甫等的詩篇,與印度學學者賴斯尼聯手翻譯孔子《論語》。[2]
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普實克以論文〈中國通俗小說之始的研究〉通過大學教師資格審核,正式在查理大學文學院任教。1953年,被任命為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所長。1955年,當選科學院院士。1963年4月,普實克應陳世驤邀請,訪問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並做了三场演讲,分别是“鲁迅的艺术方法”,“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运动”和“中古传奇中的抒情主义与现实主义”,期間由夏濟安陪同,不久普實克到哥大訪問後回國。[3]1964年,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傳到了捷克,普實克所信奉的浮士德式的情調也遭受了質疑。[4]1968年8月22日,發生「布拉格之春」蘇聯軍隊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普實克被開被黨籍,禁止進入其創辦的「東方研究所」。1971年,年正式被免除東方研究所所長之職,並禁止其發表學術文章。1980年4月7日,病逝。[5]
與夏志清筆戰
[编辑]陳國球指出「客觀真相」(objective truth)和「整體複雜過程」(whole complex process)是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的方法,而夏志清的研究進路,「其用心經營處都在於個別殊相與具體感應;批評家實證實悟的能力比所依仗的研究方法更為重要。」於是他認為二人之間,「或者『新批評』與『布拉格學派』之間,其實異中有同,都是以『文學之為文學』作為思考的中心;只是前者的文本中心意識比較強,而後者則以文學過程為重。」
李歐梵說從兩人論爭那時起,「在若干學術會議和各類學術文章的帶動下,西方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發展。」並評價兩位學者的研究具有紀念碑式的意義,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科規範。[6]
王德威指出「這次論戰雖不乏火藥味,但兩位擇善固執的立場和條理分明的論證,為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樹立了良好典範。」繼而指出,因兩人論爭,使二十世紀文學文化史「諸多議題紛紛浮出地表,成為日後學者鑽研的對象。」
参考资料
[编辑]- ^ 普实克. 中国 我的姐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7. ISBN 9787560049908.
- ^ 陳國球. 從「結構」的觀念進入:普實克的文學史研究 (PDF). 東亞觀念史集刊. 2013 年 6 月, (四): 441–456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8).
- ^ 季进. 夏氏书信中的普实克. 讀書. 2019, (11).
- ^ 高利克.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學生眼裏的神話與現實 (PDF). 二十一世紀. 199302, (15): 120–127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5).
- ^ 陳國球. 如何了解「漢學家」──以普實克為例.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7年12月, 17 (4): 105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 ^ 普實克 郭建玲. 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 上海: 三聯書店. 2010-12-01: 6. ISBN 978754263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