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托
外观
普拉托 Prato | |
---|---|
市镇 | |
Comune di Prato | |
城市全景 | |
坐标:43°52′51″N 11°05′48″E / 43.880814°N 11.096561°E | |
国家 | 義大利 |
大区 | 托斯卡納 |
省份或广域市 | 普拉托省 (PO) |
政府 | |
• 市长 | Matteo Biffoni |
面积 | |
• 总计 | 97.35 平方公里(37.59 平方英里) |
海拔 | 65 公尺(213 英尺) |
人口(2023年1月1日)[1] | |
• 總計 | 195,213人 |
• 密度 | 2,005人/平方公里(5,194人/平方英里) |
居民称谓 | Pratese |
时区 | CET(UTC+1) |
• 夏时制 | CEST(UTC+2) |
邮编 | 59100 |
电话区号 | 0574 |
主保圣人 | 聖斯德望 |
主保庆日 | 12月26日 |
網站 | 官方网站 |
普拉托(義大利語:Prato,義大利語:[ˈpraːto] (ⓘ))位于意大利中部,是托斯卡纳大区普拉托省的首府。人口18万多,为托斯卡纳大区第二大城市,意大利中部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佛罗伦萨。
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接受了大量的移民,最初来自意大利南部,后来来自国外,其中最突出的是1980年代末开始抵达的华人移民。
歷史
[编辑]古代
[编辑]考古發現已證實早於舊石器時代,普拉托一帶已有人聚居。後來伊特魯里亞人定居於此。到古羅馬時代,普拉托又被羅馬人吞併,為羅馬帝國一部分。
中世紀
[编辑]中世紀早期,普拉托先後被拜占庭帝國和倫巴底人佔據。當時普拉托已是羊毛和紡織業中心,因此到1351年,城市落入佛羅倫斯共和國手裡。
現代
[编辑]普拉托於1653年獲得城市地位。
十九世紀末普拉托成意大利王國一部分。其時紡織業之發達,使城市人口到1901年,達50,000之多。1992年,成普拉托省一部分。
华人移民
[编辑]普拉托拥有意大利第二多的华人移民,仅次于米兰。到2008年年底,该市合法的华人居民为9,927人。[2] 当地政府估计居住在普拉托的华人数量大约为45,000人(包括非法移民)[3]。大多数华人来自浙江省的温州。其中有一些是从巴黎唐人街迁居此处。在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名华人来到普拉托。大多数华人在服装行业的3,500个作坊工作。唐人街位于该市的西部。到2008年9月,有3100多个中国企业在当地商会注册。[4] 其中大部分位于Macrolotto di Iolo工业园区。在2010年对雇用非法移民工厂的扫荡揭露了这一真相:普拉托服装业的增长是基于便宜,有时是非法的劳工。[5]
景点
[编辑]普拉托拥有许多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古迹。
歷代人物
[编辑]友好城市
[编辑]- 奥地利埃本塞(1987年)
- 波蘭帕比亚尼采(2001年)
- 波黑萨拉热窝(1997年)
- 德国阿尔高地区旺根(1988年)
- 法國鲁贝(1981年)
- 辛巴威哈拉雷
- 美国阿尔伯马尔县(1977年)
- 越南南定市(1975年)
- 中国常州市(1987年)
- 中国温州市(2002年)
圖片
[编辑]-
一處街景
-
一處廣場
-
唐人街
参考
[编辑]- ^ Popolazione residente al 1° gennaio : Tutti i comuni. Istat. [202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9).
- ^ Prato in cifre: gli stranieri residenti a Prato - suddivisione per cittadinanza. Comune.prato.it. 2008-12-31 [201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意大利语).
- ^ Notizie, informazioni della regione Toscana. Intoscana.it. [2011-04-05].[永久失效連結]
- ^ Ufficio Statistiche e prezzi - Imprese straniere - Imprese per nazionalità forma giuridica e settore. Po.camcom.it. [201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意大利语).
- ^ "Chinese Remake the ‘Made in Italy’ Fashion Lab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by Rachel Donadio in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2, 2010, accessed September 13,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