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 |||||||
---|---|---|---|---|---|---|---|
三国時代發生的戰爭的一部分 | |||||||
西元3世紀的朝鮮半島 | |||||||
| |||||||
参战方 | |||||||
曹魏 |
高句丽 沃沮 東濊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毌丘儉 王頎 劉茂 弓遵 |
东川王 不耐侯 紐由 | ||||||
兵力 | |||||||
第一次: 10,000 第二次: 不明 |
第一次: 20,000 第二次: 不明 | ||||||
伤亡与损失 | |||||||
6,000 | 8, 000 ~ 18,000 |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是由中國北方的曹魏於公元244年至246年攻打高句丽的一系列戰爭。
《三国志》第二十八卷正史记载:正始七年(246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
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245年5月,毌丘俭等回师并刻石纪功。[1][2]
背景
[编辑]东汉灭亡后,辽东地区被军阀公孙度家族控制。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236年,迫于曹魏压力,高句丽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
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3]。
246年,曹魏反击,大将毌丘俭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过程
[编辑]辽东公孙与高句丽之战
[编辑]197年,故国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继位,遭到其兄反对,引发内乱。《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和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记载汉末控制辽东的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王辽东’,但后世三国史记记载公孙大败。[4]据三国志等记载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扩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5]209年,山上王迁都丸都。
毌丘俭讨伐高句丽
[编辑]景初二年(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5]正始5年(244年)劉茂、弓遵討伐東濊,東濊首領不耐侯降魏。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屠杀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即位后还都国内-丸都地区,并侵略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6]朝鲜半岛从此进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的时代。
反擊百濟
[编辑]魏正始七年(246年)當幽州刺史毌丘儉、玄菟郡太守王頎、樂浪郡太守劉茂與帶方郡太守弓遵在進行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時,百濟的古爾王乘隙偷襲樂浪郡和帶方郡,然被劉茂與弓遵擊退,而弓遵戰死。
后续
[编辑]高句丽的對外扩张幾次招致亡國。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前乐浪郡),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7]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当于宪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8]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高丽《三国史记》的记载
[编辑]公元244年,毌丘俭率数万魏军出玄菟入侵高句丽。高句丽东川王在沸流、梁貊打败毌丘俭后,变得过于骄傲。 毌丘俭改变作战方阵后,东川王惨败逃往鸭原[9]。十月入冬,毌丘俭屠杀丸都城后,派玄菟太守王颀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南沃沮竹岭[10]。东川王一旁的密友主动请兵掩护东川王撤退。由于密友、纽由等人的冒死保护,东川得以兵分三路进行反击,魏军自乐浪撤退[11]。
注
[编辑]- ^ 毌丘俭东征攻克高句丽首都. [201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0).
- ^ 三国魏·毌丘俭纪功碑. [201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 ^ 《三国志》卷30:正始三年,宫寇西安平。
- ^ 《三国史记》卷16 “……公孫度從之。延優遣弟罽須,將兵禦之,漢兵大敗。”
- ^ 5.0 5.1 "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 By Jiang-zuo Jian"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
- ^ (MyGoguryeo & Unknown year)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 ^ 《三国史记/卷17》:二十年 秋八月 魏遣幽州刺史毌丘俭 将万人 出玄菟来侵 王将歩骑二万人 逆战于沸流水上 败之 斩首三千余级 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 又败之 斩获三千余人 王谓诸将曰 魏之大兵 反不如我之小兵 毌丘俭者魏之名将 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 乃领铁骑五千 进而撃之 俭为方阵 决死而战 我军大溃 死者一万八千余人 王以一千余骑 奔鸭淥原
- ^ 《三国史记/卷17》:冬十月 俭攻陷丸都城 屠之 乃遣将军王頎追王 王奔南沃沮 至于竹岭军士分散殆尽 唯东部密友 独在侧 谓王曰 今追兵甚迫 势不可脱 臣请决死而禦之 王可遯矣 遂募死士 与之赴敌力战 王間行脱而去 依山谷聚散卒自卫 谓曰 若有能取密友者 厚赏之 下部刘屋句前对曰 臣试往焉 遂于战地 见密友伏地 乃负而至 王枕之以股 久而乃苏
- ^ 《三国史记/卷45》:魏将闻之 将受其降 纽由隐刀食器 进前拔刀 刺魏将胸 与之俱死 魏军遂乱 王分军为三道 急击之 魏军扰乱 不能陈 遂自乐浪而退 王复国论功 以密友·纽由 为第一 赐密友巨谷·靑木谷 赐屋句鸭淥·豆納河原以为食邑 追赠纽由为九使者 又以其子多优为大使者
参考书目
[编辑]- Barnes, Gina Lee.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1. ISBN 0700713239.
- Byington, Mark E. "Control or Conquer? Koguryǒ's Relations with States and Peoples in Manchur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volume 4, number 1 (June 2007): 83-117.
- Gardiner, K.H.J. The early history of Korea: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eninsula up to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 Canberra, 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0708102573.
- Gardiner, K.H.J. "The Kung-sun Warlords of Liao-tung (189-238)".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5 (Canberra, March 1972). 59-107.
- Gardiner, K.H.J. "The Kung-sun Warlords of Liao-tung (189-238) - Continued".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6 (Canberra, September 1972). 141-201.
- Henthorn, William E. A History of Korea. The Free Press, 1971.
- Hubert, Homer B. & Weems, Clarence Norwood (Ed.) History of Korea Volume 1. Curzon Press, 1999. ISBN 070070700X.
- Ikeuchi, Hiroshi. "The Chinese Expeditions to Manchuria under the Wei dynasty,"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4 (1929): 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