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璮(?—1262年8月6日),潍州人,蒙元时期军阀,为元朝的汉地世侯之一。小字松寿,父全为之际红袄军首领。一云璮本衢州徐氏子,父嘗為揚州司理參軍,全蓋養之為子云。元世祖中统二年末起兵反元,次年兵败被杀。

生平

[编辑]

父亲创业

[编辑]

李璮之父李全本为潍州北海农家子,弓马矫健,善使一铁枪,因此被称为“李铁枪”。金章宗泰和大安時代,益都(今青州)人杨安儿起事,蒙古军攻至山东,李全之母及长兄皆死,遂与次兄李福聚千余人附杨安儿。

蒙古军退去后,金朝势力复至。金迁完颜霆为山东行省、黄掴为经历官,率花帽军讨伐红袄军,杨安儿战死,其侄杨友称“九大王”,但杨友不懂军务,大权遂为杨安儿之妹四娘子(杨妙真)掌握。四娘子不久在磨旗山嫁与李全。李全成为红袄军新首领。

李全虽然后来降,但亦阴附蒙古,以取其利。而宋廷对北方义军并不信任,始终采取扼制和分化的手段,因此使得积极扩张个人势力的李全极为不满。双方不断发生摩擦,宋宝庆二年(1226年),李全与蒙古军交战,不胜,降。蒙古以李全为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与此同时,楚州军发生内讧,宋军趁机攻入楚州(今江苏淮安),尽杀李全余部。李全闻迅后,向蒙古统帅孛鲁木华黎之子)告归,率军南下。

李全欲先取通、泰二州,然后渡江直取临安。占领泰州后,进取通州、扬州,但在湾头为宋军所阻,双方僵持。李全初时小胜,但自宋绍定四年(1231年),屡为宋军所败,宋朝也削去了李全所官职。宋将赵范赵葵用计诓李全出营帐,堵塞退路,李全被迫逃走,北至新塘,陷入数尺深的泥淖。宋制勇军赵必胜等追及,用乱枪刺死。

雄踞山东

[编辑]

李全死后,其余部全部北退。李璮承袭父职,但李全原在两淮地区的地盘皆落入宋、金手中,李璮势力仅限于益都一地。但李璮通过联姻,娶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为妻,与黄金家族中“东诸侯”之长缔结起“肱脾相依”的关系。同时利用益都特在宋蒙之间特殊位置,“恫疑虚喝,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缮益兵计”[1]。十余年间,李璮扩大至山东中东部,南则与宋隔淮河相峙。

反蒙之败

[编辑]

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后,全力进行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为稳定对南宋的防御,加封益都行省李璮为江淮大都督,节制驻边的蒙古、汉军。之後忽必烈對阿里不哥發動北征,李璮借口防御南宋,拒不出兵。并且谎报宋朝敌情,借以获得赏银和兵器,逐步扩充实力。与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暗通信息,计划发动叛乱。

1262年正月,在京师为人质的李璮之子李彦简逃归。1262年2月22日,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作战之机,李璮起兵反蒙,杀蒙古驻兵,以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海州(今连云港西)、涟水(今江苏涟水)三城献于南宋,献出山东郡县以赎其父李全叛宋之过。宋理宗授李璮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路军马、齐郡王,又恢复其父李全官爵。李璮还军益都(今山东青州市),入城后以府库财犒赏将士。骑兵攻掠蒲台(今山东利津西南),占据济南。

忽必烈得知后,命水军万户解诚、张荣实,大名万户王文斡、万户严忠范会师东平济南万户张宏、归德万户邸浃、武卫军砲手元帅薛军胜等会师滨州棣州,诏济南路军民万户张宏、滨棣路安抚使韩世安修城池,尽发管内民户为兵,做好应战准备。二月十八日,忽必烈急召命宗王哈必赤总督诸道兵征李璮,行万户史枢、北京宣抚撒吉思、行军总管张弘范等将从征。三月十七日,李璮率军出掠辎重,被史枢韩世安阿术等于高苑老僧口击败,死四千余人,李璮率军退守济南。

四月,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泽专征。哈必赤率领十七路兵树栅凿堑,李璮乘夜率军突围,蒙古将怀都率军反击,斩杀百余人,俘虏二百余人,夺兵仗数百,李璮退入济南城内死守。南宋知淮安州兼京东招抚使夏贵攻打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滕州(今山东滕州市)、徐州(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今江苏邳州市南)等七州和蕲城(今安徽宿州南)等四县。

五月初五,史天泽至济南,哈必赤及真定路行军千户奥敦希尹建策,筑外城围困,深沟高垒,待其粮绝。史天泽与哈必赤定议,诸军离城数里开河筑环城,共三河三城围困济南,进行长期围困。忽必烈派撒吉思安抚益都百姓,各务农功。六月,李璮同党太原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等想要起兵响应,事泄被杀。南宋知李璮被围,派军赴援,进至山东不敢前进,于是引军南归。七月十三日,李璮军向城西突围,陷于張弘範所挖深壕中,为伏兵杀死。再派军从城西南大涧突围,又被史枢所部击败,死伤不可胜计。

济南被围四月,城中粮尽。为定军心,取城中子女赏将士,分军就食民家,不足则以人为食。军心涣散,众叛亲离,李璮爱将田都帅也缒城出降。七月二十日,蒙古军攻克济南城,李璮见城破,手刃妻室,乘舟入大明湖,投水不死,为蒙古军所俘,被史天泽斩于军前。次日,史天泽引军东行,没有到达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李璮起兵失败,山东复为蒙古占有。忽必烈在平定李璮后,派军攻宋,相继夺回被宋侵占的七州四县。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元史·卷206》,出自宋濂元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元史/卷222》,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元史·逆臣》卷二0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