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柯蒂斯·李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柯蒂斯·李梅
Curtis LeMay
柯蒂斯·李梅上將
昵称“老鐵褲”、“大雪茄”[1]
出生1906年11月15日
 美国俄亥俄州哥倫布
逝世1990年10月1日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馬奇空軍基地
国籍 美国
军种 美國陸軍航空軍
美國空軍
服役年份1928–1965
军衔上将
统率 美國第二十航空隊
戰略空軍司令部總司令英语List of commanders-in-chief of 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
美國空軍參謀長
参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戰區
東京大轟炸
美蘇冷戰

柯蒂斯·愛默森·李梅(英語:Curtis Emerson LeMay,1906年11月15日—1990年10月1日)是美國空軍四星上將,曾擔任美国空军参谋长。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擔任喬治·華萊士美國獨立黨)副總統人選。

經歷

[编辑]

出生

[编辑]

1906年11月15日,出生於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個家庭,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放浪者,母親是一名教師,柯蒂斯·愛默森·李梅是家中長男,還有五個弟弟。

就讀俄亥俄州立大学時,完成了美國陸軍預備役軍官訓練課程。隨後離校,加入美國邊境巡邏隊。

1928年,成為航空軍官候補生,到德克薩斯州接受飛行員訓練。

1929年10月,任官為美國陸軍航空隊預備役少尉。

1930年2月1日轉任為現役,並分配至駐守塞爾弗里奇機場的第27驅逐機中隊,曾在數次戰鬥行動中執行過多種任務。

1937年,調往第2轟炸機大隊。

1938年,參與美軍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往南美大規模轉場飛行任務中,表現極為出色。到美國參加二戰前,還開拓了從南大西洋到非洲和從北大西洋到英國的空中航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

[编辑]

1942年,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柯蒂斯·愛默森·李梅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擔任少校,並負責組建第305轟炸機大隊

1942年10月率其開赴歐洲戰區,配屬在駐屯英國的美國第八航空隊下。當時,盟國空軍在對歐洲大陸進行突襲時,轟炸機群總是過早採取規避防空火力網的戰術動作,因而很少擊中目標。也就是說,他們常常徒勞往返於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抵英不久,柯蒂斯·愛默森·李梅針對轟炸機的編隊形式和轟炸技術進行了改革一次大膽的革新。

在執行某次任務之前,李梅向機組人員發佈了一條令人膽顫心驚的命令:不許採取規避戰術動作。他向滿腹疑慮的飛行員們保證:「我們將以更少的損失擊中更多的目標」。在這一輪轟炸行動中,共有6架飛機被炮彈擊中(包括李梅駕駛的飛機),但該大隊投向目標的炸彈比其它大隊多兩倍。幾週內,"無規避行動"就成了整個第八航空隊的口號。隨後,李梅重新編寫了飛行戰術手冊。後來又發明了"交錯式"飛行編隊,使得己方飛機可以輕鬆地對德國戰鬥機進行反擊,而不用擔心會射中己方飛機。在戰爭末期的太平洋戰場上,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出採用了類似的編隊和轟炸技術。

1943年9月,李梅升任為新組建的第三航空師師長。其間組織了著名的雷根斯堡空襲,在此次行動中,他率領B-17轟炸機執行前所未有的長距離穿梭轟炸任務:從英國起飛,前往轟炸德國縱深地區,最後降落北非。在此次任務中,損失了24架B-17轟炸機。

1944年底,在對納粹德國進行了近20個月的轟炸後,李梅被陸航軍高層指派轉調到太平洋戰區,負責指揮新近首個裝備B-29超級空中堡壘重轟炸機,並派駐於中國-緬甸-印度地區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XX Bomber Command)。很快的李梅就發現,在歐洲慣用的轟炸戰術並不適用於日本(原因是日本本土在7000公尺以上常見強勁的高空氣流,會將自由落下的炸彈吹離原預定目標區)。在1944年下半年時期的B-29轟炸機任務是自中國內陸的基地飛往日本,此時平均投彈命中率只有5%。主要由於後勤補給的困難(B-29的補給僅能依賴穿越駝峰的空運),B-29的引擎機械問題,以及在穿越日本占領區途中的防禦戰鬥,使得機隊的損失率及成員傷亡率面臨相當程度的困境。

1945年1月,由於上述問題的因素,陸航軍將其B-29單位轉調至新近佔領並建完成的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機場,李梅也被派來接替稍早負責重建第二十轟炸機司令部的海伍德·漢塞爾(Haywood S. Hansell Jr.)准將,並接手指揮第21轟炸機司令部(XXI Bomber Command)。此時他發現日本群島的上空的高空氣流問題仍舊無法解決,因此影響投彈精確度。最後李梅也考量到日本陸海軍航空兵的夜間戰鬥力較為低下,且日本建築多為木造建築,於是機隊改裝備燒夷彈,以夜間低空轟炸戰術轟炸日本。

1945年3月,在李梅的指揮下,由美軍B-29轟炸機群執行的東京大轟炸改為採取低空投彈的戰術,取得很大戰果,B-29轟炸機的命中率大幅提昇,並有效降低機隊傷亡。此後美軍針對日本本土進行持續性的戰略轟炸,從1945年3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期間,美軍對日本的轟炸任務,造成近50萬日本人死亡,500萬人無家可歸[2]

1945年9月戰爭結束後,李梅駕駛一架改裝過的B-29飛回美國。此次航程從日本的北海道到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並打破數項紀錄:包括美國陸航軍最大起飛重量及最遠未停留飛行。

冷戰時期

[编辑]
1951年的李梅

1948年6月,蘇聯封鎖西柏林事件發生。李梅將軍回到歐洲,擔任美國空軍歐洲地區指揮官。他組織了規模浩大的柏林空運行動,成為柏林封鎖框架的開創者。之後回到美國並重組了戰略空軍司令部(SAC),使其成核戰爭的有效工具。

1960年6月,時任美國空軍副參謀長柯蒂斯·李梅參觀了AR-15步槍的展示。他立即訂購了8,500支作為美國戰略空軍基地的防衛用途。

1961年,他擔任美國空軍參謀長,直到他於1965年退休。他對日本人的厭惡感,是起於日軍殘殺美軍戰俘,所以才有“殺日本人並沒有使我不安”的談話[來源請求]。李梅在战后积极推动亲日外交(包括使柔道进入奥运[3]),並協助日本培育航空自衛隊[4]

1964年(昭和39年)12月,李梅獲頒日本的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由時任航空幕僚長(空軍參謀長)浦茂日语浦茂駐日美軍強森空軍基地(入間基地)親自贈授之[5]

退休

[编辑]

1965年,退役。

1968年,擔任美國獨立黨副总统候选人,參加美國總統選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oot, Max. Chapter 9—Superfortresses and Firebombs: Tokyo March 9–10, 1945. War Made New: Technology, Warfar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1500 to Today. New York: Gotham Books. 2006: 268 [2013-01-16]. ISBN 978159240222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Big Cigar"—their nickname for Major General Curtis E. Lemay, commander of the 21st Bomber Command, who always had a fat stogie stuffed in his mouth... 
  2. ^ Bradley, F. J. No Strategic Targets Left. "Contribution of Major Fire Raids Toward Ending WWII".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 38. ISBN 1-56311-483-6. 
  3. ^ Black Belt - 4 1962 - 第 37 页
  4. ^ 朝日新聞夕刊昭和39年12月7日
  5. ^ GENERAL LEMAY RECEIVES JAPANESE AWARD, JOHNSON AB, IRUMA AB AND TOKYO JAPAN. The 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1964-12-07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