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狹間之戰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7年12月18日) |
桶狹間之戰 | |||||||
---|---|---|---|---|---|---|---|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今川氏 (包含遠江、三河豪族) | 织田氏(包含尾張豪族)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今川义元 †、 岡部元信(鳴海城3000人)、 朝比奈泰朝(鷲津砦攻擊隊2000人)、 井伊直盛 †、 鵜殿長照(大高城2000人)、 松平元康(丸根砦攻擊隊1000人)、 葛山信貞(清洲先遣隊4500人)、 淺井政敏(沓掛城1500人)等 |
织田信长、 佐久間信盛、 佐久間盛重 †(丸根砦)、 森可成、 丹羽長秀、 飯尾定宗 †(鷲津砦) 千秋季忠 †幡豆崎城主、本隊 佐佐政次 † | ||||||
兵力 | |||||||
總數約25,000~45,000(駿遠三78萬石加上新獲尾張領土7萬石。 被織田信長突襲的今川本隊約 5,000) | 信長奇袭队约2,000人,各砦守兵约2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3,000(根據《信長公記》、 《武德編年集成》 2,500(根據《落穗集》、 《武德大盛記》) 3,907(根據 《改正三河後風土記》[1] | 佐佐政次、千秋四郎队阵亡五十余骑(根据《信长公记》记载),各砦战损不明,信长奇袭队战损不明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桶狭間の戦い |
假名 | おけはざまのたたかい |
平文式罗马字 | Okehazama no Tatakai |
桶狹間之戰(日语:桶狭間の戦い)是一場发生於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战国时代日本的战役。
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親自率軍攻入尾張國境內,在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遭織田信長領軍奇襲本陣陣亡。戰後,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奠定其日後掌握日本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背景
[编辑]今川氏與織田氏的矛盾由來已久,尾張下四郡守護代家臣,被喻為「尾張之虎」[2]的織田信秀,與兼任駿河、遠江兩國(今靜岡縣大部)守護的今川家,為爭奪三河、尾張兩國(相當於今愛知縣)境內的利益,經歷了多次衝突。在兩次小豆坂之戰後,有「東海道第一弓」之稱的今川義元親率大軍攻入位處今川家領地和尾張之間的三河國,不但迫使織田軍撤出三河國境,還在织田信秀病故后招揽了鸣海城的山口教继。在山口教继的帮助下,今川义元成功夺取了尾張國南部的鳴海、大高(均位於今名古屋市綠區)、沓掛(豐明市沓掛町)諸城。
1552年(天文廿一年),織田信秀猝死,由嫡子信長繼任家督;由於部分家臣對信長繼位有所不滿,織田家內部出現裂痕。那年秋天,今川義元唆使鳴海城的山口教繼父子反叛織田信長,並引今川軍進入鳴海城,令知多郡歸屬今川氏領下。山口教繼在愛知郡內築笠寺砦,由今川方岡部元信、葛山長嘉、淺井小四郎、飯尾豐前守、三浦義就負責守備。山口教繼將鳴海城交給兒子守備,自己駐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砦。不久,今川氏大將太原雪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虜了信長的異母兄信廣,用來交換已故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嫡男、先前遭織田家挾持的「竹千代」(即後來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3]。
今川義元於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國(今山梨縣)守護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國(約當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城主北條氏康組成「甲駿相三國同盟」,斷絕了領國北面和東面的後顧之憂,開始積極籌劃向西進軍。1557年,今川義元讓出國主地位給嫡子今川氏真,不過仍在幕後掌控實權。
織田信長於1559年(永祿二年)基本統一了尾張國;為了對抗今川軍,便在離鳴海城20町的丹下(守備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頭、真木與十郎、宗十郎、伴十左衛門尉)、丹下以東的善照寺(守備為佐久間信盛與其弟佐久間信辰)、南中島的小村(守備為梶川高秀)、黑末川對岸的丸根山(守備為佐久間盛重)及鷲津山(守備為織田秀敏與飯尾定宗父子)築砦,又陸續在大高城附近築起丸根砦、鷲津砦,再將鳴海城和沓掛城之間的聯繫切斷,進一步孤立今川軍前線諸城通路及糧道。然而在此之前,1556年,信長岳父——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齋藤道三在與嫡長子義龍的內鬥中被殺,使信長在當時面對今川氏的擴張失去一大後盾。
今川出兵原因及兵力諸說
[编辑]1560年(永祿三年)五月,今川義元大舉入侵尾張;受限於史料,無法確定今川軍此番出兵的戰略意圖,但主要有為上洛爭奪「天下」霸權,以及純為攻略尾張領地等兩類說法。上洛假說原為江戸時代後期[4]以來一般流行的通說,現代許多歷史學研究則就後勤補給等實務面的可行性提出質疑;各種新提出的假說,包含了為奪回原尾張守護今川仲秋的舊領地,以及為救援鳴海城等。
據史料記載推測,今川義元應做了全面動員,《道家祖看记》认为是六万余。《繪本太閤記》写作五万余。《信長公記》、《三河记》、《织田真记》认为是四万五千人。《德川實紀》《武德編年集成》《總見記》《续本朝通鉴》等认为有四万多。《家忠日记》、《老人杂话》、《武家事纪》、《德川盛隆记》、《武德大成记》认为是四万人。《武功夜話》中是三万有余。小瀨甫庵《信長記》中说是数万騎。《北条五代记》认为有二万五千人。《甲陽軍鑑》中说是二万余。《足利季世记》认为是一万余人。另外,帝国陸軍参謀本部編纂《日本戰史桶狹間役》认为是二万五千人。
根据庆长乡帐,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为七十八萬石,因此今川家可动员兵力,预估为两万人到三万人之间。同样据庆长乡帐记载,尾張國石高为四十八萬石(但需要注意,1586年木曾川洪水改道后,一部分尾张地盘被划到美浓。),可動員的全部兵力據推估在14,000上下,甚至也有更高的推測值,約有17,000上下。不过,桶狭间之战时的信长未能掌控整个尾张,并且平定岩仓织田不久,对北尾张掌控力有限。因此,信长的参战兵力通常被认为在两千到四千之间。
戰鬥經過
[编辑]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義元先在駿河召開誓師儀式,然後兵分兩路沿東海道向三河、尾張進發,先鋒到沓掛川。13日,今川義元本隊到沓掛川,先鋒到達池田。14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引馬城,先鋒到達赤坂。15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吉田,先鋒到達御油。16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岡崎城,先鋒到達池鯉鮒(後來的知立市);今川義元留下5,000兵力駐守岡崎城,其餘部隊攻入守軍不足400的沓掛城。
17日,今川義元本隊到達池鯉鮒,後進入沓掛城,先鋒越過境川,進入尾張境內。18日,今川方松平元康〈後稱德川家康〉和朝比奈泰朝開始對包围大高城的丸根砦和鹫津砦發起攻擊;由于織田方守軍不足千人,一天内就被攻陷。解除围困后,今川方松平元康率軍運糧入大高城。当天晚上,信長與家老、臣下進行軍事會議,眾將大多主張堅守清洲城。據《信長公記》記載,信長當時只與重臣閒聊家常,最後只以:「夜深了,請各自退下。」一語結論[5]。
19日,黎明之时,鹫津、丸根受袭的战报接连不断传来。这时候,信长舞了敦盛之舞。唱罢“人间五十年,与下天之内相较,有如梦幻。一生享尽,岂有不灭之理”,他下令:“吹响螺号,备好甲胄”。他穿上铠甲,站着吃了饭,戴上头盔,就此出阵。此时有一众小姓随他同行:岩室重休、长谷川桥介、佐胁良之、山口飞騨守、贺藤弥三郎。[6]
主从六骑人马一气行了三里到达热田神宫,辰时,在源大夫殿宫前向东眺望,见到鹫津、丸根似已陷落,正飘着烟。这时有六骑人马、约二百杂兵。沿海岸进军接近敌人的路程较短,但由于满潮,马无法通行,姑且只得从热田走内陆,先至丹下砦,又到善照寺砦。佐久间信盛、信辰在砦前架阵,信长在此整兵并做了准备,把握了战况。 敌方今川义元,率兵四万五千(一说两万五千人),憩于桶狭间山。[6]
現代沒有「桶狹間山」這座山名,後人推測應該是沓掛城與大高城之間的中央點,該處有座標高六十四公尺的丘陵,離織田軍中島砦僅有三公里。
織田軍的奇襲
[编辑]信长到达善照寺砦后,佐佐政次与千秋四郎二人带兵三百主动攻击义元。因兵力劣势,千秋四郎、佐佐政次以及五十骑人马战死。信长得知此事后便决定移至中岛,但遭到家老们极力反对。家老们认为,通往中岛的道路极其狭窄,一旦被今川军袭击,将会非常危险。信长不听,率军移至中岛。此时,信长所率军队不满两千。[6]
移至中岛后,信长又决定出兵与义元交战,遭到家臣反对。信长不听,率军向桶狭间山进发。行军至山际时,突然下起大雨,并伴有大风,就连二、三人才能合抱的楠木也在雨中向东倾倒。天空放晴后,信长下令攻击桶狭间山上的今川军。今川军溃败,义元也抛下涂漆轿舆逃跑,但被织田军追上。今川势用了三百骑将义元包裹起来。信长也跳下战马,率领织田军与今川军交战。数次交锋后,义元身边的亲兵仅剩五十余人。此时,服部一忠袭击义元,被击中膝部而倒下。毛利良胜则趁此时攻击义元,成功取得其首级。[6]今川義元戰死、今川軍因而敗退[7]。此战,今川军阵亡三千余人。[6]
關於信長直搗今川軍旗本的具體過程,有以下兩種主要說法:
迂迴奇襲說(史料《甫庵信長記》、《武功夜話》):信長在善照寺砦時,接收到簗田政綱的情報,指今川義元正要從沓掛城前往大高城。於是信長決定在雨中迂迴地從太子根山向桶狹間奇襲,最後斬獲今川義元首級。不過近代考據義元並非駐紮於山谷間。此說法已經逐漸沒落。
正面襲擊說(史料《信長公記》):此說法認為信長其實是正面朝向桶狹間山的今川軍進軍。信長認為敵軍運糧進大高城,又與我方兩處堡壘苦戰,應已疲憊不堪。當織田軍前進至山腳時,桶狹間一帶突然變天,降下驟雨冰雹,織田軍伺機前進至今川軍附近,等天氣放晴之後趁今川軍不意之際突然出現,開始展開突擊。
此战从总体上看为两千以上的织田军击败二万五千人的今川军,而从局部来看,则是近两千织田军击败驻扎在山上的五六千今川本队。可以说,桶狭间之战是毫无疑问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今川義元之死
[编辑]今川義元的死亡經過有兩種記述:
《信長公記》中記載:信長的侍騎護衛隊(馬迴眾)中之一員服部一忠對上今川義元,用長矛刺向義元,但遭義元反擊,被砍傷膝蓋因而右膝負傷。兩軍主將護衛隊趁亂格鬥,織田信長貼身護衛隊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戰,竟然斬殺了義元。大將突然殞命,今川軍陣腳大亂,織田軍士氣大振,此役以大勝告終。
《改正三河後風土記》則記載毛利新助得以斬殺今川義元純屬偶然,混戰中今川義元還咬斷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時日本仍然實行類似中國戰國時代秦國的首級論功治;換言之想要升官希望領賞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須用敵人的首級來交換。信長在突擊前下達取消首級制,被認為是一開始就瞄準了敵方大將今川義元之首級。
拂曉的時候信長在桶狹間接受毛利新助呈貢的今川義元首級後,便率軍回到了清洲城。等到今川義元的腦袋被展示在清洲城之後,義元的叔父蒲原氏政、外甥久能氏忠、妹婿淺井政敏三人亦遭處決。三浦左馬介義就、庵原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長嘉、葛山安房守元清、江尻民部少輔親良、伊豆權守元利、岡部甲斐守長定、藤枝伊賀守氏秋、朝比奈主計介秀詮等人也因為這場戰役而殞命。
位在鳴海城的岡部元信本欲死守不棄,但勢已至此,遂修書通告信長,以自己撤出鳴海城為條件,交涉請求交換將義元的首級賜回帶到駿河安葬。信長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義元塚,執行千僧誦經法會,隆重超渡祭祀。
5月23日,今川軍撤回駿府;松平元康則趁機佔據其本家居城岡崎城,擺脫今川家的支配。
此後,松平元康切斷與今川家的所有關係,並與兒時玩伴織田信長結為同盟。數年後改姓名為「德川家康」(織田家在江戶幕府時期代代仍是旗本之一)。
影響
[编辑]此役之後,今川氏迅速衰亡;而少年期被人蔑稱「尾張的大傻瓜(日语:尾張の大うつけ)」的織田信長則一戰成名,從此展開對美濃等鄰國的侵攻,進而稱霸近畿地方,在中日本、西日本很大範圍內終結了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的局面。織田信長的霸業,成為了後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基礎。
此外,松平元康(後來改名為德川家康)脫離了今川氏的支配獨立,進而與信長締結左右了日本歷史走向的「清洲同盟」,最終得以躋身安土桃山時代日本中央政權的核心。
逸話
[编辑]翻版
[编辑]幸若舞《敦盛》
[编辑]據《信長公記》所述,永祿三年五月十九日出陣前,信長獨自跳了幸若舞《敦盛》(而非能劇《敦盛》)。但田宮篤輝根據山澄英龍《桶狭間合戦記》、《信長公記》以及相關史料考察所著的《新編桶狭間合戦記》所記載卻是出陣前夜的行前宴中在家臣前跳的幸若舞《敦盛》。
幸若舞《敦盛》原文與中譯如下:
思へばこの世は常の住み家にあらず (人生須臾 剎那生起 生已即滅)
草葉に置く白露、水に宿る月よりなほあやし (猶如 白露寄於葉 新月宿於水)
金谷に花を詠じ、榮花は先立つて無常の風に誘はるる (詠嘆京花舞謝 沉醉於無常之風 散盡萬般榮華)
南楼の月を弄ぶ輩も 月に先立つて有為の雲にかくれり (遊賞樓月隱現 靜待於浮雲之間 退去一切凡俗)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人生五十年 與化天相比 瞬如夢幻)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既享有此生 豈得不滅乎)[8]
據《信長公記》所述,信長跳的是其中一段,且化天變成下天(四天王天):
人間五十年、下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目前戰國研究學者並未提出此變更的原著者以及歷史脈絡,而是提出通俗的解釋:可能由於戰國時期武將平均壽命都在50歲左右,下天一晝夜對應人間五十年較符合當時的情況而做的改動[9]。
註腳
[编辑]- ^ 小和田哲男著,『戦史ドキュメント 桶狭間の戦い』,学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学研M文庫》(2000年,ISBN 4059010014),頁216。
- ^ 「尾張の虎」的『織田信長』,織田信秀天文十三年(1544)、美濃稻葉山侵攻失敗,天文十七年(1548)三河小豆坂之戰失敗、天文十八年(1549)三河安城城被攻落、同年美濃大垣城再被攻落、作為尾張之虎?
- ^ 三河松平氏在廣忠之父清康死後,勢力衰落,成為今川、織田兩強爭奪三河國支配權的對象主要;得到年幼的「竹千代」做為號召,以控制松平氏的安祥、岡崎二城,使今川氏在與織田氏的三河爭奪戰中佔得了上風。
- ^ 上洛的假說出自幕末栗原信充編纂的『重修真書太閤記』
- ^ 信長公記原文.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27).
- ^ 6.0 6.1 6.2 6.3 6.4 太田牛一. 信长公记. : 卷首 桶狭間の合戦.
- ^ 由於此役織田信長出人意料、以寡擊眾的戰績,桶狹間之戰乃與1546年的河越城之戰及1555年的嚴島之戰並稱日本戰國「三大奇襲」。
- ^ 本段全文引述自《貞元年間 卷(一) 廿卅隨筆》【史.織田信長之《敦盛》】一文, ISBN 978-986-979-390-2 (PDF)。
- ^ 本段全文引述自《貞元年間 卷(一) 廿卅隨筆》【史.織田信長之《敦盛》】一文, ISBN 978-986-979-390-2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