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融化
水銀融化 | |
---|---|
| |
类型 | 益智、平台 |
平台 | |
开发商 | Ignition Banbury |
发行商 | |
模式 | 单人、多人 |
发行日 | PlayStation Portable
|
《水銀融化》[2][3](英语:Mercury Meltdown,又译作「水银熔化」[1])是由Ignition Banbury開發的益智平台游戏,於2006年10月發行。該作是2005年遊戲《水銀》的續作。該作的玩法與前作相似,玩家需透過傾斜遊戲場景將水銀引導至指定的終點。該作的開發時程較前作寬裕,且開發團隊較有經驗和聽取了玩家的意見,因此較前作簡單,而玩家於關卡選擇方面限制较少。該作加入了新的陷阱、障礙物和小遊戲。
該作的PlayStation 2(PS2)移植版《水銀融化Remix》於2006年11月發行,PS2版增加了新關卡,並針對PS2控制器最佳化。Wii移植版《水銀融化Revolution》於2007年發行,Wii版修改了關卡內容、改善畫面并使用了Wii的運動控制功能。
評論家對《水銀融化》的評價多為正面,稱讚其在關卡難度和視覺風格方面較前作有所改進。《Remix》獲評褒貶不一,評論家對於該版本的控制方式評價兩極,而部分批評該版本沒有多人模式。《Revolution》雖被批評沒有多人模式,但於運動控制方面獲評論家讚揚。
玩法
[编辑]《水銀融化》是一款益智平台遊戲。該作的玩法與前作相似,玩家透過傾斜遊戲場景間接控制畫面上的滴狀水銀,目標是將水銀引導至指定的終點。如果玩家於關卡中失去所有的水銀或未達通關條件,就須重新遊玩該關卡。玩家可以運用關卡中的尖銳物體或障礙物分離水銀。水銀可透過名為「顏料場」的裝置或與其他水銀滴合併將水銀染色。水銀混色基於三原色光模式。遊戲世界由名為「實驗室」的區域組成,共16個關卡。每關皆會有100%水銀剩餘量、獲得最高分、獲得所有獎勵星星等成就。這些成就可以分別完成,而三個成就都獲得後會取得額外成就。玩家通關後會累積總水銀量表,達成條件後會解鎖下一關卡。玩家如果於特定關卡中表現良好,會解鎖第17個關卡[4][5]。
該作增加了圓形場地「遊樂場」,玩家可以於此處遊玩或測試關卡中出現的物體。該作引入了型態的概念,水銀可以於「熱態」、「冷態」、「固態」等型態切換。熱態使水銀變為易分離的液體,可以快速移動;冷態使水銀變為半固體,移動速度較熱態緩慢且較不易分離;固態使水銀變為不會分離的固體球,並可以於軌道上移動。玩家可透過無線隨意網路或線上基礎架構網路遊玩多人模式。多人模式中,玩家之間會於先前解鎖的單人模式關卡相互戰鬥,關卡中的掉落物取代原先的獎勵星星,這些掉落物可協助拾取者或阻礙對手[4]。
除主要內容外,該作加入了五款小遊戲:Rodeo、Race、Metrix、Shove、Paint。於Rodeo中,玩家需傾斜遊戲場景防止水銀掉落;於Race中,玩家在賽道上與水銀競賽;Metrix是消除类益智遊戲,玩家於遊戲給定區域下將三滴以上的水銀組成一組並消除;Shove的玩法與冰壺相似,玩家將水銀瞄準目標物的中心點並避開陷阱;於Paint中,玩家移動水銀,在對手之前將盤子塗成各自的顏色。玩家可透過收集獎勵星星解鎖小遊戲,所有小遊戲皆可以於單人或多人模式下遊玩[4]。
開發與發行
[编辑]《水銀融化》由Ignition Banbury(前身為Awesome Studios)開發。開發初期,前作《水銀》的設計師阿徹·麥可萊恩從Ignition Banbury離職,但該事件未影響遊戲的開發[6]。前作為配合PlayStation Portable(PSP)推出,在緊迫的開發時程下完成,導致其遊戲內容不完善。自前作發行後,開發團隊在開發PSP遊戲方面的經驗較為豐富,使《水銀融化》更接近他們起初對前作的要求[6][7]:1。開發團隊運用了賽璐珞渲染設計,使該作較前作有所區別,旨在吸引更多玩家。開發團隊發現很多評論認為前作的關卡難度過高,所以他們於該作降低難度、使難度曲線更加一致,並讓關卡之間不會過於線性[7]:2。該作原先預計於2006年9月在歐洲發行,並計劃加入可下载内容(DLC)[8],但發行日期後被推遲[9]。該作由Ignition Entertainment於2006年10月3日在北美發行,雅達利於10月6日在歐洲發行[9][10]。該作於2010年10月19日連同《水銀》作為限量版捆綁發行[11]。Ignition Entertainment於2011年6月28日在电子娱乐展宣布將推出該作的iOS版本[12]。
開發團隊於2006年9月15日公佈該作於PS2移植版本《水銀融化Remix》,該版本運用了DualShock控制器的第二個類比搖桿和振動功能。該版本增加新關卡,使總關卡數達200個以上[13]。《Remix》於2006年11月24日在歐洲發行,12月4日在北美發行[14][15]。
該作的Wii版本《水銀融化Revolution》由PS2版本移植[16]。開發團隊於任天堂發表代號為「Revolution」(Wii前身)的次世代主機後就開始研發,其中運用了運動控制功能。他們之後在2006年电子娱乐展向任天堂提議,並獲後者批准[17][18]。開發團隊以原本打算用於前作,尚未完成的GameCube引擎為基礎開發,並加入傾斜感應玩法[16]。該版本增加新關卡、改善難度曲線和《Remix》的画面[16][19]。該版本除傾斜感應玩法外,開發團隊也提供了對Wii傳統控制器的支援,但不支援GameCube控制器[18] 。《Revolution》於2007年6月8日在歐洲發行,10月17日在北美發行[20][21]。
反應
[编辑]评价 | |||||||||||||||||||||||||||||||||||||||||||||||||||
---|---|---|---|---|---|---|---|---|---|---|---|---|---|---|---|---|---|---|---|---|---|---|---|---|---|---|---|---|---|---|---|---|---|---|---|---|---|---|---|---|---|---|---|---|---|---|---|---|---|---|---|
|
根據评论聚合网站Metacritic,《水銀融化》的PSP和Wii版本獲評「正面評論為主」[23][24],PS2版本獲評「褒貶不一或中庸」[22]。該作的PSP和Wii版本被列入2010年版《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之一[39]:16,並獲頒IGN 2006年度PSP遊戲「最佳益智游戏」獎[1]。於該作的PSP版本,評論家讚揚其在關卡難度和視覺風格方面的改進[25][31][28][34][38]。Eurogamer的汤姆·布拉姆韦尔稱讚其難度曲線更加一致和多樣的關卡設計[25]。IGN的Nix認為該作的賽璐珞彩現設計和亮色系風格,較前作的冷鋼(cold-steel)設計而言更加明亮、有趣。Nix也解釋此種設計使他容易得知水銀滴的形狀,和它何時消散[31]。GameSpot的亞歷克斯·納瓦羅表示該作明亮且色彩豐富的風格使關卡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28]。PALGN的盧克·范勒弗朗認為該作的場景雖無史詩感,但確實感到更生動[34]。Pocket Gamer的歐文·比內拉克表示該作於幾乎所有方面都較前作進步[38]。
評論家對《Remix》的評價褒貶不一。GameZone的Jkdmedia和PALGN的戴维·洛皆稱讚該版本經改進的鏡頭控制[30][35]。納瓦羅認為新的鏡頭控制方式太過靈敏,於某些場景下會造成更多失誤,並批評該版本沒有多人模式,使其於聚會遊玩時變得乏味[29]。Nix提到該版本於搖桿手感方面不如PSP版本良好[32]。
評論家對《Revolution》的評價較為正面,並著重讚揚運動控制方面[36][26][33][27]。PALGN的勒弗朗稱讚了運動控制功能的效果[36]。布拉姆韋爾認為與當時的其他Wii遊戲相比,該版本的控制方式較為完善,且對所有玩家而言都易於理解[26]。IGN的Bozon表示該版本引入的運動控制功能與Wii遙控器完美契合[33]。GamePro的埃米莉·巴利斯特列里提到新的運動控制功能既新鮮又有趣,但批評該作沒有多人模式[27]。《Play》的希瑟·坎贝尔對該版本的批評較為嚴厲,表示Wii平台上已有相似遊戲,而該作的美術風格不像《Kororinpa》等遊戲具有吸引力[37]。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2006年最好的游戏 年度评选结果揭晓. 新浪新聞. 2006-12-27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水银融化专题. 篝火营地.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小王子. PSP休闲类《水银》《水银融化》登陆PSN美服. 电玩巴士psp. 2009-11-09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中国大陆)).
- ^ 4.0 4.1 4.2 Mercury Meltdown Manual. Ignition Entertainment. 2006-10-03 (英语).
- ^ Guy Cocker. Mercury Meltdown Hands-On. GameSpot. 2006-06-23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英语).
- ^ 6.0 6.1 Orry, Tom. Mercury Meltdown Interview. VideoGamer.com. 2006-06-27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英语).
- ^ 7.0 7.1 Cundy, Matt. Mercury Meltdown: Developer Interview. GamesRadar+. 2006-06-23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英语).
- ^ Kombo. Mercury Meltdown dated. GameZone. 2006-05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英语).
- ^ 9.0 9.1 The PSP Games of Fall 2006. IGN. 2006-09-01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英语).
- ^ Mercury Meltdown at games retailers. Pocket Gamer. 2006-10-06 [2019-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英语).
- ^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 Mercury Meltdown -- 2 Games in 1!. GameSpy.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英语).
- ^ E3 2011: UTV Ignition Games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and Mercury Hg. IGN. 2011-06-28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英语).
- ^ Ignition Entertainment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the Playstation 2. Ignition Entertainment. 2006-09-15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4) (英语).
- ^ Mercury Meltdown Remix. Eurogamer. 2006-11-24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PS3 game releases for the week of December 4th. engadget. 2006-12-03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英语).
- ^ 16.0 16.1 16.2 Kombo.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Game Zone. 2012-05-04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英语).
- ^ Thomas, Lucas. Nintendo's History at E3: 2006. IGN. 2011-05-15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 18.0 18.1 Tom Bramwell.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Eurogamer. 2007-01-15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 ^ Mike Jackso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电脑与电子游戏. 2007-01-08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英语).
- ^ Mercury Wii gets solid date. Eurogamer. 2007-05-11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英语).
- ^ Break Open the Thermometer: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Launches on the Wii Today!. Gameindustry.biz. 2007-10-17 [201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22.0 22.1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PlayStation 2 reviews.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英语).
- ^ 23.0 23.1 Mercury Meltdown for PSP reviews.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6) (英语).
- ^ 24.0 24.1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for Wii. Metacritic.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6) (英语).
- ^ 25.0 25.1 25.2 Bramwell, Tom. Mercury Meltdown: The sequel. Butter whole lot better.. Eurogamer. 2006-06-14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英语).
- ^ 26.0 26.1 26.2 Bramwell, Tom.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Eurogamer. 2007-06-07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英语).
- ^ 27.0 27.1 27.2 Emily Balistrieri.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GamePro. 2008-03-04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9) (英语).
- ^ 28.0 28.1 28.2 Navarro, Alex.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GameSpot. 2006-10-10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29.0 29.1 Navarro, Alex. Mercury Meltdown Remix Review. GameSpot. 2006-12-13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30.0 30.1 Jkdmedia. Mercury Meltdown Remix – PS2 – Review. GameZone. 2012-05-04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英语).
- ^ 31.0 31.1 31.2 Nix. Mercury Meltdown. IGN. 2006-10-09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32.0 32.1 Nix. Mercury Meltdown Remix. IGN. 2006-12-11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英语).
- ^ 33.0 33.1 33.2 Bozo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IGN. 2012-05-15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3) (英语).
- ^ 34.0 34.1 34.2 Leuveren, Luke Van.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Keeping the Temperature Hot?. PALGN. 2006-10-03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1) (英语).
- ^ 35.0 35.1 Low, David. Mercury Meltdown Remix Review. PALGN. 2012-05-04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9) (英语).
- ^ 36.0 36.1 36.2 Leuveren, Luke Van.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Review: The temperature is rising.. PALGN. 2007-06-12 [201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英语).
- ^ 37.0 37.1 Heather Campbell.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Not how i roll. Play. 2007-10: 90 [2019-08-11] (英语).
- ^ 38.0 38.1 38.2 Bennallack, Owain. Mercury Meltdown review. Pocket Gamer. 2006-10-19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英语).
- ^ Mott, Tony (编). 1001 Video Games You Must Play Before You Die. Universe Publishing. 2010-10. ISBN 978-184403766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