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独乐寺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独乐寺
观音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天津市蓟州区[註 1]
坐标40°02′39″N 117°23′48″E / 40.04417°N 117.39667°E / 40.04417; 117.39667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84
认定时间1961年3月4日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是中国大陆目前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註 2]。独乐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为辽圣宗统和二年(984年)重建,被公认为辽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两座建筑内的数尊塑像也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但与建筑一样都历经后代的维修和改动。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独乐寺内其他建筑都是明代以后修建,包括寺内东部的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行宫

1930年代,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1]

目前,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3]

名称来源

[编辑]
独乐寺山门匾额,梁思成所拍摄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而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4]

历史

[编辑]

明代以前

[编辑]

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4]

明清时期

[编辑]

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户部郎中王于陛督饷蓟州时独乐寺曾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据此记载考证,明代对独乐寺的这次修葺应该在在万历年间后期。而史书中所记载的“重修”,亦仅仅限于独乐寺的油饰彩画,故云“金碧辉映,庄严钜丽”,独乐寺的寺阁结构没有因修缮而更改也。明末,蓟州惨遭清军屠城三次,相传全城人民集中至独乐寺及塔下寺,抵死保护,故城虽遭屠,而寺却无恙,这一历史典故足以表示蓟人对独乐寺的爱护以及独乐寺的历史意义。在王于陛修葺以后六十余年,王弘祚再度修复之。王弘祚以崇祯十四年(1614年)“自盘阴来牧渔阳”。[5]

清代乾隆皇帝曾多次到访独乐寺,并曾赋诗。乾隆十年,清高宗到访独乐寺,作《寄题独乐寺》:“欲留羲御问迁移,便是拈花不语时。丈六金身应好在,春风过客偶相思。禅心远逐穿云磬,古迹空传没字碑。烟柳丝丝新绿嫩,即看拖地有长眉。”[6]后又作《独乐寺——时命重修落成,路便临憩》:“葺修尚识统和年,龙象重教焕法筵。讵有废兴萦白业,徒闻翰墨说青莲。往来几为飞吟兴,布施非关种福田。小憩便教清跸去,我非独乐祗忧先。”[6]在清代时,独乐寺一度成为禁地,平民不得入内。

民国时期

[编辑]
调查独乐寺时的梁思成

辛亥革命以后,独乐寺复归还于民众,一时香火极盛。民国六年(1917年),划拨西院为师范学校,自此的几年中一直为教育用途。民国十三年(1925年),陕军来到蓟县,驻扎于独乐寺,是为寺内驻军之始。民国十六年(1928年),北洋政府蓟县保安队驻扎在独乐寺,对于独乐寺的装修有所损坏。民国十七年(1929年)春,驻军阀孙殿英部军队,十八年春才离开。这一年中,对古建的破坏行为最为严重。但是,与当时清东陵盗陵案相比,独乐寺所受到的损坏则较轻。北伐成功以后,中国国民党在蓟县的党部成立,一时破除迷信之声,甚嚣尘上,于是党委中有倡议拍卖独乐寺者。蓟县当地民众纷纷表示不满和反对,因此这一提议未能实现。[5]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寺被划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包括观音阁、山门以及东西院座落。东西院及后部正殿皆改为校舍,而观音阁和山门则保存未动。南面栅栏部分被围以土墙,于是无业游民对寺加以无聊之涂抹撕拆。当时蓟县乡村示范学校的主事者对于建筑保护备至。观音阁山门十余年来备受灾难后归学校管理,保护工作逐渐好转,但是社会及政府对于独乐寺等古建的保护犹为亟不容缓。[5]

中国营造学社独乐寺专号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29日,日本学者关野贞驱车去往清东陵调查途径蓟县县城时,无意间透过车窗发现路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于是便停车从旁门进入。偶然来到独乐寺的关野贞,一眼便认定这是非常古老的辽代建筑。[7]同年,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亦有赴蓟县考察的计划。但由于行装甫竣、时局动荡而作罢。民国廿一年(1932年),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调查后整理并发表的学术论文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5][7]

1949年以后

[编辑]

1961年,独乐寺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8]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各地频发针对文物特别是宗教建筑的大规模破坏活动。梁思成冒险抵达蓟县,提出要为观音阁“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促成国家文化部当年拨款9000元,由河北省古建队施工安装完毕,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1]1972年,观音阁进行修整时发现了壁画。经过考证,这些壁画是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一次大修独乐寺时,被覆盖上一层约1厘米厚的灰而被掩盖的。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导致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墙皮部分脱落,但梁架未见歪闪,颇为难得。从此,独乐寺历经千年经受多次地震而不倒塌的独特抗震性能开始成为建筑领域的研究课题[9]。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独乐寺维修工程立项,并列为国家重点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1993年,国家文物局将独乐寺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10]1998年,观音阁曾进行过一次维修,维修时从观音阁上取下的木料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等相关研究,还在观音阁顶上发现了唐代的莲花勾头。[11]

核心建筑

[编辑]
独乐寺
位置天津市蓟县
建成时间628年
评定时间2005年8月31日
等级特殊保护

独乐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和观音阁以及始建于清代的行宫等。

山门

[编辑]
独乐寺山门

独乐寺山门,即独乐寺的大门,其面阔三间[註 3],进深二间[註 4],共有柱十二根,单檐庑殿顶。当心间面阔6.10米,中柱间安装大门,为出入独乐寺的孔道。梢间面阔5.23米,南面二间立哼哈二将两天王像,北面二间原来是否有像尚待考证。中柱与前后檐柱间之进深为4.38米。因进深较少于梢间面阔,故垂脊与正脊相交乃在梢间之内而不正在中柱之上[5]。山门的台基为石质,颇低,高约0.50米。前后台出约2.20米,而两山台出则为1.30米,显然不备行人绕门或在两山檐下通行者。南面石阶三级,颇短小,宽不及一间,殆非原状。盖阶之“长随间广”,自李明仲至于今日,尚为定例,明仲前百年,不宜有此例外也。北面石阶已毁,当与南面同。[5]由于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而脊端鸱尾形制成遒劲,给人以庄严稳固的感觉;内部不用天花斗拱等构件全部显露可见,因而它们的装饰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山门后部的明间,恰可把观音阁收入视线范围之内,既无遮挡,也无多大空隙,这种空间关系处理,显然是建造者有意设计[5]。屋顶各面斜坡相交成脊,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尾及其背后的兽头是现存于中国境内建筑原位上的最早实例[12]。建筑整体青瓦红墙,南面额曰“独乐寺”,相传出自严嵩手笔。[13]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尤为后世所罕见[5]

观音阁

[编辑]
观音阁
“观音之阁”匾额

独乐寺内观音阁,高23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被认为是保护阁内的巨型观音像而修建。观音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落款为“太白”,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这一传说得到了历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的考证和认同。[14]

独乐寺内观音阁的形式,与寺内石碑中的记载相符,“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观音阁是一座三层的木构楼阁,其中第二层是暗层,外观是两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使用了24种不同的斗拱榫接,没有使用任何钉子,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地震,但仍然屹立不倒,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观音阁中央置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十一面观音像,高16米,穿过中间三层空井,直达屋顶,头顶有十尊小佛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泥塑像。第三层明间在主像上覆以藻井,左右次间则用平綦。阁的外形,因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坐,上层覆以坡度和缓的歇山式屋顶,从而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朝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5]

主殿内的十一面观音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的珍品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观音塑像。殿内的辽代彩塑珍品及壁画,和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这是古代雕塑家以当时生活的人物形象施于佛图的典型实例。[5]

行宫

[编辑]
独乐寺行宫正面

独乐寺内的行宫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而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清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现今仅存的一处皇帝行宫。乾隆之后的皇帝也都来过独乐寺行宫,并留下了大量赞美独乐寺的诗篇。[6]2004年,清代行宫由政府出资被依照旧貌修缮,修缮过程中乾隆皇帝亲手写的、目前保存成组规模最大的28块107篇御笔碑刻全部都镶进了行宫的回廊之中。行宫现存有正殿一层,附属建筑三间,修复过程中恢复了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清代行宫可以独立成院。[15]

相关研究

[编辑]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其著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5]

辽代统和二年(984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阁之再建,实在北宋初年。《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于营造术的典籍,亦为现存研究宋代建筑的唯一著述。《宋代营造》初刊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当时再次修建的独乐寺观音阁已经有116年历史。而统和二年,距离唐朝结束的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仅有77年。以年月论,距离唐末尚近于宋代营造法式刊行之年。而且蓟县在当时地处边境之地,在地理上与中原地区距离较远、比较隔绝。[5]

梁思成分析,在唐代地属中国,其文化自直接受中原影响,五代以后,地属夷狄,中国原有文化,固自保守,然在中原若有新文化之产生,则所受影响,必因当时政治界限而隔阻,梁思成据此判断在观音阁再建之时,中原建筑若已有新变动之发生,在蓟北未必受其影响,而保存唐代特征亦比较多。如观音阁者,实唐宋二代间建筑之过渡形式,而研究上重要之关键也。[5]

阁内十一面观音

梁思成在发现独乐寺之初即强调建筑物所具有的突出的唐代风格,并且推测独乐寺创建于唐朝初年。鉴于最早提及独乐寺名称的辽代碑文就称统和二年(984年)的工程为“再建”(建筑物)以及“重塑”(观音像),因此建筑和雕塑应是984年以前创建。而除了梁思成提到的观音阁的建筑整体风格以及观音阁两尊胁侍的风格唐风浓郁之外,近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辽代建筑研究课题组进而发现了另外几方面的证据,从而把独乐寺观音阁的始建年代更为明确的推至唐代前期的武则天朝(7世纪末)。而1998年观音阁维修时,从对观音阁使用的移用木构件进行了碳十四测年(树轮校正),发现最早的距今1555±60年,此外还推测出在唐代两个重要时期即“安史之乱”和“会昌灭佛”前后,观音阁也分别有一次维修。[5]

针对以独乐寺观音阁为代表的辽代建筑的基本模数尺度的推定,共有过不少于五次的详细研究。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在对独乐寺研究后表示:“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

历次研究者 梁思成等 陈明达等 陈明达等 傅熹年等 郭黛姮等
测绘时间 1932年 1963年 1963年后 2000年前 2003年前
基本尺度 部分 较完整 较完整 较完整 较完整
构件尺度 部分 较完整 较完整 部分
斗拱尺度 部分 部分 较完整
柱头间距 较完整 较完整 较完整
数据来源 中国营造学社 文物博物馆研究所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文物研究所 未说明
相关文献 [5] [16] [17][18] [19] [20]

保护

[编辑]

目前,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梁思成曾在其著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对于独乐寺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和具体的建议。他认为保护独乐寺,应当首先引起社会对独乐寺文物保护的关注,使公众知晓知独乐寺在文化上之价值;以及独乐寺观音阁的阁门在中国文化史上及中国建筑史上之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及时翻修屋瓦避免水的侵入使木材腐朽,同时要注意防火和避雷,在屋脊之上安装避雷针。在翻修屋瓦的基础上,将缺损的门窗补制,其他建筑构件如无十足把握则应原样保护。同时,梁思成呼吁在社会方面,则政府立法保护。军队之大规模破坏,游人题壁窃砖,皆须同样禁止。[5]

2000年以后,独乐寺曾遭鼠耳蝠的危害,导致独乐寺中观音阁内不停出现木屑和泥土,由于蝙蝠的排泄也导致观音塑像的腋下也出现大片洇湿和裂缝,寺中的元代壁画出现类似钉子眼般的剥落。[21]由于独乐寺为木质结构建筑,因而景区管理者每年都进行多次防火演习。[22]

相关链接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961年3月4日登录时,地址为河北省蓟县
  2. ^ 辽代三大寺院为天津蓟县独乐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华严寺
  3. ^ 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为一间。
  4. ^ 进深与面阔类似,为纵深方向衡量单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丁垚. 发现独乐寺. 建筑学报. 2013, (5): 1–9. CNKI JZXB201305002.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196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3. ^ 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历史风貌建筑名单.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网. 2005-08-31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6). 
  4. ^ 4.0 4.1 佚名. 蓟县志. : 独乐寺篇.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梁思成.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1932, 3 (2). 
  6. ^ 6.0 6.1 6.2 蒋祖怡, 张涤云整理. 全辽诗话. 长沙: 岳麓书社. 1992. ISBN 7-80520-304-0. 
  7. ^ 7.0 7.1 関野貞. 薊県獨樂寺—支那现存最古の木造建築と最大の塑像. 美術研究. 1932-08. 
  8. ^ 独乐寺. 中国日报. 2009-09-23 [201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9. ^ 魏剑伟; 李铁英; 李世温. 独乐寺观音阁动力特性实测分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 (4): 430–432. doi:10.16355/j.cnki.issn1007-9432tyut.2002.04.024. CNKI TYGY200204023. 
  10. ^ 天津老建筑奏响新乐章 五大道整体拟报“国宝”. 北方网. 2009-09-21 [201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7). 
  11. ^ 独乐寺 回顾古刹历史. 腾讯旅游. 2009-05-26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0). 
  12. ^ 丁垚; 李子豪; 陈一丹; 李桃. 独乐寺山门鸱尾与背兽补记. 古建园林技术. 2022, (6): 3–6. CNKI GJYL202206001. 
  13. ^ 独乐寺 集木结构建筑大成. 北方网. 2006-12-04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14. ^ 史树青. 李白署书独乐寺“观音之阁”考. 鉴宝心得.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141–143. ISBN 978-7-80713-384-1. 
  15. ^ 御笔碑刻诗文国内罕见 逛独乐寺看乾隆御笔. 城市快报. 2004-10-05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16. ^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 
  17. ^ 陈明达. 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上). 张复合 (编). 建筑史论文集 第15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1–88. ISBN 7-302-05037-6. CNKI JZSL200201009. 
  18. ^ 陈明达. 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下). 张复合 (编). 建筑史论文集 第16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0–30. ISBN 7-302-05365-0. CNKI JZSL200202004. 
  19. ^ 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ISBN 7-112-04562-2. 
  20. ^ 郭黛姮 (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65-286. ISBN 7-112-04094-9. 
  21. ^ 古寺幽灵. 央视网. 2004-08-30 [2013-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22. ^ “千年古刹”独乐寺开展消防救生演练. 新华网. 2013-09-20 [201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