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蘊 (劉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蕴(?—477年),字彦深,小字阿答[1]琅邪临沂人。南朝宋宁朔将军、湘州刺史王僧朗的孙子,王彧之兄王楷子。

生平

[编辑]

王蘊父親王楷人才凡劣,所以王蕴不被人们礼遇,常感到羞耻。王蘊家贫窮,在擔任广德令時碰上宋明帝即位,但四方拥戴晉安王刘子勋為帝,王蕴為了憑軍事改變處境,遂抓住機會起兵支持宋明帝,並常常撫刀說:“龙泉太阿,汝知我者。”遂假宁朔将军,建安王刘休仁司徒参军,广德令如故。叔父王彧不高兴,对他说:“阿答,汝灭我门户。”王蕴回答:“答与童乌(王绚小字)贵贱异。”宋明帝最終取勝,遂以功封吉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历任中书郎黄门郎晉陵太守及義興太守,但王蘊為官卻處處貪賄放縱,將被收捕治罪,因为太后王貞風的缘故,只是免官。宋後废帝元徽初年,王蘊再當上给事黄门侍郎,後轉東陽太守。但他未到郡就任就遇上桂阳王刘休范进犯京城。當時叛軍進攻朱雀門,右衞將軍王道隆兵敗被殺,王蘊亦力戰受重傷跌在河渠裏,幸得人救起。同年叛軍被平定,王蕴转任侍中。然而在亂時開東府門迎叛軍的抚军长史褚澄卻轉为吴郡太守,司徒左长史萧惠明说:“褚澄开城纳贼,为大郡太守,王蕴被甲死战,弃而不收,赏罚如此,何忧不乱!”時主朝政的褚澄兄褚淵感惭愧,遂用王蕴为宁朔将军、湘州刺史[2][3]

王蕴轻躁薄行,当时沈攸之荊州刺史,王蕴和他交好。時以「四貴」之一掌握朝政的權臣蕭道成是沈攸之政敵,王蘊遂與攸之圖謀推翻他。王蘊藉母亲去世,罷官還都的機會,在巴陵停留十余日,期間和沈攸之商定圖謀。当时蕭道成世子萧赜为郢州行事,王蕴至郢州,想要除掉萧赜,据夏口,与荆州联合。萧赜察觉其意,称病不往,王蕴之计不得行,只能回到建康。昇明元年(477年)十二月,沈攸之於荊州起兵,當時王蘊與司徒袁粲等人秘密结谋,打算響應攸之。原本計劃是袁粲據守石頭城,在晚間尚書令劉秉任侯伯等將領入赴石頭後據石頭城起兵,另配合宮內劉韞及卜伯興率宿衞軍進攻守朝堂的蕭道成以及出兵新亭的黃回一起行動。可時劉秉卻因恐懼而過早赴石頭城,最終令計劃完全敗露,王蘊知劉秉入石頭後就知圖謀要失敗了,只好倉卒領兵前去石頭城,但被蕭道成安放在石頭牽制袁粲的薛淵阻在南門外,王蘊於是知袁粲已敗,散眾而走,逃到鬪场被擒,在秣陵市被斩[4][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據《南齊書·高帝紀上》及《南史·卷二十三》。《宋書·王景文傳》作「阿益」
  2. ^ 《南史·卷二十三》:「桂陽之逼,王道隆為亂兵所殺,蘊力戰,重創禦溝側,或扶以免。事平,撫軍長史褚澄為吳郡太守,司徒左長史蕭惠明言於朝曰:『褚澄開城以納賊,更為股肱大郡,王蘊被甲死戰,棄而不收,賞罰如此,何憂不亂!』褚彥回慚,乃議用蘊為湘州刺史。及齊高帝輔政,蘊與沈攸之連謀,事敗,斬於秣陵市。」
  3. ^ 《資治通鑑·卷一三三》:「甲午,撫軍長史褚澄開東府門納南軍,〔《考異》曰:宋書作「撫軍典籤茅恬開東府納賊」,南齊書作「車騎典籤茅恬」,蓋皆為褚澄諱耳。今從《宋略》。〕擁安成王準據東府,稱桂陽王教曰:『安成王,吾子也,勿得侵犯。』澄,淵之弟也。」
  4. ^ 《宋書·袁粲傳》:「時齊王入屯朝堂,秉從父弟領軍將軍韞入直門下省,伯興為直閣,黃回諸將皆率軍出新亭。粲謀克日矯太后令,使韞、伯興率宿衛兵攻齊王於朝堂,回率軍來應。秉、候伯等並赴石頭,本期夜發。其日秉恇擾不知所為,晡後便束裝,未闇,載婦女席捲就粲,由此事泄。先是,齊王遣將薛淵、蘇烈、王天生等領兵戍石頭,云以助粲,實禦之也。又令腹心王敬則為直閣,與伯興共揔禁兵。王蘊聞秉已奔,歎曰:「今年事敗矣!」時齊王使蘊募人,已得數百,乃狼狽率部曲向石頭。本期開南門,時已闇夜,薛淵等據門射之,蘊謂粲已敗,即便散走。齊王以報敬則,率所領收蘊殺之,並誅伯興。」
  5. ^ 《宋書·王景文傳》:景文兄子蘊,字彥深。父楷,太中大夫,人才凡劣,故蘊不為群從所禮,常懷恥慨。家貧,為廣德令,會太宗初即位,四方叛逆,蘊遂感激為將,假寧朔將軍,建安王休仁司徒參軍,令如故。景文甚不悅,語之曰:「阿益,汝必破我門戶。」阿益者,蘊小字也。事寧,封吉陽縣男,食邑三百戶。為中書、黃門郎,晉陵、義興太守,所蒞並貪縱。在義興應見收治,以太后故,止免官。廢帝元徽初,復為黃門郎,東陽太守。未之郡,值桂陽王休範逼京邑,蘊領兵於朱雀門戰敗被創,事平,除侍中,出為寧朔將軍、湘州刺史。蘊輕躁,薄於行業,時沈攸之為荊州刺史,密有異志,蘊與之結厚。及齊王輔朝政,蘊、攸之便連謀為亂,會遭母憂,還都,停巴陵十餘日,更與攸之成謀。時齊王世子為郢州行事,蘊至郢州,謂世子必下慰之,欲因此為變,據夏口,與荊州連橫。世子覺其意,稱疾不往,又嚴兵自衛,蘊計不得行,乃下。及攸之為逆,蘊密與司徒袁粲等結謀,事在粲傳。事敗,走鬬場,追禽,斬於秣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