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屯燉倫堂

坐标24°00′09″N 120°39′11″E / 24.0024656°N 120.6530206°E / 24.0024656; 120.653020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屯燉倫堂
草屯燉倫堂
位置 臺灣南投縣草屯鎮加老路364號
坐标24°00′09″N 120°39′11″E / 24.0024656°N 120.6530206°E / 24.0024656; 120.6530206
建成时间1830年
官方名称草屯燉倫堂
類型登錄等級:縣(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祠堂
评定时间1993年2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草屯燉倫堂在南投縣的位置
草屯燉倫堂
草屯燉倫堂
草屯燉倫堂在南投縣的位置
草屯燉倫堂內景
草屯燉倫堂大門近照

草屯燉倫堂,俗稱頂茄荖洪祖厝[1],建立於道光十年(1830年),為一座位於台灣南投縣草屯鎮在地大族洪氏的家族祠堂,亦為南投縣唯一被指定為縣定古蹟的私有祠堂。

沿革

[编辑]

雍正之前,南投草屯地區為平埔族洪雅族北投社之獵場,行政區隸屬於北投堡,為一望無際的茅草荒原。當時漢人向平埔族人耕地,並修建水利工程八堡圳,以引濁水溪之水灌溉耕地。[2]:26[3][4][5]

雍正嘉慶年間,洪氏家族從中國大陸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分批來台開墾,各自形成「和蒼」、「性植」、「敦樸」等三大房系,其開墾地區遍及草屯鎮石川、加老、御史、北勢、新庄、新豐等里,彰化縣芬園鄉嘉興、茄荖以及台中市霧峰鄉六股、舊社、萬斗六等地區。[3][4][5]

乾隆年間,草屯地區形成洪姓、李姓、林姓、簡姓四大氏族之血緣聚落。[3][4][5]

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七月,洪氏祖籍地,因為吳、林兩姓氏族勢大逼人,四處劫掠五穀、金銀、牛羊,洪氏第廿七世的洪秉正被迫舉家遷台,成為洪氏敦樸派下陽明派的渡臺祖,該陽明派族人來台初期,居住於彰化縣北投堡頂茄荖庄后五張犁份(今加老里舊厝),並興建水利工程,引用烏溪之水,灌溉頂茄荖下茄荖以利開墾,使得開墾之地成為水田。[4][5]

1830年(清道光十年),洪氏陽明派族人於草屯頂茄荖,建立敦樸派下第六、七房之宗祠「燉倫堂」,名稱以「燉燉彝倫」的縮寫「燉倫」為名,「燉」含有家族旺盛之意,「彝倫」則期望族人能察人倫,遵守道、義、理、序,共襄倫理道德之盛況[4],其堂內則供奉著洪文色及洪氏後代之神位,後世族人稱其為「祖厝」[2]:26[1]。該堂建立後,每年皆舉行古禮春、秋祭儀兩祭,經費由派下親族支付。[3]

戰後,燉倫堂長期借給草屯鎮公所辦活動使用,並由該公所協助整修。[3]

燉倫堂為洪氏在草屯建立的祠堂、古厝中創建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祠堂[1],其整修紀錄,除了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該堂前殿遭大水沖擊並修復以及1905年(日明治三十八年)、1919年(日大正八年)的局部整修,至今無重大整修的紀綠,依然保有原風貌。[4][3]

1993年(民國八十二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草屯燉倫堂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亦為南投縣唯一被登錄為古蹟的私有祠堂。[4][5]

建築

[编辑]

草屯燉倫堂為三開間二進兩廊之建築,採閩南傳統四合院形式,坐東朝西,面向洪氏祖籍地漳州,建築面寬12.6公尺、深24.4公尺,佔地307.43平方公尺。大木結構依循漳州風格,門窗多漆為黑色,無鮮豔的裝飾和彩繪,呈現出古樸潔淨與莊嚴肅穆之風格。前殿則採凹式平面,不另設檐柱,以前點金柱作為門柱用,凝聚出緊湊的前置空間,前殿的兩側兩開間的廂廊與正殿連接。正殿採敞廳式手法處理,中央做有神龕,次間不設從祀神位。建物構造為就地取材,以杉木、土埆面和砂岩為主,中庭則為夯土,前殿與正殿面為單檐燕尾脊板瓦屋面,屋脊較一般廟宇平直,僅在翼角略為揚起,規帶與正脊相接處略向內收,在視覺上有緊箍效果。[5][3]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燉倫堂簡介. 草屯鎮公所資訊網 (中文(臺灣)). 
  2. ^ 2.0 2.1 南投縣三級古蹟草屯燉倫堂之研究與修護計劃.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199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草屯燉倫堂. 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資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草屯燉倫堂. 文化部文化空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5.5 草屯燉倫堂. 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