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華盛頓堡攻城戰

坐标40°51′11″N 73°56′17″W / 40.853°N 73.938°W / 40.853; -73.938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盛頓堡攻城戰
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一幅描繪華盛頓堡攻城戰的圖畫。圖畫以曼哈頓島東北為視角,描繪英軍及黑森士兵橫過哈林河(近景),攻打華盛頓堡所在的山地。背景的垂直峭壁為哈德遜河西岸。
日期1776年11月16日
地点40°51′11″N 73°56′17″W / 40.853°N 73.938°W / 40.853; -73.938
结果 英軍勝利
参战方
美国 美國 英国 英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喬治·華盛頓
美国 彌敦內爾·格連
美国 羅拔·麥高(被俘)
英国 威廉·何奧
黑森 威廉·馮·克尼普豪森
英国 珀西伯爵
英国 愛德華·馬修英语Edward Mathew
英国 查爾斯·康沃利斯
兵力
3,000人 8,000人
伤亡与损失
59人死
96人受傷
2,837人被俘
84人死
374人受傷

華盛頓堡攻城戰(英語:Battle of Fort Washing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美國之間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776年11月16日。

英軍在白原戰役取勝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未有北上追擊大陸軍,而是調頭向南,將駐守曼哈頓華盛頓堡英语Fort Washington (New York)的3,000名大陸軍包圍。至於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則再次犯下戰略錯誤。他先將主力部隊留守白原市以北的山地,自己只帶著2,000人到華盛頓堡對岸的李堡增援;華盛頓亦沒有及時撤走華盛頓堡的士兵,更相信寡不敵眾的大陸軍能夠死守。結果,何奧在獲得降兵提供的情報後,於11月16日向華盛頓堡發動三面夾攻,輕易將堡壘包圍,並迫使華盛頓堡全軍投降。

華盛頓堡攻城戰後,何奧隨即派查爾斯·康沃利斯渡過哈德遜河,追擊兵力薄弱的華盛頓。結果華盛頓在11月20日帶著3,500名士兵,慌忙撤離李堡,遺下大量武器、補給以及建造工具。隨後一個月,華盛頓向新澤西州南部艱苦撤退,士兵不斷脫逃,而大陸議會也在休會後逃離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美國革命因此陷入覆滅邊緣。要到華盛頓在12月26日於特倫頓戰役取勝,革命才起死回生。

背景

[编辑]

華盛頓堡英语Fort Washington (New York)憲法堡(後來更名李堡)兩座要塞,是華盛頓在長島會戰前派人所建造。這兩座堡壘分別位於紐約州新澤西州哈德遜河河岸,身處峭壁頂峰,目的是阻止英國軍艦溯河而上,繞道攻擊曼哈頓島背面。

1776年10月,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委派珀西伯爵的部隊留守南曼哈頓後,在曼哈頓東北面的布朗克斯登陸,試圖從北方包圍曼哈頓島。不過,何奧在沛爾岬之戰受到民兵拖延,令喬治·華盛頓及時帶兵北上防守,雙方最後在10月底引發白原戰役

在這段時間,大陸軍曾經有數次機會撤離華盛頓堡。10月9日,英軍派出軍艦闖入哈德遜河,輕易衝過大陸軍設下的障礙,然後與華盛頓堡及憲法堡交火。雖然英軍艦艇受損不輕,但華盛頓堡卻無法阻止英軍船艦進出,已經失去預期作用。不過,華盛頓仍聽從彌敦內爾·格連的建議,沒有打算撤離。[1]當華盛頓在10月中北上白原市時,大陸軍再次為華盛頓堡的去留舉行軍事會議,結果以大比數議決留守,由格連的1,000名士兵繼續駐防。會上只有喬治·克林頓准將一人反對。[2]

白原戰役結束後,何奧在11月5日調頭南下,直指華盛頓堡。雖然華盛頓堡的駐軍已經增加至3,000人,但華盛頓眼見英軍勢大,也傾向放棄華盛頓堡,並在11月6日向格連寫信表明立場。不過,華盛頓感到難以抉擇而搖擺不定,又將決定權交給格連。[3]由於格連與守將羅拔·麥高上校兩人,都相信華盛頓堡可以死守至12月,結果兩人都選擇留守。[4]11月10日,華盛頓再次分兵,自己帶著2,000人橫過哈德遜河,並在13日抵達李堡;查理斯·李英语Charles Lee (general)少將指揮主力7,000人,隨時應付英軍深入新英格蘭地區;至於威廉·海夫英语William Heath則帶著餘下3,000人,防守皮斯基爾市的哈德遜河高地。[5]

何奧的大軍在11月15日迫近曼哈頓島,並派人向華盛頓堡下達最後通諜,要求麥高即時投降,但被麥高拒絕。麥高在10月27日曾經擊退哈德遜河的英國軍艦,又在11月初數次擊退英軍的前哨部隊,使他對防守充滿自信。[6]不過,華盛頓堡的城牆以泥土建造,並非固不可攻;堡壘面積狹小,又無法容納3,000名士兵死守,以至麥高要在哈林高地各處興建軍營。[7]故此,華盛頓堡的存亡,便有賴城堡以外的多重防線。華盛頓堡座落於今日的華盛頓高地南端,高地西面為哈德遜河,另外三面是河溪谷地。大陸軍在高地北面的峭壁設置炮台,看守英皇橋(King's Bridge)通往南方的道路。河溪谷地東面是月桂山(Laurel Hill),大陸軍在東北及東南面設置了兩度防線,防止英軍由哈林河的峭壁登陸。兩座山地之南為哈林高地,建有莫里斯大宅英语Morris–Jumel Mansion(Morris House),該處是曼哈頓島的高點,可同時瞭望各方,一直被華盛頓用作指揮部。大陸軍在哈林高地共設有三道防線及多座炮台,以抵擋英軍的正面進攻。[8]

然而,何奧對大陸軍的佈防卻是瞭如指掌。11月2日,麥哥的一名手下軍官叛逃,並向珀西伯爵詳細交代華盛頓堡的佈防。珀西伯爵隨即把情報送交正在白原的何奧。[9]何奧南下曼哈頓後,制訂了三面夾攻的方案。首先,何奧准許威廉·馮·克尼普豪森的請纓,派4,000名黑森士兵擔任攻城主力,由華盛頓高地北面的峭壁進攻;第二,愛德華·馬修英语Edward Mathew查爾斯·康沃利斯兩名將軍,各自帶領一個旅的兵力,乘坐平底船橫過哈林河,搶攻月桂山東北面的防線;第三,湯馬斯·史特靈(Thomas Stirling)上校帶領第42步兵軍團(別稱黑衛隊,Black Watch)的800名蘇格蘭高地士兵,佯攻月桂山東南面的防線;最後,珀西伯爵帶領3,000名英國及黑森士兵,由西面兩路進攻,等待黑衛隊發動佯攻後,再向哈林高地的大陸軍防線推進。何奧總共投入8,000人作戰,比大陸軍的總人數超出兩倍有多。[10]

交戰

[编辑]

11月15日半夜,英國艦艇在漆黑中駛進東河,並在16日凌晨先將克尼普豪森的黑森士兵運往曼哈頓島。黑森士兵兵分兩路:約翰·拉爾上校帶領一支部隊,登上道路旁邊的山地,而克尼普豪森則沿山下的沼澤河溪前進。不過,英軍卻對潮水退沒有準備。當黑森士兵抵達華盛頓高地前方、預備摸黑攀山之際,馬修及康沃利斯的軍隊卻未能渡河。黑森士兵只好向後撤退待命。[11]

大陸軍對黑森士兵的動向毫不知情。15日下午,麥高拒降的消息送抵華盛頓的營帳。當時華盛頓正在哈肯薩克視察,趕忙回到李堡商討對策。華盛頓回到李堡時,天色早已入黑,而格連及以色列·普特南已經乘坐划艇,到華盛頓堡與麥高會面。當華盛頓也乘坐小艇追上時,剛好在哈德遜河中央遇到兩人回程。格連及普特南回報,稱守軍士氣高昂,有信心可以守住攻勢,三人隨後返回李堡。[12]

11月16日早上,華盛頓與格連、普特南及好友休·梅沙英语Hugh Mercer准將,再次乘船前往華盛頓堡。當四人登陸不久,山地四周傳來炮聲,英軍開始進攻。[12]在早上7時,康沃利斯的軍隊向月桂山開炮;珀西伯爵向哈林高地前沿的火炮開火;而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珍珠號(HMS Pearl)也向華盛頓堡開炮。[13]華盛頓四人在驚慌之下,逃到莫里斯大宅外的山頂躲避。[12]

中午時分,潮水開治上漲,馬修、康沃利斯及黑衛隊士兵隨即登艦,橫越哈林河;而克尼普豪森則下令黑森軍隊向前推進。拉爾的部隊攀上峭壁,登上華盛頓高地,起初沒有遭到大陸軍反抗。接著拉爾分別下令後方士兵攀山,同時將大炮搬上華盛頓高地的對頭山丘,然後向高地開火;至於克尼普豪森則沿華盛頓高地下方的沼澤推進,打算直接攻打堡壘。然而拉爾的士兵在高地推進不久,便遭到駐守的250名馬利蘭及維珍尼亞州步兵軍團英语Maryland and Virginia Rifle Regiment士兵於樹林埋伏射擊,雙方猛烈交火。[14]由於這250名步兵久經戰陣,又享有地利優勢,黑森士兵首兩輪攻勢都被擊退。[15]

另一方面,珀西伯爵的軍隊在中午時分抵達哈林高地外圍,並等待史特靈的佯攻部隊進攻。[15]不久,史特靈的黑衛隊在月桂山東南面登陸,並尋找通道攀上峭壁。駐守哈林高地的軍官林伯特·卡華拉達英语Lambert Cadwalader聞訊,先派50名士兵到該處防守;當大陸軍因寡不敵眾而被黑衛隊擊退後,卡華拉達再派出100人增援。[16]這支援軍一度在山頭列陣,向渡河的英軍射擊,造成嚴重傷亡。不過當黑衛隊攀上峭壁後,很快便將大陸軍擊潰。[17]

珀西伯爵聽到月桂山的槍聲後,知道佯攻已在進行,下令發動總攻。珀西伯爵將黑森士兵編入左翼,而英國士兵則編入右翼,兩路士兵向大陸軍防線發炮衝鋒。由於大陸軍寡不敵眾,很快便撤退到第二道防線。[17]華盛頓等四名將軍,看到英軍加速迫近,只好逃離莫里斯大宅。[12]華盛頓四人離開僅15分鐘,英軍已經攻破第三道防線,抵達莫里斯大宅,而大陸軍則向華盛頓堡逃去。[18]

當大陸軍的東面及南面防線崩潰之際,北面防線亦已告急。馬利蘭及維珍尼亞士兵開始卡彈,部分士兵只能將巨石推下山崖攻擊。[19]當黑森士兵成功登山,而開始與大陸軍接戰之時,大陸軍的陣線開始崩潰,只好逃回華盛頓堡。 [20]在這段攻勢中,瑪嘉烈·柯賓英语Margaret Corbin在丈夫中彈身亡後,接力為火炮裝填上彈,最後被黑森士兵射傷斷臂,其事蹟備受廣傳。柯賓後來被黑森士兵釋放,返回賓夕法尼亞州[21]此外,拉爾的黑森士兵因為傷亡嚴重,報復心切,一度向華盛頓堡衝鋒。詹姆士·格蘭特後來形容,若非克尼普豪森嚴令停止追擊,拉爾的士兵在5分鐘內便會衝入堡壘,然後屠殺手足無措的大陸士兵。[22]

當大陸軍退守城堡後,拉爾派人要求麥高投降,並且只給予半小時考慮。雖然華盛頓曾下令麥高死守,但麥高卻別無選擇,只好在下午3時宣佈投降。下午4時,大陸軍走出堡壘解除武裝,而英國旗幟則在華盛頓堡升起。為華盛頓傳達死守命令的古區少校(John Gooch)僥倖避過黑森士兵,然後跳下懸崖,再游水登上哈德遜河的小艇,最後安全返回李堡。[23]

華盛頓堡攻城戰的軍隊動向圖。英軍向華盛頓堡發動了三面進攻。第一,克尼普豪森(Knyphausen)由北面(地圖右下)出發,於午夜乘船渡過哈林河,並派部下拉爾(Rall)登上華盛頓堡對面的山地。拉爾在中午向華盛頓高地的峭壁進攻,而克尼普豪森最後沿河谷前進,最後包圍華盛頓堡。第二,馬修(Mathew)與康沃利斯(Cornwallis)在中午乘船渡過哈林河,攻打月桂山(Laurel Hill)東北面的大陸軍陣地。至於史特靈(Stirling)則帶上800名黑衛隊步兵,佯攻月桂山東南面,以分散注意力。第三,珀西伯爵(Percy)由南面進攻,並在中午史特靈發動佯攻後分成兩路,向哈林高地的美軍防線推進,使華盛頓等四名將軍要倉促逃離莫里斯大宅(Morris house),划船回到李堡。英軍在各路進攻都獲得勝利,最後迫使華盛頓堡在下午3時投降。華盛頓在11月20日為逃避康沃利斯追擊,而放棄李堡。

後續影響

[编辑]

華盛頓堡攻城戰中,英軍一共有84人死亡,374人受傷;至於大陸軍則有59人死亡,96人受傷,2,837人被俘,[24]並失去大量火炮、營帳、毛毯、工具以及彈藥。[25]這些戰俘後來被收押於惡劣環境之中,只有800人在18個月後仍然生還,並透過戰俘交換恢復自由。[26]

華盛頓堡攻城戰後,何奧隨即派康沃利斯帶4,000人渡過哈德遜河,追擊兵力薄弱的華盛頓。雖然哈德遜河西岸有哈德遜峭壁英语The Palisades (Hudson River)阻隔,康沃利斯仍在19日於克洛斯特登陸,並攀上峭壁,然後向南攻打李堡。當時華盛頓正在哈肯薩克,得知英軍登陸後,急忙趕回李堡,下令全軍撤走。20日早上,華盛頓帶著3,500名士兵,倉促撤離李堡,再次遺下大量武器、補給以及建造工具。當康沃利斯抵達時,大陸軍煮食早餐的爐火尚未熄滅,部分宿醉未醒的大陸士兵也因此被俘。[27]

何奧在攻陷華盛頓堡後,於11月30日頒布另一次特赦令,要求美洲居民在60日內向英皇及國會宣誓效忠。這次特赦令大受歡迎,新澤西州的居民更爭相到英國軍營宣誓。[28]另外,何奧又派亨利·克林頓佔領羅德島州紐波特,以供海軍艦艇於冬季停泊。克林頓雖認為追擊華盛頓才是首要任務,但他仍領兵出發,並安全抵達紐波特,獲得該處貴格會的會員歡迎。對英軍而言,殖民地的叛亂已即將結束。[29]

至於大陸軍方面,華盛頓堡攻城戰幾乎成為致命一擊。逃離李堡後,華盛頓帶著欠缺衣服鞋襪的士兵,於寒冬及暴雨中向新澤西州南部撤退。行軍期間,部隊士兵不斷脫逃,而且民兵服役年限又將在新年屆滿,使大陸軍面臨全盤瓦解之虞。另外,華盛頓的領導才能也再次受到質疑。約瑟·李德英语Joseph Reed (jurist)私下向查理斯·李寫信,指責華盛頓領導無方;華盛頓也無法向聲望較高的李下達命令,只能「請求」他帶兵南下,而李更刻意緩慢行軍。最後,由於英軍勢大,大陸議會在休會後逃離費城,遷移至巴爾的摩。種種跡象,均顯示革命已經覆滅在即。不過,華盛頓在12月26日於特倫頓戰役取勝,使革命起死回生。[30]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McCullough 2005,第228-229頁
  2. ^ McCullough 2005,第230-231頁
  3. ^ McCullough 2005,第234-235頁
  4. ^ McCullough 2005,第237頁
  5. ^ McCullough 2005,第236頁
  6. ^ Ketchum 1999,第110頁
  7. ^ Ketchum 1999,第106-110頁
  8. ^ Ketchum 1999,第108頁
  9. ^ Ketchum 1999,第112頁
  10. ^ McCullough 2005,第241頁
  11. ^ Ketchum 1999,第116頁
  12. ^ 12.0 12.1 12.2 12.3 McCullough 2005,第240頁
  13. ^ Ketchum 1999,第117-118頁
  14. ^ Ketchum 1999,第120-121頁
  15. ^ 15.0 15.1 Ketchum 1999,第122頁
  16. ^ Ketchum 1999,第123頁
  17. ^ 17.0 17.1 Ketchum 1999,第124頁
  18. ^ McCullough 2005,第242頁
  19. ^ Ketchum 1999,第126頁
  20. ^ Ketchum 1999,第127頁
  21. ^ McCullough 2005,第245頁
  22. ^ McCullough 2005,第242-244頁
  23. ^ McCullough 2005,第243頁,Ketchum 1999,第128頁
  24. ^ Ketchum 1999,第130頁
  25. ^ Lengel 2005,第168頁
  26. ^ Ketchum 1999,第131頁
  27. ^ McCullough 2005,第245-246頁
  28. ^ McCullough 2005,第257-259頁
  29. ^ McCullough 2005,第251-252頁
  30. ^ McCullough 2005,第243, 248-255頁

參考資料

[编辑]
  • Fischer, David Hackett, Washington's Cross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159-3 (英语) 
  • Ketchum, Richard, The Winter Soldiers: The Battles for Trenton and Princeton, Holt Paperbacks; 1st Owl books ed edition, 1999, ISBN 0-8050-6098-7 (英语) 
  • Lengel, Edward, General George Washingt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Paperbacks, 2005, ISBN 0-8129-6950-2 (英语) 
  • McCullough, David, 1776,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英语) 
  • Middleton, Richard,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2, ISBN 978-0-582-22942-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