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薩德·費倫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德·費倫齊(英語:Sándor Ferenczi,1873年7月7日—1933年5月22日),匈牙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理論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親密夥伴。

生平

[编辑]

原名薩德·佛蘭克(英語:Sándor Fränkel),父巴魯克·佛蘭克,母羅莎·埃本舒茲,兩人皆為波蘭裔猶太人,薩德其後匈牙利化改姓費倫齊。

因精神病學工作,他透過同一家庭的其他病人核實了病人對兒童性虐待的敘述,開始相信這些敘述是真實的。這是他最終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生爭執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前,做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他因與最難以治療的病人一起合作,並發展出比普遍的精神分析實踐更積極的干預理論而引人注目。1920年代初,費倫齊批評弗洛伊德的「經典」中立詮釋方法,與奧圖·蘭克英语Otto Rank合作,創造了一種聚焦於「此時此刻」的心理療法,透過蘭克的個人影響,使美國人卡爾·羅傑斯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概念。

費倫齊在近代於雅各·拉岡的追隨者以及美國的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中得到了一些青睞。費倫齊的主張被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為在臨床上強調分享情緒的互動性(親密性)、互為主體以及諮商師的反移情的重要性論據。費倫齊的著作對美國精神分析的人際關係理論和其實踐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威廉·阿蘭森·懷特英语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研究所的精神分析師就是其典型代表。

1918年至1919年,費倫齊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英语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主席。

弗洛伊德的傳記作者歐內斯特·瓊斯在費倫齊生命的最後一刻稱他為「精神病患者」,眾所周知他忽略了費倫齊掙扎於惡性貧血,1933年,費倫齊死於貧血。雖然身患當時無法治愈的疾病,但費倫齊還是在1932年9月4日在德國威斯巴登召開的第12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1][2]上,成功地發表了他最著名的論文——《語言混淆》[3]

2002年出版了《消失與重生:薩德·費倫齊在精神分析史上的地位》,費倫齊的名聲得以重振。[4] 書中有一章涉及弗洛伊德和費倫齊之間關係的性質。

費倫齊的主要思想

[编辑]

在精神分析療法中的活動

[编辑]

精神分析中的臨床移情問題

[编辑]

「語言混淆」創傷理論

[编辑]

費倫齊認為,童年的長期過度刺激、親情剝奪移情失敗(海因茨·科胡特英语Heinz Kohut對這一術語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所造成的持續創傷性影響,是導致神經質、性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的原因。根據這一概念,創傷是父母或權威人物性引誘兒童形成的結果。語言混淆(英語:confusion of tongues)發生在孩子假裝是父母的配偶時。病態的成人按照成人「熱情的語言」來詮釋兒童幼稚而天真的遊戲,然後強迫孩子順從他的熱情的語言。成人使用孩子不了解的語言,並用成人扭曲的觀點詮釋孩子的天真遊戲(孩子的幼稚語言)。例如,一位父親正在和他的年幼女兒玩耍。在他們的遊戲中,她提出讓父親擔任她丈夫的角色,並希望他和她睡覺,就像他和她母親睡覺一樣。病態的父親扭曲地解讀了這個幼稚的提議,在父親和女兒在床上的時候,父親用不恰當的方式觸碰了女兒。在這裡,孩子使用她天真幼稚的語言,而父親則用他熱情的成人性語言扭曲解讀了她的提議。這個成人還試圖讓孩子相信,成人身上的情欲真的是孩子所渴求的愛。費倫齊將創傷的概念概括為情緒忽略、身體上的不當對待和移情失敗。這些暴力的顯眼表現就是性虐待。[5]

返回子宮的心態(Regressus ad uterum)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Sabourin, Pierre. Confusion of Tongues between Adults and the Child. Encyclopedia.com. Farmington Hills, Michigan: Gale. December 17, 2019 [January 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2. ^ Rachman Wm., Arnold. Ferenczi's “Confusion of Tongues” Paper: A Turning Point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Trauma. [January 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0, 2008). 
  3. ^ Ferenczi, Sándor. Confusion of the Tongues Between the Adults and the Child—(The Language of Tenderness and of Pa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949, 30 (4): 225–230 [1932]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4. ^ Andre E. Haynal (ed.), Disappearing and Reviving: Sandor Ferenczi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Karnac Books.
  5. ^ Trauma-related lectures and notes. Ferenczi, Sándor. Infantil-Angriffe! - Über sexuelle Gewalt, Trauma und Dissoziation. Berlin. 2014 [2020-11-17]. ISBN 978-3-923-2113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德语).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