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贵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鄭貴妃
郑贵妃
明朝妃嫔→南明太皇太后(追封)
郑氏
正史无记载,推断为“梦境”[a]
位號淑嬪→德妃→貴妃→皇貴妃→皇考皇貴妃
出生1567年左右[b]
无记载,籍贯順天府大興縣
逝世1630年(62—63歲)
谥号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后(南明追尊)
親屬
父親鄭承憲
明神宗
兄弟鄭國泰
邠哀王朱常溆,福王朱常洵,沅怀王朱常治
雲和公主靈丘公主壽寧公主
其他親屬孫子:弘光帝朱由崧

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1567年—1630年[b]),郑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有推断为郑梦境[a]。北京大興縣人,明神宗朱翊钧贵妃,福王朱常洵、邠哀王朱常溆、浣怀王朱常治云和公主灵丘公主壽寧公主生母,南明弘光帝祖母。

万历九年(1581年)朝廷备选九嫔。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明神宗册封九嫔,郑氏被封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其在之后的四年内逐步晋封为德妃、贵妃、皇贵妃。 崇祯三年(1630年),郑皇贵妃薨逝,谥号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朝廷成立,郑贵妃的孙子朱由崧在南京践祚,追尊祖母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人物生平

[编辑]

初入宫闱

[编辑]

万历九年(1581年)八月十二日,没有子嗣的明神宗因“储嗣未蕃”,命“愽选淑女以备侍御”,内阁首辅张居正查得嘉靖九年明世宗遴选九嫔旧例,上奏明神宗。[2]八月十八日,明神宗敕礼部,要求选择「年十四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民间女子,容仪端淑,礼教素娴,及父母身家无过者」,并特意嘱咐“安静行事,毋得因而骚扰”。[3]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六日,明神宗御皇极殿,传制册封九嫔,郑氏容貌艳丽出众,受册为淑嫔,位居九嫔第二位。[4]

郑皇贵妃多年后重刊《闺范图说》,在自序中也写到了当时自己参加遴选淑女时的情况:「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5]因郑贵妃的出生年份无确实记载,有作者据此推测为隆庆元年(1567年)左右[1]:52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七月二十六日,明神宗谕内阁,淑嫔郑氏因孕进封德妃,是为九嫔之中第一位封妃之人。[6]八月七日行德妃册封礼,遣定国公徐文璧、朱应桢为正使,大学士申时行、余有丁为副使持捧节册,册封淑嫔郑氏为德妃。[7] 明神宗在德妃册文中夸奖郑氏:「柔嘉玉质,婉嬺兰仪。」[8]至此,郑皇贵妃开始在万历一朝崭露头角。

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郑德妃生下皇次女云和公主[9] 明神宗大喜,不仅为女儿取名为轩姝,取朱家爱女之意,并按旧例诏取太仓银十万两,光禄寺银五万两来庆祝小公主的新生,最终因内阁劝谏改为十万两。[10]

万历十二年(1584年),郑德妃怀孕,八月七日,明神宗遣定国公徐文璧,大学士申时行为正使,恭顺侯吴继爵,彰武伯杨炳,大学士许国为副使,各持捧节册,进封德妃郑氏为贵妃。[11]

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郑贵妃生下皇次子朱常溆,不幸出生时夭折。[12]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十九日,明神宗追封皇第二子为邠哀王,遣成国公朱应祯、大学士申时行持捧节册行礼,后安葬金山。[13]

据万历朝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的曾孙,在清代《先太常公传略》里的记载,郑贵妃身怀皇第二子时,宠冠后宫已三年矣,明神宗与之戏逐,而伤身,致皇二子早夭。郑贵妃因而怨怼于明神宗,神宗怜惜贵妃,便与其私下盟誓,若再有生子必立为东宫。后皇第三子出生,明神宗果然特加优待。“上与之戏逐而伤之,生三月不育。”[14] 其曾祖姜应麟为明代言官,因上疏劝立皇长子为太子而受贬谪。

朝廷非议

[编辑]

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在其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到,明宪宗万贵妃受宠之时已非年少,而恩宠不衰,“亦犹今上(明神宗)之专眷郑贵妃,岁三十年也。[15]从郑皇贵妃参选九嫔进宫,一直到明神宗驾崩前,留下立郑皇贵妃为后的遗言,恰如沈德符所言,三十八年矣。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朱常洵[16]明神宗以内库银两缺乏为名,讨要太仓银十五万两,用以庆祝皇第三子出生。[17]

二月三日,大学士申时行等上奏,请立皇长子为太子,被明神宗以“元子婴弱”为由,推迟两三年再行册立。[18]二月五日,大学士申时行等再次上奏,重申了早日册立国本于社稷有益,又针对明神宗「元子婴弱」的藉口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可以先行册立之事,至于太子出阁讲学则可以推迟两三年再举行。明神宗对此只批示“遵前旨行”,[19]并于是日谕礼部:“贵妃郑氏,进封皇贵妃。[20]

此旨一出,引来众人反对,二月八日户科给事中姜应麟上疏题曰:贵妃郑氏以孕育蒙恩,但名号「太崇」,且郑贵妃所生只为皇第三子,皇贵妃之名应先封皇长子的母亲。[21]而皇长子之母王恭妃反居于其下,岂不长幼颠倒,伦理不顺。故请先册立恭妃王氏为皇贵妃,后及郑氏,并立皇长子为东宫。[22]明神宗在看到此疏之后震怒,手颤不能御笔,以手拍御案几裂,贬姜应麟极边杂职,为广昌县典史。[23]

二月九日,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亦上疏请求立储,并反对独封郑氏为皇贵妃,王恭妃亦该进封,以显示皇帝没有偏爱之嫌,明神宗怒命其贬谪三级,得行人司司正。[24]

二月十日礼部上疏,再次请立皇储,且并封王氏、郑氏为皇贵妃,上不听。[25]

二月十九日刑部山西司主事孙如法在奏疏中对明神宗关于独独进封贵妃郑氏为皇贵妃,“非为储贰,因其敬奉勤劳,特加殊封”的解释,予以辩驳。他认为这是一种托词:“天下之人但见恭妃王氏诞育元嗣,已及五年,是固左右宸居,朝夕奉御者也,岂毫无敬奉之劳?而未闻有奇封之典。贵妃郑氏敬奉勤劳,积有月日固然,而何其一生皇子,即有皇贵妃之封也?奇封之典贵妃能得之于皇子方生之日,而恭妃不能得之于五年敬奉之久?此天下之所以不能无疑也。”他为姜应鳞、沈璟辩护,认为二人被贬,反而导致人心更加怀疑。二臣所说,不过是“重储贰”“定大本”,因为立嫡以长自有定分,希望陛下早定而豫教,与陛下“立储自有长幼”之意,正好相合。他们所说的“慎封典”“详大典”,不过是说,恭妃、贵妃都诞育皇子,贵妃不应该独封,希望并封恭妃,并没有阻止贵妃之封。这也和皇上所说“册封非为储贰”之言,并不违背。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姜、沈二臣贬谪呢?这正是天下之所以深深怀疑的地方。所以他主张,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将恭妃、贵妃同时进封为皇贵妃。[26]

三月二日,明神宗命册封贵妃郑氏为皇贵妃。”。[27]

万历十五年(1587年)九月九日,郑贵妃生下皇四子朱常治。[28]皇四子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七月十四日早夭,[29]未满周岁,追封沅怀王。[30]

万历十六年(1588年)八月十三日,郑贵妃生下皇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31]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十日,郑贵妃生下皇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32]

国本之争

[编辑]

万历十四年(1586年),贵妃郑氏生皇第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因皇长子之母王恭妃不得进封,且神宗一直拖延册立太子,朝臣疑心郑贵妃图谋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便争言立储,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朝政,神宗概置不问。[33]前后争吵长达十五年,使得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由此拉开序幕。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对明神宗进行批评、劝诫,使明神宗大为光火。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初一,明神宗于毓德宫召见辅臣申时行等人,对于疏中“溺爱郑氏,偏宠贵妃”的指责解释自己没有偏宠溺爱,说“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何曾有偏”。[34]在申时行再次提及尽早立储之事时,明神宗又做出解释,只是自己认为长子犹弱,欲等其健壮再行册立之事。[35]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郑皇贵妃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祈福立碑,碑文由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锡爵亲自撰写,但不知是出于有心还是无意,在碑文中竟出现了“皇三太子”的称谓。在东岳泰山与国本相关的几个碑刻中,王锡爵撰写的《东岳庙碑》是最早出现“皇三太子”称号的碑,这也是最早称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历史记录。[36]

在泰山三阳观,郑皇贵妃曾分别于万历十七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派乾清宫太监立了三通醮记碑文,[37]其中万历二十二年《皇醮记碑》和万历二十四年《皇醮记碑》皆出现了“太子”的称号,而此时东宫未立,对照万历二十年的北京《东岳庙碑》已称其“皇三太子”,显然“太子”所指为朱常洵。另有万历二十三年《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的碑石,碑阴题刻: “万历乙未八月吉旦,大明皇三太子发生刊板永远舍施。差官曹奉。”[38]直称朱常洵为“皇三太子”。只有万历十七年郑贵妃的第一通醮文,当时还称其子为“皇子”,未有“太子”之说。

郑皇贵妃与明神宗在国本之争的敏感时期,祭告象征正统的东岳泰山,并称其子朱常洵为“太子”或“皇三太子”,其欲借助泰山的超自然的力量,争立国本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另外,对于泰山有诸多祠庙,为何郑贵妃会选择规模影响并不大的三阳观修醮,周郢认为是神宗一派在斗争中缺乏外廷支持,不敢将其内心所属的太子人选公诸于世,所以选择将真实意图隐含在幽僻的三阳观短碣中。而田承军则从三阳观的命名上解释郑贵妃所以选择此观的因由,认为泰山的三阳观,从字面来看便有“三阳交泰”即好运即降之意,因而希望其子登上太子之位,才是她选择至三阳观修醮的本意。[39]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宫坤宁宫被大火烧毁,明神宗先是移居毓德宫,后移居启祥宫,皇后随之亦居住于启祥宫,但“中宫不复得时奉晏闲,惟翊坤宫郑皇贵妃及其他宠嫔侍左右”。皇后与皇帝同住于一宫,但是依然不得相见的情形,使得京中流言遍起,盛传中宫久病,侍卫不过数人,膳食服御,俱为明神宗裁减大半,王皇后渐渐抑郁成疾。大臣们怀疑,明神宗此举是想等待皇后病逝,好立郑皇贵妃为后,继而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40]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皇长子讲官黄辉从内侍处探得宫中情况,言皇后多疾,左右之人多认为待得王皇后崩逝,郑皇贵妃将正位中宫,遂将此事告知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十月王德完上疏明神宗,应当眷礼中宫,疏入,帝震怒,并将其下诏狱拷讯。[41]十月三十日明神宗传谕内阁,称皇后乃圣母所选之原配,一直优容以待,只是近几年来为人逐渐变得悍戾不慈,不得以时常教训于她,以全妇道。[42]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皇长子朱常洛移居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然而并未消除群臣的疑心。[33]

由于明神宗过于偏爱郑贵妃及其所出的皇三子朱常洵,在国本已立之后,外廷对郑贵妃及其子朱常洵的疑心依然不减。发生于万历二十六年的妖书案,[43]万历四十一年,王曰乾状告郑贵妃为立己子,施行厌胜之术,诅咒李太后、明神宗和太子朱常洛,[44]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45],郑贵妃都被或多或少的牵涉其中。

对于郑贵妃在这一系列政治事件中所充当的角色,清朝的史官在编写《明史》的时候认为,郑皇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不过是因为明神宗对其过于溺爱,无端招致诽谤上身。[46]

遗言封后

[编辑]

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夏天一直到病逝,明神宗的身体始终不好,且病痛不断。[47]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王皇后病逝,在明神宗拖延皇后葬礼,逾三月都未为其上尊谥、写神牌神主的情况下,[48]明神宗病危时依然对太子留下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神宗不仅在遗言中称郑皇贵妃为太子朱常洛的母亲,并一反礼制,在皇后去世不到四个月的时候,再次册立皇后,为了给郑皇贵妃在自己驾崩后名分和物质待遇上最大的保障。[49]

《明宫词》通过年老宫人的描述,记载了明神宗临终前犹顾视郑贵妃思念爱子的情形,“时上(明神宗)年高,王皇后稀进见。当大渐时,犹顾视贵妃,谆谆以河南(福王)为念。”[50]

明光宗继位后命礼部继续立后事宜,但受到内阁的强烈反对。礼部左侍郎孙如游上疏反对遵封郑贵妃为后,虽然先帝念在郑贵妃的劳苦,理应至少给予名份,但详细考察累朝典故,并无此先例,且以原配为后,乃皇后嫡体至尊,以妃为后者,皆是因为其子为帝的缘故。并向明光宗言明,遵从先帝遗命非孝,尊礼实为大孝。疏入,未报。[51]

八月十九日,郑皇贵妃之侄,左军都督府带俸都督佥事郑养性上疏明光宗,请求收回皇贵妃封后成命,久之乃允。[52]

不久明光宗驾崩,朝臣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吏部尚书周嘉谟等人,使郑养性力劝姑姑郑皇贵妃迁出乾清宫,才久之始息。

明熹宗即位大婚时,理应由后宫资历最高的郑贵妃主婚,但在内阁干涉下由神宗朝刘昭妃主婚并掌管太后印玺。

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五日,郑皇贵妃薨逝,崇祯皇帝命将郑皇贵妃葬在神宗朝李皇贵妃的墓中,位于明十三陵陵区的银泉山“神宗五妃墓”。五个月后的崇祯三年十月,郑贵妃葬入李皇贵妃园内。[53][54]:126。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清顺治元年,鄭貴妃的孫子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并追尊祖母鄭貴妃為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后

爱屋及乌

[编辑]

爱子爱女

[编辑]

郑贵妃在为《闺范图说》所作的自序中写道,自己“荷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结合《明神宗实录》、《万历起居注》以及《酌中志》的记载,可知:“皇贵妃郑娘娘生皇二子、皇三子即福王,又生皇四子,生皇二女、皇六女、皇七女即封寿阳(宁)公主,驸马冉兴让所尚者也。”[55]郑皇贵妃共诞育三子三女,其中皇三子朱常洵和寿宁公主活到了成年。 皇第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明史》中记载“主为神宗所爱,恩泽异他主”,[56]

酌中志》记载,郑皇贵妃与明神宗曾亲自为寿宁公主挑选驸马。御前亲选之日,郑皇贵妃作为女眷并不能面见外男,便端坐于帘后,明神宗则“隔帘向郑娘娘指而目之”。[57]

恩及郑家

[编辑]

明朝外戚众多,外戚恩荫人数及其升迁顺序应当遵循皇太后家族优于皇后家族,皇后家族优于皇贵妃、贵妃、众妃家族的原则,但事实上外戚家族在这方面的待遇却并不完全遵此原则而主要取决于后妃受皇帝恩宠的程度。《明代外戚研究》一书就写道:“万历年间,备受眷宠的皇贵妃郑氏家族恩荫授职人数也远远多于皇后王氏家族。综合现有史料,有明一代受恩最隆故恩荫授职人数也最多的外戚家族当属仁宗张皇后家族、宣宗孙皇后家族、宪宗生母周太后家族、宪宗王皇后家族(主要在弘治正德年间)、宪宗万贵妃家族、孝宗张皇后家族、世宗祖母邵太后家族、世宗生母蒋太后家族、神宗生母李太后家族以及神宗郑贵妃家族。”[58]

不仅是郑贵妃的父兄、侄子,还包括她的伯父、堂兄,都受到明神宗的眷顾,屡屡破例晋升。

例如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在万历十年(1582年)郑皇贵妃初封为九嫔之一的淑嫔之时,只被授予正五品正千户锦衣卫带俸一职。[59]仅仅一年之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八月,郑皇贵妃从淑嫔进封德妃之时,明神宗立刻将郑承宪升为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带俸。[60]恰巧整一年之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郑皇贵妃再次从德妃晋升为贵妃,明神宗同时将郑承宪升为正二品都指挥使带俸。[61]直到万历十七年(1589年)郑承宪病逝,郑皇贵妃之父已经官至从一品都督同知。[62]

再如万历十七年(1589年)郑承宪病卒,郑贵妃之兄郑国泰向明神宗请求承袭父职,神宗本打算授予郑国泰都督同知一职,但因兵部反对,需减职相授,故明神宗授予郑国泰正二品都指挥使一职。数日后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上疏神宗:“都指挥使只比都督同知低一等,系流官,按照会典,不应承袭。郑承宪已官居极品,国泰如今又得高位,如此优待皇贵妃家,那又应当如何对待皇后之家?请求收回对郑家的恩授。”此疏不报,明神宗并不理会。[63]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四日,明神宗上其母李太后徽号,加恩皇亲,郑贵妃之兄郑国泰连升四级,官至正一品左都督。[64]有明一朝,皇贵妃及其以下,无论有多受宠,若无军功,外戚授职最高只有郑国泰一人,得到了一品武职左都督的职位。[65]

轶事典故

[编辑]

捐款赈灾

[编辑]

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河南遭遇天灾,首辅王锡爵上疏明神宗,写了一篇《劝请赈济疏》请求发内帑之银赈灾。万历在回复王锡爵的上谕中说道:“昨日朕看饥民图说时,皇贵妃正好在侍,便问朕这是何图,为什么画著死人,还有投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灾区甚是民饥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使朕知民饥荒乱,速行赈灾之事,以救危亡於旦夕。皇贵妃听说后,自愿出钱五千两,用以救济灾民。等之后中宫等再有捐赠的,一并发出。[66]

郑皇贵妃也在之后为重新刊印《闺范图说》所作的自序中提到了此次赈济救灾之事:“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赈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67]

大高玄殿盟誓

[编辑]

郑贵妃身负盛宠,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后,郑贵妃央求明神宗立常洵为储君。紫禁城西北门有一大高玄殿(清朝时为了避清聖祖的名讳,易名為大高元殿),供有真武香火,许愿颇为灵验。明神宗便特意偕郑皇贵妃前来进香,二人秘密盟誓,将来要立常洵为太子。明神宗御笔写下手书一张,放于玉盒之中,由郑皇贵妃代为保管。

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待皇长子朱常洛长大后,立其为太子。国本立定之后,又把当初的玉盒找了出来,玉盒上的封印宛如当年,开盒之后却发现里面的手书已经被小虫吞噬殆尽。明神宗因为觉得此为天命已定,此后二十年间再也没有来过大高玄殿。[68]

贵妃桥

[编辑]

贵妃桥,又名伍仁桥,位于河北省安国市,始建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历时三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竣工,乃为郑皇贵妃出资敕造,故名贵妃桥。桥身全长57.62米,宽7.5米,为五孔联拱石拱桥。系采用明代典型官式营造方法所营建,顶部有大理石一块,上刻:“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立,郑皇贵妃敕赐修建伍仁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贵妃石。据《祁州旧志》载:“贵妃石,在伍仁桥,桥建于明神宗二十七年,长二十余丈,中空有小石砌,北壁上镌郑贵妃数字。每遇河水涨发时,在水高幾尺,至空中即底下,顺流而过,则复高。相传不没中空,即不没此石也。”贵妃桥南北横跨在磁河上,造型优美大方,坚固而轻盈。[69]

郑皇贵妃选择了安国这样一个近京师而被四方的药材之乡来修建桥梁,不仅仅是为了农桑之利和区区利济通涉之惠,也是为了让万民景仰皇上的恩德,使皇家的恩惠得以流传百代。然而对当地的劳动人民来说,贵妃桥的修建却是“百福之事”。

贵妃桥历经400多年,大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据县志记载,此桥三百多年来仅有过一次修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对望柱石狮仅有少数修补。1982年7月该桥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6月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

宗教活动

[编辑]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十月,郑皇贵妃派遣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于东岳泰山岱顶三阳观,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篆刻碑文,其中有“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疫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等词句。[71]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郑皇贵妃用泥金在瓷青纸上书写《普门品经》一卷,卷首题云:“大明万历甲辰年十二月吉日,皇贵妃郑谨发诚心,沐手亲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一卷。恭祝今上圣主,祈愿万万寿,洪福永亨,康泰安裕吉祥。”清代诗人周寿昌在《周寿昌集》中写道:此与杨贵妃用泥金写《心经》祝李三郎福寿事相同。[72]

万历二十年(1592年),郑皇贵妃印施《地藏菩萨本愿经》,共五千四十八部。1985年,在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塔宫考古中出土一部。现收藏于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书长33,宽12.2厘米。分为上、中、下三册,合装在蓝色地云锦函套内,经卷均用织锦装裱外皮。下册封底印有“大明皇贵妃郑梦境谨发诚心,许造地藏菩萨本愿尊经一藏五千四十八部,伏愿皇帝万岁,皇三子增福延寿,睿算千秋,凡向时中消灾,吉祥如意。大明万历壬辰年,印施”等字。有作者指,“由此可知,郑贵妃名‘梦境’”。[1]:52

郑皇贵妃印施的《佛说观世音菩萨救苦经》流传至今。卷末刻印的龙牌题“大明皇贵妃郑发心施印”字样,旁为韋馱[73]:9—10

家族成员

[编辑]
  • 父亲:郑承宪,官至带俸都督同知(从一品)。
  • 兄长:郑国泰,官至左都督(正一品)。
  • 長孙:朱由崧,即弘光帝南明开国皇帝,廟號明安宗。
  • 次孫:朱由榘,追封为颖冲王,谥号冲。
  • 幼孫:朱由桦,追封为德怀王,谥号怀。

个人作品

[编辑]

大明皇贵妃郑重刊闺范序

尝闻闺门者万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王咸慎重之。子赋性不敏,幼承母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恪执巾栉,荷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渐叨皇号,愧无图报微功。前因储位久悬,脱簪待罪,幸赖乾纲独断,出阁讲学,天人共悦,疑议尽解。益自勤励侍御,少暇则敬捧我慈圣皇太后《女鉴》庄诵效法,夙夜兢兢,且时聆我皇上谆谆诲以《帝鉴图说》与凡劝戒诸书,庶几勉修厥德,以肃宫闱。

尤思正已宜正人,治家宜治国,欲推广是心,公诸天下,求其明白简易足为民法者。近得吕氏坤《闺范》一书,是书也前列《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汉宋我朝,贤后哲妃贞妇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简编,清风高节,争光日月。真所谓扶持纲常,砥砺名节,羽翼王化者是也。然且一人绘一图,一图序一事,一事附一赞,事核言直,理明辞约,真闺壶之箴鉴也。然虽不敢上拟仁孝之女诫,章圣之女训,藉令继是编而并传,亦庶乎继述之一事也。独惜传播未广,激劝有遗,愿出宫资命官,重梓颁布,中外永作法程。

嗟嗟!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赈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矣。因叙厥指以冠篇端。

万历十八年(1590年),著名大儒吕坤收集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著成《闺范图说》一书。此书是吕坤为山西按察使时所作,共四卷。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 《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先叙其本事,并绘图于上方,末附以赞文。言词颇为浅近、通俗易懂。宦官陈矩(执掌东厂)出宫时看到了这本书,购买后带回宫中,被明神宗赐予郑贵妃。郑贵妃将自己的事迹加入,以东汉明德皇后开篇,郑贵妃本人终篇,并亲自加作了这样一篇序文。

此书刊刻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七月间,“光艳照一时,朝士争购置案头”。此后,这本小册子却引起了被后世称为明宫三大案之一的“妖书案”。此案牵连死伤众多,朝野震动。至《万历野获编补遗》成书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已不多见[73]:10

史料记载

[编辑]

《明史郑贵妃传》: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

明史孝靖王太后传》:十年四月封恭妃。八月,光宗生,是为皇长子。既而郑贵妃生皇三子,进封皇贵妃,而恭妃不进封。

《明史孝端顯皇后传》: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

《明史福恭王传》: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74]

《明史申时行传》: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 [75]

《先拨志始》:神庙始专宠郑贵妃而疏孝端。辛丑年,圣躬抱病甚笃,瞑眩逾时而醒,则所枕者,孝端手肱也,且面有戚容,泪痕犹湿。及侦郑贵妃,则窃密有所指挥。然宫中事秘,外廷勿详也。神庙由此蕴怒贵妃。[76]

郑贵妃方盛宠,神庙意颇难之,因托言欲候中宫生子以为太子。外廷不察,建储之疏朝夕继续,而上圣怒所由起也。[77]

时郑贵妃有宠,每与神庙戏,辄呼为老妈妈,暗行讥刺,圣衷默然,不自得也。 [78]

郑贵妃身负盛宠,福王生,即乞怜神庙,欲立为太子。

《万历野获编》:万氏以成化二年丙戌封贵妃,生皇长子将百日而薨,未及命名。至妃之薨,则二十三年丁未,想其年必非少艾矣,而恩宠不衰。亦犹今上之专眷郑贵妃,岁三十年也。[79]

册封淑嫔郑氏为德妃册文

德妃册文曰:朕观鸡鸣儆戒,思得贤妃,麟趾繁昌,应由淑女。盖欲佐宣乎内治,亦将茂衍乎宗支,匪嗣徽音,曷孚显命?咨尔淑嫔郑氏,柔嘉玉质,婉嬺兰仪,九御升华,恪守衾稠之度,双环授宠,弥遵图史之规。宜陟崇班。用彰异渥。兹特遣使持节。进封尔为德妃,锡之册命,于戏。四星之象为妃,朕既登贤于峻列,万化之原在德,尔当思义于嘉名。祗服光荣,无忘敬慎,丕荷龙章之贲,永贻燕翼之休,钦哉。

册封德妃郑氏为贵妃册文

贵妃册文曰:兰殿升华,实佐二南之化,椒涂二体,特高九御之班。惟芳徽简在于宸闱,宜宠渥增崇于位序。咨尔德妃郑氏,仪容淑慎,性质柔嘉,供奉下陈,肃肃谨授环之节,周旋中壼,雍雍协佩玉之和。用能效儆于鸡鸣,匪独承荣于鱼贯。爰跻峻列,载示新恩。兹特遣使持节,进封尔为贵妃,锡之册命。于戏,位因德进,芳名已冠于紫庭,贵以谦居,令范无愆于彤管,用翼轩龙之教,聿臻禖燕之祥,钦哉。

册封贵妃郑氏为皇贵妃册文

皇贵妃册文曰:朕惟化理之基,恒资乎贤淑,褒嘉之典,必视其劳勤,位以德迁,制缘义起。咨尔贵妃郑氏,妙膺嫔选,婉娩有仪,婉娩有仪,洊受妃封,恪共尤著。朕孳孳图治,每未明而求衣,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厥有鸡鸣之助,匪徒鱼贯之充。矧梦既应于熊祥,而庆克昌乎麟趾。益徵令德,宜荷渥恩。兹特以金册金宝,遣使持节,进封尔为皇贵妃。于戏,秩超九御,载增褕翟之光,品冠六仪,寔式轩龙之贵。尔其居宠唯畏,弗懈益虔,茂明图史之规,式赞宫闱之化,副兹异数,光我训词,钦哉。

人物评价

[编辑]

明神宗朱翊钧: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80]

明史后妃传》:万、郑两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81]

万历首辅王锡爵:“即如皇贵妃身处深宫,履兹宠盛,饥寒不切于身,恫瘝不经于目,而亦慨然脱簪遗珥以为救荒之助,则皇仁之所感动可知。其自皇贵妃而上,两宫圣母、皇上中宫任天下国家之重者,必有非常施舍,以救垂绝之民命。以祝皇上圣母万岁,皇贵妃千岁。”[82]

酌中志》:皇贵妃郑娘娘近侍各于善衙门带俸。[83]

墓葬信息

[编辑]

郑贵妃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十三陵镇万娘坟村(万贵妃墓)而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泉)山,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七座妃子墓中规模最宏大的,墓园形制与万贵妃墓基本相同,但多一重外罗城[54]:126

郑贵妃墓大部分基址尚有遗存,外罗城后部及内城东西墙保存较好。坟园南北通长287米、东西宽218米。外罗城周长812、基部宽1.60、上宽0.6、残高1.90米,以卵石加灰泥垒砌,内外墙皮涂灰泥。门道仅存铺地条石。内城南北长140、东西宽193米,城墙高4.10、厚约1米。基部砌山石,其上砌大城砖,高1.70-3米,上部砌卵石,但每隔0.45-0.55米便砌城砖一层。重门宽2.40米。门内左右两侧各有长方形基址一处,残留部分柱础石,面阔三间,长13.40、进深7.3米,可能为神厨、神库遗址。坟园后部即类似宝城的坟墓[54]:126—127

郑贵妃是明神宗宠爱的妃子,明神宗死后,明光宗朱常洛继位后,遵从明神宗的遗言,着礼部查例想将郑贵妃封为皇太后,后被众大臣反对乃止。郑贵妃死后得以葬在天寿山帝陵区域内,且陵墓规制宏大,地面建筑多,远远超过其他墓。[54]:127—128

当地居民所述,1949年之前已被盗掘。1960年代,曾有人进入墓室内,仅剩石供器[54]:126—127。坟区内土地曾被居民开垦为耕地,并开挖灌溉渠。2014年时,与十三陵其它文物建筑一同进行全面大修[84]

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形象

[编辑]

2005年《明宫夕照》,萧蔷饰演郑贵妃。

2005年《锦衣卫》,马伊琍饰演郑贵妃。

2007年《皇上二大爷》,陈好饰演郑贵妃。

2010年《神医大道公》,孟霞饰演郑贵妃。

2010年《大明嫔妃》,王艺曈饰演郑贵妃。

2015年《惩毖录》,徐允儿朝鲜语서윤아饰演郑贵妃。

文学形象

[编辑]

网络小说

《明宫:君心如令》作者: 一曲清泠。

《奸妃重生上位史》作者:彭小仙。

《大明宠妃》作者:空山晚秋

备注

[编辑]
  1. ^ 1.0 1.1 1985年出土、郑贵妃印施的佛经跋语有“大明皇贵妃郑梦境谨发诚心,许造……”一句。有作者据此推断郑贵妃名“梦境”[1]:52
  2. ^ 2.0 2.1 出生年份无记载。据其自述“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推测为隆庆元年(1567年)左右[1]:52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戴上檬. 第三节 神宗与郑贵妃. 《明神宗家庭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黑龙江大学. 2017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简体中文). 
  2.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万历九年八月十二日癸卯,上御经筵,辅臣张居正等奏言,该文书官传 圣意,命愽选淑女,以备侍御。臣等窃闻古者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所以广储嗣也。今皇上仰承宗庙社稷之重,远为万世长久之图,而内职未备,储嗣未蕃,亦臣等日夜悬切者。但选用宫女事体太轻,恐名门淑女不乐应选,非所以重万乘求令淑也。臣等查得嘉靖九年世宗皇帝有勑谕礼部慎选九嫔,事例在今日似为相合,伏乞皇上奏知圣母,上请慈谕施行。
  3.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十五:万历九年九月十八日己酉,上勑谕礼部,朕大婚有年,内职未备,兹承圣母慈谕,愽求贤淑,用广储嗣,特命尔等查照嘉靖九年世宗皇帝选册九嫔事例,于京城内外出榜,晓谕尔等堂上官督领该司官会同廵城御史愽访民间女子,年十四岁以上,十六岁以下,容仪端淑,礼教素娴,及父母身家无过者,慎加选择,陆续送诸王馆。其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另差司官前去选取,尔等务体朕心,安静行事,毋得因而骚扰,钦哉故谕。
  4.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万历十年三月六日,甲子,上御皇极殿,传制册九嫔,周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李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5. ^ 《大明皇贵妃郑重刊闺范序》尝闻闺门者。万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皇。咸慎重之。予赋性不敏。幼承母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恪执巾栉。倚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惭叨皇号。愧无图报微功。前因储位久悬。脱簪待罪。赖乾刚独断。出阁讲学。天人共悦。疑义尽解。益自勤励。侍御少暇。则敬捧我慈圣皇太后女鉴。庄诵效法。夙夜兢兢。且时聆我皇上谆谆诲以帝鉴图说。与凡训诫诸书。庶几勉修厥德。以肃宫闱。尤思正己宜正人。齐家当治国。欲推广是心。公诸天下。求诸明白易简。足为民法者。近得吕氏坤闺范一书。是书也首列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汉宋我朝。贤后哲妃。贞妇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简编。清风高节。争光日月。真所谓扶持纲常。砥砺名节。羽翼王化者是已。然且一人绘一图。一图敍一事。附一赞。事核言直。理明词约。真闺壶之箴鉴也。虽不敢上拟仁孝之女诫。章圣之女训。藉令继是编而并传。亦庶乎继述之一事也。独惜传播未广。激劝有遗。愿出宫赀。命官重梓。颁布中外。永作法程。嗟嗟。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赈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矣。因敍厥指。以冠篇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七月望日序。
  6. ^ 《万历起居注》:二十六日乙巳,谕内阁:“淑嫔郑氏及未封常氏,今俱各有喜,淑嫔郑氏册封为德妃,常氏册封为顺妃。卿等可传示礼部,择日具仪来行。”
  7.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万历十一年八月七日,丙辰遣公徐文璧朱应桢为正使大学士申时行余有丁为副使持捧节册封淑嫔郑氏为德妃。
  8.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万历十一年八月七日,德妃册文曰:朕观鸡鸣儆戒,思得贤妃,麟趾繁昌,应由淑女。盖欲佐宣乎内治,亦将茂衍乎宗支,匪嗣徽音,曷孚显命?咨尔淑嫔郑氏,柔嘉玉质,婉嬺兰仪,九御升华,恪守衾稠之度,双环授宠,弥遵图史之规。宜陟崇班。用彰异渥。兹特遣使持节。进封尔为德妃,锡之册命,于戏。四星之象为妃,朕既登贤于峻列,万化之原在德,尔当思义于嘉名。祗服光荣,无忘敬慎,丕荷龙章之贲,永贻燕翼之休,钦哉。
  9. ^ 《万历起居注》:二十七日乙巳,谕礼部:“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巳时,朕第二女生。”皇女,德妃郑氏出也。
  10.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四: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一日,诏取太仓银十万两,光禄寺银五万两,为宫中喜事(皇次女生)赏用。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各处钱粮既多免徵减太仓之岁入西北军饷,又通行抵补增太仓之岁出明年岁用不敷,难于措处,乃令光禄寺取十万两太仓五万两时行等再执奏不可。上命停取太仓银两,谕光禄寺取银十万两进用,光禄寺官巡视光禄科道等官俱言,库贮匮乏,乞赐停止,报已有旨。
  11.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万历十二年八月七日庚戌,遣定国公徐文璧,大学士申时行为正使,恭顺侯吴継爵,彰武伯杨炳,大学士许国为副使,各持捧节册,进封德妃郑氏为贵妃。
  12. ^ 《万历起居注》: 二十九日辛未,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该礼部接出圣旨:”今年本月二十九日寅时,朕生一子,属第二,当即亡,照颖殇王例行,礼部知道,钦此。“
  13. ^ 《万历起居注》:十九日辛卯,追封皇第二子常溆为邠哀王,遣成国公朱应祯、大学士申时行持捧节册行礼。
  14. ^ 《先太常公传略》:先曾祖讳应麟,字泰符,别号松槃,为嘉靖乙未进士,累官陕西参议,赠太仆卿。公中万历癸酉乡试,癸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是时万历十三年九月也,至明年二月,有旨加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先是壬午年皇子生,为恭妃王氏所出。时郑氏宠冠后宫已三年矣,初妊邠哀王,上与之戏逐而伤之,生三月不育,郑恚甚。上怜之,与私誓,即更举子则立汝子为东宫。至皇第三子生,赉予特厚。其父扬言于外,谓神器且有所属,未几加封之。命下中外危疑益甚,而礼部已具册封仪注将上矣。
  15. ^ 《万历野获编》:万氏以成化二年丙戌封贵妃,生皇长子将百日而薨,未及命名。至妃之薨,则二十三年丁未,想其年必非少艾矣,而恩宠不衰。亦犹今上之专眷郑贵妃,岁三十年也。
  16. ^ 《万历起居注》:五日庚子,谕礼部:”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日寅时,朕第三子生。”
  17. ^ 《万历起居注》万历十四年正月七日壬寅,明日,谕户部:“朕生子喜庆,宫中有赏赉,内库银两缺乏,着户部取太仓银十五万两进来。
  18.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三日,大学士申时行等题:“恳乞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窃惟国本係于元良。主器莫若长子。故汉臣有云: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仰惟皇上,受天眷命,缵祖洪图,德泽浃于寰区,嘉祥锺于胤嗣。自万曆十年元子诞生,诏告天下五年于兹矣,即今麟趾螽斯方兴未艾,正名定分宜在于兹。查得祖宗朝故事,宣宗以宣德三年立英宗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宪宗以成化十一年立孝宗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为皇太子,尚未週岁也。盖冢岁升储,所以明震器之重,冲年贻哲,所以端蒙养之功。成宪具存,昭然可考,今元子聪明克类,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属心已久,及兹睿龄渐长,阳德方亨,册立礼仪,允宜修举。伏望祗率祖宗之旧章,深惟国家之大计,以今春月吉旦,勑下礼官,早建储位,以慰亿兆人之望,以固千万世之基,至于出阁讲学,及朝贺等仪,稍竢一二年后睿体充实次第上请。伏惟圣明裁断施行,有旨元子婴弱,稍俟二三年举行。
  19.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五日庚午,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为再乞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自古享国长久,莫若成周,善辅养太子,亦莫若成周。盖自孩提有识,而已备师傅之官,抗世子之法矣。何者?以少成若性,胎哲自初,不可不早建而预教也。本朝列圣建储,多以冲年,实取法成周遗意。今元子方及五龄,虽未甚壮,然比之宪孝两朝,实已过期矣。如欲修讲学之故事,备朝贺之盛仪,则恐婴弱之年,勤劳未习,臣等岂不知仰承圣意,爱惜睿体?今但举行册立之礼,在宫中不过一受册,在文华不过一受朝,仪不甚繁,劳不甚久,而名号既正,则千万世之统攸関,典礼一新,则亿兆人之心斯慰,臣等所以不避烦凟而再有恳祈者也。伏祈皇上念主鬯承祧之重,为久安长治之图,先议册立,以正储位,其讲学等仪,遵奉明旨,少俟二三年举行,则贻燕之谋,保爱之道,两得之矣。上仍命遵前旨行。
  20. ^ 《万历起居注》:二月五日谕礼部:“贵妃郑氏,进封皇贵妃,未封许氏,册封为德妃。尔礼部一并择日来行。”
  21. ^ 《万历野获编》:皇贵妃之体,邻于正嫡,凡禁中大庆,奉请两宫,则中宫奉侍仁圣,而翼坤奉侍慈圣,得并讲姑媳之体,他贵嫔皆退避不敢望见。
  22.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八日,户科给事中姜应麟题,臣惟正名定分,国本所以安,别嫌明微,君道所以正。恭睹圣谕,贵妃郑氏著进封皇贵妃,臣愚窃谓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贵妃以孕育蒙恩,岂曰不宜?但名号太崇,亦所宜虑,其于中宫不已逼乎?贵妃虽贤,所生固皇上第三子也,犹然亚位中宫,则恭妃诞育元嗣,主鬯承祧,乃其发祥,顾当反令居下耶?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典。非所以重储贰,定众志也。伏乞皇上俯从末议,收回成命,以协舆情,其或情不容已,势不可回,则愿首册恭妃为皇贵妃,次及贵妃,两典一时,不妨并举,则礼既不违情,亦不废长幼之分明,而本支之义得矣,抑臣之所议者末也,未及其本也。皇上诚欲正名定分,别嫌明微,莫若俯从阁臣之请,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则臣民之望慰,而宗社之庆长矣。上怒责其窥探,命降极边杂职,得山西广昌县典史。
  23. ^ 《先太常公传略》:疏入,上震怒,掷之地,乃遍宣二十四监掌印至,谕所以册封贵妃非为东宫起见,而科臣指斥过甚不堪之意,以手拍御案几裂。中官环跪叩首,上即欲批旨,意在予杖,而手颤不能御笔,如是者三。怒稍解,奉旨册封非为别故,因其敬奉勤劳,特加殊封,立储自有长幼。姜某沽名卖直,窥探上意,着降极边杂职云云,得广昌县典史去。
  24.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九日,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亦疏请立储,而并及议封皇贵妃,并封恭妃,庶无独进之嫌,上怒命谪三级,得行人司司正。
  25.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十日,礼部请立皇储,因议并封皇贵妃,上不听。
  26. ^ 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中华书局,2018年08月
  27.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万历十四年三月二日: 以进封皇贵妃,册封德妃,祭告奉先殿,上御皇极殿传制,遣公徐文璧等,大学士申时行等持捧节册封贵妃郑氏为皇贵妃,许氏为德妃。 皇贵妃册文曰:“朕惟化理之基恒资乎贤淑,褒嘉之典必视其劳勤。位以德迁,制缘义起。咨尔贵妃郑氏,妙膺嫔选,婉娩有仪。洊受妃封,恪共尤著。朕孳孳图治,每未明而求衣;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厥有鸡鸣之助,匪徒鱼贯之克。矧梦既应于熊祥,而庆克昌乎麟趾。益徽令德,宜荷渥恩。兹特以金册金宝谴使持节,进封尔为皇贵妃。於戏!秩超九御,载增褕翟之光;品冠六仪,蹇式轩龙之贵。尔其居宠惟畏,弗懈益虔。茂明图史之规,式赞宫闺之化。副兹异数,光我训词,钦哉!”
  28. ^ 《万历起居注》:九日乙未,皇第四子生。《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万历十五年九月九日 乙未午时,皇第四子生。
  29. ^ 《万历起居注》:十四日乙丑,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该礼部接出圣旨:“朕第四子于万历十六年七月十四日寅时薨逝,合行示意,照邠哀王例行,礼部知道,钦此。”
  30. ^ 《万历起居注》:二十五日丙子,以恭视皇第四子沅怀王谥册文,赐四辅臣申时行等每银三十两。“
  31. ^ 《万历起居注》:十四日乙未,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礼部接出圣旨:“万历十六年八月十三日亥时,朕第六女生。礼部知道。钦此。”
  32.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六:万历二十年三月十日庚午,皇第七女生。
  33. ^ 33.0 33.1 《明史郑贵妃传》: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萬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帝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萬历二十九年春,皇长子移迎禧宫,十月立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已。
  34.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十九: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上云: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岂有是事?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他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如恭妃王氏他有长子,朕著他调护照管,母子相依,所以不能朝夕侍奉,何尝有偏?
  35.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十九: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上曰:朕知之,朕无嫡子,长幼自有定序,郑妃再三陈请,恐外间有疑。但长子犹弱,欲俟其壮健使出就外才放心。
  36. ^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中国社会辑刊
  37. ^ 周郢: 《明代万历“国本案”的新史证》,《周郢文史论文集》,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200 - 204 页。
  38. ^ 赵卫东: 《泰山三阳观及其与明万历宫廷之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 23 辑,2008 年 4 月。
  39. ^ 齐畅:《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J]》,社会科学辑刊,2015,0(4): 116-120.
  40. ^ 《万历野获编》:自丙申两宫灾后,上移居毓德宫,既而又移启祥宫。其宫本未央宫,兴献帝诞生此中,世庙以美名冠之,后改今名。自今上移跸后,惟翊坤郑贵妃,及他宠嫔侍左右,中宫不复得时奉晏闲。京师盛传中宫久病,侍卫不过数人,其膳修服御,俱为主上裁减大半,抑郁成疾,渐濒危殆,都下贵贱长幼皆信之。盖其时已传旨修东宫,次第册立,未几遂有此谤。疑上且顿抑中宫,使之不全,以为次子夺嫡之地。
  41. ^ 《明史·王德完传》时帝宠郑贵妃,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崩,贵妃即正中宫位,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皇长子讲官也,从内侍微探得其状,谓德完曰:“此国家大事,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十月,上疏言:“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伊郁致疾,阽危弗自保,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于陛下以致疾与?则子于父母之怒,当号泣几谏。果陛下眷遇中宫有加无替欤?则子于父母之谤,当昭雪辨明。衡是两端,皆难缄默。敢效汉朝袁盎却坐之议,陈其愚诚。”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复传谕廷臣:“诸臣为皇长子耶?抑为德完耶?如为皇长子,慎无扰渎。必欲为德完,则再迟册立一岁。”廷臣乃不复言。然帝自是惧外廷议论,眷礼中宫,始终无间矣。
  42. ^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二:万历二十八年,十月三十日,传谕内阁,朕览文书见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不谙规矩,妄言宫禁是非。且中宫乃圣母选择,朕之元配,见今侍朕同居一宫,就少有过失,岂不体悉优容?前准后弟王栋之袭伯爵,寔朕厚礼之意,迩年以来,稍稍悍戾不慈,朕每随事教训,务全妇道,中宫亦知改悟,何尝有疾?这畜物狂肆妄言,惑乱观听,卿等为朕辅弼股肱,有君臣一体大义,特谕知之。
  43. ^ 《明史·吕坤传》初,坤按察山西时,尝撰《闺范图说》,内侍购入禁中。郑贵妃因加十二人,且为制序,属其伯父承恩重刊之。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言:“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帝归罪于士衡等,其事遂寝。
  44. ^ 《先拨志始》万历四十一年九月,有武弁王曰乾告变:说有女人大姐嫁与皇贵妃宫中内相姜丽山(丽山,《明史》作严山),时在阜城门外庄上歃血为盟,必报郑贵妃厚恩,要结心腹好汉,共图大事,将皇上并皇太子弑毒,得立福王,必大升赏,富贵非小。立有妖书一册,会填姓名,令宗舜男赵思圣收掌(《明史》无思字,《纪事本末》与此同);二月初,宗舜、孔学等设席请妖人王三诏等至家,书写圣母同皇上圣号,皇太子生辰。在学后花园内摆设香纸数分,又用黑瓷射魂瓶一个,披发仗剑,念咒烧符。又剪纸人三个,将新铁针四十九只钉在纸人目上,七日方焚化。收坛,相聚约定,只在圣节前后下手等云。
  45. ^ 《明史·杨涟传》无何,神宗崩。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豫。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而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贵妃为选侍请皇后封,选侍亦请封贵妃为皇太后。帝外家王、郭二戚畹,遍谒朝士,泣朔宫禁危状,谓:“帝疾必不起,文升药故也,非误也。郑、李交甚固,包藏祸心。”廷臣闻其语,忧甚。而帝果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光斗乃倡言于朝,共诘责郑养性,令贵妃移宫,贵妃即移慈宁。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藉口以掩其用药之奸,文升之党煽布以预杜外廷之口。既损圣躬,又亏圣德,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丁卯,帝召见大臣,并及涟,且宣锦衣官校。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46. ^ 《明史后妃传》: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继以文皇后仁孝宽和,化行宫壸,后世承其遗范,内治肃雍。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万、郑两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 《易》曰:“闲有家,悔亡。”苟越其闲,悔将无及。圣人之垂戒远矣哉。
  47. ^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一: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六日癸亥,上谕元辅曰方从哲曰:“览卿所奏,具见忠诚为国之意,朕入伏以来暑湿薰蒸,不时腹泄,头目眩晕,身体发软见今服药未愈,临御不便。”
  48. ^ 《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五,万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大学士方从哲言:“大行皇后崩逝已近三月,旧例梓宫发引只在百日内外,今时日已迫,而册谥未定,神主牌位未写,发引之期将在何日?乞将礼部议谥之本已经票拟者先赐批发,使臣得拟撰册文进览,至于应用钱粮户部屡奉严旨,自当陆续办进。其钦天监改择七月初三日册宝吉期,及礼部发引择吉之请,祈併赐俞允俾各衙门皆得预为料理竭蹷襄事。庶皇后在天之灵可慰,而皇上优厚之意不虚。”不报。
  49. ^ 《明光宗实录》卷二:令旨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
  50. ^ 《明宫词》白头宫女说先朝,爱子初封念路遥。三岁来朝嫌太晚,如今追忆却魂销。 〖后上至妃宫,思悼灵,哀之。值寇乱甚,河南诸王多被害。怆念骨肉,间伤怀,呼老宫婢能言宫中往事者,使言之。因言:"福王之国时,神庙钟爱。王出宫门,召还者三。且约三岁当入朝。上屈指日:'三岁一千日,但恐皇父不待汝,如何?'时上年高,王皇后稀进见。当大渐时,犹顾视贵妃,谆谆以河南为念,今何如矣(时福王已遇害)。"上欷歔而起。〗
  51. ^ 《明光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疏言:臣详考累朝典故,并无此例,其以配而后者,乃敌体之经,其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历朝以来岂其无抱裯之爱,而终引去席之嫌,以礼之所不载也。先帝念皇贵妃之劳苦,当不在无名之位号,殿下体先帝之心,亦不在非据之尊崇,且王皇贵妃诞育殿下,岂先帝意所不留而恩尚有待,即郑皇贵妃而习于礼处,非其据,必非其心之所安,夫善继善述正须斟酌于义。若义不可行,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若不顾义礼,而曲徇意旨,则又欺罔不忠,臣不敢以不忠事主,尤仰冀殿下以大孝自居也。疏入,未报。
  52. ^ 《明光宗实录》:泰昌元年八月十九日,左军都督府带俸都督佥事郑养性疏请收皇贵妃封后。久之乃允。
  53.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34:崇祯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甲辰,神庙皇贵妃郑氏薨。丧葬事宜命照神庙恭顺荣庄端靖皇贵妃李氏例行,即葬李氏园内,并择吉开隧兴工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王岩、王秀玲.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兼论东西二井陪葬墓的墓主人》. 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暨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市: 国家文物局). 2000, (2000年): 124—135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简体中文). 
  55. ^ 《酌中志》: 皇贵妃郑娘娘生皇二子、皇三子即福王,又生皇四子,生皇二女、皇六女、皇七女即封寿阳公主驸马冉兴让所尚者也。 《闺范图说序》: 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恪执巾栉,荷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渐叨皇号,愧无图报微功。
  56. ^ 《明史》(卷121):“寿宁公主,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主为神宗所爱,命五日一来朝,恩泽异他主。崇祯时,洛阳失守,庄烈帝命兴让同太监王裕民、给事中叶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兴让死于贼。”
  57. ^ 《酌中志》:寿阳公主者,神庙之第七女,皇贵妃郑娘娘生也。选驸马时,顾姓者二人,冉姓者一人。冉固安人,顾都人也。时正暑,御前亲选之日,两顾白玉大簪,极细亮帽,发可以鉴,香气袭人,衣服楚楚,鲜鞋净袜。而冉则衣不求鲜,戴圆罗帽,兢兢叩拜,不敢仰视。神庙隔帘向郑娘娘指而目之,卒选中冉氏之子兴让,实重其老成也。
  58. ^ 《明代外戚研究》作者:叶群英
  59.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万历十年三月七日乙丑,升昭妃父刘应节为指挥佥事,端嫔父周清为指挥同知,郑承宪王秀邵名李士亮梁顺李山张榛魏承志各授正千户锦衣卫带俸。
  60.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万历十一年八月九日,命德妃郑氏父锦衣卫正千户郑承宪升本卫指挥使带俸。
  61.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二:万历十二年八月八日,升锦衣卫指挥使郑承宪为都指挥使,锦衣卫正千户王文锦为指挥佥事,俱带俸。承宪贵妃父,文锦荣妃父也。
  62.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十:万历十七年四月十二日,戚畹带俸都督同知郑承宪卒,其子国泰请袭父职。兵部言,承袭非例,然持之不甚坚。上予国泰都指挥使。越数日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言,都指挥使下都督一等,原係流官,例不承袭,会典昭然,郑承宪既居极品,国泰又得崇阶。皇贵妃之家如此,则皇后之家又当何如?乞收回成命,以示节制,不报。
  63.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十:万历十七年四月十二日,戚畹带俸都督同知郑承宪卒,其子国泰请袭父职。兵部言,承袭非例,然持之不甚坚,上予国泰都指挥使。越数日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言:“都指挥使下都督一等,原係流官,例不承袭,会典昭然,郑承宪既居极品,国泰又得崇阶,皇贵妃之家如此,则皇后之家又当何如?乞收回成命,以示节制。”不报。
  64. ^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五: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戊戌,上以圣母徽号礼成加恩皇亲,命武清伯李文全岁加禄米二百石,永年伯王栋岁加禄米一百石,郑国泰王道亨各加升四级,周奉孝李盛各三级,还给与应得诰命,以示特恩。
  65. ^ 《明代外戚研究》:但正如前文所言,皇贵妃以下,无论有多受宠,若无军功,外戚授职最高止于一品武职左都督(仅郑国泰一人),而无缘封爵。
  66. ^ 《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一日,览卿等奏朕知道了。昨者朕览饥民图说时,有皇贵妃在侍,因问说此是何图?画着死人,又有赴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彼处甚是民饥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知民饥荒乱,速行蠲赈,以救危亡於旦夕。皇贵妃闻说,自愿出累年所赐,用外之积以布施救本地之民。奏朕未知可否?朕说甚好,且皇贵妃巳进助赈银五千两,朕意甚少,欲待再有进助一并发出。今见卿等所奏,着明早发与该部,差官解彼赈用。其中宫等,朕传着各出所积之赀,以助一时赈用。又卿等欲捐俸薪以救济国用,甚见忧国为民至意,且待锺化民奏到,再作区处,今谕卿等知。
  67. ^ 《酌中志》大明皇贵妃郑重刊《闺范》序:尝闻闺门者万化之原,自古圣帝明王咸慎重之。子赋性不敏,幼承母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及其十有五年,躬逢圣母广嗣之恩,遂备九嫔之选,恪执巾栉,荷蒙帝眷,诞育三王暨诸公主,渐叨皇号,愧无图报微功。前因储位久悬,脱簪待罪,幸赖乾纲独断,出阁讲学,天人共悦,疑议尽解。益自勤励侍御,少暇则敬捧我慈圣皇太后《女鉴》庄诵效法,夙夜兢兢,且时聆我皇上谆谆诲以《帝鉴图说》与凡劝戒诸书,庶几勉修厥德,以肃宫闱。尤思正已宜正人,治家宜治国,欲推广是心,公诸天下,求其明白简易足为民法者。近得吕氏坤《闺范》一书,是书也前列《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上溯唐虞三代,下迄汉宋我朝,贤后哲妃贞妇烈女,不一而足。嘉言善行,照耀简编,清风高节,争光日月。真所谓扶持纲常,砥砺名节,羽翼王化者是也。然且一人绘一图,一图序一事,一事附一赞,事核言直,理明辞约,真闺壶之箴鉴也。然虽不敢上拟仁孝之女诫,章圣之女训,藉令继是编而并传,亦庶乎继述之一事也。独惜传播未广,激劝有遗,愿出宫资命官,重梓颁布,中外永作法程。嗟嗟!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赈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矣。因叙厥指以冠篇端。
  68. ^ 《先拨志始》:郑贵妃身负盛宠,福王生,即乞怜神庙,欲立为太子。北上西门之西,有大高元殿,供有真武香火,颇著灵异,神庙偕贵妃特诣殿行香,要设密誓,因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贮贵妃处为信。后廷臣敦请建储,慈圣又坚持立长,神庙始割爱定立光庙。既立,遣使往贵妃处取玉盒来,封识宛然,启盒而所书已蚀尽,止存四腔素纸而已。神庙悚然怀负誓之歉,从此二十年中不复诣大高元殿。
  69. ^ 《祁州志》:贵妃石,在伍仁桥,按:桥建于明神宗二十七年,长二十余丈,中空有小石砌,北壁上镌郑贵妃敕字,每遇河水涨发时,任水高九尺,至中空即低下顺流而过,过则复高。相传不没中空即不没此石也。
  70. ^ 《药王乡里贵妃桥》:郑皇贵妃选择了安国这样一个近京师而被四方的药材之乡来修建桥梁,不仅仅是为了农桑之利和区区利济通涉之惠,也是为了让万民景仰皇上的恩德,使皇家的恩惠得以流传百代。然而对当地的劳动人民来说,贵妃桥的修建却是“百福之事”。贵妃桥历经400多年,大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据县志记载,此桥三百多年来仅有过一次修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对望柱石狮仅有少数修补。1982年7月该桥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06年6月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 ^ 皇醮碑记(第一碑): 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遵奉大明皇贵妃郑淑旨,敬诣东岳泰山岱顶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遍礼诸圣,仍于三阳庵全真道士昝复明等,复做清醮一百二十分位,上叩诸天遥鉴,圣母垂慈,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疫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领教奉行,顿首谨意。万历十七年十月十五日,本庵道士昝复明立石。
  72. ^ 《周寿昌集》:郑贵妃写经。明郑贵妃书泥金《普门品经》,用瓷青纸,卷首题云:“大明万历甲辰年十二月吉日,皇贵妃郑谨发诚心,沐手亲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一卷。恭祝今上圣主,祈愿万万寿,洪福永亨,康泰安裕吉祥。”此与杨贵妃用泥金写《心经》祝李三郎福寿事相同。
  73. ^ 73.0 73.1 周绍良. 《明代皇帝、贵妃、公主印施的几本佛经》. 文物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87, (1987年08期): 8—11 [2022-03-19]. ISSN 0511-47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3) (简体中文). 
  74. ^ 《明史福恭王传》:福恭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無子,王妃生長子,是為光宗。常洵次之,母鄭貴妃最幸。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貴妃謀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謫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厭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為太子,而封常洵福王,婚費至三十萬,營洛陽邸第至二十八萬,十倍常制。廷臣請王之藩者數十百奏。不報。至四十二年,始令就藩。
  75. ^ 《明史申时行传》: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歲,而鄭貴妃有寵,生皇三子常洵,頗萌奪嫡意。時行率同列再請建儲,不聽。廷臣以貴妃故,多指斥宮闈,觸帝怒,被嚴譴。帝嘗詔求直言。郎官劉復初、李懋檜等顯侵貴妃。時行請帝下詔,令諸曹建言止及所司職掌,聽其長擇而獻之,不得專達。帝甚悅,眾多咎時行者。時行連請建儲。
  76. ^ 《先拨志始》:神庙始专宠郑贵妃而疏孝端。辛丑年,圣躬抱病甚笃,瞑眩逾时而醒,则所枕者,孝端手肱也,且面有戚容,泪痕犹湿。及侦郑贵妃,则窃密有所指挥。然宫中事秘,外廷勿详也。神庙由此蕴怒贵妃。
  77. ^ 《先拨志始》:郑贵妃方盛宠,神庙意颇难之,因托言欲候中宫生子以为太子。外廷不察,建储之疏朝夕继续,而上圣怒所由起也。大理评事雒于仁进《四箴疏》,神庙大怒,特御平台召辅臣面谕,欲加重处。
  78. ^ 《先拨志始》:时郑贵妃有宠,每与神庙戏,辄呼为老妈妈,暗行讥刺,圣衷默然,不自得也。
  79. ^ 《万历野获编》:万氏以成化二年丙戌封贵妃,生皇长子将百日而薨,未及命名。至妃之薨,则二十三年丁未,想其年必非少艾矣,而恩宠不衰。亦犹今上之专眷郑贵妃,岁三十年也。然万氏戚里之封,仅得锦衣秩,虽渐进不离本卫。今郑氏亦然,并不敢援永乐之例,以请文职。
  80. ^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万历十四年三月二日: 皇贵妃册文曰朕惟化理之基恒资乎贤淑,褒嘉之典必视其劳勤。位以德迁,制缘义起。咨尔贵妃郑氏,妙膺嫔选,婉娩有仪。洊受妃封,恪共尤著。朕孳孳图治,每未明而求衣;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厥有“鸡鸣”之助,匪徒“鱼贯”之克。矧梦既应于熊祥,而庆克昌乎“麟趾”。益徽令德,宜荷渥恩。兹特以金册金宝谴使持节,进封尔为皇贵妃。於戏!秩超九御,载增褕翟之光;品冠六仪 蹇式轩龙之贵。尔其居宠惟畏,弗懈益虔。茂明图史之规,式赞宫闺之化。副兹异数,光我训词,钦哉!
  81. ^ 《明史后妃传》: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继以文皇后仁孝宽和,化行宫壼,后世承其遗范,内治肃雍。论者称有明家法,远过汉、唐,信不诬矣。万、郑两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 《易》曰:「閒有家,悔亡。」苟越其閒,悔将无及。圣人之垂戒远矣哉。
  82. ^ 《万历起居注》:即如皇贵妃身处深宫,履兹宠盛,饥寒不切于身,恫瘝不经于目,而亦慨然脱簪遗珥以为救荒之助,则皇仁之所感动可知。其自皇贵妃而上,两宫圣母、皇上中宫任天下国家之重者,必有非常施舍,以救垂绝之民命 ...... 以祝皇上圣母万岁,皇贵妃千岁,... 至于差去解官,既领有皇贵妃已发之银,则亦当使少候御前续发之银,一并领解,以免另差一官...
  83. ^ 酌中志·卷二十二见·闻琐事杂记》中宫孝端王娘娘,其管家婆老宫人及小宫人多罹捶楚,死者不下百馀人,其近侍内官亦多墩锁降谪。惟皇贵妃郑娘娘近侍各于善衙门带俸,其宫人有所谓靳大者,失其名,庞保曾答应也。曰:吾赞女者,初宋保答应而后用张朝进答应。
  84. ^ 记者:董城,通讯员:杜霞. 明十三陵郑贵妃坟曾被开垦为耕地 将迎大修(图). 责任编辑:宋华成. 搜狐网,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02-20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3) (简体中文).